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王立勝《政治經濟學是解決什么問題的》談點看法
2017年09月19日,《光明日報》發表了王立勝同志《政治經濟學是解決什么問題的》(以下簡稱為《王文》)一文,從中可看出我國政治經濟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進展,自己學習后對其表示肯定,但有些地方也存在著不同看法。
這篇文章的最后注明,“作者:王立勝,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這很明確地說明,王立勝同志屬于標準的官科,并且還指導著一個研究機構,而自己則屬于民科,與其搭不上話,所以只能發文進言供其參考。
由于自己前文《中國哲學與馬哲的“唯物與唯心”》談到了“唯物”問題,也正好借《王文》談點看法,以續接前文。
一、對《政治經濟學是解決什么問題的》一文的肯定
為展開討論,現摘錄一段《王文》做依據:
【有些經濟學家所倡導的所謂經濟學就是反映經濟發展規律的學問,經濟學與自然科學一樣,是一種純粹的經濟科學,既然是科學,就是在任何國家都適用的,是價值中立的,與政治無關,與歷史無關,與國家無關。這種思維否定了政治經濟學的存在價值,這種主張忽視了經濟科學體系的層次性,其實,經濟學科是一個具有多個層次的整體結構。應當說,上述看法在經濟學的“術”和“技”這個層面上還是有道理的。有學者把經濟科學分成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道”,第二個層次是“法”,第三個層次是“術”,第四個層次是“技”。政治經濟學是研究前兩個層次的,也就是“道”和“法”的層面。“道”反映的就是經濟學家的立場,是站在資本的立場上?還是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上?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為人民做學問,要寫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經濟學,就是在這個層面提出的要求。“法”就是指根本方法,是研究經濟學的方法論,比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辯證法。“術”和“技”就是經濟學的一些具體的學科要研究的東西。這個體系是層層遞進的關系,從上到下,由抽象到具體。政治經濟學研究“道”“法”層面的問題,為具體的經濟學科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術”和“技”作為具體的經濟學科不僅接受“道”和“法”層面的指導,還要為豐富和發展政治經濟學提供經驗和素材。】
現就王立勝同志為政治經濟學所劃定的基本框架談點自己的看法。
(一)提出了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的區別
雖然王立勝同志運用了一句“有學者把經濟科學分成四個層次”,但很顯然他自己也傾向于“四個層次”劃分。不得不說,這樣的劃分屬于對原來那種本本主義解讀的一種突破,很值得肯定。
在文中,作者也提出了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的區別,這也很值得肯定,因為它符合自然。而“道”也的確屬于基礎理論。
雖然作者以他人之口提出了“道、法、術、技”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結構,并且將“道與法”劃歸基礎理論,而將“術與技”劃歸應用理論,這事實上已超出了政治經濟學范疇,而是屬于社會科學基礎理論。正如作者所說,“從未來發展看,這是關系到中國前途命運的基礎理論問題。理論不僅具有說明過去實踐的解釋功能,更應該具有指導未來的預見功能。”由此,這一探討可以將其擴展為社會科學理論體系,用以解釋整個人類的歷史和現在。對此更值得肯定。
希望作者及其所領導的研究團隊能夠順此思路繼續深入下去,為社會科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二)社會的特殊矛盾也已提及
在以上《王文》的摘錄中,有一句“‘道’反映的就是經濟學家的立場,是站在資本的立場上?還是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上?”事實上,這一句在邏輯上有些混亂,因為“道”應該指的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所說的“人道”,反映的是社會科學的基本矛盾,而“資本與勞動(人民)”的矛盾則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的特殊矛盾。
但不管怎么說,能夠提出“資本與勞動(人民)”的矛盾,算是將人類社會現階段的特殊矛盾提出來了,也很值得肯定。
在前文《社會科學中的唯物與唯心》中,自己曾就“人性=勞動性”問題借用老百姓語言表達了一下其實用性,在此摘錄一下供參考:“在社會科學中,最難統一的莫過于人的思想,而用人性和勞動性統一人們的思想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所以,搞社會科學研究,首要的是要以勞動為基礎,認知人性的最本質內涵,做到通人性,懂人事兒,由此才能夠思人事兒,謀人事兒,干人事兒。這應是我們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要義,也是我們共產黨人的追求。如果明確出馬克思主義的人性,用干不干‘人事兒’來作為判斷個人、組織或國家的社會行為準則,在國內,它會很容易凝聚勞動共識,將社會導向正確的運動方向,用不著苦口婆心的進行教化,人們會自覺地用以律己并干‘人事兒’。而在國際上,談到中東局勢時自己就曾說過,【美國在中東干的就不是人事兒。如果其國內老百姓和士兵理解了這一點,肯定都會撂挑子不干,不會幫著那些美國政客干壞事。如果‘人性’能為中東人民帶來和平與發展,自然也就會將穆斯林等團結起來,并產生連鎖反應。這絕不是憑空想象,因為它來自于科學,來自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也來自于人們的靈魂深處。】”
由于《王文》涉及到了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問題,也涉及到了社會的基本矛盾與特殊矛盾,所以,自己斗膽與王立勝同志將這些問題再一起捋一捋,也許會對其更深入研究有所助益。
二、參考意見
以下所談意見僅供參考吧,若有不妥,還望能給予指正。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歷屆領導人都對理論研究寄予了厚望,除提示要重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深化對勞動與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和“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外,也一再鼓勵理論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放開手腳,大膽探索,寫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尤其是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更是鼓勵大家進一步解放思想,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從領導人的講話可以看出,他們所期望的并不僅僅是“政治經濟學”,而是完整的“哲學社會科學”,即社會科學基礎理論,因為沒有基礎理論,就談不上“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問題。
通過拜讀《王文》,感覺作者還是需要進一步從本本中解放出來,展開自己的思維,不必要有太多的顧忌,該繼承的繼承,該揚棄的就要揚棄。
根據領導人的指導,研究社會科學需要把握兩點:1)中國傳統文化,2)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其自然科學就在《易經》中,就是“運動”;而傳統社會科學的核心就在于人性(道德、敬業奉獻、崇德向善等),不然怎能體現中國氣派?而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它是幾千年來第一個為勞動者說話并為勞動者撐腰打氣的理論體系,屬于勞動人民自己的理論。只有抓住勞動這一基本內涵,才屬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在探索中,馬克思是從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勞動與資本的關系入手的,并且探討的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雖然揭露了資本的罪惡,但在其發展的后期,恩格斯才更完整系統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以勞動作為立論基礎(盡管有欠明確)的問題,對整個理論體系進行了補充完善。恩格斯的文章較他們前期的大量著述為數雖少,但更加成熟,在其整個理論體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并為我們后人的繼續研究打下了基礎。
但在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中,也正如歷史上許多文人所做的那樣,本本主義和急功近利學風嚴重,存在著偷懶而不下工夫的現象,只知道尋章摘句,難有新意。比如許多學者雖然都認為馬克思主義屬于為勞動者說話的理論,但研究和闡釋的卻并不屬于勞動的運動,而是順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研究繼續研究資本的運動,并沒有深刻領會恩格斯要啟動對勞動展開更深入研究的本意和所透出的深層信息,在對其尋章摘句的研究中形成了裹步不前。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人民的本質屬于勞動,但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中卻不崇尚勞動,而是以探討資本為主,那就存在著治學導向問題了。還是網絡討論中有位叫mikezc123的網友概括得好:“資本主義就是資本論,社會主義就是勞動論。”所以,“為什么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否則就成了南轅北轍。
從我們領導人的講話中也已經反映出,他們也早已發現了這一問題,早已在提醒并指導我國的理論研究要重視對勞動的研究和話語體系的建設問題。所以,在研究中可以不必顧忌本本中這里這樣說那里那樣說,要根據社會運動的實際,在堅持中華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做出更系統更全面的闡釋。
政治問題不是通過反復強調就能解決的(幾十個國家的社會主義失敗就是前車之鑒)。如果像上面提到的那樣僅僅通過資本的運動闡釋政治經濟學,盡管其反復申明自己屬于勞動人民立場,但事實能說明其不屬于資本立場?況且這種情況在目前并不屬于少數。
至于“中國的社會主義與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不同”的問題,恐怕并沒有那樣簡單,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得清的,它涉及到文化的根脈,也涉及其怎樣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問題。而對于這些問題,其結論也不在現成答案中,只有通過進一步深入挖掘,才能理清頭緒。
對此,自己也進行過一些嘗試,在此不妨談出來供大家參考。
(二)宇宙和人類社會的基本構架
在此先提請注意一下,下面的哲學構架中所要談到的“歷史維”和其“絕對運動與基礎理論”,正是古今中外各種宗教的存在和活動空間,也是唯心主義的根據地。
1.宇宙的基本構架。過去我們認為,宇宙的空間和時間是無限的,但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誕生于約137億年之前,它證實宇宙是有限的。
由此,宇宙便存在著一個由0而誕生并開始縱向運動的過程,所以宇宙也就必然存在者一個基本構架,即:0→歷史→現在。雖然目前還沒有發現正規出版物有這一說法,但這在科學界基本能認可,因為它不可否認。
2.人類社會的基本構架。據資料反映,人類社會誕生于300萬年前(也有說500萬年前),它也是有限的,也必然存在著其縱向運動和基本構架,即:0→歷史→現在,這同樣不可否認。
3.基本構架決定了四維哲學與思維。哲學與思維不能隨心所欲的人為規定,它必須要服從于自然,并與自然的運動規律相一致,否則便不屬于唯物主義哲學和思維,而是唯心主義。
從以上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基本構架可以看出,它們都具備四維時空,即:歷史維+現在的長寬高三維。由此,其“歷史維”闡釋著自然與人類社會縱向的基本或絕對運動,決定了它們都存在著各自的基礎理論;而其“現在的長寬高三維”則闡釋著在基本或絕對運動基礎上各種具體事物間的相對運動,決定了它們都屬于應用理論。而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的關系,也就相當于“道與德”或“陰陽與五行八卦”的關系。
也正因為四維哲學對絕對運動與相對運動區分得這樣清楚,所以它便成為檢驗一切理論的基本依據,也成為真假馬克思主義的試金石。
(三)視域與學科分類
馬恩兩人都非常重視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進行系統研究,因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社會科學屬于整個科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自然科學又屬于人類勞動所創造,所以它們兩者都必須要遵循并反映自然規律。由此,離開自然規律而談理論,肯定會跑偏。
在文中,作者曾引用了一段孫冶方的話做依據,“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先生曾經明確說過:‘政治經濟學也是各門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如同數理化是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一樣,政治經濟學就是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而政治經濟學難道真是社會科學基礎理論?數理化難道也屬于“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嗎?如果僅僅依據一直所慣用的三維哲學思維,它們也許可以對付過去,但如果挖掘出自然與人類社會運動的四維哲學,那倒未必。
不知作者發現了沒有,古今中外幾乎所有的既有理論(中國古代理論暫且不論)都沒有區分四維時空與三維時空,更沒有區分絕對運動與相對運動,也都難于區分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所以有些學者的說法也就不足為憑(這也是自己不喜歡“之乎者也”的原因)。而經考察,二進制或對立統一規律(即“陰陽”)才屬于自然與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現在的“數理化”都是以二進制或陰陽為基礎的(下文會繼續探討這一問題)。
根據恩格斯的“唯物論”并從“本原”之根上進行追究,科學只存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而哲學與人文科學不應該與它們相分離并專門立科。所以,對于目前的學科分類(如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自己是不太贊同的。而如果對其強行分離,則存在著“唯心”之嫌。
三、宇宙和人類本原問題是中國哲學與馬哲的命根子
根據恩格斯對于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定義,宇宙和人類本原問題是馬哲“唯物”的基本依據(見前文)。同樣,它也是中華文化的基本依據。所以說,宇宙和人類本原問題屬于中國哲學與馬哲的命根子。
(一)宇宙和人類本原
根據科學證實,物質肯定不屬于宇宙本原,因為它只占宇宙質能總量的4-5%。
1.宇宙本原。一直以來,人們都將世界觀與宇宙觀通用(自己在前文中有時也這樣),不分彼此,但根據艾思奇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介紹,世界觀則指的是具有長寬高的三維時空,不具備歷史維,與宇宙觀不屬于同一個概念。但由于人們長期受三維思維的影響,也就不太注重對宇宙本原的追究。
根據考察,宇宙本原應該為能量(具體考證過程在此從略),顯然不屬于“可見性物質”。但科學界對此還沒有表態,宇宙本原問題仍處于迷糊和混亂中。
雖然科學界還沒有將能量確定為宇宙本原,致使在探討中會受些限制,但運動觀則是很明確的,它既能夠涵蓋中國《易經》、《道德經》和中醫等古代科學,也能涵蓋馬哲的辯證法,更能涵蓋毛澤東的《矛盾論》等。所以,暫且借用運動觀代替能量觀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其實,運動即是能量,能量即是運動,它們兩者是統一的)。
2.人類本原。根據恩格斯“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論斷,很顯然,人類本原屬于勞動。這屬于鐵的事實,不容置辯。
(二)宇宙和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與運動
宇宙和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與運動,這才應該屬于真正的認識論問題,它所闡釋的就屬于前面所提到的二進制,由此就可以看出,根據自然規律,現代科學中的“數理化”是建立在二進制基礎上的。同時也能夠體會得出,基本矛盾(或基礎理論)側重于定性分析,而特殊矛盾(或應用理論)才側重于“數理化”的定量分析。
1.宇宙的基本矛盾與運動。目前科學界正在對暗物質與暗能量展開積極的探索,但根據所掌握的資料基本能夠證實,暗物質與暗能量的性質都屬于能量,其區別只是密度不同而已。它們雖然難于檢測,但屬于宇宙的“實體”,在大爆炸中最早誕生,屬于宇宙最早產生的基本組份與基本矛盾,并開始了宇宙的最基本運動。
伴隨著暗物質與暗能量的急劇擴散,便創生了宇宙時空。隨著它們的逐步冷卻,在其運動基礎上而誕生了物質,由此而產生了“萬物”,也使宇宙進入了由暗物質、暗能量和物質三大組份所構成的基本狀態,它既包括宇宙的絕對運動又包括“萬物”的相對運動,就像我們現在科學界所觀測到的一樣。
到現在,西方自然科學和哲學也沒有搞清楚宇宙基本的對立統一規律,其自然科學自然就缺失真正的認識論。
2.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與運動。人類是在勞動或改造自然基礎上誕生的,它必然依托于自然而存在和運動,并且存在著人類改造自然與人類自身不斷進化的縱向運動。實事求是地講,恩格斯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實質上是在達爾文進化論基礎上開啟了人類進化論,將基本的人性與勞動聯系在了一起,由此而誕生了一種新型的社會科學,并為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在此基礎(即人與自然的基本矛盾)上才能產生人與人之間的橫向聯系與運動,請見下表:
人性的基本關系
范圍
對立統一(認識論)
注釋
矛盾
自然界
人與自然
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
人性=勞動性
基本矛盾
(四維時空)
自身(自然)
人類自身
人性與動物性的對立統一
勞動與寄生、勤勞與懶惰等
人與人之間
社會不同發展階段
社會活動中人性與動物性的對立統一
不同人或組織的人性與動物性相互之間的運動
特殊矛盾
(三維時空)
特注
人類社會的特殊矛盾由其基本矛盾所派生。
政治經濟學發生在人與人之間,它屬于社會間的矛盾,毫無疑問屬于人類社會的特殊矛盾。而根據人性與動物性或勞動性與寄生性的對立統一來闡釋“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會更加準確并切合實際。
到現在,西方社會科學和哲學也沒有搞清楚其基本的對立統一規律,也依然缺失著真正的認識論。
相信與王立勝同志能夠統一意見了,闡釋人類誕生至現在歷史的基本矛盾和絕對運動的理論才應該屬于基礎理論,才能具備真正的認識論。認識論只能存在于基礎理論中,它屬于對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基本認知,并且屬于四維時空,而局限于“現在”三維時空的理論(尤其局限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應該屬于應用理論,不具備認識論,因為各個歷史階段會產生其不同的政治。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或歷史的橫截面上,它既包含歷史的絕對運動也包括現在各事物間的相對運動。
這樣的矛盾分類是自然的,不可以人為規定。
(三)最大的政治體現于基礎理論中
從上表可以看出,人與自然和人性與動物性是對立統一的,它們屬于一種零和關系,即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人性的增長意味著動物性的降低,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意味著對其的改造程度越深。在人類誕生的初期,其改造自然或勞動的能力很低,人性很弱,動物性一直占優。在資本主義以前的整個階級社會,也一直是動物性(依托于資本而存在的寄生性)統治著人性(勞動性),而只有發展到社會主義社會,才終于人性戰勝了動物性,變成由勞動統治資本,勞動人民才真正做了社會的主人。這是人類進化史上躍升的一大步,所以,最大的政治體現于基礎理論中,應用理論是以基礎理論而建立并付注于具體應用的。
由此,從政治上來講,我們的政黨,我們的人民,其基本性質都屬于人性和勞動性,我們所從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它屬于人類有史以來最進步的偉大事業,凝聚著促使人類進化推動歷史前進最活躍的根本動力,而這種力量的正義性仍將繼續推動歷史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四)為什么說宇宙和人類本原是中華文明與馬哲的命根子
看到上面的“本原”問題了吧?由于“唯物”原則,實質上便將哲學與科學捆綁在了一起,因為其“本原”是統一的,它們兩者事實上屬于一回事,只是表述不同罷了。在這一點上,中國哲學做的最好,絕不“抽象”(恩格斯也不贊同“抽象”),比如陰陽,指的就是陰氣與陽氣。
宇宙與人類社會就是由其“本原”這一點誕生并順序演化至今的。由此,我們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理論也必須要以這一點而建立,它屬于立論基礎,否則,在沒有或缺失“本原”基礎上所建立的哲學、理論或學說,便會產生唯心主義。
以此為基礎可以盤點一下,在古今中外的所有社會科學理論中,除了馬克思主義,還有哪一個涉及真實的“人類本原”問題?還有哪一個將勞動看做人類社會的最基本運動?又有哪一個闡明了人性的最本質含義?
同樣,在古今中外的自然科學或哲學中,有哪一個具備了完整的理論或哲學框架(如反映“0→歷史→現在”的“太極→陰陽→五行八卦”)?又有哪一個將其哲學與宇宙的本質聯系在一起(如“道之為物”)?
所以,說宇宙和人類本原是中華文明與馬哲的命根子一點都不為過。若是拋開“唯物”和“本原”,就等于丟失了中華文明和馬哲的靈魂或根基,就不屬于純正的中國文化和馬克思主義。
四、辯證法既可以成為中西思維結合的紐帶,也可以成為阻力
這個問題專立一節的原因,就是它牽涉面太廣,可以說幾乎牽涉到整個科學界和整個社會,又牽涉到整個中西文化,牽涉到我們每個人的思維。
(一)辯證法屬于三維思維
從馬哲的基本內容看,辯證法已經不能對其予以涵蓋了,因為它不但具有由辯證法闡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相對運動,另外還存在著歷史唯物主義和絕對運動,而歷史唯物主義已經超出辯證法的三維時空了。由此,辯證法事實上限制并約束著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展示與發展,因為其歷史唯物主義和絕對運動沒處安放。
(二)三維思維屬于科學發展的頑疾
就單純的辯證法來講,它屬于西方思維,是馬克思從黑格爾那里繼承來的。雖然馬恩后來發展出了歷史唯物主義,但卻并沒有在哲學上表達出來并在三維基礎上產生相應的歷史維,其只相當于辯證法三維思維的一個偏支或旁系。由于多年來我國一直照本宣科在教育中普及辯證法,事實上也將歷史唯物主義給遺漏了,所以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懂得辯證法而丟失了歷史唯物主義,由此他們普遍接受的是西方思維,而不是真正的馬哲思維,更不是中國的哲學思維。
也由于對中國古籍挖掘不夠,致使我國的科學文化界目前普遍都屬于三維思維,它已經屬于科學文化發展的頑疾。從諸多的官科文章、大量網文和討論中都能看出,幾乎很難見到四維思維,無論是對中國《易經》和《道德經》的解讀,還是對事物的具體分析,幾乎都深深陷入三維思維而無以自拔,致使目前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都與客觀實際相脫離。雖然許多學者動機上想弘揚中華文化,但卻自覺與不自覺地在運用著西方思維,嚴重制約著中華文化的闡釋,而將其文化之根深深掩埋于“地下”,嚴重制約著其進一步發展。
更為嚴重的是,三維思維還具有很強的排斥性,網絡中諸多的爭論就產生于此。
(三)只有將辯證法吸收進中國哲學中來,才能使它們共同獲得新生
從前文和以上分析中都很明確地說明,中國哲學和科學需要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主義也同樣需要中國哲學。所以,只有運用中國的四維哲學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新的解讀,并將其辯證法吸收進中華文明中來,才能使它們共同產生升級換代,并促進人類進化,為人類的進步與發展發揮出更積極的作用。
中國哲學和科學與馬克思主義深度結合后,它們兩者都會獲得新生,不但能構建一個卓越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而且更能“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尤其是通過對我們中華文化的深入挖掘,也將四個自信統合在了一起,使它們都統一于文化自信。
五、運用中國理論來講中國故事
宇宙和人類社會是順序發展過來的,我們的哲學也屬于順序思維,所以,在對社會科學進行探討時,必須要遵循順序思維,先要搞清楚基礎理論,才能研究好應用理論,因為沒有基礎理論作基礎,應用理論便無根無底沒有著落,肯定會跑偏。
《王文》中提到:“這個奇跡(指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出現的原因是什么,中國的理論工作者,包括政治經濟學研究者,必須要做出科學的解釋,做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回答。也就是總書記提出的要用中國話語體系來解釋中國問題,要用中國理論來講中國故事。”
在總結中國這種特色經濟時,如果只提市場經濟而不提計劃經濟,恐怕不符合事實。
(一)“計劃經濟”問題牽涉三個方面
1. 鄧小平講過,“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所以,從鄧小平理論方面講,只提“市場經濟”不提“計劃經濟”不妥。
2.“計劃與市場”牽涉到“前后兩個30年”問題,也牽涉到基本的事實。大家都清楚,前30年我們搞的是計劃經濟,改開后才實行市場經濟,但是我們所實行的市場經濟是建立在計劃經濟基礎上的,沒有前30年的計劃經濟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市場經濟,它們兩者事實上存在著內在的聯系。
再說,雖然我們明面上講中國是以“市場經濟為指導”,但在中國的經濟活動中,有誰敢于違背國家的計劃?我們既不能開這個頭,也不能允許這樣。所以,我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本身就是計劃經濟,我國經濟的老底子也屬于計劃經濟。這是事實,不能忽視。
3. 有益于團結一大批“左派”。馬克思主義教育在我國實行了多年,許多人都是在這種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并且在前30年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他們眼中,計劃經濟才屬于社會主義,而市場經濟則屬于資本主義,這是他們腦中消磨不掉的印記。所以,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較能使他們接受,有利于團結力量獲得支持。
4.“計劃與市場”,也牽涉中國文化和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的關系問題。
(二)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相得益彰
根據自己的考察,也只有運用中國理論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在自己《試談“天道”與“人道”》(人民網:《再談絕對運動與基礎理論》)中,曾根據中國的縱橫思維提到過中國的特色經濟,有句話可以供王立勝同志參考:“根據“道與德”的關系,經濟發展的縱向運動為計劃經濟,而其橫向運動則屬于市場經濟,兩者結合相得益彰。”
而目前西方的那種市場經濟已經出現疲態,其貿易保護主義或逆全球化已對其給出了很好的注腳。
由于自己對經濟不感興趣,這方面知識欠缺,所以只能拋磚引玉。
由于是理論探討,所以有些話說得很坦率,冒犯之處,還望王立勝同志能夠體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