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以來,由于西學東漸,人們也普遍接受了西方哲學的三維思維。由于意識到這種思維的板結性,前幾天曾寫了一篇《“人道”哲學》,直截了當地談社會哲學,認為其條件較為具備,較容易對三維思維取得突破。稿子寫成后,便急急地發了出去(見人民網),但又總感覺有些東西沒能寫出來,缺少一些必要的背景或陳述。最近補充閱讀了一些資料,結合自己原來的考察結果,再將原稿擴充一下,算是對其的一個補充。
最近所讀資料,當首推劉明武的《太極:分裂而變的生生之源——論中華文化的奠基之作》(以下簡稱“劉文”),它對中西文化之源進行了系統整理,很有參考價值。同時,也看到有網友專門發文對其進行了評論,并引出了一些不同的見解,自己也想借其表達一下看法。
中國科學之“唯物”歸結于“氣”,而西方科學之“唯物”則歸結為“物質”,這實質上牽涉到理論之源問題。遵照“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通過對中西理論之源進行梳理,中華文明與馬克思主義被深埋于“地下”的那部分便會一起被徹底挖掘出來,從而使其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一、運用“0→歷史→現在”梳理中西理論之源
通過梳理,可以大體掌握中西科學文化的變遷及其演化趨勢,也能透過更大的視野看清中華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為什么會走到一起。
(一)西方理論之源及其量變
目前科教界最流行的是西方理論,所以我們在梳理中將其放在前面。為使脈絡清晰,我們不去進行繁瑣的考證,而是直接接入考察結果。
1. 神創說。一般情況下,由于古代對自然的懵懂不解和敬畏,許多理論都起源于迷信或猜測,認為在宇宙之上有個上帝在操控著宇宙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由于不同族群或宗教擁有不同的上帝,它們相互間也存在著相互爭斗,并頻繁地發生著戰爭,這種情況至今仍然存在。
由于上帝創世和造人,各種宗教一般都是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混在一起不加區分。目前有些自創理論的民科,雖然不信仰上帝,但仍然帶有這種原始味道。
通過對神創說或宗教理論的回顧與梳理,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它們的理論依據都屬于宇宙和人類社會起源。在“0→歷史→現在”這一基本邏輯框架中,由于搞不清其真正的本原,故不得不用一個上帝來填補空位,因為它在理論體系中不可或缺,由此也可看出宇宙和人類社會本原問題在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2. 物質觀。這是目前最為流行的科學體系,即西方現代科學體系。很顯然,在“0→歷史→現在”這一基本邏輯中,這一科學體系是將“現在”所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可見與可探測性物質”作為宇宙本原。但“現在”不等于過去或歷史,用“現在”去闡釋宇宙和人類起源及其演化,這顯然屬于一種逆序套路,由此而產生了西方哲學的逆序思維。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物質觀揭示了宇宙或自然界真實的一面,在近現代促使物質科學產生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同時,它也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自然區分了開來。
隨著物質科學的發展,一些探測手段越來越發達,自然科學陸續取得了一些新的重要發現(如宇宙膨脹和暗物質與暗能量等)。但由于科學界還沒有對其性質和運動機理取得統一的共識,并沒能據其進行根本性的理論概括和總結(有人懷疑是西方科學界有意不這樣做,擔心其物質觀理論體系坍塌),致使大爆炸理論、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等無法統一,也無法說清楚宇宙和人類社會本原,更說不清其演化過程。由此,目前的物質觀仍然否定不了神創說,而神創說更否定不了物質觀。
所以,西方社會便呈現出神創說與物質觀并存的現狀。
3. 神創說與物質觀的量變。從大的方面講,西方的科學文化所經歷的就是這么兩個基本的階段,而諸如由地心說到日心說那些“革命”,其實都屬于其物質觀范疇內的小變革或逐步演進,不屬于在基礎理論方面的根本性大革命。
通過《劉文》也可看出,西方先哲一直沒能追究出對立統一規律(或陰陽),由此其哲學便一直停留于長寬高的三維時空中,并由此而缺失歷史維,也缺乏應有的縱向與橫向哲學思維。
但從神創說與物質觀并存狀態中也可以發現,由于物質科學新發現的增多,它自身在發生著一種量變,只是目前還沒能達成質變。而神創說目前也能接受物質觀,并與其并存,已不像當初布魯諾因宣傳日心說而被活活燒死那樣,宗教理論也在發生著某種量變。在我們國內也能看到,現在的佛教也開始在努力將自己的理論與物質科學聯系在一起,在百度百科中就可以發現一些這樣的資料。
神創說與物質觀的量變說明,它們都在等待著一種更加科學的理論對其予以統合。
(二)中國理論之源及其量變
在此,不得不就《劉文》多說幾句。雖然我們著手研究宇宙的介入方式不同,但所得結果竟有些相似,其屬于難得的一位同道,正好可以互為補充。
自己對《劉文》最為欣賞的部分,在于其“宇宙起源問題與宇宙演化之理”。
1. 中國理論之源的梳理。正如《劉文》所說,“天地源頭問題”屬于科學與哲學的第一問題。若看不懂這一點,便不能從根本上搞懂科學與哲學。而如果不重視這一點,只在一些枝節問題上做文章,那到頭來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周易》追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天地萬物起源問題”,這應該就是中國哲學思維的起始點,與從0開始的邏輯基本相同(也與馬哲的“唯物”或“本原”相通)。而“八卦所表達的是一個現實世界”,這也與自己考察結果相同。
對于宇宙的基本運動,《劉文》的闡釋也與自己的考察基本相同,即“太極所揭示的生產方式是分裂而變的生產方式。分裂而變式,在《周易》中有數字、文字兩種表達形式。數字表達的形式是: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這也就是現代科學發現的暗物質轉化為暗能量的運動,事實上它就是推動宇宙膨脹的根本動因,并由此而形成了宇宙的基本(或絕對)運動。而這種基本運動“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屬于各事物之間相對運動的基礎,因為它屬于承載萬物的基本時空。
在《劉文》的最后,有一句話也很值得重視,“嚴復先生認為,元氣即能量”(這不同于作者“太極為源”的闡釋)。與嚴復前輩相比,自己就有些保守了,在前面文章中自己曾注明,“氣≈能量”,不像嚴復的“元氣即能量”說得這樣肯定。
總體來說,《劉文》與自己的考察結果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中國科學與哲學“天地以太極為源”,摒棄了“混沌”與無限宇宙說,而采用了有限宇宙的觀點;但所不同的則是,他是從對各種既有理論的綜合考察中得出結論的,而自己考察的則是能量與物質運動的基本事實,兩者結果竟也能基本相似。遺憾的是,《劉文》沒能將太極與“氣”或能量聯系在一起,并通過能量運動直接闡釋宇宙的誕生與運動。
然而也不得不說,中國哲學雖然誕生初期就較為成熟,但也受當時科技發展的局限,帶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不分的弊病。尤其是社會科學,由于缺失人類通過勞動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立論基礎,,它很需要近現代科學予以補充完善。
2. 中國理論也處于量變中。近現代以來,中西方科學之爭一直很激烈,中國科學曾幾度面臨滅頂之災,但最終西方科學始終沒能徹底消滅中國科學。而在當下,反而是中國科學在慢慢復蘇,并在中西之爭中漸漸取得了一些主動。
上面已對中國理論進行過介紹,即隨著科學的發展,理論界摒棄了“混沌”與無限宇宙說,而采用了有限宇宙的觀點。同時,近現代也大量吸收了西方科學文化,在應用理論方面基本摒棄了傳統的五行八卦,而采用馬哲的唯物辯證法予以替代。
近現代以來,我國的理論總是落后于客觀實際的發展,比如對于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理論界并沒有拿出系統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做出很好的解釋,尤其對于我們的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并沒有從根本上找到中西方理論的結合之路。所以,我們的理論雖然發生了一些量變,但還沒有產生新的飛躍和質變。
就以《劉文》為例,雖然在細節上基本闡釋清楚了中國太極哲學的思維問題,但仍然缺乏進一步概括,比如“0→歷史→現在”或“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的理論框架;既沒有區分四維時空與三維時空,也欠缺對矛盾和運動的進一步分類,如宇宙的基本矛盾或絕對運動,以及(各事物間的)特殊矛盾或相對運動,由此也就沒能概括出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在對《道德經》的解讀中,也沒能讀出經緯或縱橫運動。
“大道至簡”,按照中國古代原理,其實哲學并沒有那樣復雜,說到底它就是陰陽的縱向與橫向運動,只要掌握了能量的縱橫向運動規律,不管是絕對運動還是相對運動都可迎刃而解。
其實,這些早就隱含在中國的古代理論中,只是近現代人們的目光都聚焦于西學而缺乏對國學的深入挖掘,致使其最寶貴的宇宙或自然科學理論之根被深深掩埋于“地下”而沒能得見天日,使我們的中華之寶蒙受塵封多年。
自己很贊同《劉文》所引用嚴復的一句話,“嚴復先生認為,中華民族落后的關鍵在于,祖先開輝煌之端,子孫卻沒有續上輝煌之尾。”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引經據典炫耀祖先的輝煌,甚至用其否定或蔑視其它,對“續上輝煌之尾”并不太會產生太多助益。對于大量引經據典,自己有時也不太贊同,因為有些古籍許多都是將絕對運動與相對運動以及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模糊在一起的,過多的強調那些,會有礙對理論的現代化研究。再說,有些酸腐文人其實也并沒有真正搞懂先哲闡述的原理與思維,其一些論述反而屬于冗詞贅句,對繼承中華文化并無意義。習近平在最近的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學馬列要學原著,而我們學國學也應該這樣才對。所以,應該以我們先哲開創的理論為基礎,并結合科學發展將其進一步現代化,這才是出路。
(三)中西理論正處于“會師”階段
如果用一句俗語概括一下中西理論之源問題,其基本情況就是,中國傳統科學與哲學屬于“遠視眼”,而西方科學與哲學則屬于“近視眼”。
在“0→歷史→現在”這一邏輯框架中,由于中國理論是從0向“現在”順序闡釋,而西方理論則是由“現在”向0逆序靠攏,事實上它們兩者是分別從這一邏輯的兩頭向中間靠攏,并相互印證著各自理論的真實性。目前,雖然表面它們處于激烈的相互激蕩中,事實上則正處于大“會師”的過程中。
這種“會師”實質上是與人類的整體運動發展是一致的,與經濟及科學文化的全球化處于同步發展中。由此,探討中西理論或科學文化的“會師”問題,屬于“命運共同體”的一個重要環節。
近現代以來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與中國哲學相互結合,事實上屬于中西科學文化相互交融或“會師”的先導。研究好這一問題,就等于為中西科學文化的相融相通打好基礎。在這一問題上如果能夠搶占先機,率先做好我們自己的工作,便能在競爭中掌握話語權,贏取主動。
但在這種探索中,必須要堅持我黨的實事求是原則,所探索的依據和結果必須要符合史實,要經得住歷史的考驗,不能僅僅是應景之作。堅持“唯物”原則,以“本原”做立論基礎,這是探索中需要把控的兩大基本原則,否則,我們的探索將會勞而無功。
二、中國理論最終與馬克思主義走到一起的原因
現在只選擇中國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探討,并不是人為的因素,而是運用“0→歷史→現在”的基本邏輯,通過深挖理論之根嚴格篩選的結果,其具體篩選過程請參見前文《試談中國特色理論原理》中的“‘0’的妙用:萬法歸一”。
(一)唯物主義是基本依據
在前文《“人道”哲學》中開始曾講到,“在閱讀文章和網絡討論中發現,一些作者和網友往往像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一樣,總是將“天道”與“人道”混在一起泛泛而談。從一些典籍中也可以看出,雖然卷帙浩繁,但由于沒有從0開始探討人類社會本原,沒有將人性或人道落到實底,只是在問題的外圍打轉,觸不到核心,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懸浮性或浮萍性,由此也就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或多或少的唯心主義。”
既然能夠鑒別出有些理論的“唯心”問題,卻又對其大量引經據典,還動不動就拿出“天地人”說事,很容易會落入古代士族那種“之乎者也”的流弊,于事無補。這不但會影響國學的深入挖掘,也會影響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深入探究。
《劉文》探討的“天地源頭問題”,其實與恩格斯強調的“唯物”是一致的,都集中于一個本原問題。宇宙只有一個本原,自然哲學與理論必須要統一于這個本原。同樣,在宇宙自然的運動基礎上,人類社會也只有一個本原,社會哲學與理論也必須要統一于這個本原。
(二)馬克思主義本身的運動發展
1. 馬克思主義本身的深入發展。馬克思主義雖然屬于全世界勞動人民的理論,但它畢竟產生于西方,其思維仍不免帶有西方辯證法那種三維思維。根據恩格斯的介紹,在對勞動與資本關系的闡釋中,馬克思主義事實上是以勞動作為立論基礎的,其歷史維掩藏于三維思維的背后。不過這一點很少有人能讀出來,還是恩格斯《在馬克思目前的講話》中直接講出來的。
在總結馬克思歷史功績時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請注意,恩格斯在提到吃、喝、住、穿等“生活資料的生產”時,將其強調為“基礎”,并進一步強調說,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
毫無疑問,“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等“生活資料的生產”,所指的就是勞動或改造自然。
這與一些本本主義者們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原理大為不同。
2. 恩格斯明確提出了基本矛盾與特殊矛盾。《在馬克思目前的講話》中,恩格斯在介紹了“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之后緊接著說,“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這顯然已將“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明確界定為“特殊的運動規律”,即社會的特殊矛盾。
既然恩格斯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界定為“特殊的運動規律”,那么,封建社會和奴隸社會生產方式是不是也屬于“特殊的運動規律”?這是非常明確的問題。
根據恩格斯自己所闡釋的馬克思主義原理,人類社會除“特殊的運動規律”外,還存在著基本的運動規律,由此也就說明,恩格斯后期已經在探索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與特殊矛盾問題,已經在著手研究社會科學基礎理論。所以,在隨后的研究中,恩格斯才進一步研究《自然辯證法》,并寫出了《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得出了“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著名結論,為理論的更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前文中曾說,“恩格斯的文章較他們前期的大量著述為數雖少,但更加成熟,在其整個理論體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由此,對待馬克思主義,也需要運用運動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不然就等于將其看成了某種教條或宗教,那樣不利于其發展。
所以,我們后人要在馬恩研究基礎上繼續進一步研究,將其所開創的理論研究深入下去,使其進一步充實完善,這樣才能算我們真正繼承了馬克思主義。
(三)馬哲在西方哲學中一枝獨秀
一般而言,人們將馬哲理解為西方科學與哲學,有些人也以此為借口而反對馬克思主義。但就其實質來講,馬哲雖然誕生于西方,并且其辯證法也不可避免地帶有西方三維時空的痕跡,但由于其產生了歷史唯物主義,事實上其內容已經突破了西方的三維哲學,與中國哲學反而靠得最近。
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是,西方科學與哲學需要接受中國四維哲學或理論的整理或整合。
(四)中國哲學與馬哲的對接及其意義
通過以上探討說明,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最終的焦點都會聚焦于宇宙本原和人類本原,這是毫無疑問的。
而在探討宇宙本原的理論中,除中國古代哲學總結出了“太極→陰陽→五行八卦”外,古今中外沒有任何理論具備如此清晰的基本框架,從而說明其基礎理論(絕對運動)與應用理論(相對運動);而在探討人類本原的理論中,古今中外沒有一種理論探索到“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并厘清了人類本原問題,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在社會科學領域也一枝獨秀,鶴立雞群。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是先確立了太極為出發點,然后才在運動中產生了陰陽,又在陰陽運動基礎上產生了五行八卦,這屬于典型的順序哲學和思維,與自然是完全統一的;而馬恩則是在“現在”三維時空的辯證法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深入探索才追究出了人類本原,其實際是通過逆序思維才在辯證唯物主義基礎上產生了歷史唯物主義。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
但不管怎么說,就理論本身來說,在古今中外的各種理論中,只有中國古代哲學和馬哲才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分別具備了“0→歷史→現在”的基本內容,從而使中國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產生了交集與對接(它較自然科學中的暗能量與暗物質與中國的陰陽產生交集要早)。
這在科學史上是一種很了不起的交集與對接,它說明中西方科學文化雖然最初探索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著眼點有所不同,分別從自然的兩頭著手或入門,但最終卻能夠殊途同歸。這一殊途同歸的意義在于,中西科學與文化也將發生對接與融合貫通,它們各自的量變將演化為一場質變,從而產生一種既能涵蓋中西,也能涵蓋古今的新型革命性理論,新的思想也將隨之誕生,由此而為人類進化和歷史的發展翻開新的一頁。
習總書記強調,“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一旦中國哲學與馬哲相互結合促使理論發生質變,正如我們的導師和革命先輩們所期盼的那樣,在世界范圍內,勞動的力量必將會形成摧枯拉朽之勢,一個偉大的時代就要轟轟烈烈的開始了。
但請注意,無機界與有機界的能量運動規律是不同的,這需要自然科學予以解決(自己對化學的考察稿中也對此有所涉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