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揮集聚效應和防城市病看城市化道路
作者:王國勝
一般認為,城市化是指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業地域轉化為非農業地域、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的過程。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隨著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必然有一個從事農業產業的人口減少,從事非農產業人口增加的過程。與此相應的一般會出現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因而農村人口減少而城市人口增加的過程。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隨著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從農業產業中游離出來的、多余的農業人口,大多數沒有在農村直接轉向非農產業,而是要進入城市?換句話說,為什么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的形式?在這里必須看到集聚效應的作用。
所謂集聚效應是指由于包括勞動資源在內的各種經濟資源在一定空間內的集聚產生的經濟效益,以及由此產生的地區向心力。一般認為,各種產業和生產要素、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集中,能夠使經營主體更容易獲得專業化信息、專業化人才、專業化服務、專業化市場;能夠使經營主體更便宜地得到各種原材物料、各種配套產品及配套服務、各種公共產品及基礎設施、中介機構的服務;能夠促進經營主體的學習、交流、創新、產品開發以及互補和競爭;等等。這些都有利于經營主體的生存、發展和經濟效益的增加。因此,集聚效應是城市形成、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的基本原因,也是從農業產業中游離出來的、多余的農業人口,大多數沒有在農村直接轉向非農產業,而是要進入城市的基本原因。
集聚效應的產生,簡單地說,一是因為在市場經濟中經營主體是要追求經濟效益;二是因為經營主體及相應的生產要素的空間集聚,在一定程度內能夠增加經營主體的經濟效益。因此從本質上說,集聚效應是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的結果。但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也會導致集聚效應走向反面。當由于集聚效應城市規模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出現城市內交通嚴重擁堵,住房價格畸高,環境質量惡化,人口過度密集,安全風險大大增加等城市病。這些城市病會直接或間接提高勞動成本,以致影響經營主體的經濟效益。當這種對經濟效益的影響足以抵消甚至超過集聚效應帶來的經濟效益時,就會出現人口和產業紛紛離開這座城市,造成這座城市的衰落和破敗。這無疑會來經濟資源的破壞和浪費。
因此,在研究探索城市化道路的時候,必須解決好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必須充分發揮集聚效應的積極作用;二是必須注意防止城市規模過大帶來的城市病。
如果不注意發揮集聚效應的作用,試圖在分散的狀態下實現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農業向非農產業轉化,各類經營主體就會缺乏在分散的狀態下投資經營的積極性。事實也是這樣,大多規模較大或創新能力較強的經營主體沒有選擇在小城鎮投資經營,大多數年輕的農業人口也沒有選擇在小城鎮從事非農產業,相反,它們和他們都涌向大中城市,以追求集聚效應帶來的經濟效益。但如果不注意防止集聚效應可能帶來的城市規模過大,以致產生種種城市病,集聚效應帶來的經濟效益就會被抵消,甚至會引起其他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要發揮集聚效應的作用,就不能主要依靠小城鎮、小城市的建設,不能主要依靠農業人口在小城鎮、小城市向非農產業轉化;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要防止城市病的發生,就必須控制大中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人口規模。要兼顧和實現這兩個方面的要求,一個重要的辦法就是集中力量推動與原有的城市相鄰的各類新城區、各類經濟園區的建設。
集中力量建設與原有城市相鄰的新城區和各類經濟園區以吸引投資、加快發展和經濟轉型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經驗,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從城市化的角度看,這也是符合實際的城市化道路。集中力量建設新城區、新園區,在短時間內形成適應生活和生產需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服務,在短時間內以優惠條件多吸引經營主體入駐,就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產生集聚效應,產生向心力,就會形成新的增長極。這既能緩解老城區的人口壓力,又能滿足各類經營主體對集聚效應的追求,以更好的實現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化的城市化。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集聚效應的作用,同時又通過新城區和各類經濟園區的建設緩解老城區壓力,防止城市病的發生,恰恰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農村小城鎮建設由于難以在短時間內形成集聚效應,以吸引投資和緩解大中城市人口壓力,從理論上說不應成為現階段城市化的主要依靠和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征。但必須看到農村小城鎮建設在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業現代化、推動轉型升級、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必須高度重視,長期堅持。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小城鎮的發展,一定也會從中出現一批形成集聚效應的城市,成為城市化的重要力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