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故居隨記
路在人行
·
2017-09-02
·
來源:烏有之鄉
我們在葉挺故居附近用過午餐,便向彭湃故居所在地——汕尾市海豐縣進發。彭湃烈士是我黨農民運動的先驅,號稱“農民運動大王”,參加過南昌起義,創建了海陸豐革命根據地。與葉挺相比,彭湃犧牲時間更早,留下的資料也不多。因此這次參觀活動,無疑讓我們有了一個零距離了解烈士生平的機會。
客車沿著風光秀美的海岸線,一路東行。大約兩個小時之后,汽車駛入海豐縣城。縣城雖然不及珠三角繁華,但也頗有特色。民國時期遺存的粵式建筑與現代化的樓宇交錯對峙,向人們敘述著這個城市的歷史與現在。一條小河靜靜的穿城而過,而我們要去的彭湃故居就位于河流的東岸。汽車過了小河,穿過窄長的街市,在一棟歐式風格的白色小樓邊停了下來。這便是彭湃故居。小樓有兩層,在二層頂部的裝飾墻正中嵌著一塊涂著金漆的浮雕,盡顯奢華之氣。眾所周知,彭湃出身地主家庭,但當我看到這棟建筑時,仍禁不住要感嘆彭湃家境的殷實與富庶。與那個年代廣大農民貧苦的生活相比,彭湃簡直是過著天堂一樣的日子。
跟隨著故居的講解員,我們走進故居邊上的小院,這里是彭湃母親周鳳在解放后的居所。院內有一座小樓,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當地政府根據中央指示修建,供給周鳳及彭湃的親屬居住。我們進入小樓,凝聽講解員講述彭湃的生平。在講解員聲情并茂的語言中,一個與貧苦農民相知相交,面對國民黨反動派堅貞不屈的共產黨員形象逐漸清晰的呈現在我的眼前。
彭湃生于1896年,其家族是海豐縣首富。彭湃家的田產面積大得驚人,以致講解員用了烏鴉都飛不過去來形容。海豐縣城有五六條街道的店鋪都是彭湃家的產業。用現在的話說,彭湃家資產數以億計。如果當時的廣東有富豪排行榜,彭湃家族一定會榜上有名。照理說,彭湃這樣一位含著“金湯匙”的少爺怎么也不可能與貧下中農交朋結友。講解員的追述解開了我的疑惑。原來彭湃的父母并非門當戶對。他的母親周鳳是貧農家的女兒,被父母賣到彭家當童養媳,后來做了彭湃父親的小妾。用古代的話說,彭湃是庶出子女。正因為如此,彭湃從小便產生了對農民的質樸感情。從母親那里,彭湃學會了很多農活,這為其從事農民運動打下了基礎。當講解員講到這里,我又想到了葉挺。兩位革命前輩走上革命道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家庭與親人的影響。無論是有意或無意,他們都因為家人有了大量與農民面對面接觸的機會。葉挺通過父親,基本了解了農民的健康狀況。而彭湃則通過母親和家里的傭人、佃戶,懂得了谷賤傷農的樸素道理。這些童年與少年的經歷,讓彭湃逐漸認識到自己家族的富裕其實是建立在對農民的殘酷剝削之上的。
但是,即便當時彭湃明白剝削的真相,如果他墨守舊制,沿著家族安排的道路走下去,成為商賈或官僚的話,他是不可能找到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所幸的是,一次留學日本的機會改變了彭湃的思想。講解員講到,1917年,彭湃來到早稻田大學就讀商科。當時的東京正是東西方思潮匯聚之地。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流派,被引入大學教育之中。留學期間,彭湃閱讀了很多馬克思主義理論書籍。他經過深入思考,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解釋了當時中國社會亂象的根源,也提供了解決中國問題的路徑,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提出的解放全人類的偉大理想完全因應了他想為老百姓謀福祉的樸素思想。可以這么說,政治理論的學習是彭湃思想產生巨變的催化劑。由此我想到,今天的我們也面臨著政治理論學習的問題。很多人在自我批評時總是說,理論學習不深不透,缺乏主動性。我想說的是,理論學習關鍵在于有沒有決心和恒心。我相信,如果我們都像彭湃那樣,將學習理論提升到重塑思想、再造靈魂的高度去認識,每天堅持抽時間看幾頁理論書籍,試著用理論解釋身邊發生的事情,學著用理論指導工作實踐,遲早會有意想不到的感悟與收獲。
1921年,彭湃留學歸國,首先來到了省城廣州。他在這里加入了中國共青團。從廣州回到海豐后,彭湃受縣政府聘請,做了幾個月的教育局長,后因受組織學生游行被免職。講解員介紹道,1922年5月起,彭湃在老家做了兩年的農民工作。剛開始,彭湃穿著西裝,帶著禮帽,去找農民宣傳革命思想,可農民一見到彭湃就躲得遠遠的。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當時彭湃書生氣十足,犯了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我想到,今天我們的監管工作也會有不接地氣的毛病。制定政策前調研不夠,導致政策脫離市場需要,違背了市場規律,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講解員繼續講道,彭湃碰了釘子后,便換上傭人的衣服,赤腳下田幫著農民兄弟插秧割禾,勞動之余和農民拉家常。沒過多久,他便與農民打成一片。1922年7月,他和五個農民成立六人農會。革命的星火迅速在海豐縣燃燒起來,1923年元月,海豐總農會成立,入會的農戶占全縣總人口四分之一,彭湃任會長。講解員動情的說道,彭湃為了表示革命到底的決心,一把火燒掉自己家族的幾千張地契和租約。國共合作以后,海豐的農民運動不斷深入,成為全國學習的典范。由此我想到,彭湃這種敢為天下先的魄力,恰是需要今天的人們學習的。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但人們卻漸漸滋生出保守求穩的風氣。不久前,央視播出了政論片《將改革進行到底》,闡述了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我們在深化改革的重要關口,就應當像彭湃那樣,從改革領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人民根本利益為標尺,徹底破除舊觀念的束縛,克服既得利益集團的干擾,一往無前的將改革推向深處。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彭湃是一名革命家,但他也食人間煙火,有至愛的母親、妻子和子女。講解員深情的追憶了彭湃的家庭生活。當我聽到彭湃的兩任妻子、大哥、小弟、小侄子也先后為革命犧牲時,我的心緒久久不能平靜。他的侄子被國民黨反動派投入珠江時,才17歲啊!講解員說道,1921年至1949年,海豐縣有四萬人為革命灑下了熱血。我是江西人,中央蘇區就在江西省。江西人民也為革命事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常說,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這絕不是一句輕飄飄的語言。它的背后凝聚著無數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英魂。今天,一些所謂的“小鮮肉”在網絡上一呼萬應。我們是不是應當反思這種現象?!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我們需要做的是在膨脹躁動內心為革命人物保留一塊凈土。
英雄終有落幕時。講解員終于講到她不愿意講卻不得不講的部分——彭湃的犧牲。1929年8月24日,彭湃因叛徒告密,與楊殷、邢士貞、顏昌頤、張際春等同志被租界工部局逮捕,后被引渡給國民黨當局。8月30日,彭湃等同志被秘密殺害在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我在故居看到了彭湃在獄中給黨中央和妻子寫的絕筆信。據講解員介紹,彭湃在獄中受到酷刑,右手受傷嚴重,只能用左手書寫信件。烈士在生命最后時刻還在向黨中央報告獄中情況。我從字里行間根本感覺不出恐懼與悲傷,反倒是冷靜與篤定。我想,當時的彭湃已然將生死置于度外。今天是個和平年代,我們不會再面對反動派的屠刀,但也可能會遇到千鈞一發的危機時刻。此刻的我們應當像彭湃那樣,拋開私心雜念,勇敢的挺起身來,毅然決然的領受命運給我們下達的戰書。
晚霞鋪滿天際,參觀彭湃故居活動也到了結束的時候。我回望白樓,心中戀戀不舍。彭湃烈士,我們不會忘記你對中國農民革命運動做出的巨大貢獻。你那愛民如子的情懷、視死如歸的精神,仍然為每個共產黨人所敬仰。我們一定會追隨你的腳步,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