歡迎收看《司馬平邦說》。我們中國人好像已經很久很久沒有餓肚子的感覺了,幾十年了,但這幾十年里,糧食安全的風險卻一直都存在,現在還是有很多國家經常會面臨糧食危機,比如最近的韓國,因為糧食價格飆漲,中國這邊出現了一些“背糧客”,跨國背糧食,坐飛機往南朝鮮販賣糧食,再從首爾往回背韓貨,一趟最少賺1000多,最多甚至可以賺到上萬,讓人驚掉下巴。
中國用僅占全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全人類五分之一的人口,除了拼命發展農業技術和保護耕地,還要和那些國際大糧商斗智斗勇。之前我們在大豆貿易上就吃過大虧,現在雖然建立了大豆儲備體系,但還是有一大半的大豆需要進口。自從加入WTO,那些國際大糧商就趁機占領了中國市場,它們早就看上了中國這塊大蛋糕,從2001年到2004年,大豆價格在國際糧商的操縱下暴漲暴跌,弄得國內豆農和壓榨企業叫苦連天,九成的大豆壓榨企業甚至都倒閉,或者是瀕于倒閉。一直到2008年,中國才算建立起大豆和豆油儲備體系,價格終于可以穩定下來。
在2006年,國際糧商曾經哄抬糧價,妄圖控制中國糧食的命脈,幸好中國早有準備,一發現它們開始炒作,就動用國家戰略儲備向市場拋售,一開始,國際市場還拼命買入,但后來發現市場的糧食越買越多,就開始停收了。這個時候,中國放話說,我們的糧食儲備還有1億噸,國際巨頭們聽到這個消息就崩潰了,于是糧價暴跌。
想像一下,如果那次中國沒能守住糧食陣地,讓14億人口的口糧都依賴進口,以現在咱們和老美的關系,恐怕對方隨便做點什么,我們都會難以承受。沒辦法,中國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而且中國人對糧食供應水平的要求又非常高,并不能僅以溫飽來滿足中國人。
從3年疫情以來,很多國家都面臨著嚴重的糧食安全危機,前面說的南朝鮮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對于個人而言,糧食是生存的基礎,對于國家而言,糧食安全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前提,一旦糧食供應出問題,社會的最底層基礎就會松動,會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動蕩。所以,現在肉眼可期的,接下來的阿根廷很有可能會爆發糧食危機,雖然它還是一個全世界重要的糧食出口國。
最近,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的一份資料說,到2025年“十四五”結束時,中國可能會面臨1.3億噸的糧食缺口,谷物缺口更是高達2500萬噸,特別是飼料作物缺口最大,依賴進口程度相當深。
現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1-11月,中國進口了接近1.44億噸糧食,同比增長了9.1%;進口額達到了5182.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6.7%,數據是撒不了謊的,現在中國進口糧食的增速是相當快的。2023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為6.96億噸,所以,今年進口的糧食總量已經占到了國內總產量的20%以上,這起碼說明中國糧食供需很不平衡。
從總產量上看,2023年又是一個豐收年,還是大豐收,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了13908.2億斤,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而且比去年還增加了177.6億斤,漲幅約1.3%。2023年糧食增產的秘訣在哪里呢?主要是兩個方面。首先,種植面積增加了。今年中國糧食總播種面積達到了17.85億畝,已經逼近18億畝耕地紅線,比去年增加了954.6萬畝,增長了約0.5%;其次呢,單產也提高了,數據顯示,今年中國糧食單產為389.7公斤/畝,比去年增加了約2.9公斤/畝,漲幅為0.8%。
看到這里,我們可能會想,這不是大豐收嗎?何來糧食危機?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糧食和口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現在咱們國家面臨著一個嚴重問題:雖然我們有足夠的口糧,但是,我們的糧食結構卻不太合理。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還需要從國外進口更多的糧食來滿足需求,雖然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但同時也是世界第一大糧食進口國。
巴西成為中國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并不能從根本上緩解中國的大豆危機
目前,中國的糧食供需存在著結構性矛盾。雖然稻谷等口糧產量充足,但玉米、高粱等部分作物出現了產需缺口,大豆自給率甚至還不足20%。中國2023年1-11月玉米進口量共計2219萬噸,同比增加了12.3%,1-11月大豆累計進口量為9190萬噸,同比增加了15%。值得注意的是,大豆作為最重要的飼料糧之一,是中國進口量最大的糧食種類,每年進口量已經占全部消耗量的80%以上,對進口依賴度最深。現在,大豆仍然還是中國糧食安全中的突出問題,豆粕是重要的蛋白飼料,用于飼養生豬和家禽,由于中國人均肉食消耗量遠高于印度,又導致了飼料糧的大量消耗。
中國的三大主糧為大米、小麥和玉米,雖然國務院新聞辦曾聲明過,中國口糧自給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給率在95%以上,我們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然而,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除大米進口有所減少外,小麥進口量仍大增近三成,由于飼料糧的不足,中國將小麥和水稻口糧用于飼料糧的比重也在不斷提升,這又會導致中國口糧自給率也將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的程國強教授最近給出一組令人“恐怖”的數據,他說,中國的食物自給率從2000年的93.6%已經下降到2020年的65.8%,其中尤其是大豆的自給率只有17%,大部分只能進口。大豆這個窟窿啊,一直是中國政府想堵卻一直堵不上的大窟窿,而且還越來越大。
而且,相比之下,中國糧食種植的人工和土地成本現在都明顯高于美國,小麥每畝成本接近1000元人民幣,而美國僅為318元,中國幾乎是美國的3倍多,種糧人賺不到錢,何談種糧積極性?
還有一點也很關鍵,中國的糧食進口國的集中度很高,就是高度依賴屈指可數的那幾個國家,尤其是過度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潛在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風險最高的國家。美國為中國的第一大糧食進口來源國,占比高達37.3%,這里面的風險根本不用我多說大家都懂的。
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前11個月,中國小麥進口的排名前3位的進口國分別是:澳大利亞進口678.5萬噸,占比60%;加拿大進口220萬噸,占比19.5%;美國進口89.5萬噸,占比8%。大豆進口排名前3位的進口國分別是:從巴西進口6498萬噸,占比70.7%;從美國進口2263萬噸,占比24.6%;從阿根廷進口占比1.7%。玉米進口排名前3位的進口國分別是:巴西進口玉米879.5萬噸,占比39.6%;美國進口649.7萬噸,占比29.3%;烏克蘭進口539萬噸,占比24.3%。
另外,中國的進口糧食大多由大型跨國糧商集團掌控,它們高度控制著生產國大多數港口、鐵路等運輸設施,控制著全球80%的糧食貿易量,因此,這背后就有國際巨頭壟斷的風險。尤其是,大量糧食從海路進中國,一旦地緣沖突爆發,糧食貿易海路被切斷,還可能會出現超預期風險,比如美國現在仍然對馬六甲海峽這樣的糧食運輸要道擁有著強大的控制力。
同時,極端氣候頻發,無論是干旱還是洪水,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寒,都會對農業生產和糧食供應造成嚴重威脅。2008年的冰凍災害,讓1400萬公頃的農作物遭殃,2014年的大干旱,更是讓華北和東北的夏糧生產皆受影響,2021年河南的那場巨大暴雨,讓大面積的玉米田絕收;在全國范圍內,甚至連溫暖的廣東都啟動了抗寒預案,還有2023年5月的那場“爛場雨”,也對河南的小麥的收成造成了嚴重損害。
還有通貨膨脹和糧食(食品)價格波動,也會使得糧食變得更加昂貴,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烏兩國的糧食出口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不僅使全球糧食供應鏈受到影響,還加劇了全球糧食供應短缺的問題,俄烏沖突爆發僅一個月,實施出口限制的國家數量就從3個增加到了16個,受限出口的總量就占到全球總交易量的17%。
節約糧食,杜絕糧費,新中國建立了多少年,這樣的口號就喊了多少年,但我們中國人浪費的糧食卻越來越多,韓國人糧食短缺,尚有中國人靠坐飛機背糧就能解決一二,如果中國人哪一天真的糧食短缺,這世界上哪個國家又能供應得起呢?(策劃:芷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