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講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墒?,在有的地區,在有的工作上,大多數老百姓常常不滿意,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認為,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和部門的領導常常忘記了一個最基本的道理,這就是人民的主體是廣大勞動群眾(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者),勞動群眾占了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如果各項工作不以廣大勞動群眾為中心,所謂“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假的、空的。
什么是“人民”?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民是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是一個歷史的、政治的范疇,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這個概念有不同的內容。如中國的抗日戰爭時期,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一切反對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在社會主義時期,人民的范圍更加廣泛,不僅包括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
由此可見,雖然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這個概念有不同的內容,但“人民”的主體始終是占社會大多數的廣大勞動群眾。
“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在社會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對象,不僅包括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而且也包括一切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但是,中國的社會是復雜的,存在著各種階級和階層,而各個階級和階層在利益訴求方面,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面對這種情況,黨和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和改革舉措,首先應力求符合和滿足于全體人民共同的利益訴求;而當無法使各個階級和階層的利益訴求都得到滿足時,或者是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與少數人的利益發生矛盾時,就必須首先考慮占社會大多數的廣大勞動群眾的利益。
這是因為,占社會大多數的廣大勞動群眾始終是“人民”的主體,沒有這個主體,就不能稱其為“人民”。如果在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與少數人的利益發生矛盾時,我們的政策和改革舉措偏重于少數人的利益,而忽視和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那么,“以人民為中心”和“為人民服務”就會變成假話和空話。
始終堅持與大多數人站在一起,為大多數人服務,這也是毛澤東的一貫思想。
在解放戰爭中,1947年10月18日,毛澤東同志從神泉堡來到佳縣縣委視察工作時,親筆為中共佳縣縣委題詞:“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 毛澤東的這個題詞雖然只有13個字,卻揭示了中共成功的真諦。
1939年4月,毛澤東在《關于國民精神總動員的號召》一文中說:“要特別忠于大多數人民,孝于大多數人民,而不是忠孝于少數人。對大多數人有益處的,叫做仁;對大多數人利益有關的事情處理得當,叫義。對農民的土地問題、工人的吃飯問題處理得當,就是真正的行仁義。”(轉引之2013年2月28日人民日報第7版《文章大家毛澤東》)
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大所作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在系統總結中國共產黨二十四年的經驗時,再一次提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擁護為最高標準”。
“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不僅在過去,而且在現在和將來,都應是中國共產黨人一切言論和行動的最高標準。
可是這些年來,有的領導干部口口聲聲“以人民為中心”,可他們在研究制定政策時,依靠的是少數“精英”和富人;推行的一些改革舉措,其結果往往是“只讓少數人吃肉,而讓大多數人喝湯”,使社會財富日益集聚到少數人手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在許多地方,最好的房子是政府的辦公樓;更有甚者,在有的地方,最富的往往是官員的親友,這難道也是以人民為中心嗎?
許多事實說明,他們的所謂“發展”,為的是少數“人民”,依靠的是少數“人民”,發展成果也主要是由少數“人民”共享。
綜上所述,占社會大多數的勞動群眾是人民的主體,因此,“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是以廣大勞動群眾為中心。我們在各項工作中只有始終堅持以廣大勞動群眾為中心,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