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陳勁松:土地私有的淵源
所有權結構鏈 土地私有 獸道人道 叢林法則
一、土地所有權的本源:獸道與人道
1、獸道
當前,人類占有、統治著土地、海洋,人類占有、統治著地球,以及附載其上的一切。這是如何形成的呢?
觀察現實的世界,草根陳勁松發現:
生物占有非生物。比如,植物,占據其扎根之地,以及其土地中的水分養料、地上的空氣陽光。高等生物占有低等生物。比如,食草動物,占有其領地內的各類植物;食肉動物,占據其領地,以及領地內的食草動物和其他弱小肉食動物。
這就形成了一個金字塔式的所有權結構鏈,也是一個食物鏈結構,從最底端到最頂端依次是:陽光空氣和土地與水、微生物、植物、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這個次序,是它們誕生的次序;也是其中生物的生理構造,由簡單到復雜的排列次序,也是其主觀能動性由無到有、由低到高的排列次序。那么,就可以得到結論,出現時間越晚、生理構造越復雜、主觀能動性越高的生物,在生物鏈上,必然處于更高的位置。進而可知,在自然界,高級生物必然獵食低級生物。
這反映了,在整個地球生態中,遵循的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一種原始的、低級的獸道。
由于人類無節制的活動,至今,地球已無寸地是無主之地,僅存的原始叢林仍在減少,物種的滅絕速度比自然速度高出100-1000倍,每天減少50-150種。自然界動植物,對大自然只取生存所需,但人類卻遠遠越過了這個界限。這反映了,人類發展到今天,對待大自然,遵循的依然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人類文明經歷數千年的發展后,在種族之間,依然發生自詡為代表最先進人類文明的歐洲白人,入侵美洲大陸、滅絕印第安人的歷史,至今毫無愧疚,依然廣泛存在著白人對黑人等有色人種的歧視;在國家之間,依然發生美國入侵阿富汗、伊拉克的戰爭。這反映了,時至今日,人類社會內部,相當部分人類、國家,遵循的依然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2、人道
人類的進化過程,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脫離野獸屬性的過程。草原狼在風雪災害中,會吃掉自己的幼崽求生,群攻獵物的狼群,會吃掉受傷的成員,雌蜘蛛在交配往后,會吃掉雄蜘蛛……這在動物世界,是正常現象。人類在災害中,也會發生吃人肉、易子而食的現象,但是卻為人倫道德所不容;人類在面對災害時,至少會優先保護弱者:孩子和女人……這就是人類與獸類的區別,這就是人道。
先有人類,還是先有地球?當然是先有地球,才有人類。
基本上是這個次序:先有地球,然后有海洋陸地,然后有單細胞生物、微生物,然后有植物動物,然后才有猿猴,接著才有智人、現代人。可見,是地球創造了人類,而不是人類創造了地球。更具體的說,是土地創造、養育了人類。
那么,按照人類社會“誰創造誰擁有”的原則,是土地、地球擁有人類和其他所有生物,而不是人類擁有土地、地球。一位印第安人酋長說過:地球不屬于人類,而人類屬于地球。
按照是否具有生命,地球物質可分為兩大類:生物與非生物。生物為有機物組成,包括植物、動物。非生物為無機物組成,包括海洋與陸地(水與土地)。以現實意義論,生物具有生命、具有能動性,應該得到其生存的必須之地。那么,按照人類社會的公平原則,所有生物,共同占有非生物。即所有生物,應共同占有地球。所有陸生生物,應共同占有陸地。
二、土地私有化過程:人獸之爭與人人之爭
人類所擁有的土地,人類對地球的統治權,來自于對其他動物植物的掠奪,來自于對其他動物植物的殺伐。人類內部,各種族、國家、民族所擁有的土地,來自于彼此之間的殺伐。誰的武力強大,誰的領土就大。武力、暴力決定領土大小。
1、人獸爭地階段
這一階段,人類仍是野獸之一種。人少,獸多地多,人類主要與獸類相爭。與其他野獸相比,人類力量弱、速度慢,也無尖牙利爪,只是逐步解放了雙手,群居啟智,整體也并無優勢。為領地與生存,人獸彼此獵殺。
(1)采集時代
人類從猿猴時代開始,便是群居生活。每一群猿猴,都有其獨占領地,其內往往有食物來源(果樹、其他小動物等),是維持種群生存繁衍的根本,如領地內無食物來源或食物嚴重匱乏,則往往被拋棄。領地不容其他同類侵犯;如遇侵犯,必發生爭斗,勝者獲得領地。
(2)原始部落時代
原始部落時代,領地依然決定性的。各部落之間,關系與上述猿猴群體之間沒有本質區別,為了領地相互爭斗。
此一時代及以后,人類對出現在自己居住地、獵場、田地內的動植物,但凡認為有害、或者無用,就會武力除掉,大到趕走侵入莊稼地的野豬,獵殺道路、村莊附近出現的猛獸,趕走、獵殺與牲口吃同一種草的食草野獸,小到拔掉田里、院子里的野草。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領地。
狩獵時代,獵場就是領地,各部落為獵場而爭斗;同時,部落為居住地采取安全措施,將其他野獸拒之門外,并將自己獵場內的所有對自己有威脅的野獸,盡可能多的進行驅趕、和獵殺。此時,多了互通有無這一合作、交易關系。其狩獵行動,與獵物分配,哪怕是個人所獵獲,都是集體化的。
農牧業時代早期,草場、田地即為領地。各游牧部落之間為草場爭斗,各宗族部落之間為田地爭斗。同時,為保證牲口和莊稼安全,對侵犯牲口和田地的野獸進行驅趕、獵殺。由于分工發展,互通有無的合作、交易大幅提升。由于生產力的落后、人均壽命短暫,部落內,對牲口、田地,多是實行集體所有制。
2、人人爭地階段
到此階段,人類因大腦容量優勢,和群居習性,使智力發展到遠遠超國其他動物。并伴隨發展出系統的語言、進而文字。這導致兩個優勢:
一是,經驗得到傳承、積累,生存技能、生產力得到沒有限制的發展;
二是,大數量人群的分工合作,得到實現。
相比之下,其他獸類在此兩方面,世世代代,都被局限于固定的較低水平,終至人類中脫穎而出,成為萬物之靈。在領地之爭上,從人獸均勢,轉變為人強獸弱,進而獸類不再具備與人類爭奪領地的能力,人類單方面獵殺獸類。其時,領地之爭,完全由人獸之爭,轉變成了人人之爭。
除人類以外,地球上出現的眾多大型生物,如恐龍等,但由于受智力限制,都沒能發展到政治意義上的“統治”其領地的地步。智力,就是人類能夠統治、擁有地球的原因。
(3)私有制時代
由于語言、經驗積累、生產力發展等,導致領地之爭中人強獸弱,人類人口增長加快,人類在地球陸上開始跑馬圈地,大量原始叢林被毀、野獸被殺,人占據的土地越來越大,其他生物占據的土地越來越小。至20世紀上半葉,二戰結束后,陸地盡為各國領土,海洋亦劃分為公海和各國領海,地球已無一寸無主之地。
之后,家庭作為社會單位的出現與明晰,家庭結構的固化,生產工具和技術的發展,農牧業生產特點:簡單、程式化、土地與牲口群的可分割性——可小規模生產,使家庭能夠完成農牧業的生產任務,勝任生產單位職責。同時,個體的靈活性、私有財產的激勵、更大責任的激發,導致家庭作為生產單位、作為更小的集體,比部落大集體的生產效率要高。最終,導致部落集體制解體,家庭集體制出現,即土地、畜牧業的牲口等生產資料,開始私有化。在滿足上述條件時,為追求占有更多食物,就必然出現土地私有化。
土地私有化的具體時期,可能在國家出現前。自土地私有化、生產資料私有制出現,綿延數千年;至今,地球上絕大多數國家仍然奉行。
(4)國家時代
從部落、到部落聯盟,最終發展到了國家時代。國家本質上與部落一樣。為了爭奪土地,國家之間經常爆發戰爭,這是人類文明史中的月經癥。國家與國家之間,為了爭奪領土相互爭斗。國家內部,地主、農戶之間也為了土地爭斗。
常年戰爭之后,往往十屋九空,人少地多;新政權建立,剩下的人便獲得土地。奪權者獲得最多土地,活下來的農民,也被分配土地。
隨著風調雨順、安居樂業的時日一長,人地均衡。
再后來,終至人多地少,或國內又遇天災、鬧饑荒,統治者便開始考慮發動戰爭,對外掠奪土地。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經常因此入侵中國。如此時國力孱弱,則常被外國趁勢入侵。一旦對外侵略成功,既因戰爭減少了本國人口,緩解了人地矛盾,又獲得了新領土(其地原有人口也會因戰爭減少),可以遷民居之,這樣又回到了人地均衡。這就是為何人類常常爆發戰爭,為何戰爭中大肆屠殺的根本原因。人多地少,國內又遇天災、鬧饑荒,往往爆發內亂,歷史上中國既是如此。同時往往引來外部入侵,內憂外患下,戰亂不息,政權更迭——又回到了人少地多的狀態。
(5)市場交易
伴隨著土地私有化的,必然是土地自由買賣流轉。在新政權掠奪分配的基礎上,農民、地主自由買賣土地。年長月久,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同時,新開墾土地速度,比不上新增加的人口速度,終至人多地少。一遇天災人禍,饑荒起、暴亂生。
3、土地所有權的最優狀態
草根陳勁松倡導,土地所有權的最優狀態:
地球,其所有權為地球生物所共有;任何生物,都有其土地(含水域)使用權、生存權、發展權;任何生物,都沒有在自身生存需求之外,侵占其他生物的土地使用權、生存權、發展權的權利。
在此前提之下,地球土地,其所有權為地球人所共有;一國土地,其所有權為一國人所共有;任何個人不得擁有土地所有權,任何個人皆擁有土地使用權,任何個人皆擁有居住之地和工作之地。
草根陳勁松聯系方式:
微信號:XMBX666;
QQ號:1965166509;
微信公眾號:草根陳勁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