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友雜談

胡澄:高筑神州風雨樓——與港澳學生交流紅色文化側記

胡澄 · 2023-11-27 · 來源:昆侖策網
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將交流情況整理成文,并附講稿,以紀念中國共產黨北京早期組織的創建。

  

1.jpg

  【作者按】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成立103周年(1920年10月李大釗先生領導建立中國共產黨北京小組,年底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今年7月,筆者作為“我與中軸線—港澳學生專題采風系列活動”的隨行導師帶領同學們在建黨先驅們奮斗的原北京大學舊址尋訪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歷史,感悟紅色文化。現將交流情況整理成文,并附講稿,以紀念中國共產黨北京早期組織的創建。

  一、細雨中的等待

  2023年7月12日的下午,一個盛夏酷暑中難得的清涼雨天,我在京師大學堂舊址——沙灘后街55號的原北京大學數學樓一層的走廊中,等候著港澳學生們的到來。此舊址在民國初年也是北京大學的所在地。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李大釗、陳獨秀先生1917年進入北京大學任文科學長和圖書館主任的時候就是在此地。我在細雨迷蒙中凝望著這座建于1906年的原北大教學樓,心情沉郁而激越——在這里立下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奮斗初心的先驅們啊,今天,港澳的青年學子們就要踏尋你們的足跡來尋訪紅色文化來了。

  今天這次活動是由北京市東城區政協主辦的“我與中軸線——港澳學生專題采風活動系列活動”中的一次專題活動。這次活動是東城區政協港澳臺僑務委員會委員梁漢熙先生和區政協二室的領導特意為這些學生們在中軸線考察的過程中而設計的。這是一次尋訪東城區紅色遺跡之路。我以政協文史專員的身份作為隨行導師為同學們做隨行引導與講解交流。

  當初在籌備這次活動的時候,政協二室的領導與我商議,就把北大二院舊址當成活動地點。第一,這里是北京大學的創始地(1898年北大前身京師大學堂在此成立;民國建立后1912年,此地改為北京大學,1918年10月,紅樓建成,校部遷入紅樓,此地才改為北大二院),是中國現代教育的發源地;第二,這里是建黨先驅李大釗、陳獨秀在北京大學初會之地,也是他們萌發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萌發之地;第三,這里有東城區配合北京市為建黨一百周年而舉辦的展覽——“偉大開篇——中國共產黨北京早期組織專題展”。這里歷史氣息厚重,紅色記憶鮮明,偉人足跡清晰。  

2.jpg

  【筆者在細雨中為港澳青年學生講解北大二院歷史】

  今天,夏日中的蒙蒙細雨,更是為這里增添了凝重悠遠的歷史氣息。

  二、細心中的準備

  我雖然從事黨史宣教與紅色文化研究多年,但是對于港澳青年學生的黨史宣教和紅色文化宣講還是不多。好在今年4月1日,我受邀主持了一次港澳臺與大陸內地“兩岸四地”青年學生座談雷鋒精神的座談交流會。與港澳臺青年有著深入的交流,對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還是有一些了解的。根據這些青年學生們的特點,我認真地做了先期的準備,重新寫作了講稿提綱。我針對港澳青年學生們的求知特點,特地從建黨文獻中選出三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作為講義資料發給同學們。一篇是陳獨秀先生主辦的《新青年》雜志的發刊詞《敬告青年》,一篇是李大釗先生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的文章《青春》,一篇是青年毛澤東在東城區域內發表的平生第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體育之研究》。用以突出青春特色和建黨先驅們的奮斗志氣與精神面貌。我把刊登這些文章的雜志(《新青年》)的封面和文章所在頁版面復制下來和這些文章的白文版印刷裝訂在一起,增加了歷史文化厚度。我還特意與領隊梁漢熙先生交流了們同學們的文化傾向與價值取向,才定下來選擇這幾篇文獻和確定講授思路。  

3.jpg

  【陳獨秀先生主辦的《新青年》雜志的發刊詞《敬告青年》】  

4.jpg

  【李大釗先生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的文章《青春》】  

5.jpg

  【青年毛澤東在東城區域內發表的平生第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體育之研究》】

  東城區《偉大開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組織專題展》展覽館的殷梅館長也大力配合了這次活動,不但給同學們選擇了最好的展覽講解員,還給同學們準備了李大釗《犧牲》這篇文章的手稿復制品,并且調整了二樓“映象百年”放映室的放映節目,以更適合港澳青年人的觀影習慣。并早早把二樓的冷氣開放(因為電容有限,平常冷氣是不開放的),讓這些同學們有一個舒適的學習交流環境,在清爽的氣氛中感受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三、細節中的交流

  一點半左右,梁漢熙先生先來了,他熱心于內地與港臺青年的文化交流,更注重培養港澳青年們對祖國大家庭的認識感與歸屬感,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并卓有成效。我問他,學生們是否一起乘車過來,梁先生說:“不是的,要培養他們的自主能力,讓他們自己乘公共交通尋找而來,這也是一次有意義的尋訪過程。”兩點之前,15名港澳學生都紛紛到來。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學生們參觀了展覽,并細心聽取講解。  

6.jpg

  【筆者(右)帶同學們來到了二樓亢慕義齋】

  參觀完以后,我帶同學們來到了二樓亢慕義齋復原地,介紹這里是李大釗先生領導創辦的中國第一個收藏、翻譯、傳播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團體“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所在地。同學們非常感興趣,紛紛拍照并詢問歷史細節。這時,二樓的窗外的細雨,一陣疏,一陣密。我帶領同學們在二樓的走廊上漫步,在細雨中細細品味歷史的氣息,慢慢追隨先驅們的足跡,沉浸在無限的懷思之中。  

7.jpg

  【同學們在二樓徜徉】

  這時,我想起青年李大釗在日本風雨樓樓上的兩句詩:“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筑神州風雨樓。”在一百多年之后,今天也是在風雨沁潤的氣氛中,一群青年學子正在踏尋著大釗先生的足跡登上二樓,在紅色的歷史中徜徉。  

8.jpg

  【筆者給同學們講授北京、東城的紅色文化】

  在與同學們交流講授東城區紅色文化時,我特別注意了以下三點。

  第一,以細節帶入,以史實說理。因為港澳的學生們所受的教育和話語體系與內地完全不一樣,如果把內地通用的歷史教育體系與語言表達習慣來與同學們交流,很難引起他們的共鳴。我就以歷史本身的史實細節——如北京大學在這里的源頭,中國現代教育在這里的發源和陳獨秀先生1920年10月路過香港卻不愿意踏入當時還是外國殖民地的土地而不下船等等這些細節,帶入渲染給他們,讓他們在細節中感悟歷史,體悟現在。說明新時代是新文化的繼承與弘揚。

  第二,以文化認同,以青春融入。這批青少年都是港澳的大學生,正值青春年少,志氣昂揚,并且多是學藝術文藝的。我就從文化路徑入手,把建黨先驅李大釗、陳獨秀和那一代有志青年的代表青年毛澤東的文章中他們抒發青春奮斗志氣的文化魅力渲染出來。并著重說明了這三位都是教師出身,并且都是以文化人的氣節凜然于世。引起了青年學生們的認同與共振。

  第三,以情義感人,用真心抒發。青年人的特點是情感敏銳,容易在真情力量的感召下激動奮發。這一點在講授中我感受很深。當我引用李大釗先生當年抒發志向的一首詩“壯別天涯未許愁,盡將離恨付東流。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筑神州風雨樓”,并且結合在建黨一百周年的盛大典禮當天天安門上突然飄然而至的那一陣和風細雨,真摯地向同學們說道:“雄偉的天安門城樓上的這一陣和風細雨,就是李大釗先生百年前那‘高筑神州風雨樓’的心愿所致。那一刻,一定是以大釗先生為代表的那一代共產黨人的英魂回來了,他們要看一看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時的情景,這盛況,正如他們當年所愿,這些先烈一定會含笑九天的。”話到此時,我不禁熱淚哽咽,難以卒句。講臺下面的同學們也是淚光盈盈,頗為所動。我就在這種情景交融的充沛感情中,結束了我的講座。

  四、細雨中的離別

  再見到這些可愛的青年學生們的時候,卻是已經到了離別時刻。7月25日下午,也是在一個細雨濛濛日子,我們相聚在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邊上的文沁閣書店。青年學生們在梁先生的帶領下,在這里召開北京中軸線專題采風成果報告會。  

9.jpg

  

10.jpg

  【同學們在匯報了一個月以來中軸線采風的學術研究成果,注意,他們在演示中用的都是規范的簡體漢字】

  會上同學們分組匯報了一個月以來中軸線采風的學術研究成果。他們思想新銳,角度新奇,表達新穎,令人耳目一新。深深感到華夏兒女的根與魂被一條古老而新生的中軸線牽連了起來。中華文化的博大雄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堅強紐帶。  

11.jpg

  【筆者代表東城黨史工作者向梁漢熙先生(左)贈送東城黨史】

  梁先生讓我對同學們臨別寄語。我簡單回顧了這次與同學們的交流情況,寄語的最后重點表達了我對同學們這次中軸線學術考察的希望,我說:“北京古老的中軸線過去是封建王朝的文化中軸,中心點是故宮。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這條中軸線在新中國的新生和新時代的騰飛。現在這條中軸線的中心點應該是在天安門廣場,應該在毛主席紀念堂。這里才是中華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新文明的契合之處。”

  當我講完這番話以后,一個小姑娘香港大學的薛梓淇同學就把她親手制作的中軸線文化作品送給了我。我一看,竟然是她手繪的毛主席紀念堂明信片。一代偉人把同胞的心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12.jpg

  

13.jpg

  【香港大學薛梓淇將她手繪的毛主席紀念堂明信片贈送給筆者】

  讓我更加欣喜的是香港同學們對北京黨的歷史和紅色文化的考察體會。我原文照錄一段考察團的同學們考察紅色文化的匯報。

  下面是同學匯報的原文,讓我們共同感受港澳青年對黨史和紅色的感受,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們學得那么深入,這些語句與表達我們多么熟悉啊!——

  考察北京的紅色文化后的感想

  領隊梁先生安排我們考察的課題是北京的紅色文化。那么我想結合這次的調研,就從中國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說起。李大釗先生是中國近代史學家、政治家和社會運動家,生于1891年。他曾留學日本,研究歷史學和政治學,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先驅之一。他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成為運動的重要領袖。

  《新青年》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雜志,它的創刊標志著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在推動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傳播方面,《新青年》起了積極的作用。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的一系列介紹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文章。首先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李大釗的著名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向中國知識分子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精髓。透過了解歷史,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的辛勤創業,有助于我們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李大釗對馬克思思主義的傳播不是書齋式的,而是在實踐中尋求救國真理。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李大釗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領導北方工人運動。通過創辦工人刊物創造與勞動補習學校建立工會的形式,掀起北方工人運動第一次革命高潮。創造了先進知識分子與工人群眾相結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運動相結合的有效形式。五四運動之后,李大釗和陳獨秀開始籌劃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

  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及一個重要人物,就是國際共產代表馬林,他在1920年代初曾多次來到中國。馬林曾在李大釗家里召開會議,討論解決中國共產黨內部的一些工作問題,并提供意見和經驗。這次會議反映出當時中國共產黨內部出現了一些工作上的問題,需要得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支持和指導,有助于中國共產黨更好地展開工作。同時也反映出當時中國共同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密切聯系。1920年3月,在李大釗指導下,鄧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學二院秘密成立“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研究會成立后,北大校長蔡元培在北大二院撥出兩間房子作為活動場所,一間是辦公室,一間是圖書室——亢慕義齋,“亢慕義”是英語共產主義的中文音譯,好起來即為共產主義小室。這是建黨先驅將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與中國文化傳統相結合。在北大二院這里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深入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收集、翻譯和出版馬克思主義書籍數百種,培養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骨干,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始。

  1921年1月,李大釗與維斯基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商議成立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幫助事宜。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組織成員在大學講課,在工廠車間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創辦工人學校,出版了勞動刊物,成立工會,促進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組織發展了的第一位工人黨員史文斌。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赴北平,25日進駐香山。9月21日,毛澤東同志由香山雙清別墅移居中南海菊香書屋。北京香山是毛澤東同志和朱德同志發布向全國進軍命令的地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走向全國新勝利的指揮部,是中國革命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的第一站。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期間,指揮了舉世聞名的渡江戰役,吹響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進軍號角。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面對民族危亡,毅然高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旗幟,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戰爭中,逐步形成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

  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英勇戰斗,不怕犧牲,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繪就了一幅幅激越沉雄的中國畫卷,樹立起光耀中華的歷史風碑。當時,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一批立志救亡圖存,中國社會的進步青年從紛然雜陳的各種觀點和路徑中,經過反復比較和鑒別毅然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歷盡滄桑而初心不改,飽經風霜而風華正茂。1841年至1997年香港被英政府管制。這段時間的香港并沒有開始,其中很多港澳地區的人都缺少了對這個時期中國歷史的認識。因此我們可以借這個機會填補我們對這部分的歷史認知問題。這次我們幾個同學去了北大二院的場館,了解到了中國共產黨從發展到后來的新中國。此行讓我們對祖國統一的認識更加全面了。正如我們的領隊梁先生所說,我們的身份很重要,我們是傳播北京文化、紅色文化的重要一員。那么我想日后我們可以自身的力量提供一個新的機會,讓港澳新一代了解他們不熟悉的過往,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14.jpg

  【香港大學生在匯報一個月以來中軸線采風的體驗與研究成果】

  五、幾點體悟

  第一是政協領導的站位高上。從東城區政協主席湯欽飛同志親自出席這次青少年交流活動的啟動儀式,就可以看出政協領導對這次活動的高度重視。并且區政協二室的領導特意在這次中軸線傳統文化采風中加入了紅色文化的因素,讓同學們在深厚傳統文化的感染中也體會了鮮明的紅色文化。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座談會上闡明的“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偉大的“第二個結合”的在東城的實踐途徑與“契合”路徑。

  第二是港澳委員的情誼真純。牽頭主持這次活動的是東城區政協港澳委員會委員梁漢熙先生,他成長在香港,工作在北京,熟悉兩地的文化人情,既有青年人的新銳,又有文化工作者的深厚。在組織這次活動中精心安排,突出特點,既照顧青年學生的心理習慣,又注重對他們能力的錘煉和信念灌輸,使實習交流活動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是同學們的特點鮮明。一是守時。雖然活動當天同學們沒有一起乘車而來,而且都是第一次來這里,但卻沒有一個遲到的,在兩點之前紛紛到來,活動準時開始。表現出青年人的良好素養,這是做事做人的良好基點。二是懂事。這些孩子們沒有一般青年人的那種桀驁與個性乖張,他們在參觀過程中守秩序,用心聽,不喧嘩。在二樓亢慕義齋歷史場景拍照的時候,拍照完以后,把因拍照而挪走的桌子上的物件兒一一又搬復原位。三是專注。無論是在參觀中聽講解,還是在聽隨行導師的講授課程中,都非常專注認真,沒有看交頭接耳的,沒有看手機的。表現出難得良好的素質。

  這次活動雖然短暫,但是在細雨中沁潤的歷史與信念;在夏日里昂揚的青春與激情,交融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手足相親、團結和睦。

  【附錄】筆者講稿:

  三位建黨先驅在北京東城的紅色足跡

 

  胡 澄

  各位同學、各位老師,首先歡迎大家來到這里。我是咱們北京市東城區黨史研究室的干部,也是和你們的領隊梁委員一樣,是咱們東城區政協的文史專員。今天非常榮幸能陪大家來共同經歷接觸一下咱們東城域內的紅色文化。

  大家這兩天一直都在北京的中軸線上行走考察,中軸線呢是咱們北京城的一個脊梁。在封建時代,中軸線的中心是在故宮,它是偏于那種皇家氣派,就是黃色的啊。在新中國、新時代,中軸線的中心是在天安門廣場,它是北京城市的脊梁,但是現代北京城市的底色和它的這個生命氣質它是紅色的,就是紅色文化。

  說起紅色文化,可能有些人呢,有一些誤解。說這個紅色代表著這個恐怖,紅色的代表著極端。其實不是,紅色按照就是從物理的光譜上的那個來說吧,它這個波這個中波長是630~750納米,正好是跟咱們血液的是這個是同一光譜的。它代表著熱烈,代表著正確,代表著積極向上。所以咱們這個紅色文化呢也是咱們這次研學旅行和調研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咱們這次政協給大家安排得非常好。有了咱們傳統文化這中軸線的這種脊梁,又有咱們北京和咱們中國共產黨這個底色——紅色,代表熱烈啊,代表好客啊,代表熱情啊,代表正確啊。今天同學們在梁委員的帶領下來這里考察,為了給大家做好工作,包括我們政協、我們黨史辦、我們宣傳部,包括這個展覽館的同志們都拿出了非常大的熱情來歡迎大家來跟大家交流。今天我們也拿出了一片赤誠啊,一片熱烈啊,這一片紅色的心跟大家交流。這是要想說的跟大家說的是第一點。

  第二點呢,我要想說的是什么呢?今天咱們大家來到這里也就是沉浸到了歷史當中。因為大家知道就說是咱們中國中國這片土地,中國這個偉大的這個母親,她的執政者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底色是紅色的。那么我們都生活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咱們大家都是同胞,那就要了解一下中國共產黨是怎么來的。它的這個底色那種紅色到底是代表什么?它的原色是什么?它的底色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出發點,它的初心是什么?

  今天我重點跟大家交流的是這些幾點,因為咱們都是同胞,都在黨的領導下共同的生活、共同的進步、共同的交流。那么我們就要對我們這個黨,對我們這個執政黨,它的底色和它的歷史和它的來源要有一點了解。今天,咱們大家就是用心去感受我們那一代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他們為什么要創建這個黨,他們是怎么樣創建這個黨,他們創建這個黨要做了哪些事情?他們在這我們這個北京、東城地區有哪些足跡是可以讓大家緬懷、可以憑吊、可以借鑒的地方,然后我們可以交流的。今天因為時間問題,只能簡單地跟大家說說一說,交流一下。

  那么今天來咱們來的這個地方叫北大二院。這個北大二院是民國建立以后北京大學成立的地方,1918年,紅樓蓋成,北京大學的校部、文科、圖書館才從這里遷到紅樓,這里改成了北大二院。它本身就是北京大學的發源地,它也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化教育機構的發源地和所在地。大家知道戊戌變法失敗,慈禧復辟以后,把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的所有的維新措施全部廢除,唯獨留下了京師大學堂。所以說京師大學堂也是戊戌變法的碩果僅存的一所大學。它也是中國現代教育的發源地,它也是清代末期全國教育行政管理單位的總部所在地。京師大學堂是1898年建立的,校址利用的是乾隆的四公主和嘉公主府的舊址。

  當年和嘉公主24歲去世以后吧,乾隆皇帝非常傷心,他就不讓這個府讓別人去居住啊,好像他疼愛的女兒永遠在這里。這里是他的一個念想。所以一直空置了五六十年。到了1898年,那個時候清政府要創辦京師大學堂,內務府就把他管理的這個宅院交給了京師大學,作為培養現代大學學者的地方。也可見清政府當時對大學教育的重視。京師大學堂又是承擔著全國教育行政管理機關的地方。某些時候在代行教育部的角色。

  大家知道就是民國以后蔡元培先生接任北京大學校長,他是中華民國建立以后第一任教育部長。他就把他的一些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思想帶到了這里。這里呢是北京大學的這個創始地。大家都是學生,同學們所學的這些現代文化也好,或者接受現代教育也好,它的發源地就在咱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所以這個大家走進了這個地方,今天大家來探訪中軸線,探訪北京歷史,探索中國歷史,真正踏進了中國現代化教育的源頭啊,這是我跟大家第一個交流的問題。

  第二點呢,它也是中國紅色文化的起源地。是“南陳北李”李大釗、陳獨秀兩位中國共產黨建黨先驅的初心萌發之地。大家知道李大釗先生和陳獨秀先生都是1917年進入北京大學的,陳獨秀先生是1917年4月份到的北京大學,李大釗先生是1917年的年底到的北京大學。一位擔任文科學長,一位擔任圖書館的主任。他們到了北京相會之地就是在這個院子里,他們在北京萌發救國救民的初心,發動新文化運動的初心也是在這里萌生的。那么他們就是從這里出發,走向拯救中華民族,解人民倒懸之苦的這個原點也是就是在這里。那么蔡元培先生當北京大學校長,大家看過那個《覺醒年代》,他當北京大學校長的那個入學儀式和他的辦公地都是在這個地方。所以說這個呢也是咱們這個近代文化、現代文化的新文化運動的這些主將們的發源地。包括后來的青年毛澤東,他在北京尋求的馬克思主義這個真理的這個原點也是在這里尋求到的,待會兒我也要講到。這講的是“南陳北李”兩位先生的初心萌發之地和中國近現代先進文化的發源歷史的原點就在在這里。大家知道北京還有一個定義叫“五四運動的策源地”,策源在什么地方,就是在這個樓里頭。因為五四運動的這個發起團體是什么呢?叫“北京中等以上學生聯合會”,那么中等以上學生聯合會的會址在哪兒呢?就是在這個樓啊,等于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也是在這個樓。五四運動的并不單單是從北大紅樓走出來的,五四運動的這個發起團體是在咱們北大二院。那么這個北大二院是什么時候成了“二院”的呢?就是1918年10月紅樓蓋完了以后,北大校部和蔡元培先生、李大釗先生、陳獨秀先生等等一幫人,他們從這里搬到了北京大學紅樓。那個紅樓到那個時候成為北京大學的“一院”,這里老北京大學的故地才叫改成了叫“二院”。所以說呢,所謂“一院”它是這“二院”孵化出來的。所以大家要了解,就是我們北京大學的這個原址在這里,中國現代文化的發源地在這里,還有“南陳北李”,還有蔡元培,包括這個辜鴻銘等等這些老先生們在北京大學的執教地在這里。所以我們今天真正是走進了歷史,走進了歷史的源頭。

  這里是中國現代文化的發源地,還有一個呢是中國紅色文化的發源地。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大家知道有一句話叫“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他們建黨的這個萌發地是在哪里呢?也是在這里,因為他們首先在這里相會,首先是在這里交流,還有就是中國第一個搜集、翻譯、傳播馬克思主義原典經典著作的團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所在地亢慕義齋也在咱們這個院兒。就是剛才咱們去尋訪拍照的那個小屋。那么第一部《資本論》的中文油印本,第一部中文油印的《共產黨宣言》等等馬克思主義的原典著作都是在這個教室里頭翻譯出版發行和影響到人們的意識形態的。所以這里又是我們馬克思主義傳播和紅色文化傳播的起點。

  還有,這里是北京甚至是全國青年運動的發祥地。大家知道這個青年運動啊,中國共產黨對青年運動有一個政治定性,叫做“中國現代歷史的先鋒隊”啊,因為他不是主力軍,主力軍是工農。但是打頭陣的,比如說五四運動啊,火燒趙家樓啊,這個一二九運動等等,都是青年在打前陣。1920年的11月,就在咱們這個院子的那個房子里成立了北京共產主義青年團,那時候叫社會主義青年團。等于這里是中共領導的青年運動的發源地。所以咱們這院兒涵蓋了許多許多的歷史源頭。我覺得在這里大家這些日子考察這個中軸線,中軸線把北京分成了東西兩片兒。那么西城呢大家也去考察過。西城是古都文化的發源地,因為遼南京、金中都等等建都的地域全是在西城,在那個廣安門附近。那么我們東城呢,它是紅色文化和中國共產黨的發源地,所以說西城那邊是發源了這個古都文化,東城這邊是創建了現代文化、紅色文化。東西城一合,按照這個中軸線往下一捋,大家一走的話,就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國的現代文化和中國的革命文化和中國共產黨的根兒和“契合”點就找到了,也找到我們歷史的根兒和中國共產黨的發源地。習近平總書記在6月2號文化傳承的座談會上他就說,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第二個飛躍”。那么同學們在東城、西城中軸線和今天我們考察這個地方,就充分證明了北京的傳統文化——古都文化、京味文化和紅色文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完美地結合了起來,在中軸線的聚集下,在北京完美的結合起來。創造了中國共產黨的輝煌,創造了中國現當代歷史的輝煌,創造了中國現代文明的輝煌,也創造了中國新時代的輝煌。

  我跟大家交的交流第三點就是,這里就是青春萌發之地。大家知道這個中國共產黨現在建黨已經一百零二周年了。用咱們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呢,就是百年大黨百年猶是風華正茂。同學們注意,他說的是“百年大黨”,他沒有說百年“老”黨。為什么呢?因為這個我們中國共產黨不老,它是永葆青春的,為什么?就是因為許許多多的青年把他們的寶貴生命,把他的青春,把他的理想,把他的所有的一切獻給了我們這個黨,所以我們這個黨才能夠永葆青春。大家有機會可以去那個南京雨花臺去看一看。那里犧牲的烈士都不到30歲,都是二十七八歲。正當青春年少的時候,就為了自己的祖國,為了自己的信念,為了祖國的人民,義無反顧地獻出了自己的青春與生命。所以我們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永葆青春,就是因為許許多多青春青年人把他的寶貴的生命獻給了我們這個黨,獻給了我們這個國家。獻給了我們的人民。

  我要從三個人說起吧,這里也是這三個人青春奮斗的所在地。同學們都是20歲左右出頭的青年人。那么上世紀初,那一代20歲左右的青年學生是怎么樣奮斗的?是怎么樣樹立為共和國,為現代文明,為中華民族振興,為了苦難的中國奮斗而樹立自己的雄心壯志的呢?

  從這三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先驅在這里——在北京、在東城的奮斗足跡就可以看出來,這三個人當中呢,就是這個黨的創始人“南陳北李”和那一代青年人的代表就是青年毛澤東。“南陳北李”是黨的創建人,他們是當時黨的領袖。毛澤東是黨建先驅,他是在“南陳北李”的帶領下參與了黨的創建歷程。那么從“南陳北李”的建黨歷程就可以說我們這個黨的底色是青春!剛才我說好多青年人為黨獻身,所以我們這個黨是青春的。我們再從文化角度上來說,你看我們黨的創始人之一陳獨秀先生,他掀起的新文化運動,他這個創建的這個這個這個刊物叫什么?這叫《青年雜志》啊,這是冥冥之中有歷史定數的呀。我們黨的創始人陳獨秀先生掀起新文化運動,他不用別的名字,他用了“青年”。

  同學們看我給大家復制的這個這個這個講義啊,其中就是有飽含青春底色的《新青年》的這個創刊號的這個復制品。還有陳獨秀先生寫的創刊詞《敬告青年》,他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喚起青年為祖國而奮斗。這篇文章寫的非常好,這也值得大家一讀,因為時間關系啊大家就可以拿回仔細去看一看。在這里我給大家領讀一下文章中的幾處精彩段落。就是先生說這個具有青春活力的青年人應該是什么樣的?他說應該是:“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與新鮮活潑者以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決擇,謹陳六義,幸平心察之:

  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隱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六、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先生這個六點希望就是把那一代青年人的志向和要奮斗的方法和他們的奮斗底色都清晰明明白白地說了出來。

  再說一點,就是“南陳北李”這兩位先生第一次相聚是什么時候相聚的呢?大家可以看看這個大家第二個復制品《新青年》中的頭兩個作品。《青年》雜志從第二卷第一期開始就改成了《新青年》。這也是歷史的這個定數,就證明我們沒有固守老青年的這種傳統,我們生發的是“新青年”生命力。大家看看這期《新青年》,這個第一篇文章和第二篇文章,就是“南陳北李”——陳獨秀、李大釗先生寫的,一篇是《新青年》,一篇是《青春》。那么這也是歷史的定數啊。“南陳北李”兩位先生第一次相聚,相聚在哪兒?是相聚在這個《新青年》雜志上。那個時候他們并沒有見面,但是他們在這個雜志上相會了。《青春》呢是這個,大釗先生寫的時候年剛24歲,他寫這篇文章也是非常好的,大家可以看看這篇文章啊,這個我給大家復制了,就是《青春》。這篇文章習近平總書記非常喜歡這篇,說經常朗誦這篇文章。大家讀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李大釗體內勃發的一種青春之力。大家讀這篇文章就知道他有莊子那種想象雄奇、用詞瑰麗的這種風格,非常吸引人的。所以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吟誦。我領讀一下這篇文章的精彩片段:“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進前而勿顧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乘風破浪,迢迢乎遠矣,復何無計留春望塵莫及之憂哉?吾文至此,已嫌冗贅,請誦漆園之語,以終斯篇。”這篇文章中的“漆園”就是莊子。大家剛才讀的這篇文章,就是感覺他有的莊子那種想象力與生命勃發力,這是大釗先生的青春本色啊!為什么大釗先生和獨秀先生能創建我們中國共產黨,能把這個我們這個黨注入那么大的一個生命活力?大家知道民國初年政壇上有二百多個政黨,為什么只有中國共產黨生存下來并創建了新中國。其中是有原因的,因為那些二百多個政黨都是那些封建官僚和資產階級政客創辦的,老大沉重,不思進取,沒有青春這種精神,所以這個才是我們黨青春的底色,才是我們中國共產黨的底色。所以大釗先生和陳獨秀先生相識于《新青年》,而這個《新青年》雜志又掀起了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又引起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又為我們中國共產黨建立奠定了思想理論和組織和干部基礎。所以這個歷史都是一成串兒,都有前因后果,都有歷史定數的。這兩位先生攜手創建了這個我們中國共產黨,他的這個創建這個文化邏輯和文化軌跡就是這樣,就是他們以青春的初心啊,創辦了《新青年》雜志,以自己的青春的這個魄力和魅力寫了青春激蕩之文。在青春激蕩之文的感染下,感染了無數的青年學子,跟他們一起奮斗,跟他們一起奉獻。所以才有了我們中國共產黨的今天。

  大家知道我們中國共產黨的活力并不在人數多少,說現在是九千多萬了,快一個億了,人數說明不了什么能量和它的歷史作用。大家知道開黨的一大的時候是全黨58個人,開天辟地創建了中國共產黨。開二大的時候,那個時候才多少人?才198個人,不滿200個人,就這198個人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當初國民黨為什么找中共要國共合作,當初中國政壇上二百多個政黨為什么單單找中國共產黨合作。那時候也有“民主進步黨”啊,像湯化龍的進步黨,還有社會黨,為什么國民黨不找他們合作。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有這個青春之力,以198人之力發動了全國幾十萬工人的罷工。

  所以說中國共產黨也是起于香港的,中國共產黨發動的第一場轟轟烈烈的工人罷工,就是香港海員大罷工。就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僅僅半年的時候,1922年的1月,在共產黨員蘇兆征、林偉民等同志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發動了氣勢壯闊的香港海員大罷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國大地上工人階級齊心協力支持香港的階級兄弟,在長辛店、隴海、京漢、京張、京奉、京浦等地的鐵路工人都成立了“香港海員罷工后援會”,在道義上、物質上極大地支持了香港工人階級的罷工。正是在這強有力的支持下,海員大罷工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是中國工人階級在歷史舞臺上真正的一次力量示威;這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政治運動的開端。香港,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占有獨特的位置,是掀起了第一個工人運動高潮的“起點”。正是那個香港海員運動把我們中國共產黨推向了歷史的高潮,推向了建黨時期的歷史頂點。大家知道,正因為發展了香港海員大罷工以后,有了那么大的聲勢,國民黨一看就是要搞中國革命,沒有共產黨的配合是不行的。所以香港也是我們中國共產黨的起身之地,發源之力和青春力量鼓舞之力。很可惜的是啊,“南陳北李”這兩位先生,他們生前都沒有到過香港。陳獨秀先生在香港路過,那個船停靠在香港碼頭,但是他沒有下船,他說香港現在還沒有歸還我們中國,我不能下去,等什么時候香港真正成了歸還了祖國以后,我再下去在我們自己的祖國的土地上走一走。但是他在停靠在香港的船上會見了三個香港的進步青年李義寶、林昌熾、張仁道。他們后來成為香港青年團、共產黨組織的發起人。共產主義小組的組建,標志著中共在香港歷史的偉大開端。

  李義寶、林昌熾、張仁道就是在陳獨秀先生1920年10月在香港碼頭沒有下船的情況下,在船上拜見的獨秀先生。獨秀先生把共產主義思想和建黨的理念傳給了他們,他們回去以后才在他們的影響下才創辦了香港的地下黨。香港也是我們民主黨派的發源之地。大家都是政協組織來的,知道咱們中國有八個民主黨派,其中有五個是在建國前夕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在香港創辦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聲勢起于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多個重要的參政黨是也是起于香港。所以說祖國和港澳臺是一家呢,從政治上、從歷史上都是分不開的。

  這是從建黨邏輯上來說我們這個黨的青春底色。下面我們再說說當時眾多青年在此地,在這個亢慕義齋里的奮斗。大家知道這個召開中共一大的時候,有一個最年輕的代表叫做劉仁靜,年僅18歲。他16歲的時候就在北京大學旁聽,后來進了德語系。那么咱們北京黨組織的創建人當中,還有非常著名的人士叫羅章龍先生,他1995年的時候剛去世,活了99歲。當時,他經常在亢慕義齋里頭和劉仁靜兩個人為了翻譯這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而爭論。因為兩個人都是學德文的。大釗先生就是就像今天和大家一樣坐著這里,看著他們爭論。羅章龍他拿一本兒這個德文馬克思的原著,劉仁靜也拿一本兒。兩個人爭吵不休。就為了一個詞的翻譯。比如說這個《共產黨宣言》不是有一個詞“幽靈”嗎?那個羅章龍說翻成“幽靈”不好,最好翻成“怪影”。那個劉仁靜說“怪影”不好,不符合這個德語的語態,也不符合和馬克思的原意。就因為這種事兒,就是包括翻譯《資本論》什么的,兩個人就在這個教室里爭論不休。大釗先生就靜靜地在一旁看著,露出了很欣慰的微笑。看著自己帶出來的學生,能夠有這么大的毅力來翻譯這個馬列原著,非常欣慰。兩位青年人爭得不可開交。后來實在不行了,他們讓李大釗先生給做個評判,說您看看到底是翻“幽靈”好,還是翻這個“怪影”好?大釗先生哈哈一笑,說,我不懂德文。你們的爭論我聽不懂,但是你們這種意氣,你們的這種志向是非常好的。

  所以說在這個教室,在這個樓,在這個院兒里頭,一大批馬列主義原典和經典著作翻譯成了漢語,從這里走向了世界,走向了這個中國大地,影響了那一代人的信仰和政治選擇。大家知道我們要建立中國共產黨,它是要有理論基礎和思想基礎的。我們的理論基礎和思想基礎就是在我們這個“北大二院”院兒里奠定的,就是在李大釗先生所領導和創建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所在地亢慕義齋里頭形成和傳播出去的。

  我們再說一說陳獨秀先生和李大釗先生這兩位的性格和主要特點對黨的創建的影響。

  大家知道這個五四運動是咱們這個中國新民主主義歷史的開端。那么五四精神是什么呢?咱們不妨聽一聽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也就是陳獨秀先生是怎么論述五四精神的。在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歸納的五四運動有幾個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那么建黨那一代的這個黨的領袖陳獨秀先生是怎么樣評價他親自領導和親自擔任總司令的五四運動的呢?在1920年5月4號的時候,也就是五四運動一周年的時候。陳獨秀先生在上海中國公學有一個演講,就把五四運動歸結于兩個精神,一個是犧牲精神,一個是特別重要的就是“直接行動”。這個“直接行動”,后來大家都不太提了,其實,直接行動精神既體現了五四運動精神,也體現了這個陳獨秀先生的本身的氣質。大家知道陳獨秀先生是安徽人,安徽人的特點一是有才,二是有個性,三呢,就是有“直接行動”的這種剛毅的說干就干的精神。大家從五四運動陳獨秀先生的表現也可以充分看出“直接行動”的這種魄力與感染力。你看他作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他不坐在這個書齋里寫文章,而是披堅執銳、短兵相接,親自沖鋒去到北京城南游藝場去散發傳單,在那里不幸被捕。這是自己親自跟封建主義作斗爭啊!他散發這個傳單里面有一條內容就是“直接行動”,號召人民直接行動起來,推翻反動軍閥的統治,成立人民的政府,解散舊軍閥的軍隊,成立人民保安隊,這就是“直接行動”的含義之所在。直接行動精神也體現在先生在建黨的歷程當中。你看他這個建黨行動——“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他們從北京立下這個建黨宏愿以后,陳獨秀先生到了上海以后就是直接行動。你要按照一般人來說,就說是:哎!——得等條件成熟啊,得創造條件呀,得等大家都覺悟起來呀。獨秀先生急,說,等不得,說干就干!所以1920年8月,他就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產黨支部——上海共產黨支部。

  其實這個上海共產黨支部也是黨的發起組織。那么上海成立以后,我們北京的這個支部是10月份成立起來的。在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正式建立之前,這個黨的發起人和發起組織就是陳獨秀先生和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所以說,沒有陳獨秀先生,我們這個黨創建不起來。為什么說呢?沒有直接行動,永遠坐而論道、永遠討論、永遠這個醞釀、永遠考察,你不直接行動,我們這個黨現在有沒有100年還不一定呢!

  但是,中國共產黨成立起來以后,如果沒有李大釗先生,我們中國共產黨發展不起來。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就要說到李大釗先生的性格。剛才說了這個陳獨秀先生的精神是直接行動,是那種壯烈啊,是那種勇猛,是那種奮不顧身勇往直前。李大釗身上恰恰是具有那種包容寬厚,那種沉雄之態,那種老成謀國的精神。你看我們黨的這個理論基礎、思想基礎、組織基礎、干部基礎,都是大釗先生一手培養起來的。大家知道中國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是李大釗。李大釗就是在這個教室啊,在這個院兒里頭翻譯、傳播、寫作、傳播馬克思主義這個真理的東西。他就是從這里萌發的初心。正是在大釗先生這種思想啟蒙和理論培養之下,才形成了像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森、高君宇,包括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女黨員繆伯英等一大批建黨先驅。他們都是在這里建立了自己的信仰,成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批黨員。

  更顯著的是青年毛澤東,青年毛澤東他兩次進北京,一個是1918年8月,一個是1919年12月。毛主席正式接受了兩位先生的熏陶,在這里確立了信仰,堅定了意志,再后來開創了中國革命的勝利道路,多次從危難中才把我們這個共產黨拯救下來。所以說,沒有獨秀先生,我們這個黨成立創建不起來;沒有大釗先生,我們這個黨發展不起來;沒有毛主席后來多次挽救,我們這個黨生存不下來。

  正是這三位歷史偉人在東城區,在我們這個地方萌發的這個建黨初心,才改變了中國歷史,才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才構建了偉大雄厚的這個中國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社會主義文化。

  那么說完了“南陳北李”啊,時間不早了,我重點簡單說一說青年毛澤東在我們東城,在我們北京干了哪些事?他對創建中國共產黨做了哪些工作?他的信仰是怎么建立的?

  毛主席青年時期,1918年是25歲時進北京,是送湖南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來北京的。當時他就住在咱們這個院兒的北邊隔幾條街的三眼井胡同。他經他的老師楊昌濟先生介紹,在李大釗手下當圖書館管理員。大釗先生是圖書館的主任,他是管理員。那么正是像在1937年會見斯諾的時候毛主席自己也說,我第一次進京,在大釗先生的哺育下,向著馬克思主義方向迅猛前進。那么青年毛澤東第二次進京,他才真正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在哪兒找到呢?就在剛才咱們參觀的“亢慕義齋”里頭。1919年的12月份,他第二次進京,是因為驅趕那個軍閥張敬堯。因為張敬堯在這個湖南胡作非為,青年毛澤東就帶領一批湖南志士來進京請愿啊。向國務總理靳云鵬請愿,要撤銷這個張敬堯的湖南督軍職務。在干這個事兒的期間,在大釗先生帶領下,就在這個“亢慕義齋”里頭讀到了許多馬克思主義經典原典。那個時候是油印本,據后來的專家考證和黨史記載,青年毛澤東讀的《共產黨宣言》就是在讀的“亢慕義齋”的油印版本兒。大家知道中國第一個《共產黨宣言》全譯本是1920年8月份在上海由陳望道翻譯出版的。那么在這個之前,毛主席就讀到了《共產黨宣言》,他讀《共產黨宣言》的這個版本兒呢,就是在我們東城,就在這個教室里頭,在我們現在所在地讀到的。毛主席自己說,我在早期學了三本書,確定了我一生的信仰,確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他說,一旦確定信仰后,我從來沒有改變過。這三本書是什么呢?一個是《共產黨宣言》,第二是《社會主義史》,第三是《階級斗爭》。那么毛主席后來說,我讀了這么多馬列主義經典,我就取它四個字,是哪四個字呢?叫“階級斗爭”。又說:我深入到中國社會考察,知道地主占有土地達百分之四十,富農占有土地達百分之三十,地主、富農所共有的公堂土地為百分之十,總計地主與富農占有土地百分之八十,中農、貧農只占有百分之二十。但是,地主人口不過百分之一,富農人口不過百分之五,而貧農、中農人口則占百分之八十。一方面以百分之六的人口占有土地百分之八十,另方面以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則僅占有土地百分之二十。因此得出的結論,只有兩個字——革命。因而也益增革命的信心,相信這個革命是能獲得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民的擁護和贊助的。誠如毛主席所講,這種社會情況如果不革命的話,不推翻這種地主階級的統治,不推翻封建階級的生產關系,中國前進不了,永遠要受帝國主義的壓迫。所以說用階級斗爭搞革命,就是青年毛澤東在東城,在北京樹下的理想和革命的信念。所以這“階級斗爭”和“革命”這六個字是毛主席的革命真言,也就促成了他一生的奮斗足跡與思想基礎。

  那么青年毛澤東,在東城還還確定了一件非常甜蜜的事情,什么事兒呢?就是確定了自己的戀愛。就是他的老師楊昌濟先生的女兒楊開慧。那個時候毛主席26歲,楊開慧19歲,已經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就是大家閨秀啊,既有既有才又有貌,跟毛主席是兩心相悅。毛主席后來說(1936年跟斯諾說),說我在北京的時候遇到了楊開慧,我愛上了她,那我們就定下了終身。那個時候,毛主席自己回憶他和楊開慧曾經到北海,到故宮、景山去游玩。大冬天的時候,他們看見了北海的白色的梅花開了,他和楊開慧都覺得非常賞心悅目。所以兩個人就在梅下盟誓要相伴終生。所以在你們看毛主席特別愛詩詠梅花——“梅花歡喜漫天雪”、“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等等這些梅花的情結,都是在北京青年毛澤東和楊開慧在北京公園里梅花樹下的情思。所以青年毛澤東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真愛,在這里找到了救國的真理,在這里找到了救國救民的道路。

  我要跟大家交流的最后一點是什么呢?就說這三位偉人,雖然他們都有青春意氣,他們都有領袖風范,但是他們的本色是什么呢?他們的本色都是書生,他們本色是教師。大家知道,陳獨秀先生是北京大學這個文科學長,是教師;大釗先生是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主任,1920年的時候聘為教授,在中國大學當中開創了馬列主義教學的第一堂課,是教師;青年毛澤東呢,在湖南當過一個小學的校長。到了毛主席晚年他總結自己一生的事業的時候說,我就是一個教師,就是一個教員,他還特別用的是“teacher”,他沒有用那個“mentor”,不是導師,是教師,就是普通的教師。他的意思就是我這一輩子就是一個教師。

  所以說他們三位都是書生本色呀。按我們這種文化路徑來評價他們的特色,那么,陳獨秀先生是一個“老書生”,大釗先生是一個“醇書生”,毛主席是一個“紅書生”。

  我們分別說來。你看陳獨秀先生,他立志革命的時候已經不年輕了。他在北京大學擔任教授的時候是38歲,他歲數最大。那個大釗先生是28歲,他38歲就犧牲了。那么這個毛主席在北大時是25歲。獨秀先生晚年的時候,在蹲國民黨監獄的時候,陳獨秀先生曾經寫了一首詩:“自古亡國多妖孽,一世興衰照眼明,幸有艱難能煉骨,依然白發老書生!”獨秀先生那個時候已經當了五任的中國共產黨總書記了,然后因為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而不再擔任總書記職務,后來又被國民黨放到監獄里頭。先生經歷了這么大的人生痛苦,他的兩個兒子陳延年、陳喬年,一個在25歲,一個在28歲的時候被國民黨活活亂刀砍死。那時候先生是什么樣的心態呀?但是先生自己評價自己就是“幸有艱難能煉骨”,就是我這把老骨頭是艱難中熬煉出來的——“依然白發老書生”啊!他說我雖然是頭發白了,但我還是那種書生意氣,我還是這種純真的知識情懷。大家知道咱們古人對書生評價叫做“百無一用是書生”啊,因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純粹,他們不懂俗物,他們不懂得與世人打交道,他們就是“煉骨”而得的那種純真,這是書生意氣。

  那么李大釗先這樣呢,他是醇正的書生。為什么呢?咱們同學們看看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像大釗先生那么完美的人有沒有?大釗先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中共黨史上唯一的一個完人。大釗先生以自己的這種完美醇厚的品格哺育了我們這個黨,哺育了我們這個建黨的這些先驅。他自己卻把自己的一腔熱血奉獻給了自己的事業。在1927年4月的時候,被反動軍閥張作霖用絞刑活活殺死。當走向絞刑架的時候,他并不后悔。他說,我是為我的信仰而奮斗的。

  大釗先生這個在監獄里頭寫的最后的遺書,更加表現出他是醇正書生。他說,我獻身國家安危,無所顧忌,這些青年學生說是跟我一塊兒奮斗的,他們是國家的棟梁,對他們不要傷害。還有我的一些書籍,他說我搞了這么多年教學,頗有積累,希望你們把我殺了以后不要讓這些書籍散失了。大釗先生臨死的時候惦念的是青年,惦念的是后代,惦念的是自己的書,不要散失了。用這些書給自己的事業,給我們的祖國,給我們的文化,給我們民族留下一絲文化種子。這就是我們的大釗先生,真是醇正的書生本色。

  大釗先生也有一首詩體現了書生本色。那是他從日本一個叫做風雨樓的這個地方送朋友回國,他就寫了一首詩:“壯別天涯莫許愁,盡將離恨付東流,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筑神州風雨樓。”大釗先生的詩句中包含這種書生意氣與沉痛的家國情懷。大釗先生為了“高筑神州風雨樓”的誓言而奮斗犧牲的功勛與日月同輝!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見電視直播,就是咱們建黨一百周年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建黨一百周年講話的時候,突然間晴空萬里飄來來了一陣風雨。大家應該知道,這些先烈們是在天有靈的呀!那時候,我也在紅墻下參加建黨百年的盛會,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我想這個時候一定是大釗先生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來到他當年教誨青年毛澤東的紅墻邊,看一看我們黨一百周年時候的盛況——高筑神州風雨樓!當時,我的淚水奪眶而出。毛主席思念烈士的著名詩句就是:“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我們中國共產黨奮斗了這么多年,一百多年了,我們這些“后來人”沒有辜負這些先驅們的盼望和他們的期許。

  剛才說到了毛主席,我說他是“紅書生”。大家知道這個毛主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詩句:“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青年毛澤東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在東城域內發表的,是在陳獨秀1917年初住在東城箭竿胡同編輯的《新青年》上發表的——《體育之研究》。這是發表在《新青年》上的原版,我給大家復制了。在這里我給同學們領讀一段這篇文章中的文字,以感受青年毛澤東的“書生意氣”——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茍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夫知識之事,認識世間之事物而判斷其理也。于此有須于體者焉。直觀則賴乎耳目,思索則賴乎腦筋,耳目腦筋之謂體,體全而知識之事以全。故可謂間接從體育以得知識。今世百科之學,無論學校獨修,總須力能勝任。力能勝任者,體之強者也。不能勝任者,其弱者也。強弱分,而所任之區域以殊矣。”

  毛主席一生奮斗啊,沒有辜負“南陳北李”這兩位先生對他的教導,也沒有辜負百多年來我們這個黨所形成的這種紅色文化。

  今天天氣挺熱,我把我們共產黨這個紅色文化的本色是什么?幾位建黨先驅的初心是什么?幾位建黨先驅的書生本色跟大家做一個交流。希望以后有機會的話繼續跟大家交流,謝謝!

  (作者系紅色文化學者、北京市東城區政協文史專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蝸牛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3. 如何看待某車企“中國工人”在巴西“被指處于類似奴役式環境”
  4.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5. 烏克蘭逃兵
  6. 殖人哭了:還是中國好,別來美國做牛馬了
  7. 倒反天罡!瑞幸給打工人節假日三薪,原因竟是…
  8. 王忠新:清除內奸遠遠難于戰勝外敵——蘇聯“肅反運動”功不可沒
  9. 女士,你罵“泥腿子”,身份暴露了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2.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3.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4.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5.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6. 群眾眼睛亮了,心里明白了,誰不高興了?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國的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問題:內卷,失業,學歷貶值…
  10. 不能將小崗村和井岡山相提并論!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機關事業單位老人、中人、新人養老金并軌差距究竟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