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現實處境決定人的言行
姚忠泰
這些年來,常見期刊上面登載“思想決定言語,言語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的處世經驗,初看起來似乎有些道理,然而仔細分析卻能發現那是唯心主義觀點。如果沒人,思想從何而來?思想屬于意識范疇,是第二性的東西,人腦的機能,客觀實在的反映。
思想,來自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所以在上述處世經驗之前,應該加上一句“存在決定思想”。更通俗的說法就是,人的現實處境決定人的思想言行。對此,我是深有體會。
一個退休數年的干部,是我的熟人,正因為很熟悉,他比較同情我的現實窘況。他曾問我:“你就不能用筆作文掙錢嗎,你若有錢何至如今還是單身?”顯然,這是朋友忠言。
我就這樣回答:“下崗失業之后四處打工遭遇凄涼,心情長期壓抑,不會用筆粉飾太平,無法以文掙錢。特色社會落魄書生,只能單身。”說罷,我隨朋友一起苦笑。
每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況且貧窮家庭。在此,我有必要敘述自己的家庭。
在我家里,耄耋父母眼中,我就是一個大包袱,難以卸掉,這是我個人的不幸,也是特色社會的現實反映。
我曾撰文《父子恩怨》,就是專門談的家庭事情。在我家里,父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
我的父親兩歲時沒了娘(因難產而去世),歷盡憂患和磨難,一生正直剛強,略顯憂郁。
父親出生于1933年,1940年入本村的私塾,1942年進當地的啟賢小學,1947年上二十里地外的新民中學,1948年因家貧而退學。他自幼聰明勤奮,深受老師的喜愛。1948年,父親經啟賢小學校長姚欣安先生的介紹,到武漢市漢口交通路建國書店做練習生,1949年武漢解放,回到老家漢陽縣高廟鄉姚家嶺。
我的祖父是一個老實本分的種田人,具有比較嚴重的小農意識和封建思想,養育了二女二子(父親最小,是家里唯一的讀書人),勤扒苦做、省吃儉用,然后買田置地。1950年土改時,家有水田16畝,人均2.7畝,是全鄉人均數字的兩倍,被劃為富農(階級敵人)。父親當時還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年,血氣方剛,他仔細研讀土改政策,覺得自己家里沒有出租過土地,全部屬于自耕,不存在剝削長工,只是農忙時請過少量零散短工,為了趕季節插秧割谷,應算作中農(革命隊伍的團結對象)。于是,他向土改工作組反映情況,要求更正錯劃的階級成分,結果遭到拒絕。1952年土改復查時,父親又去向土改復查工作組申訴自家的委屈,得以改劃成中農,全家人的愁眉才稍舒展。此刻,我仿佛看見一位無助的少年為爭取自家合法權益而據理力爭的激烈場面。
那時在村里,能夠識文斷字的人不多,父親可算作大知識分子,待人真誠禮貌,很受鄉村干部的看重,遇到文化方面的什么事情,他們都愿來喊他幫忙去做。
1953年,全國各地紛紛掀起興辦供銷合作社的熱潮,經鄉政府的報名推薦,父親考取了縣供銷合作社系統的文書職位,被分配到鄰鄉的供銷合作社上班。
參加工作后的父親辦事認真,與人為善,表現十分出色,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好評。在組織上,父親積極要求進步,然而,每當討論他的入黨問題時,就有人說他于解放前夕去過武漢市漢口交通路建國書店(國民黨特務組織的外圍,年少的他根本不知其中內幕),有歷史疑點,于是,他的入黨問題一直擱著。為了弄清父親的歷史問題,組織部門曾多次派人到漢口去鄉村明查暗訪加以認證,直到1962年,非常賞識父親才干的兩位有關領導(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老干部),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相約做了他的入黨介紹人,解決了他的組織難題。不久,父親被提拔擔任艾聯公社社長。正當父親精神抖擻不知疲倦,全力以赴投入行政工作之中準備施展抱負的時候,接連而至的大小政治運動(如四清、社教、文革等,特別是文革),都讓他受到沖擊。盡管父親做事做人都無可挑剔,但是只要提及個人出身之事,總被說成有國民黨特務嫌疑,階級異己分子,工作假積極,做人也偽裝。總之,出身問題成為父親永久的政治包袱,欲罷不能,正因如此,當有人提議讓他擔任艾聯公社黨委書記(論能力論水平,他都完全勝任),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他找借口推辭掉了。在艾聯那個地方,父親至今還留有非常好的口碑,上了年紀的人,都稱贊他。
1975年,父親服從組織安排,調到供銷合作社系統工作,擔任基層供銷合作社主任。
1981年6月,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并且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接連而來的是,社會上開始大張旗鼓地否定毛主席。有些無恥之徒,就是抓住機遇欺師滅祖而平步青云。那段時間我的父親每天下班以后多半沉默不語,偶爾自言自語:“普通人主持一個小家尚且不易,毛主席是領導著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況且老人家還締造了黨和人民軍隊,嘔心瀝血操勞了一輩子,直到逝世。如今為何否定毛主席,難道文化大革命全都錯了嗎?”
1983年7月,父親背著“消極對待改革開放”之名,被免除基層供銷社領導職務,調到縣供銷社機關坐冷板凳,六個月后擔任縣供銷合作社職工學校校長,直到1993年退休。
退休后的父親,除了參與一些家庭事務,最大的愛好是看書讀報,關注時事政治,盡到一個老黨員的責任,每逢組織上發起捐款救災活動,他總是踴躍投入,從不落后于人。2011年七一前夕,父親光榮獲評“50年黨齡的優秀共產黨員”,出席了表彰大會,身披紅色綬帶站在區里領獎臺上。
總之,父親年幼喪母,少時家貧輟學,為謀生到漢口,解放了回鄉下,曾被錯劃成分,工作后雖各方面不錯,卻因歷史問題糾纏不清,入黨提干一再受挫,歷次運動中在劫難逃然而始終忠于黨。
從我小時候起,父親就很喜歡我,只因他常在外面,瑣碎的基層領導工作、曲折的遭際,使他變得過于深沉持重,不愿輕易流露自己內心的感情,有時近乎刻板冷漠。兒時我就察覺,父親對我的將來,曽寄予殷切期望,但愿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誰能料到,我成年以后的現實情況卻常讓他憂慮不安,并非擔心我會違法犯罪,而是憂慮我不適應社會·······
也許父親因為出身不幸農家,有著鄉間村民樸素的生存心理,固然無比崇敬開國領袖,但也沒有必要拼著身家性命加以捍衛,這點,就是黨和國家一些領導人也是懷揣這種心理,所以,導致當時國家政權被一小撮奸佞把持而且肆意污蔑毛主席。再說,父親也不知上層的內幕,奸佞詆毀毛主席的宣傳內容,他都相信。加上年齡漸老思想僵化,更加相信主流媒體。
我因為年輕一些,而且從小就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在評價一個人時,注意從多方面研究他自己的言行,還適當參考眾人的看法,最后作出判斷。書生意氣,做起事來不要命。
父親不滿,主要由于我至今兩手空空,事業無成,還沒娶妻生子。所以在父親的眼里,我的一切想法都是錯的,老人家不知,如果在毛主席時期我也能有一排孩子。
最讓我感到氣憤的是,父親至今還認為XXX解放了右派,領導改開,使人民富起來。昨天,父親看電視時又說這話。
我責問父親:“當年整出百萬右派,實際上是XXX。他重新上臺后,把臟水潑向已故的開國領袖。現在國家雖然富裕了,可是走資派利用特權聚斂了無數民脂民膏,況且不顧一切發展經濟,結果是自然資源瀕臨枯竭。”
父親反問:“大劃右派時候,你還沒有出生怎么知道?”
我答:“如今網絡媒體發達,檔案能夠解密,只要稍微用心思考,偉人與小人可以基本一目了然。”而且我還加上一句:“現在大家都是吃著祖宗飯子孫飯,將來想種地也不可能。XXX的特色社會,使您的兒子品行端正不能娶妻生子。”
直到這時,父親才不再爭執了。
以上我用這么長的篇幅敘述自家父子爭論,就是證明“人的現實處境決定人的言行”。
至于特色時代善變的人們,我隨便就能舉出兩例。
有人在自己沒有發財以前,大罵共產黨壞,然而發財以后,大夸共產黨好。
有人在自己沒有升官以前,贊毛主席貶XXX,然而升官以后,贊XXX貶毛主席。
罷了,真理永存世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