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文摘》2009年4月6日第二版,摘發了李君如《對改革開放能不能一分為二》的文章。草草看了一下,沒有較真的意思;但李文結尾說:“這是一個……涉及我們評價歷史的方法論問題……因此在這個問題上要有一個科學的態度。”這就不能再不認真。于是將李文翻來覆去的看了好幾遍,結果是疑竇叢生:李文大有問題!
(一)
李文說:現在有人提出:要對改革開放一分為二,說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為二,為什么改革開放不能一分為二?這給我們出了一個題目。
我不明白,李君如為什么會認為這句話是“出了一個題目”,而且是“給我們”。看來,“我們”和“他們”是營壘分明的,只是不知道“他們”是誰,“我們”又是代表著誰的。
眾所周知,“一分為二”是毛主席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概括,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因為不論任何事物,本身原是一分為二的,所以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就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它。改革開放,當然也不能例外。
(二)
李君如說:“改革開放從起步到現在,每一個歷史關頭,都是突破一些重大難點往前走,這就是一分為二”,又說,“改革開放……有它的質的規定性。這種質的規定性本身就體現了一分為二”。
這說的是改革開放對其對象的一分為二,而不是對改革開放本身的一分為二。怎么看,都像是在偷換概念。
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認為:事物是對立面的統一。這是馬克思主義對客觀事物的一分為二;同時又認為,經典著作家們的一些觀點、論斷,在情況變化以后,就不再具有針對性、實踐性。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分為二。人的作用于外界的行為,是一分為二的;人本身也是一分為二的。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三)
李文說:“當然,改革開放這個質的規定性,本身有完善的過程,這也是一分為二的過程。因為它是在一個復雜的時空中發生的,在那么復雜的背景下領導改革開放,在國際上那么劇烈變動的背景下推進改革開放,勢必會出現許多問題”。
承認需要完善,承認有問題,又看到了問題,這就是對改革開放一分為二。那么,怎么會認為別人“要對改革開放一分為二”就是“給我們出了一個題目”呢?看不到民主的影子,由此只能夠看到堵塞言路的嫌疑。
李君如在別一個地方說:“我們提倡不爭論……不爭論不意味著就沒有是非,在實踐發展到適當時機,把理論權威和組織權威、行政權威相結合,做出一個權威的結論,供大家學習。”“諸葛亮”此言一出,“阿斗”們只好啼笑皆非。一連串4個“權威”,真夠權威的!
在戰爭年代,人民軍隊每打一仗過后,總要認真總結:經驗是什么,教訓是什么;哪些是做得好的,哪些是做得還不夠好的,以利再戰。打了敗仗是這樣,打了勝仗以后也是這樣。
和平時期我們在工作中,每過一段時間、每當完成了一項工作,就要進行總結。總結,就是講成績、找差距;有哪些經驗,哪些教訓,等等。這些都是遵循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那么,改革開放為什么就獨不其然呢?
(四)
為了增加文章的分量,李君如曲解鄧小平的話來為自己撐腰。但是,總設計師并不支持他。鄧小平說:打開窗戶,蒼蠅、蚊子會進來,而且必然會進來。意思很清楚,就是說隨著改革開放,必然會涌進一些烏七八糟的東西。所謂“必然”,就是開放的“內在”的東西。但這并不需要研究開放政策。因為,“不搞改革開放不行”,“不搞改革開放就是死路一條。”只能靠堅定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加強教育,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加強黨的建設等等努力來解決。兩個方面,一是要堅定不移地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一是要及時地總結經驗教訓,完善改革開放事業。這是普通民眾都明白的道理,專家、學者們卻在那里喋喋不休的分析,什么“內在”呀,什么“過程中會發生的”呀,無非是要把人們弄暈而已。總結經驗教訓,就是一分為二地看待改革開放。看法不相同,意見不一致,不但要靠實踐來證明,也要靠思想政治工作來統一。
(五)
歷史是在否定、肯定、否定……的辯證過程中發展、前進的,毛主席說過:不能夠肯定一切,只應該肯定正確的東西;也不能夠否定一切,只應該否定錯誤的東西。對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應該堅持一分為二的態度;對改革開放,當然也一樣。只有這樣,我們的事業才能更好的發展;我們的民族才能更快的進步。
毛主席還說過:“在我們的社會里,革命的戰斗的批評和反批評,是揭露矛盾,解決矛盾,發展科學、藝術,做好各項工作的好方法。”無論如何我都不能相信,做過中央黨校副校長的李君如同志,對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理解,到了這步田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