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的兩套方案
——給老同學的信(12)
老同學:你好!從這次回老家到現在,我談的都是關于農業的問題。只要農業問題弄清了,中國的問題就有了眉目!
現在有一個新詞,就是對中國問題要進行頂層設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現在,經歷了兩個時期:毛澤東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可以說,這兩個時期都是頂層設計的結果。就農業問題來說,有兩套頂層設計的方案:一套是毛澤東設計的產品經濟方案,另一套是以吳市場即吳敬璉為首的中國經濟學界為中國設計的商品經濟方案。
這兩套方案的區別是什么呢!
毛澤東的產品經濟方案的骨架是,農業生產是產品生產,生產的目的是為全國人民提供生活資料和為輕工業提供動物性、植物性原料,進而為全國人民提供工業日用品。生產是不斷地發展的,人口是不斷地增加的。這種發展和增加,自然需要農副產品的數量不斷地增加。農副產品的數量如何才能增加呢?就是要發展農業的生產力。農業生產力包括集體力、水利力、土地力(即充分利用土地)、肥力、勞動工具、農業科學知識、農業機械等等。在中國的工業還不發展,還不能為農業提供化肥、農業機械的時候,毛澤東解決集體力的辦法就是把農民組織起來,這就是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的來源。毛澤東解決水利力的辦法就是大搞群眾運動,靠肩挑人抬治理海河、淮河,興修像紅旗渠那樣的水利工程。解決土地力的辦法就是把人民解放軍調到新疆、東北等地開墾荒地大辦農場。解決肥力的辦法就是家家積肥,村村積肥。解決勞動工具的辦法就是,由農民自己改造簡單的農具,制造像雙輪雙鏵犁那樣的簡單機械。解決農業科學知識的辦法就是辦夜校,組織示范田。誰都知道,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在毛澤東時代,農業的機械化首先在全國的5.4億畝的國營農場發展起來,接著在土地連片的人民公社中設立農機站,盡管農業機械還不能滿足全國的耕地需要,畢竟已經開始了向農業機械化的方向發展了!這就是毛澤東時代農業產品生產的生產力的發展情況!假如,在毛澤東逝世后,能夠按照毛澤東設計的產品生產的方案,為農業提供充足的化肥、提供充足的農業機械,那么,就一定能夠為不斷增加的全國人民提供充足的生活資料,為中國不斷發展的輕工業提供充足的動物性和植物性的原料,也就能夠為不斷增加的全國人民提供充足的工業日用品!或者說也就能夠實現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令人遺憾的是,這種適合中國人民需要的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過程被商品經濟的方案改變了!
商品經濟方案是怎樣的呢?就是農業生產是商品生產!這種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農副產品的數量,而是為了賺錢!農副產品中什么能賺錢呢?自然是經濟作物。瓜果蔬菜肉蛋奶的需求量總是有限度的,就是為輕工業提供的動物性和植物性原料也是有限度的。特別是農副產品作為商品,必須經過市場銷售才能賺到錢,而市場是看不見的手,由于農副產品具有生長期長容易變質的的特性,市場需要的是動手早質量好的農副產品才能夠賣出去,而對那些動手晚,質量差的農副產品,市場則排除在外,農副產品一旦賣不出去,損失的是農民!因此,對于農副產品來說,吳市場提出的由市場配置資源就是一種悖論!可以說農副產品應該根據各種農副產品的生產期,保存的時限,根據社會的需要,由政府配置資源,而絕不是由市場配置資源,市場只能起破壞資源的作用,而絕不能起配置資源的作用!既然農業生產是商品生產,既然生產的目的是為了賺錢那么,大面積集體耕種土地就成了這種生產方式的阻礙!因此,就要解散人民公社,就要解散5.4億畝的農場,從而就要用農民個體在小塊土地上用手工勞動進行操作。這樣一來社會化的大生產就變成了個體的小生產,這種農業的小生產就成了無政府狀態的生產。由此可見,對于全國的農業生產來說,農業的生產力不是發展了,而是倒退了!這種倒退不僅對于全國的農民來說是災難,而且對全國人民來說也是災難!不僅對中國農業生產是災難,而且對中國的工業生產來說也是災難!
這就是中國農業生產的兩套方案的大概情形!
勞動者2013年11月28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