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1.要時刻注意劃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要把敵人搞得少少的,自己人搞得多多的。
2.糾錯誤是為了改錯誤,批評是為了團結,目的手段搞混了,隊伍就要出問題。
3.同志之間既不能縱容錯誤,要以嚴格的態度批評其問題,但也不能上升到對個人的攻擊和打壓,成了為了批評而批評。批判錯誤是為了幫助同志改正,達到進一步的團結,而不是為了打倒同志、分裂隊伍而批判。
對于黨內犯有錯誤的人,毛主席是一直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這套策略的,從毛主席在四二年發表《整頓黨的作風》到晚年,一直沒有變過。這套策略在建國后繼續運用到了解決人民群眾內部的非對抗性矛盾中去。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是一套良好的方針。
那究竟什么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為什么采用這套方針?這套方針好在哪里?
一、什么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毛澤東同志在《整頓黨的作風》里寫道:
對以前的錯誤一定要揭發,不講情面,要以科學的態度來分析批判過去的壞東西,以便使后來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這就是“懲前毖后”的意思。但是我們揭發錯誤、批判缺點的目的,好像醫生治病一樣,完全是為了救人,而不是為了把人整死。一個人發了闌尾炎,醫生把闌尾割了,這個人就救出來了。任何犯錯誤的人,只要他不諱疾忌醫,不固執錯誤,以至于達到不可救藥的地步,而是老老實實,真正愿意醫治,愿意改正,我們就要歡迎他,把他的毛病治好,使他變為一個好同志。
我們應當承認,沒有人是不會犯錯誤的,在一位同志犯了錯誤的時候,我們應當做的就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或者說是“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如果只看不幫,抑或是幸災樂禍,這就是犯了宗派主義的錯誤。我們對待有錯誤的同志,不應只看,而且更要去主動幫助他改正錯誤。
二、為什么要采用“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策略呢?
“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開始是在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年上半年的整風運動。在當時,黨面臨著抗日戰爭與即將到來的國內戰爭。從二一年建黨到四五年七大以前,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完全沒有統一過,先是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后來是三次“左傾”機會主義,學派很多,各搞各的。統一黨的思想變為了頭等大事。整風運動的三年半里,個人寫筆記,看文件,講自己的思想,最終在七大召開前,和風細雨的完成了黨內思想的統一。讓中國共產黨真正的團結了起來,最終完成了全國勝利。
在組織內,我們以團結為主,而不是分裂,這就是為什么要采取“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在中共史上,也有一個反面教員,這就是左傾教條主義者對待黨內斗爭的時候采用的“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方針。這個方針不是從團結的基礎上出發的,是從斗爭的基礎上出發的,一斗勢必把事情都亂,不可收拾,那談何黨的團結?那是團結好還是分裂,亂套好呢?當然是團結,因為互不為敵嘛。一般來說,同志之間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若處理不當,才可能變為對抗性矛盾,釀成某些同志叛變,反革命的情況。既然我們之間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是同志與同志之間,是組織內部的矛盾,那就不能用對待敵人的辦法去對待同志。
而在組織外,我們在對待人民群眾上,比如在網絡上,現實中遇到的各種階級的,各種思想的人,所產生的矛盾,我也主張以“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開展對話。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務必分清楚,這個矛盾是什么性質的矛盾,是對抗性的還是非對抗性的。毛澤東同志就說過:
為了正確地認識敵我之間和人民內部這兩類不同的矛盾應該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敵人。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
在今天,我國的基本矛盾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國國內的那些壟斷資產階級。在其統治之下,工廠的普工與自耕農,程序員與學生,部分個體工商戶與服務員,無不飽受其殘酷的專制與壓迫。所以,在今天,他們的首要利益是一致的,就是推翻壟斷資產階級專制政府,我們對工農的矛盾,對部分小資的矛盾,都應以團結為基礎進行工作。而對資產階級的矛盾,我們要以斗爭為基礎進行工作。
三、“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好在了哪?
“懲前毖后,治病救人”與“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其基礎出發點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團結。以團結為基礎的,去糾正同志的錯誤,幫助同志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壞習慣,再達到新的團結,這對于革命是極有益的。敵人最想看到的就是我們不攻自破,而敵人最害怕的就是組織起來的,團結一心的,一加一大于二的我們。
最后,對于受批評的同志,不要敷衍了事,不能采取魯莽的方式,更不能采取敵對的態度。對犯錯誤的同志要采取恰如其分的合乎實際的批評,要細心點的去“治病救人”。
我們終應在馬列毛思想一致的基礎上,團結全部的同志如同一個和睦的家庭一樣,如同一塊堅固的鋼鐵一樣,這樣的我們是任何敵人也攻不破的,是任何困難也難不倒的,是任何反革命、妄圖讓社會倒退的人、資產階級吸血鬼、法西斯,保守派的妖魔鬼怪見了都要顫抖不已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