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村青年的心路
1
從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來看,農村人口仍然占據了中國的半壁江山。
盡管城鎮化趨勢很明顯,盡管喊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口號,但是,城鄉差距的鴻溝卻日益擴大。
如果不解決農村問題,那么,這就意味著,中國至少還有一半的人,生活得水深火熱。
而來自于農村這片火熱的土地的青年們,自然是最希望解決問題的人群之一。
阿大是其中之一。因為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從小我們都叫他阿大。
阿大曾經跟我說,出身農村的小孩子,有什么資格待到城市里去舒服,而不是回來努力改變咱家鄉狀況?
不過最近得知,阿大結婚了,還是個高官的女兒。
小時候在農村,特別期待著過年,因為過年的時候,那些住在城里的叔叔阿姨,會提著大包小包的零食回來,偶爾還會帶一些新衣服、新文具。
小孩子們拿到這些東西可激動壞了,并不是說,這些東西有多么貴重,而是因為這些東西在我們村,乃至鎮上都買不到。
拿到東西的小孩,顧不上把剛流出來的鼻涕抹掉,急匆匆地跑出去,找到幾個玩在一起的小伙伴們,眉飛色舞地講述著自己拿的新玩具。
那個時候,從我家經過的人,經常會聽到奶聲奶氣的一句話,
——“這可是,城里的東西啊!”
而一般也就這個時候,剛上小學的阿大會走過來,站到我們中間,還是奶聲奶氣地說,以后一起努力讓大家都住到城里去,不就好了嘛。
2
但過了幾年,我們都越來越感受到,來自城市的滿滿惡意。
進城工作五年的叔叔,把海鮮塞給爸爸,說道,拿去吧別客氣,這東西農村買不到的;
一家人圍坐飯桌前時,嫁到城里的阿姨會連皺眉頭,嫌棄地說,吃不完的菜就倒掉,哪有留到第二頓還吃的,鄉下也要講究干凈嘛;
吃完飯家人聊起教育孩子的話題,城里的嫂子下了句斷言,“農村小孩肯定比不過城里的,見識、能力各方面都要差很多”。
小孩們都似懂非懂,點點頭,“嗯嗯,一定好好讀書”。
大人們的臉上,雖然掛滿了笑容,但是看上去卻比哭還難看。
而阿大會很嚴肅地思考著,冷不丁就冒出一句,叔叔阿姨,你們不也是從農村走出去的嗎?
阿大考上大學的時候,家里人都很高興,擺了一桌酒席大家一起吃。
我跟阿大坐鄰座,我問他,阿大,你大學畢業后想做什么工作啊?聽說計算機很火,當個碼農估計很賺錢的。
阿大仔細想了想,反問我道,你覺得城里好還是村里好?
我想都不用想,廢話,當然城里好啊。
阿大循循善誘,可是,你作為農村人,喜歡聽城里人說村里不好嗎?你以后去了城里,是不是也要反過來說農村不行?
我一時沒反應過來。
阿大接著說,就算一時你自己逃掉了,你能確保子子孫孫都不在農村嗎?沒人管,沒人問,就永遠解決不了問題。
讓我想不到的是,阿大走上了仕途,娶了個高官的女兒。
我非常地不解,在微信上質問他,你忘了你的理想了嗎?
人生走到這一步,就這樣順理成章地進入中產的生活,稱得上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接受自己平庸無奇的生活,辛苦地打點各種人際關系,熬過漫長的時光,當個一官半職的?
混的好的話,老了可以衣錦還鄉,安度晚年;混得不好的話,恐怕像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的祁同偉那樣,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阿大嘆了口氣,說,那是個好女孩。
我在想他的后半句,應該是,“不過,我也在猶豫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3
全國每年那么多從農村這片熱土出來的青年們,懷揣著最真摯的理想,融入到大城市里的茫茫人海中去。
跑業務、當碼農、做營銷、寫文章……
但是毫無例外地,再也堅持不了當初的理想了。
問題出在哪里呢?
我想起阿大曾經說,你知道么?在城市里找份好點的工作有多難么?沒有可觀的收入,令人尊敬的地位,什么都做不了!
也許這就是問題所在。
而這樣的困境,還迷惘了多少人。
要改變某種社會關系,如果從一開始在價值觀、行為方式上,都順從了原有那套框架,那么無論如何,個人的力量只會在與體系的沖突中,消磨殆盡。
這是現實的教訓。
我們真正要去做的,不僅要在現有的框架內去推動事情的解決,更要去努力構建新型的社會關系。
在新的社會關系中,有新的人生觀,新的價值觀,新的行為方式。
每一個勢單力薄的熱血青年,都要經歷這樣的日子:去學習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去尋求能夠共同奮斗的同志,去接近歷史的創造者——辛勤的勞動人民,在這樣的過程中,堅定自己的方向,把源自初心的樸素的理想,建設成為一個大有可為的事業。
畢竟,農村問題不過是這世界上千萬種問題之一。
別問篝火為什么燃燒,先問黑暗和剝削還存不存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