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是社會創造物質的能力,這個物質包括生存必須物質和享受物質。生存必須物質是人類存繼的基本保障。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
?生產力的表現是生產活動這一點無可置疑。而生產力的發展就是勞動者的發展,這個結論就是一個錯誤結論。勞動者只有在生產資料公有制下,管理與勞動是平等關系時,才能得到發展。李培榮的論點,剝掉了生產關系的前提。可以把勞動工具與勞動對象合成生產資料,本人分開的原因是,生產的原料來源于自然界,如何獲取占有也包含在生產關系中。是私人占有還是歸勞動者全體所有,這是個重要問題。目前中國環境惡化,這是私有制下,亂挖亂采礦和為了利潤不顧環境生產造成的。為了子孫后代和生存環境,為了勞動者的健康及長遠發展,社會主義就會延緩生產力。以生產力發展為標尺,模糊了生產資料公有和私有的界限,在價值觀上抹殺了兩種制度的區別。
生產資料私人占有者為了資本的積累,發展生產力用盡手段,在兩三年的短期內,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無法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匹敵。以5到10年周期論,社會主義勝出。原因有2個,一是資本主義個體有計劃和全體無計劃之矛盾;二是資本積累與占有勞動者剩余價值的矛盾,造成生產過程排斥勞動者,貶低勞動力價值,商品富裕需求減少的固有矛盾。
作為社會主義理想,發展生產力就是發展勞動者,?形成共同富裕。這里面包含價值觀,對人本質的認識,勞動與管理,精神勞動與物質勞動統一的問題。解放了勞動者,必然就發展了生產力。但這個結論不能倒推,發展了生產力不等于就發展了勞動者。生產資料私有制也發展生產力,他發展解放了勞動者嗎?政治經濟學不是概念游戲,必須結合社會形態實際。
李先生的第三個觀點:生產力的活動產生社會發展規律?。目的在于論說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規律。生產關系有兩個意思,一個指所有制,一個指生產中管理者與勞動者的關系。私有制下,后者受前者約束。公有制下,一般情況下,管理者脫離物質勞動,成為專職的分工者和精神勞動者。列寧時代,東方是生產關系改變了生產力發展的軌跡。社會主義是不同以往的形態,與以往的歷史呈現不一樣的規律,發展生產力不是為了少數人的資本積累;也不能以勞動者健康,環境,自然資源為代價來發展生產力。而要以全體勞動者的長遠利益為目標,在物質與精神全面發展為宗旨。
?李先生說:“而人群的生存與發展,就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這對關系及其所產出的物質條件的存在與發展的表現。由此可見,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規律是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也可稱之為第一大規律。”這個規律是描述私有制,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情形。這個第一規律是李先生自己編纂出的,只是描繪階級社會的發展狀況,而人類長期歷史則不在其視野中。
階級社會,勞動者為了減少辛苦的體力付出,贏得相對多的休息和勞動成果,革新了工具和工藝。這個成果并不會造成勞動者的革命,只能為生產資料掌握者獲得,在他們意識到這種變革能帶來更多財富時,他們聯合起來改變社會分工,改變生產關系。列寧時代以前都是生產資料所有者的革命,勞動者的革命只有在被逼無奈下的反抗,他們變革不了生產關系。這是因為物質生活是勞動者創造的,精神生活卻是生產資料的主人創造的。統治者不但掠奪了勞動成果,還奴役了勞動者的精神。正是基于這樣的關系,馬克思才說,社會的統治思想即是統治階級的思想。生產關系作為社會存在,和生產工具作為社會遺傳,成為一種先在的東西,存在決定意識,勞動者的革命即是成功,無非是重復既有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形態。
劉邦,秦末的下層。朱元璋,社會的底層。他們革命成功,取得統治地位,建立的王朝是過去的重復。明朝李自成與?清洪秀全,從他們巔峰時就可以看出其體制是舊的社會形態的重復。勞動者的革命不是生產力發展造成的,反而是剝削階級壓榨過甚的結果。中國改變生產關系是在先秦,是封建地主階級發起的革命,是統治階級自我革命。在西歐生產力發展造成的是資產階級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沒有解放發展勞動者,反而使得勞動者陷入更為悲慘的境地。從中外歷史發展過程看,李先生的論點和推理不符合實際。生產力的發展只能造成生產資料主人的革命,他們才能變革生產關關系,與勞動者是沒有直接關系。
列寧開創了新時代,率領俄國勞動人民革命,變革了生產關系,繼承者斯大林發展了生產力。?中國在毛澤東領導下,勞動人民奪取政權,仿效蘇聯,變革了生產關系,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工業基礎,使得一窮二白的中國躋身?世界前列。這兩次革命都不是本國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而是天才的領袖們,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利用資本發展的不平衡在落后的國家發起的革命,與本國的生產力發展沒有直接的關系。
如果說深刻的原因,這是基于下述情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得商品打穿民族界限,全球一體化,資本全球化,民族歷史呈現世界歷史性質。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信息傳遞加快,一地生產工具的變革和生產力的革命變化不久在世界其他地方復制,這是中俄兩國在革命以后能快速發展生產力的客觀條件。在意識上,全球一體化也使得馬克思主義得到快速傳播,勞動者階級以及他們的領導者能意識到更為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得革命不再是本民族舊的生產方式重復。世界一體化了,社會發展必然會展現這樣的特征,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也必然體現全球化的特點。
局限于一國內部,談論規律問題,顯然目光短促了。李先生其他文章也體現這種局促觀點,認為生產力發展了,就會有共同富裕?,指責左派網上文章不重視生產力的發展。當前矛盾是生產力已經超過生產關系容納程度,社會要消除生產力,出清商品。實際證明李先生觀點錯誤,行不通。李先生引用了許多領袖們的話,為了全面筆者引用毛澤東關于《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談話:
?“規律自身不能說明自身。規律存在于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從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中來發現和證明規律。不從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下手,規律是說不清楚。?
從世界的歷史來看,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不是在資產階級建立自己的國家以前,而是在這以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的大發展,也不是在上層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這以后。都是先把上層建筑改變了,生產關系搞好了,上了軌道了,才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為物質基礎的增強準備了條件。
·······
首先制造輿論,奪取政權,然后解決所有制問題,再大大發展生產力,這是一般規律。在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以前,不存在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而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中已經初步成長起來。在這點上,無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有所不同。但是,這個一般規律,對無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都是適用的,基本上是一致的。
這里講發展大工業是對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說得不完全。
一切革命的歷史都證明,并不是先有充分發展的新生產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產關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輿論,進行革命,奪取政權,才有可能消滅舊的生產關系。消滅了舊的生產關系,確立了新的生產關系,這樣就為新的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通過上述引證,李先生的第一規律與毛澤東的一般規律不一致,當然李先生可以創造理論,但不能打著毛澤東的旗號,拉大旗做虎皮有點欺人的味道。?李先生是這樣總結社會主義曲折的:
?無疑,這種生產關系的存在,需要成熟的物質條件,能使人民共同富裕。如果這種生產關系產生后,長時期(數十年)的不能使人民共同富裕,表明新的生產關系存在的物質條件還不成熟(表現為量的不足),生產關系的工作與生產力發展的成果不相稱,不相適合,就必然會引起領導集團路線變更的選擇和人民群眾整體要求的失望,就必然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重大歷史性的社會變革。對此,正常的情況是對生產關系作有控制的適當的調整,遵照上述革命導師們的教導,轉入在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和公有制為主體)條件下的改革開放即后新經濟政策的歷史時期,就是說要有限制的“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存在”的物質條件,“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對整個國家來說,不是將公有制私有化,不是搞“全盤西化”)。這樣,那些舊社會不良的丑惡的社會現象,就必然會沉渣泛起。這種情形正如馬克思說的,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發展史的自然產物。”可以說,這種高度發展生產力的過程,會是“痛苦的發展史”。(為了清楚其觀點,把原有段落分為兩段。)
?“我們清楚,在當前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這種曲折的社會發展,并非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偶然的主觀行為,它具有客觀的必然性,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帶有必需的階段性的社會歷史。其主要原因在于:(1)建國時物質條件的基礎淺,原有的舊社會的上層建筑較弱(經濟底子薄的表現),無產階級的力量、人民革命的力量大于資產階級的力量、反革命的力量,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2)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的工作與人民對物質條件的更高需求,兩者的距離較大。(3)包括中國在內的這些國家原有的生產力水平較低,而現代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生產方式有了較高的發展,在全球經濟與市場經濟一體化的國際環境下,存在對其加以運用,以高度發展生產力,使物質條件大大提高的可能。上面所述的事實表明,社會主義國家的類卡夫丁峽谷,不能跨越而正在通過,似乎與資本主義的某種緣分未了,還要續一段。”
通過上述段落,我們知道李先生引用?列寧和毛澤東的語錄雖多,但不贊成他們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社會主義。其在前面是這樣說的:
?“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們十分重視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這是馬克思關于社會形態、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規律的兩個“決不會”的著名的論斷,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前一段話是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即社會制度在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這表明,生產關系是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后一段話是說,新的更高的社會制度的決定因素即生產關系的出現,需要存在的成熟的物質條件,而這種物質條件是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的,否則它決不會出現,表明新的生產關系適合新的生產力發展。這些科學論斷表明,社會生產力及其發展程度決定著新舊社會制度的變更。其實,前后兩段話是緊密連接一體的。在這兩段話前馬克思說,當生產關系“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這時原有的社會制度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已經發揮出來了。馬克思接著還說,“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所說的物質條件是生產力(勞動者)的表現結果,應是指勞動者和勞動者創造的生產資料、社會財富。當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產生社會革命時,從舊社會胎胞里成熟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使新的生產關系能迅速與擴大發展生產力。否則,社會革命不能徹底勝利,取得政權而出現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也難以長久存在。這表明,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要具有適合自己存在的成熟的物質條件。"
筆者發現,凡是認為中國和俄國不能超越資本主義階段者,都會引用馬克思這段論述,并且把其奉為金科玉律。真的如此嗎?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在現實中已經做到了超越,列寧開創的新時代已經打破了這個規律和原理,那么就證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結論。關于全球一體化已經解答了局限于民族內部?發展的問題。馬克思與恩格斯把共產黨的任務歸結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馬克思前后耗費30年寫就的巨著《資本論》,詳細的解剖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全過程,指出這種生產方式必然滅亡的原因,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只有通讀原著才是了解馬克思主義的最好方式。這個所謂經典論述是馬克思寫作資本論初期稿《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的副標題)1859年的序言。馬克思想建立他的經濟學和哲學體系,那么就要全面和排除自身的矛盾獲得統一。
?馬克思巨著《資本論》副標題即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用辯證唯物主義使得經濟,政治,哲學為一爐,對資本主義社會實質進行批判,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進行了批判。馬克思主義各個組成部分都可以在《資本論》中得到詳細解說,讀過此書才算了解馬克思主義,讀過此書才知道哲學之反思和批判精神。
馬克思后哲學再次剝離,成為單獨的學問,對人類思維鄰域進行抽象和反思。自然與社會,二者有不同的界限。自然環境可以為人類改變,自然規律絕不可以被改變只可以被利用。人類面對自然與社會的發展變化,豐富多彩,認識存在差異。??主觀與客觀規律都是人的認識,客觀是人模擬自然,站在人的對象立場的認識。理論體系要求客觀統一,排除自相矛盾,人對社會認識難以客觀,難以超脫人類現實生活,站在人之外考慮問題。自然與社會是在矛盾中發展,意識與存在有同一性,說明事物可認識;而只有在矛盾展開后人們才可以認識到,認識存在滯后性,存在與意識必然存在差異。自然與社會是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之差別,都有賴于人的認識。絕對永恒真理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對真理。絕對,永恒等是哲學的死敵,抽象只在認識歸納過程中,絕不能作為結論和真理。哲學永遠敵視既有的,不言自明的結論。哲學藐視唯一,不甘愿接受命運的擺布,他的宗旨就是對現存的意識進行反思,找出與存在的矛盾。
馬克思是黑格爾的學生,其體系受到影響,革命性與體系中個別結論和原理產生矛盾。這是他與恩格斯批判黑格爾體系存在的問題,但到了其本身在批判過黑格爾后產生類似的問題不能不說是個遺憾。但這是其巨著《資本論》初期第一分冊的序言部分,不是整體寫作完成后的結論,這個論述不能代替全部的《資本論》。
?李先生說:"在人類社會中,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創造生產資料,兩者形成生產力,其表現就是生產。人們通過生產,創造出產品(商品),提供給勞動者自己和社會成員,作為生存發展的消費。這個無數的良性循環過程中,生產與財富的積累擴大,可以使人類得到富裕。"····【這不等于勞動者得到富裕。士心評】
“生產資料國家占有、生產者占有、社會占有,是有差別的,三者是不能劃等號的,國家是要自行消亡的;國有代管制要與生產者公共占有相結合,以便將生產資料所有權轉交給生產者,轉交給社會。上面所述的企業勞動者應當占有自己的剩余勞動,并轉化為資本投資于本企業,就是使國有與私有的生產資料(資本)所有權轉交給生產者公共占有的一種過渡形式的過程。這是使社會主義計劃指導下的市場經濟為勞動者(已成為生產資料〈資本〉所有者)服務的過程,也是使階級、國家走向消亡的必然趨向。”?
?“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也決定著生產關系的變化發展狀況。而生產關系的發展,標志著社會制度的發展進程。與之相對應的在資本主義時期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必然存在著人民站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創建時期、國家強起來的改革開放(后新經濟政策)時期和人民富起來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時期,這樣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三個歷史發展時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社會主義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生產力的發展史。我們還可以看出:這種發展史的指揮棒,就是生產力的主體勞動者的共同富裕。由此可見,這種發展史是包括知識勞動在內的勞動者為主體的歷史,是勞動者創造的社會歷史。”【目前兩極分化也是勞動者創造的?勞動者創造的歷史就是為了使得自己帶上枷鎖,接受私有制度的剝削?生產力的發展史就是這樣的結果嗎?】
李先生也在問:?“社會主義就是強國富民主義。假如,社會主義國家高度發展生產力即高度發展勞動者,國家強大,所有的社會成員都能共同富裕,并且富裕的水平大大超過資本主義國家的中產階級富人,那么還會有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劇變”嗎?”
從蘇聯1936年就強調要高度發展生產力,中國1956年也是如此。發生的曲折不在于是否要發展生產力,而在于如何發展生產力。發展了生產力也不等于發展了勞動者。蘇聯到斯大林逝世時,國力有了巨大發展,物質生產力達到世界第二,而其勞動者卻處在被管理被管制的境地。生產力的發展沒有真正解放勞動者?,發展勞動者。精神勞動與物質勞動分離,管理者與勞動者壁壘森嚴,這就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的鞍鋼憲法證明賦予勞動者管理權,使得勞動者的精神與體力自由的結合,就能極大的提高生產力。解放和發展勞動者,讓精神與物質獲得統一才能發展生產力,這是社會主義的規律。
李先生全篇為了設計師唱贊歌,鼓吹發展生產力,?指責別人是空談的革命家。滿篇革命導師的語錄,引經據典,其實質在指責列寧和毛澤東領導的革命,沒有發展生產力,所以挫折了,社會革命不能徹底勝利,取得政權而出現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也難以長久存在。超越不了卡夫丁峽谷。其觀點與筆者駁斥的另一位區別不大,哪一位是以哲學為據,李先生以經濟學為本,說的都是一回事。李先生另一個功能就是指責別人是空談,他才是實踐家,實際的革命者?,F實矛盾是生產力發展過剩,社會要消滅他,出清商品庫存?;乇墁F實矛盾,把過剩的生產力還要發展,這不是抱薪救火,火上澆油嗎?
不談的具體條件,考察期限,自然環境,資源利用問題,只抽象談?生產力發展問題,這就變成概念演繹,并且杜撰出生產力的發展就是勞動者的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奇談怪論。馬列毛的著作沒少讀,可惜如同第二國際的考茨基,站在勞動者對立面上,鼓吹發展生產力就會消除私有制的固有矛盾。
馬克思主義者看得是《資本論》參天大樹,絕不會把枯枝杈當作棟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