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昌明:怎樣擺脫“興勃亡忽”動亂魔咒?
——再從延安黃、毛“窯洞對”談起
在中國歷史上,始終存在著一個“改朝換代”的怪圈,也可稱之為“興勃亡忽”的王朝周期律①。這就是新王朝初建,政治比較清明,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相對緩和;以后,隨著時間的推延,統治階級日趨腐敗,十官九貪,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直至把農民變成為流民,爆發大規模起義與動亂(夾雜統治階級內斗或外敵入侵),最終完成改朝換代。
走馬燈似的王朝交替,無不伴隨著戰火與動亂。每一次改朝換代,都造成人口大量死亡,生產力遭到破壞,文明被不同程度地摧毀,出現歷史的倒退。王朝周期律極大地制約了中國總體歷史前進的步伐。這也是為什么中國歷史發展雖早,但進展卻比較緩慢的內在原因。以人口為例,秦統一時,全國人口就有約2000萬,經過近兩千年的發展,到清初順治年間,人口仍未超過2000萬!②
1945年7月黃炎培訪問延安,曾就這一歷史現象與中共領袖毛澤東作過長夜談,史稱“窯洞對”。在那次談話中,毛認為:共產黨人可以打破這個怪圈,結論是:“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這條新路就是民主”。
毛主席所講的“民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也就是共產黨建立人民政權,廢除私有制,實行社會主義民主,讓人民來監督政府,真正地讓人民當家作主。
社會主義民主,憑什么能夠打破“興勃亡忽”的怪圈?因為它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原有歷史條件——私有剝削制度與官僚體制。任何歷史現象,都是由一定的歷史條件形成的。改變歷史條件,自然能夠改變歷史。
私有剝削制度與官僚體制
幾千年的私有剝削制度與封建官僚體制,是困擾中國歷史、讓封建王朝陷入“興勃亡忽”怪圈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動亂的禍根。
中國歷代的封建王朝,是封建地主階級專政的工具,是為維護地主階級的封建土地私有剝削制度服務的。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私有制,決定了封建王朝政權的私有性質。誰打下天下,天下的一切就歸誰所有,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封建王權專政的實質,就是封建地主階級專政。
每當封建王朝初建,官僚集團相對地還比較清廉,因為這個天下是來之不易的。且不說像劉邦、李世民、朱元璋那樣,都是靠流血硬打下來的天下;那怕是像五代、北宋那樣靠陰謀政變手段攫取的天下,也是冒著“誅九族”、遭“千刀萬剮”的風險得來的!更何況要防止剛到手的政權不致丟失,豈能有不謹慎之理?但是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及其后人之手時,那就不同了。那些公子王孫,多為紈绔子弟,搞吃喝玩樂腐敗有專長,真能治國理政的又有幾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霸主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最后都上演失政、亡國的悲劇。
統治階級為什么會腐敗?說白了,因為權力私有。權力私有、權力固有,又不受制約,這就必然為所欲為,結果自然腐敗。
人類自進入私有制階級社會以后,社會實際上就分裂為兩個階級:一個是占有生產資料與政治權力的剝削階級(包括與依附權力的群體一起構成寄生階級);一個是不占有生產資料與被剝奪了政治權利的被剝削階級(勞動階級)。兩者共同構成了一個“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皇帝、貴族、官僚,大小地主等寄生階級占據著塔尖與塔身,農民、手工業者等勞動階級被壓在塔基最低層。只要這個塔基一天不垮,整個“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就不會垮塌。
細究封建王朝改朝換代,導致“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垮塌,不外乎有三種情況:
一是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顛覆(如秦末、漢末、隋末、唐末、明末);二是統治階級內斗,陰謀政變(如南朝、五代、北宋);三是外族入侵(如元、清)。三種情況,又都是統治階級自身腐敗,促使階級矛盾激化引發的。
“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在封建社會里,只有農民和手工業工人才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整個上層寄生階級完全是靠下層勞動階級供養的。農民不僅要供養地主、貴族和皇室;還得去供養一大群官僚,以及主要是為了鎮壓農民反抗的軍隊。封建私有剝削制度下的這種社會關系,用“孟圣人”的話來講,叫做: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篇》)
只要這一“通義”不變,社會必然是:一方面,是享有特權的寄生階級貪欲越來越大,其隊伍亦會愈來愈膨脹;另一方面,勞動階級生產力會相對縮小。這樣的結果,就產生了一個無可回避的矛盾:寄生階級需求的不斷擴大與勞動階級有限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每當這一矛盾尖銳到一定程度時,“金”字塔式社會的塔基就會崩潰,封建王朝改朝換代的噩運就來臨了。
以明代為例,朱元璋以“光棍”之身起家,參加紅巾軍建立大明王朝,到他去世時,遺有24個皇子,16個公主;其作父親的生殖率是1:40。明王朝從太祖朱元璋傳至毅宗朱由檢,計15帝,前后276年。其子孫后代如果取其開國皇帝生殖率的十分之一,即1:4,那么到明王朝末年,其皇子皇孫的皇族后裔至少也得有400多萬!
據嘉靖初年明人陸楫的《蒹葭堂雜著》載:“我太祖高皇帝二十四子,傳至今百八十年矣。除以事削藩外,尚有十五府及列圣所封,親支星布海內,共三十三府,今玉牒幾十萬口。”就算以嘉靖時期皇族人口不到“幾十萬口”,而以十萬為基數,如果再加上自嘉靖至崇禎一個世紀的自然増殖,按1:4生殖率乘以三代計,那么,明末的皇族人口少說也在三、四百萬之數,與筆者的估算完全一致。明王朝晚期的最高人口為6,330萬,據此,估算其皇族人口比例可高達6%!皇族人口膨脹之快由此可見一斑。
那么,封建王朝又是怎樣安排這些皇室后裔的呢?
據《明史·諸王》載:按“明制”規定,“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冊”;“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需知像這樣的男系皇族,僅在《明史·諸王》中立傳的就達120多家!女系皇族立傳的公主93家,兩者相加達200多家。
由于皇族血統的“特殊”與“高貴”,因而,凡屬“龍子龍孫”之列,都可享受“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的特權,他們的一切,都得由朝廷財政來“統包”,即從生到死,一包到底。就像《明史·諸王》指出:“其生也請名,其長也請婚,祿之終身,喪葬予費,親親之誼篤矣。”
按《明史·食貨志·俸餉》載,皇族“祿餉”規格,皇族男系為:親王年俸,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紗、羅各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茶千斤;另外,月支馬料草五十匹??ね跄曩?,米六千石??ぶ髂曩海浊R韵峦跏雷印⒖な雷樱缹O、長孫,……均依次按比例遞減。皇族女系:公主已受封,賜莊田一所,每年收糧一千五百石,并給鈔二千貫;郡主祿八百石;余遞減有差。
不斷膨脹的龐大的皇族隊伍,又享受如此高規格的待遇,隨著時間的推延,自然造成國家財政不堪重負。早在洪武(朱元璋時代)晚年,朝廷已感受到“國家經費,莫大于祿餉”之壓力;為削減支出,被迫改定“俸祿”標準,改親王年俸為萬石,郡王減為二千石,公主為二千石,以下依次遞減。即便如此,也只能緩解壓力于一時,到了嘉靖年間,這一矛盾更趨突出。據御史林潤奏曰:“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于宗藩祿廩!”“宗室日益蕃衍,可不為寒心。”他指出當年全國供應京師糧400萬石,而王府祿米所需為853萬石,竟比供應京師多出一倍!占全國總收入的1/4!結果朝廷對他們也只能采取折減、拖欠辦法應付,搞區別對待,使“郡王以上,猶得厚享,將軍以下……”。(《明史·食貨志六》)這就是說,對那些較疏的遠房“龍子龍孫”們,只得往后排一排了。
寄生階級的財政困難,倒霉的自然是老百姓。說到底,農民——勞動階級理所當然才是其最終的“埋單人”。隨著封建王朝政治的不斷腐敗,明王朝自萬歷以后,大有不顧百姓死活,大開加稅增賦閥門。到崇禎晚年,每年僅征軍餉——“遼餉”、“剿餉”、“練餉”,就從農民那里掠走白銀1,960萬兩之鉅!(明王朝正常的年財政收入不過2,700萬兩!)
寄生階級對勞動階級的無情搜括與壓榨,必然會導致勞動階級失去生存條件。當勞動階級活不下去時,“興勃亡忽”改朝換代的動亂,就在劫難逃了!
流民問題是王朝覆亡的先兆
大凡一個王朝的覆亡,都有一定的先兆。這就是:上層腐敗,民心喪失殆盡??上?,面對“表面風光好,實已近黃昏”的政治現象,像晉惠帝那樣在位的人根本看不懂,仍在醉生夢死中。更有像法國路易十五那樣的君主,只管眼前享樂,“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其實,社會動亂的先兆指標,就是出現大量流民。
何謂“流民”?即喪失生機的無業一族。在中國古代,就是脫離了土地的農民。
一般說來,人都是畏死的。這也就是少數寄生階級能夠憑借國家機器,統治、剝削占人口大多數的勞動階級的根本原因。然而,當人們失去生存條件時,為了爭取生存條件,人又是不怕死的。這時,就會變成像老子說的那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如果說,百姓是畏死的。那么,百姓中的流民,恰恰就是最不畏死的一族。
什么時候出現了流民,說明這個社會就無法穩定了;什么時候流民隊伍擴大了,這個社會就危險了;什么時候流民大規模出現了,這個社會就必然要發生動亂,只等誰來登高一呼了。
流民的產生是由一個過程的:一是小農經濟的兩極分化,喪失土地;二是寄生階級不管人民死活的橫征暴斂;三是天災。三種情況,都會造成大量流民。
農民的土地問題和農民的稅負問題,歷來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兩個永遠無法解決的痼疾。明王朝中期以后,上述兩個問題已非常嚴重。為挽救危機,萬歷張居正曾進行過一次改革,裁撤冗員約占官吏總數的十分之三,壓縮了國家開支;又對各級貪官在稅負上層層加碼的弊政整頓了一下,農民負擔減輕了一些,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也延緩了王朝的壽命,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農民承受不了沉重的賦稅徭役,先是出賣土地,淪為佃農;繼之,連佃戶也做不成,賣兒鬻女,紛紛破產,成為流民。隨著流民隊伍的不斷擴大,封建王朝的喪鐘也就敲響了。回顧歷史上埋葬漢、隋、唐、明王朝的農民大起義,實質上有哪一次不是流民起義?僅以明末李自成起義為例。
李自成(1606——1645),原名鴻基,陜西米脂人,出身農家,早年給地主放羊,后為驛卒。1627年陜北大旱,“民爭采山間蓬草、樹皮而食”,“死者枕藉”(《明季北略》)。面對災情,官府不知賑災,反而繼續征稅。澄城知縣張斗耀因催逼錢糧,結果被王二為首的一幫農民所殺,就此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釀成陜北大起義,后成十三家七十二營之勢。
1630年李自成率眾投闖王高迎祥部,后接“闖王”戰旗。1638年潼關原戰敗,僅率劉宗敏等18騎突圍,隱入商洛山。1640年再被明軍困于巴西魚腹山,再次輕騎突圍。但李不氣綏,時中原發生嚴重旱、蝗之災,明政府照舊催征田賦、軍餉,造就大批流民。1641年李自成進入河南,登高一呼,紛紛加入義軍,迅即形成幾十萬人大軍。同年,攻占洛陽。1644年1月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3月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細究李自成的勝利,政治上提出“均田免糧”口號,贏得民心;軍事上全賴受災流民之加入,僅三年成功。真可謂:“其興亦勃”矣!
可惜,農民英雄們缺乏遠見,經不起勝利的考驗。進入北京后,只知道貪圖享受,迅即腐敗,僅42天即喪失政權。1645年5月李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害。“其亡亦忽”矣。
封建王朝本身就是封建私有制的產物。封建王朝的私有剝削制度和腐敗的封建官僚體制,以及由此產生的所有弊端,皆由這一制度而生。封建王朝同封建私有剝削制,兩者如“影”與“形”的關系。有封建王朝,就不可能沒有封建土地私有制與官僚體制。有封建土地私有制與官僚體制,就必然會孳生出農民的土地與稅負問題等一系列弊端,最終陷入封建王朝的周期律。這就是封建王朝的宿命。
1912年中國發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在亞洲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按理,封建帝制已被廢除,封建王朝的周期律也就不存在了。然而,奇怪的是,從北洋政府到國民黨的蔣家王朝,中國仍戰火不息、動亂不斷,“城頭頻換大王旗”,中國歷史根本沒有走出“興勃亡忽”的怪圈。
為什么?道理也簡單。因為辛亥革命只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實行的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它并沒有廢除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也不可能改變傳統的官僚體制。
列寧說得好:“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列寧:《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的錯誤》)經濟的私有制必然決定了政治的私有制。只要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一天不改變,要想實現政治權力的公有,無疑是緣木就魚。硬要把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民主政治”,說成是“權力公有”——全民所有,無疑只是騙局,
走出“興勃亡忽”怪圈
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在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到1956年,又完成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那么,中國歷史是否就已跳出了黃炎培所講的“興勃亡忽”的王朝周期率怪圈?
筆者以為,至少是突破了“興勃亡忽”的怪圈。問題是,社會主義民主需要進一步完善,才能不再重返這一怪圈。
先講突破了“興勃亡忽”的怪圈。
綜觀數千年中國歷史,往往是戰亂不斷,民無寧日。能有幾十年太平,就要被封建王朝奉為“盛世”,大吹大擂。如西漢的“文景之治”,東漢的“光武中興”,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成世”,明朝的“洪武之治”,清朝的“康熙盛世”、民國的“黃金十年”等。殊不知,所有這些“盛世”,不過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而已!
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占人口極大多數的勞動人民翻身作了主人。盡管當時國際環境不利,外有帝國主義的戰爭挑釁、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內有繁重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任務,但在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均一一取得勝利。不僅鞏固了社會主義政權,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口增長(人口消長歷來是衡量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且把這個“一窮二白”、千瘡百孔,“百年魔鬼舞翩躚”的多災多難中國,在最短時間內迅速變成為令世人側目的世界強國。在對外戰爭中,打遍豺狼無敵手,又很快地掌握了兩彈一星與核潛艇等尖端軍事科學技術。應該說,所有這些,都足以證明:中國已從根本上改變了近代百年歷史的命運。③
社會主義新中國,終結了長期的外來侵略,捍衛了國家、民族的利益。社會主義公有制保證了人民之間、民族之間不存在對抗性的矛盾,實現了國內人民大團結,國內民族大團結,從根本上保證了國內的長治久安。
王朝周期律也好,“興勃亡忽”怪圈也好,實質上就是指動亂魔咒。能擺脫百年的屈辱歷史,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讓幾千年來占人口極大多數的勞動人民翻身作主人,使國家長治久安,這難道不正是對歷史上“興勃亡忽”怪圈的突破嗎?
那么,怎樣才能不重蹈這一怪圈、擺脫魔咒?
1949年3月,隨著中國革命勝利的步伐,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赴京趕考”,下榻于北京香山的雙清別墅。在那里,他又一次會見“窯洞對”的老朋友黃炎培。在這次會見中,毛主席再一次信心滿滿地莊重表示:
“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隨著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探索中不斷完善。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制訂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以法律的形式奠定了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
資產階級否定人民民主專政制度的民主性,污蔑它是“專制”制度。認為只有它們的“一人一票”才是“民主”。其實,資本控制的“一人一票”,說到底還是資本專政。
馬克思主義認為,民主,不管是作為國家的政治制度,還是意識形態,都是歷史的產物,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歸根結底,它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
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會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在私有制的階級社會中,有奴隸制的民主,有封建制的民主,有資本主義的民主。不同的“民主政治”,是不同的統治階級內部享有的少數人的民主,都是為實現其階級利益的政治形式,實質就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專制。其最大特點,就是少數人的民主,是少數剝削者對多數人的專政。
社會主義民主就是人民民主專政。與歷史上的剝削階級專政不同的是,它是極大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專政。
社會主義民主也有兩方面的功能: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論集會結社等項的自由”;對敵人,“實行專政,實行獨裁,壓迫這些人,只許他們規規矩矩,不許他們亂說亂動。如要亂說亂動,立即取締,予以制裁”。(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
社會主義民主是歷史上的新生事物,因此,它需要有一個探索、完善的過程。由于數千年私有剝削制度的遺毒,傳統的私有制觀念更不可能在在短短的幾十年徹底改變,這就特別需要重視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建設??偟恼f來,社會主義民主應該是超越剝削階級的民主,是歷史上最徹底的民主政治。
1960年2月9日,毛主席在論述社會主義民主和人民的權利問題時指出:
“我們不能夠把人民的權利問題,了解為國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勞動、教育、社會保險等等權利”;“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軍隊、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實際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最根本的權利。沒有這種權利,勞動者的工作權、休息權、受教育權等等權利,就沒有保證。”他又說:
“社會主義民主的問題,首先就是勞動者有沒有權利來克服各種敵對勢力和它們的影響的問題。像報紙刊物、廣播、電影這類東西,掌握在誰手里,由誰來發議論,都是屬于權利的問題。人民內部有各個派別,有黨派性。一切國家機關、一切部隊、一切企業、一切文化教育事業掌握在哪一派手里,對于保證人民的權利問題,關系極大。掌握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手里,絕大多數人民的權利就有保證了;掌握在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或者右派分子手里,它們就可能變質,人民的權利就不能保證??傊?,人民必須自己管理上層建筑,不管理上層建筑是不行的。”(鄧力群:《和毛主席一起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
凡是有思考能力的人都不會否定,毛澤東思想中關于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以及“文革”中“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等方式的大民主,無疑就是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探索與實踐。
可惜,天不假年,毛澤東主席過早地逝世了,未能最終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看來,中國要不重蹈歷史上的“興勃亡忽”怪圈,擺脫動亂魔咒,全賴中國人民的共同斗爭,關鍵就是能否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與毛澤東思想!舍此別無他途也。
注:
①據筆者統計,自公元前221年統一的秦王朝建立,至1912年清王朝覆滅,前后共計2133年,如果不計各少數民族的分裂政權(指北朝、十六國、五代時期的十國和遼、夏、金),一般認同的中央政權王朝25個??傆^這些王朝,延續時間最長的是唐王朝為290年,最短命的為五代的后漢劉氏王朝僅4年。其中掌實際統治權不滿十年的有2個(五代時的后漢與后周);超過十年不滿五十年的有10個(秦、新、魏、蜀、齊、陳、隋、后梁、后唐、后晉);超過五十年不過百年的有5個(吳、西晉、南朝的宋和梁、元);超過百年的有8個,即西漢、東漢、東晉、唐、北宋、南宋、明、清;算下來封建專制王朝的平均壽命為85年。如按25年為一代計,則平均不過三代就要改朝換代。
?、谥袊糯丝冢呵亟y一時約為2000萬(林劍鳴:《秦史稿》);西漢全盛時,據《漢書》記載,為5,959萬;唐玄宗時,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據《唐書》天寶年間人口為5,200萬;宋徽宗大觀四年,即公元1110年,為4,673萬口;明代人口最高數,據《明會要》載,是明后期的6,330萬!這也是我國古代在清代以前的最高人口數。
?、劢袊鵁o寧日,沒有十年不戰亂。
19世紀40年代:英國鴉片戰爭;50、60年代:太平天國戰爭、英法聯軍戰爭;70年代:日軍侵略臺灣瑯橋戰爭、阿古柏入侵新疆戰爭;80年代:中法戰爭;90年代:中日甲午戰爭;20世紀初:八國聯軍戰爭;20世紀10年代:護國戰爭、護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20年代直奉戰爭、北伐戰爭、中原大戰;30年代:反圍剿戰爭、日本侵華戰爭;40年代: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