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準確地評價歷史人物,已不是一個學術問題,而是一個關系到民族道德、社會良心的政治問題,更是一個悠關國家生死存亡與整個民族命運興衰的問題。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為什么能夠綿延發展而不絕?為什么能歷經近代百年的危難而不亡?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她自古以來就有一個愛國主義傳統,有一個良好的民族道德與社會良心。從孔子著第一部史書《春秋》,即寓褒貶于其中。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立下了“史評”的規矩:對立傳人物,或褒“重于泰山”之偉人;或貶“輕于鴻毛”之小人,均有一個較為公正的評價。
文天祥被俘、寫《正氣歌》而不屈,青史留名;吳三桂輩降清、即使為清王朝立功,仍被乾隆打入《清史·貳臣傳》;民族英雄被世代傳頌,內奸國賊遭千古罵名┄┄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公正臧否,這才使中華民族養成了一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良好傳統;這才造就了近代數以千萬計的志士仁人,甘為挽救祖國危亡而進行前仆后繼的斗爭;這才有了我中華民族傲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今天。
存在決定意識。只要國家、民族存在一天,就必然會有愛國主義與賣國主義。國家、民族要興旺發達,就必然要發揚愛國主義,批判賣國主義。
一個民族,什么時候如果不能準確地評價自己的民族英雄與民族罪人,而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視秦檜為“功臣”,以岳飛為奸佞;把宣揚賣國主義當作“言論自由”,將愛國主義貶斥為“愛國賊”、“民粹”;聽任把為國捐軀的烈士咒罵成“掛爐烤鴨”,縱容民族敗類惡毒地攻擊革命先烈;┄┄其結果,必然會給國家、民族招來災禍,這無疑是在自己“作死”。
道理很簡單。聽任漢奸言論張狂,必然是民族道德、社會良心泯滅;必然是恥榮扭曲、洋奴哲學盛行。今后如再遇外敵入侵,還有誰去當岳飛?還有誰愿意去為國捐軀、犧牲在前?恐怕只會涌現大批溥儀、汪精衛之流,去爭當漢奸!恐怕還會有無數個“旅順慘案”、“南京大屠殺”重演了。如果這樣,那這個國家、民族還有希望嗎?可見,準確評價歷史人物是何等地重要!
準確地評價歷史人物,筆者以為,必須堅持三條。
第一,必須堅持人民史觀的立場。
研究歷史,首先要解決立場問題。同樣一件事,立場不同,完全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不同結論。同樣一個毛澤東,不同的人們就有不同的評價。
陜北農民李有源的評價是:“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相反,反共、反社、反革命的袁騰飛的評價呢?則惡狠狠地認為“毛澤東是惡魔”。
一個是“人民大救星”;一個是“惡魔”。兩者反差是何等地強烈!
仔細一想,一點也不奇怪。“世界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是站在不同階級立場上,對歷史人物進行不同評價所得出的必然結果。
毛主席領導中國人民鬧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解放了被壓在底層的廣大工農勞苦大眾,昔日騎在人民頭上的老爺們倒了霉:“扶犁黑手翻持笏,食肉朱唇卻吃齏”——不同的人們自然會產生出不同的愛憎。
只是,前者是站在舊中國廣大被剝削、被壓迫人民立場上說的話,后者是站在所有被打倒了的“地富反壞右”立場,從內心發泄的“階級情感”;前者是革命者的立場,后者是反革命的立場;前者體現的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史觀;后者,反映的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僅此而已。
那么,后人究竟應該怎樣評價?是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史觀立場,還是站在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立場?這是一個嚴肅的選擇問題。
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他們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更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英雄人物來自于人民群眾,是人民群眾意志的集中體現。英雄人物如果背離了人民群眾的意志,甚至站到了人民群眾的對立面,那他就什么也不是了,最終必將被歷史所唾棄。因此,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史觀,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好惡為好惡,才能科學地認清歷史,準確地評價歷史人物。
堅持人民史觀,必須站在占人口極大多數、以工農勞動者為主體的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看問題,而不是站在少數剝削階級者的立場上看問題。
李有源的評價得到全國翻身人民群眾的認同,這才有了《東方紅》這首歌曲的廣泛傳播。袁騰飛的評價,自然也受到一切持反革命立場的人們——從走資派、黑二代到所有反動分子的擁躉,但他們只能是一小撮。
第二,必須堅持唯物史觀。
所謂唯物史觀,就是“用人們的存在說明他們的意識;而不是像以往那樣,用人們的意識說明他們的存在”。(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歷史唯物主義要求: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必須要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評述,決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去作判斷。說白了,就是要按照當時的“社會存在”——歷史條件,來確定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標準,并以此來評定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
“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列寧:《評經濟浪漫主義》)
比如,對近代中國歷史人物的評價,就不能脫離近代中國的歷史背景。
整部中國近代史,就是帝國主義通過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征服中國的統治階級,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然后相互勾結,逐步地把一個獨立的封建的中國,變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的過程;同時又是中國人民不斷地進行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過程,最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在中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過程,進而推進了歷史的發展。
以上史實表明,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嚴酷現實,就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就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結合近代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決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這就是:一要擺脫外來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壓迫,完成反帝斗爭的歷史使命,解決民族獨立問題;二要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后,走社會主義道路,解決近代化問題,趕超世界的發展水平。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中國近代史上,凡是為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其走狗,凡是為中國的近代化事業作出過卓越貢獻的歷史人物,都是應該肯定的;反之,凡是站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反動派一邊的歷史人物,都是應該否定的。
像毛主席那樣,為解決近代中國兩大歷史主題——為民族獨立和實現近代化,立下奇功偉業的人民領袖,自然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民族英雄。
第三,必須堅持以全面、發展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
準確地評價歷史人物,不僅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和觀點,還得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即以全面的、發展的和聯系的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
人類社會的復雜性,決定了人的復雜性。“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的有益于廣大群眾”。(毛澤東:《吳玉章同志六十壽辰祝詞》)
做好人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好人必須是一個“不做壞事”的人,是一個“一貫的有益于廣大群眾”的人,是一個始終如一的人。
由于環境的影響和思想的變遷,人往往是會變的。有的人開始是好的,像秦檜、汪精衛、張國燾,都曾經做過好事,是很不錯的人物;但后來都變壞了。
秦檜在歷史上是個狀元,很有才華,做過好事,曾經是個強烈的主戰派(堅決反對割地、賠款向金求和);但被俘后變節了,墮落成為內奸(為保護這條走狗,金人在1142年《紹興和約》中,特地加了一條:不準南宋無故撤換這個宰相,坐實了秦檜的內奸身份)。
汪精衛曾是孫中山的親信,堅定的革命黨人。1910年他因刺殺攝政王載灃,事泄被捕,被判處終身監禁。在獄中他寫有“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詩句。多慷慨激昂啊!但后來,他卻因與蔣介石爭雄不利,竟然投靠日本人,當了漢奸,晚節不保,落了個遺臭萬年。
張國燾原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后任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因個人野心得不到滿足,1938年4月初,乘祭黃帝陵之機逃出邊區,投靠中國國民黨,成了可恥的叛徒。
有的人是由壞變好的,如張學良、傅作義。兩人原都是軍閥,后都成為杰出的抗日愛國人士。張對實現全民族抗戰——促使中國歷史的轉折,作出過重大貢獻;傅不僅是抗日愛國將領,還在和平解放北平問題上有過自己的歷史性貢獻。
評價歷史人物,得看發展,看大節。決不能用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從發展看問題,從大節論是非,像秦檜、汪精衛、張國燾這類的歷史人物,必須否定;決不能因為他們前期也曾經做過好事而混淆黑白。同樣,對由壞變好的歷史人物,則應該予以肯定。即使是對反面人物,在具體歷史事件上,也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必須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
準確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聽其言觀其行,決不能重言不重行。恩格斯說得好:
“判斷一個人當然不是看他的聲明,而是他的行為;不是看他自稱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實際是怎樣一個人。”(《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
“實際是怎樣一個人”?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堅定地站在人民史觀立場上,以唯物史觀論是非,以發展的辯證史觀看問題,真正看清楚了歷史人物的真面目,才可能準確地評價歷史人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