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雄毛澤東
一個偉大民族歷經苦難與輝煌,屹立數千年不倒,既得益于厚重文化,也得益于英雄精神。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英雄是一個民族的骨骼,文化血脈如江河奔涌,英雄骨骼如大山挺立,有文化是我們民族的幸福,有英雄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毛澤東既是我們民族的一個文化標志,也是我們民族的一個偉大英雄。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利益集團和懷有仇恨的個人對其抵毀、謾罵、嘲諷和矮化,毛澤東的形象卻愈加偉岸,毛澤東的光芒卻愈加閃耀。
毛澤東生逢亂世,以一介書生指揮千軍萬馬,一生未嘗敗績。不論是與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戰,還是與八百萬國民黨軍隊進行大決戰,無論是對付武裝到牙齒的美國軍隊,還是對付以原子彈相威脅的蘇聯的百萬大軍,或是對付美蘇支持的印度王牌軍,他都意志堅定,毫不畏懼,謀定而動,氣勢如虹,令所有的敵人都聞之喪膽。在國家存亡的重要關頭,他始終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軍事謀略,審時度勢,指揮若定,在延安的窯洞中在中南海的書房里運籌帷幄,打敗了所有的敵人,取得了世界軍事史上少有的驕人戰績。毛澤東不僅贏得了中國人民的熱愛,也贏得了幾乎所有敵人的敬意。
盡管毛澤東一生從未拿過槍,卻不妨礙他對槍桿子的深刻理解,他提出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思想讓中國翻了個天,讓老百姓當家做了主人,讓四分五裂的中國變成一個統一強大的國家。他撰寫的《論持久戰》軍事理論成為了世界軍事史上的經典著作。在抗日戰爭中他指揮的敵后游擊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不僅極大地堅定了中國人民抗日的信心,而且極大地消耗了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中國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指揮的人民戰爭僅用三年半的時間就消滅了國民黨的八百萬軍隊,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
毛澤東成為一個偉大的軍事家源于他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他來自社會底層,對普通民眾所遭受的苦難有深切體會,在中國歷代領導人中,最有權力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的人應該是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核心是”人民“兩個字,他的制勝法寶就是依靠人民的力量,為人民謀利益,人民既是他革命的出發點,又是他革命的終結點。毛澤東對人民力量的理解和運用既成就了他個人的偉大,也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毛澤東之所以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得益于他代表了人民的力量,他通過戰爭要改變的是人民的命運,而不是某些官僚和利益集團的命運。當戰爭的硝煙散盡,當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的時候,全世界都以崇敬的心態對他仰慕與膜拜。
毛澤東作為偉大的軍事家還在于他對政治的敏銳把握、對道路的正確選擇和對局勢的準確判斷。1927年蔣介石搞“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對共產黨搞白色恐怖,當時許多共產黨人主張搞城市暴動、攻打并占領大城市以實現全國勝利,毛澤東則果斷地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政治和軍事思想,毛澤東的這一思想無疑是正確的。正是槍桿子為中國共產黨奪取全國勝利、建立人民政權奠定了基礎。抗日戰爭爆發后,許多人提出速勝論,要與日軍正面作戰,通過陣地戰打敗日軍。毛澤東在延安的窯洞里多次發表對時局的看法,提出了“持久戰”的軍事思想,并做出了抗日戰爭將經歷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的總體判斷,后來的事實也證實了這三個戰略階段判斷的準確性。
抗日戰爭勝利后,毛澤東對中國的前途命運和未來出路進行了深入思考,親自飛往重慶與蔣介石進行談判。作為老對手,毛澤東非常清楚蔣介石不可能與共產黨搞聯合政府,內戰一觸即發。可他仍不顧個人安危堅持前往重慶進行談判,是要使共產黨處于道義的制高點,國家內戰取勝的關鍵不是靠軍隊而是靠民心,在重慶談判中,蔣介石想的是軍事和政權,而毛澤東想的卻是民心,民心所向才是制勝的法寶。后來蔣介石撕毀了與共產黨簽訂的“雙十協定”,打響了內戰的第一槍,由此而失掉了民心,這也是蔣介石從“中流砥柱”的抗日英雄變成“獨夫民賊”的人生及戰略轉折點。這就是毛澤東作為一個偉大政治家和偉大軍事家的高明之處,一場軍事對壘變成了一場打倒蔣家王朝、解放全中國的人民戰爭。現在有人對解放戰爭的性質提出質疑,認為這是一場完全可以避免的戰爭,這場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我認為,解放戰爭之不可避免就在于蔣介石和國民黨在消滅了所有軍閥之后,以蔣介石的胸襟和氣量,不可能讓共產黨留在他的政權之內,那是兩種主義之爭,也是中國的兩種前途命運之爭,毛澤東所代表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蔣介石所代表的則是官僚資本集團的利益,因此這場戰爭不可避免。不是所有的內戰都是不道義的,美國南北戰爭也是一場耗時數年的內戰,事實證明那場戰爭對美國國家意識、國家版圖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中國的解放戰爭是一場真正的“人民解放”戰爭,而不是一場呈個人英雄意氣、成就帝王功名的戰爭,在整個戰爭進程中,毛澤東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始終得到人民的擁護,始終處于正義的一方。
解放戰爭開始后,毛澤東對全國形勢進行了準確判斷。他在同蔣介石談判時同意把分散在江南的新四軍全部撤到江北,其實是大有深意的。從中國歷史看,江南從來不是用兵之地,而中原才是兵家逐鹿之地,因此毛澤東既滿足了蔣介石的要求,又把解放軍的力量集中到了中原和山東一線,為之后進行的三大戰役在長江以北消滅國民黨主力集結了力量。此后毛澤東又命令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把戰爭引向國統區,進行外線作戰。同時命令林彪等大批干部潛入東北,在東北發展出了一支百萬大軍。毛澤東的這三大戰略決策對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解放戰爭后期,毛澤東決定發起幾次大的戰役,在長江以北消滅國民黨主力部隊,這就有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淮海戰役“三大戰役”的戰略構想,可以說“三大戰役”不僅是中國戰爭史上也是世界戰爭史上最宏大最經典的戰役,毛澤東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戰略方向和戰略構想,這充分體現了他卓越的軍事天才。
建國后,就是否要在朝鮮與世界上最強大的美軍進行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中央層面有過激烈的爭論,林彪就堅決反對。毛澤東在對國際國內形勢和戰爭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和判斷、對兩軍實力進行對比、對朝鮮地理地貌進行研究后,做出了入朝參戰的決策,這是一次事關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生死的決策,它考驗的其實不僅是軍事才能,而且也是軍事統帥的意志和決心。毛澤東之所以決心入朝參戰,主要原因,一是朝鮮戰爭關系到中國的戰略安全,朝鮮失守,則中國東北重要工業基地不保,繼而北京處于險地;二是朝鮮與中國接壤,我們可以源源不斷地補充兵員和后勤補給,而美國則要從萬里之外靠軍艦運送兵員和補給,雖有日本作為后方補給,可日本當時剛剛經歷過一次失敗的戰爭,國民情緒低落且厭戰;三是朝鮮北部全部是山地,不利于美國的機械化部隊作戰,反而有利于中國軍隊所熟悉的戰爭形態;四是雖然蘇聯并未答應參戰,但蘇聯仍然對美國有一種威懾力量存在。事實證明毛澤東的判斷是對的。美國雖然打著聯合國的旗號,打的卻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最后美國被迫在板門店簽下停戰協定,這場戰爭被美國人稱為“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自1840年鴨片戰爭失敗以來,在經歷苦難、簽訂無數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幾乎亡國滅種、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國家實力和軍事力量,依靠中國人民的拼死精神所取得的第一場偉大勝利,這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信心和斗志,正是這場戰爭的勝利使中國人民掄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西方列強再也不敢欺負中國,中國人民從此挺直了腰桿。有人認為,這場戰爭使中國與美國結下了深仇大恨,使美國對中國進行了近三十年的封鎖,假如沒有這場戰爭,中美關系不會壞到那種程度。我以為這是一種非常幼稚的天真想法。當時美國國內有一種仇視共產主義思想的反動思潮,叫做“麥卡錫”主義,大肆迫害有共產主義思想的人士。當時以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社會理想立國的共產黨不可能拋棄馬克思主義而去搞資本主義,在當時的形勢下,只要中國是共產黨執政,美國就不可能對中國友好,封鎖是必然的。你們不看美國對古巴進行了長達五十年的封鎖嗎?美國與蘇聯不是進行了長達五十年的冷戰嗎?中美之間的關系不是一場戰爭的問題,而是事關國家戰略利益的問題。
五十年代中后期,中國與搞霸權的蘇聯關系破裂。毛澤東不是從意識形態的角度而是從國家民族的大局思考問題,他一邊反對美帝國主義,一邊與蘇聯的修正主義對抗,可謂“高天滾滾寒流急”。毛澤東在分析世界格局與科技軍事發展趨勢后做出了準確判斷,認為發展核武器是打破美國和蘇聯封鎖、解除美蘇軍事威脅的唯一途徑,必須以核對核。因此他做出了發展中國的核武器的重大決策。為了防止蘇聯和美國的核打擊,他還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以及實行國家縱深三線工業布局的戰略構想。當中國核武器研制爆炸成功后,世界格局頓然改觀,中國成了與美蘇形成三角關系、相互制衡的重要力量。當蘇聯在珍寶島對我發起攻擊時,毛澤東果斷決定狠狠地打擊蘇聯入侵者,結果取得了珍寶島戰斗的完全勝利。1962年,尼赫魯在美蘇兩個超極大國的支持下在我國西藏向我發起挑釁,毛澤東毫不遲疑,毫不懼怕印度背后的美國和蘇聯兩大國可能采取的行動,果斷出手,一戰而使印度所謂的王牌軍屁滾尿流,潰逃得比非洲的野牛還快。
無論對強大的美國還是對兇惡的蘇聯,毛澤東從不畏懼,他取勝的關鍵在他對國家、對人民、對中國軍隊有充分的自信,在他對國際政治關系有深刻認識,在他作為一個大國領袖所具有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一個國家面對強敵一旦示弱,就永遠也站不直身體,那不僅是事關一場戰爭的勝負問題,而且是事關一個國家的尊嚴和一個民族的精神問題。戰爭是殘酷的,但戰爭的本質是為了和平,是為了尊嚴,一個沒有尊嚴的民族在與別國交往中會低人一等,會被人視為劣等民族。戰爭所要討回的是道義,為什么有時候明知會死會輸,卻一定要走上戰場,與敵人拼死一搏?那拼的其實并不僅僅是生死,而是尊嚴,是精神。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精神是毛澤東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在朝鮮、在珍寶島、在中印邊境為我們討回來的。
毛澤東是一個政治家,一個軍事戰略家,同時也是一個軍人,一個有血性的軍人。每一個偉大的軍事家首先必須有血性,其次才是他的軍事謀略。毛澤東一生的軍事生涯中,從不知道什么叫怕,他身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大無畏精神,一種英雄氣概,正是這種血性和英雄精神成就了他的偉大。無論是面對美國還是面對蘇聯這樣強大的對手,無論他的敵人是用現代化武器還是用原子彈相威脅,毛澤東從無畏懼之心,他的英雄主義氣概在每場戰爭勝利后都令他的敵人膽戰心驚。
毛澤東終其政治家和軍事家一生,實現了國家獨立和人民當家作主,維護了國家主權,打出了大國的威風。無論在抗日戰場,還是在解放戰爭戰場,無論是在朝鮮戰場還是在中蘇邊境和中印邊境戰場,毛澤東都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取得了世界軍事史上從未有人取得過的驕人戰績。
面對世界強敵,一生無敗績,這是一個幾乎沒有人能夠超越的奇跡。作為偉大的軍事家,作為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毛澤東靠的不僅是軍事謀略,不僅是英雄血性,也不僅是政治智慧,而是他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深深的熱愛。
二、詩人毛澤東
要認識毛澤東詩詞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地位,首先需要了解中國古典詩詞是怎么走下神壇、漸漸式微的。其一,中國古典詩詞到北宋末期就已經成為了一種亡國哀曲,從精神層面來說,宋代詩詞中的文化已經不再硬朗,不再成為中國文化的精神支撐,而僅僅是文化人玩味的雅趣或雕蟲技藝。其二,中國文學樣式漸漸向長篇敘事故事體裁轉變,如在元小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西廂記》《桃花扇》一類的長篇戲曲和《紅樓夢》等四大名著及《儒林外史》等為代表的長篇小說。其三,隨著滿人入關入主中原,中國士大夫們為了逃避異族統治,紛紛躲進故紙堆中搞音韻文字考據等學術研究,出了一批考據方面的學術成果,即使不時有詩詞大家出現也已經撐不起中國古典詩詞的大廈。其四,隨著科舉考試中“八股文”成為官場中占主導性的文化,中國文化漸漸從開放走向封閉,從生動走向僵化,從文言文到古典詩詞都因為脫離生活和百姓而一并走向了沒落和衰敗。
到清末民初,為了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從君主共和、辛亥革命到新文化運動,一批革命志士東奔西突,希望尋找到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這其中的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文化的革命和清掃最為徹底。這種文化變革主要在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徹底消除文言文,從書寫到交流全部采用白話文,讓脫離生活的語言重新恢復活力。二是對古典詩詞的揚棄和改造,倡導以白話文為表達方式的新詩體,于是從民間到絕大部分文人都開始放棄對古典詩詞的寫作,并由此造成中國人不再閱讀和欣賞古典詩詞,整個社會將古典詩詞掄進了字紙簍,寫古體詩詞被人認為是老古董而受人鄙視,中國文壇的主流變成了以白話文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新小說、新散文和新詩,雖然仍有一部分人在堅持舊體詩的寫作,那也只是朋友間的唱和和故紙堆里的把玩,難登大雅之堂。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毛澤東詩詞出現了。由于毛澤東詩詞最大的特點是脫去了書齋里文人們僵化的腐儒之氣,而是以生活化、明白曉暢的語言直抒胸臆,這既是唐詩宋詞中硬朗、明快詩風的回歸,也是重拾中國古典詩詞的文化風骨,既有厚重沉郁的民族情懷,又有柔美傷感的離別傷逝,對于尚處于分裂與戰亂年代以及剛進入新中國的中國人來說,毛澤東詩詞帶給中國人和中華民族的并不僅僅是它的文化價值,而是它給中國人帶來了一種發奮圖強的力量,帶來了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
我們常說毛澤東詩詞具有革命浪漫主義情懷,是因為無論身處絕境還是遭逢強敵,毛澤東的詩詞都如掏出自己的丹心點燃的明燈,照亮黑暗,指明道路。他一面“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面是“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他一面是“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一面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面是“敵軍圍困萬千重。”一面是“我自巋然不動。”一面是“人生易老天難老。”一面是“不似春光,勝似春光。”毛澤東的這種春意浩蕩、青春激昂的詩風一下子就讓中國文化尋找到了自己的年輕狀態,在一個古老而衰敗的國度,在一個國家破敗、國民柔弱的年代,毛澤東詩詞讓國民感受到了一種蓬勃向上的激情和噴薄而出的力量。所謂救亡圖存其實是救人的精神,是凝聚民心,增強意志,敢于拼搏。有了強大的精神,才會有強健的文化和國民,才會有強大的國家和民族。因此毛澤東詩詞的價值并不僅僅在詩詞本身,而在文化和精神。
由于毛澤東一家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犧牲,他經歷了從家族到家庭的巨大創痛,體驗過種種離別即永別的傷感,他的詩詞中也流露出了離愁相思和傷逝苦痛,“曉來百念都成灰,剩有離人影。”“揮手從茲去,更哪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訴。知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凄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這種至情至性情感在詩詞中自然流露,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偉人面對親人離別甚至生死兩隔時肝腸欲斷的悲苦。正因為他有比普通人更多沉重的苦痛,才讓我們知道他在寫作“淚飛頓作傾盆雨。”時的傷痛與狂喜,才讓我們知道他為什么會寫“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才會知道他為什么能寫出“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家國情懷。毛澤東常常將個人的悲痛掩蓋在他解救國家民族復興的大我之下,獨自撫摸。
任何一個人都會有內心柔弱的一面,只是有人給你看的是傷疤,有人給你看的是從容。毛澤東所追求的是“遍地哀鴻遍地血,無非一念救蒼生。”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是“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是“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是“我欲因之夢寥廊,芙蓉國里盡朝暉。”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毛澤東呈現給我們的正是這種博大的情懷和豪邁的氣慨,看古今中外,哪一位領袖能夠通過詩詞表達這種以天下蒼生為念的偉大抱負?
曹操的《龜雖壽》:“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毛澤東曾寫過一首《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毛澤東與曹操似乎在東海邊隔著時光和歷史唱和,曹操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留下逐鹿天下之后的暮年壯心,毛澤東以“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表達時代變革社會變遷人民幸福的豪情,時間雖跨越千年,秋風依然蕭瑟,洪波依然涌起,星漢依然燦爛,然而時光荏苒,人間已換,這既是一種詩詞的唱和,也是一種精神的交流。
毛澤東最受大家推崇的詞當為《沁園春.雪》,這首詞的氣度、意象、格局、胸襟與境界不僅超越了曹操,也不遜于中國文學史上任何一位詩人,這首詞氣勢恢宏,意韻純厚,境界高遠,格局闊大,氣度非凡。“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首詩奠定了毛澤東在中國詩詞史上和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這首詩為中國古典詩詞在現代創造了一座新的高峰,與《詩經》、屈原、唐詩、宋詞并峙聳立,我們無法在3000年的中國古典詩詞史上找到一首氣勢如此雄奇、胸襟如此偉大、意象如此深遠的詩詞,正是這首詩使得毛澤東在成為世界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軍事家,成為中國書法史上偉大的書法家的同時,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偉大詩人。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高峰和精神長河,毛澤東詩詞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或許還需要我們繼續發掘,但毛澤東詩詞讓中國古典詩詞重新走向了輝煌。在“中國詩詞大會”上不少詩詞達人朗誦毛澤東詩詞,這讓我們感到親切和喜悅,我們看到更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中國古典詩詞,開始喜歡毛澤東詩詞,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還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無窮魅力使中國文化越來越被當代世界重新認識和重視,隨著中華民族崛起、中華文明復興的到來,中華文明正在成為世界多元文明中最光彩奪目的文明。
從《詩經》到《離騷》,從“樂府”到陶淵明,從唐詩到宋詞,中國古典詩詞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現在我們知道,毛澤東詩詞是在中國詩詞逐漸式微狀態下產生的又一座奇峰,那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個文化境界,更是一種文化精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