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人民觀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條貫穿毛澤東思想始終的主線,也是解讀毛澤東思想的一把鑰匙,是毛澤東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并經過一系列理論論證的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思想的集中概括和精華。在當前全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重溫毛澤東的人民觀,是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一、毛澤東的人民觀貫穿于毛澤東思想體系的方方面面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和創始人,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人物——毛澤東而言,其人民觀思想是毛澤東思想中的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是解讀毛澤東思想一把鑰匙。
毛澤東的人民觀思想萌芽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其標志是《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兩篇文章主要解決了一個問題即革命的同盟軍問題。他認為解決農村、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特別是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政權道路后,如何調動農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依靠農民建立革命的武裝和鞏固的根據地,是當時中國共產黨人需要解決的問題。《井岡山土地法》的制定和實施,成功的解決了這一問題,極大地調動農民參加中國革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毛澤東的人民觀思想形成于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時,毛澤東一開始并沒有提出為人民服務這個概念,而是較多地提到了為群眾服務的說法。全面抗戰爆發前夕,毛澤東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作了題為《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的報告,明確提出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并強調要把“黨的方針變成群眾的方針”。全面抗戰路線不僅需要全中國人民的共同參與,而且需要一條完整的群眾工作路線。要通過走群眾路線,動員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依靠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打贏這場人民戰爭、持久戰爭。因此,毛澤東在《論持久戰》等一系列著作中,強調了人民戰爭的思想,認為戰爭偉力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眾之中,人民群眾是真正的銅墻鐵壁。為了動員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參加抗戰,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系統總結了過去做群眾工作的經驗,并逐步加以梳理,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完整科學的理論。特別是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等著作中,他對群眾路線進行了經典的闡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把黨的群眾路線上升到了認識論的高度。
1943年10月,在《論合作社》一文中,他這樣解釋說:“為群眾服務,這就是處處要想到群眾,為群眾打算,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時候,延安召開的許多重要會議,都會貼出一條標語,叫“為群眾服務”。后來到1944年9月,在紀念張思德的講話中,毛澤東才進一步把“為群眾服務”明確為“為人民服務”。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會議上,毛澤東在七大政治報告中對“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從更深層次上作了系統完整的論述。他闡明了黨的出發點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黨的七大正式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寫進黨章,使其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這一宗旨的明確,從根本上保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贏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
在解放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的人民觀得到全面貫徹,人民是我們黨進行革命戰爭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以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群眾路線。因而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支援,在解放戰爭短短的三、四年間,打敗了靠美國裝備起來的國民黨800萬軍隊。陳毅元帥在淮海戰役結束后有一句名言: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牢記700萬人民。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也非常注重與人民的聯系。1959年底,毛澤東考慮到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暫時困難,便鄭重其事地向工作人員宣布:不吃肉,不吃蛋,吃糧不超定量。無論是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還是經濟發生好轉的日子里,毛澤東都始終保持著生活簡樸,他穿的衣服、鞋、襪,補了又補,縫了又縫。以身作則,不搞特殊。
毛澤東為了掌握了解人民群眾的真實的生活現狀,還時常派身邊的工作人員回家鄉,調查走訪,并要求寫出詳實的報告,他自己外出視察;也總是禮賢下士,注意廣泛接觸人民群眾。在他的家鄉韶山,在浙江紹興東湖、在湖北武鋼、在東海艦隊……,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再現了他與人民群眾接觸,交談的動人場面。可見,毛澤東因心系人民而偉大,因贏得人民的擁戴而成功。
二、毛澤東的人民觀思想的豐富內涵
毛澤東的人民觀思想內容非常博大豐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真正的歷史英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毛澤東堅持和發展了這一觀點并以其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沒有人民,就沒有人類歷史。毛澤東在1964年春發表的《賀新郎·讀史 》中闡明了自己的英雄觀。“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蹻流譽后,更陳王奮起飛黃鉞。歌未竟,東方白。”在毛澤東看來,創造歷史的不是秦皇漢武、也不是唐宗宋祖,而是“盜跖莊蹻”這些普通的人民。他深刻地指出,“兵民乃勝利之本”,“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他們可以組織起來,向一切可以發揮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門進軍,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替自己創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業。”
其二,智慧來源于人民,虛心向人民學習。毛澤東經常教育干部,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要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解決困難和問題的辦法來自人民群眾,力量來自人民群眾,智慧來自人民群眾,工作中遇到困難和問題,要虛心向人民群眾請教,向人民群眾學習。共產黨人是革命的先鋒隊,他們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不能一時一刻地脫離群眾。在政府工作中,共產黨員應該是十分廉潔、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報酬的模范。他告誡到,“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向人民學習,不僅是毛澤東對他人的要求,對自己的親人也是要求。 1946年2月,他的大兒子毛岸英從蘇聯學習回國,他對愛子說,你在蘇聯的大學畢業了,但是中國的勞動大學你還沒有上過,你應該去學習學習。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又將在農村經過幾年土地改革工作鍛練的毛岸英,下放到北京第一機器總廠去工作,讓他去體驗工人的生活。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毛澤東又把毛岸英送到朝鮮,讓他在軍隊里戰火中經受鍛練和考驗,最后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其三,尊重人民,充分發揚人民民主。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并把人民民主專政作為我們的國體確定了下來。他認為,對于人民內部,則實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論集會結社等項的自由權。選舉權只給人民不給反對派。這兩個方面,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對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在1945年7月黃炎培先生同毛澤東討論如何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問題時,毛澤東回答說:“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個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解;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毛澤東認為,沒有民主,群眾不敢講話,就不可能真正聽到群眾中的各種意見。沒有民主,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就不可能發動起來。針對黨內長期存在家長制作風和中國社會缺乏民主傳統的情況,毛澤東提出了“黨內生活民主化”的任務,把“擴大黨內民主”當作鞏固和發展黨的領導的必要步驟。
(四)關心人民的各方面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毛澤東指出:“我們的共產黨人區別于其它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在毛澤東看來,人民不僅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也是其歸宿。他指出,“應該使每個同志明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毛澤東經常告誡,共產黨人一定要每日每時關心群眾利益,時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適合當前群眾的覺悟水平和當前群眾的迫切要求。凡是違背這兩條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敗。毛澤東人民觀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一條主線,內容撥打而精深,影響巨大而遠的。
綜合來看,毛澤東吸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繼承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形成了獨有的“服務于民”的人民觀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做一個有利于人民的人。可以這么說,毛澤東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全部,都源于人民觀,融匯于人民觀。這是毛澤東留給我們的一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必須毫不動搖地貫徹毛澤東的人民觀思想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一生為國求強、為民求福的思想基礎,在毛澤東領導全黨全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事業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當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毛澤東的這個偉大思想依然光芒閃爍。
在繼承毛澤東思想方面作為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的鄧小平做了光輝的典范。他不墨守成規,在堅持毛澤東思想基礎上又發展毛澤東思想,最終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繼承并發揚了毛澤東的人民觀思想。鄧小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向來認為,歸根到底地說來,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他認為,肯定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就要在決策中貫徹群眾路線,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終于開拓出了改革開放的富強之路。從尊重和依靠群眾實踐出發,鄧小平制訂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政策。正如鄧小平所說,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其實很多事是別人發明的,群眾發明的,我只不過把它們概括起來,提出了方針政策。”這些政策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獲得了迅猛發展。鄧小平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時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為人民服務始終是他堅定不移的理想和追求。在他經歷了“三起三落”后的第三次復出時,他不計個人恩怨得失,明確坦言自己不是做官,而是為人民做事的。他為人民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通過改革開放逐步使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鄧小平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針對黨內一些黨員公仆意識淡薄、忽視人民利益、貪污腐敗等一系列問題,鄧小平提出中國共產黨必須繼承和發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作風,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黨和國家的高級領導干部無論何時都要“恢復和發揚黨的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最終使鄧小平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在鄧小平之后,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在這些思想體系都注入了新的內容,都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服務于民”的人民觀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實質是以人為本,其科學內涵在于對人的主體地位和目的地位的明確肯定,對人的價值的推崇和高揚,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論。以人為本理念的重大意義主要在于: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毛澤東“為人民服務”人民觀的思想、鄧小平“共同富裕”論的發展,是對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新飛躍。習近平在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他說,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在毛澤東誕辰120周年來臨之際,我們重溫毛澤東的人民觀十分必要。我們黨只有堅持和發展毛澤東的人民觀思想,才能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個偉大的中國夢;如果我們忘記或放棄了毛澤東的人民觀思想,我們黨就會失去人民的支持,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也會付諸東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