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不服從”淺議
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009級研究生 閆玉杰
[摘要]本文探討了“公民不服從”的歷史、定義、特征和作用,分析了公民的不服從與人的拒絕行為的關系,重點論述了在中國“公民不服從”稀缺的原因、“公民不服從”的權利及其表達途徑,最后指出“公民不服從”在當今中國的現實意義:公民不服從,官員更守法,政府更合法;“公民不服從”彰顯了做人的權利和尊嚴!
[關鍵詞]公民不服從 人的拒絕行為 法律意識 公民權利 參政議政 人的尊嚴
一,“公民不服從”的歷史
“公民不服從”是一個純粹的西方概念。
“公民不服從”作為西方弱勢群體表達意愿的方式,其發軔可追溯到古希臘的傳統;然則遲至20世紀,甘地領導印度人民對抗英國殖民統治和馬丁-路德-金率領美國黑人反抗種族隔離制度才使得“公民不服從”變成為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此一運動深刻植根于西方的倫理及宗教傳統,通過訴諸公眾的良知達到祛除社會不正義的目標。
“公民不服從”思想三個最有影響的根源是蘇格拉底、梭羅和馬丁-路德-金,但蘇格拉底是講為什么應當服從一個不公正的法律,而后倆人則講為什么應當不服從。
從亨利-大衛-梭羅(1817-1862)起才使“公民不服從”的思想脫離宗教;通過列夫-托爾斯泰和甘地,才使這一思想國際化;在美國,則是馬丁-路德-金領導的1955年蒙哥馬利城公共汽車抗議事件才使之公開化。1961年,美國哲學協會組織了“政治義務與公民不服從”的研討會,是第一次全面討論此問題。
當代有關“公民不服從”的理論,則首推約翰-羅爾斯,他在其名著《正義論》中系統闡述了“公民不服從”的定義、證明和作用,觀點深刻、全面,在世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二,公民為什么不服從
在羅爾斯看來,“公民不服從”的前提是假定社會上存在著公認的正義標準,而法律只是偏離了這一標準,所以“公民不服從”可以通過訴諸社會的正義感來嘗試改變這些偏離正義的法律。奧古斯丁說,一個不公正的法律全然不是法,即惡法非法。馬丁-路德-金認為有兩種法律,一種是公正的法律,一種是不公正的法律。不公正的法律乃是人數或權力上的多數集團強迫少數集團服從,卻不用以約束自身的法律,這是差別的立法。同樣,公正的法律則是多數強迫少數遵從其自身亦原遵從的法律,這是平等立法。違反不公正法律的人,必須公開地違反,心懷愛意地違反,甘愿接受懲罰。人若違反他根據良心斷定其為不公正的法律,若情愿接受監禁的懲罰以喚起社會對其不公正的良心,這實際上正表現了對法律的最高尊重。癤瘡不破,便無法治好;必須將其打開,好使其所有的丑惡都能得到空氣和陽光的自然療治。與此相同,不正義也必得同樣揭露,連同揭露時造成的緊張——這才能讓人類良心的陽光與輿論的空氣為其療治。
由此可見,“正當的公民不服從”看上去威脅了公民的和諧生活,那么責任主要不在抗議者那里,而在那些濫用權威和權力的人身上,在于平等自由和公平機會原則的被侵犯,在于不公正的法律,在于不正義的社會。
三,什么是“公民不服從”及其特征與作用
羅爾斯把“公民不服從”定義為一種公開的,非暴力的,既是按照良心的,又是政治性的違反法律的行為,其目的通常是為了使政府的法律或政策發生一種改變。其特征如下:
1,“公民不服從”是一種違法行為,但卻是出自良心的違法。它不僅包括直接的“公民不服從”——直接違反要抗議的法律;也包括間接的“公民不服從”——如通過違反交通法規來引起社會注意而表達自己的抗議。當然,公民不服從與公民義務是緊密聯系的。若沒有義務和正當概念的限制,不服從就會“成為反抗一切 ”;若沒有一種忠誠于法律的至尊至貴的精神,“公民不服從”就會失去方向、失去目標、失去靈魂。
2,“公民不服從”是一種政治行為,是向擁有政治權力的多數提出來的,是由一些政治原則而非個人的道德原則和宗教理論來指導和證明的,它訴諸的是那個構成政治秩序基礎的共有正義觀。
3,“公民不服從”是一種公開的行為,它不僅訴諸公開原則,其行為亦需公開進行。它不求隱藏也不求機密。
4,“公民不服從”是一種非暴力的行為。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種表達深刻和認真的政治信念,是在試過其它手段都無效之后才采取的正式請愿,也是因為它是在忠誠法律的范圍內對法律的不服從。這種忠誠是通過公開、和平以及愿意承擔違法的后果來體現的,所以公民不服從具有甘愿接受法律制裁的特性。
總之,“公民不服從”適用于民主和法治社會。它訴諸的是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則和多數人的正義感,其力量有賴于把社會看作一種自由平等的人們之間自愿合作的體系的民主觀念。它通過糾正對正義的偏離,把穩定性引入一個接近正義的社會之中。因此,“公民不服從”作為一種合理有效的抗議形式,有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和長期的穩定。
四,人的拒絕與公民的不服從
在《國際社會科學的百科全書》中,“公民不服從”意指任何一種對既定政治當局實施的某項法律政策公開違抗的行為或過程。此一行動系經過預先策劃,而行動的參加者(們)明知其為非法(或不合此項有爭議的法律),依然為限定的公共目標,采用謹慎擇選且手段限定的方式,堅持進行下去。這,對于“公民不服從”,與其說是定義,倒不如說是一種描述。無論是這里的描述還是羅而斯對“公民不服從”的定義,他們對于“公民不服從”的定性都是比較狹窄的。實質上,“公民不服從”是人的拒絕行為中的一種。人,在生活工作中有接受就必然有拒絕。人來到世間的第一聲啼哭或許就暗指某種拒絕吧。筆者把人的拒絕行為按其內容分為以下幾種:
1,本能的拒絕。這很好理解也很簡單。例如:某物體朝你眼前飛來,你自然要眨巴眼睛以示躲避。某暴徒對你拳腳相加,你又無力反抗,本能地你首先用兩手抱住你的頭。就是剛出生的孩子,你喂到他嘴里的如果不是乳汁之類,他馬上就會吐出來。可見,為了逃命為了生存,人本能地條件反射般地拒絕傷害自己的人或物。
2,常識的拒絕。根據常識,人們自然而然地知道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天冷了,要多加衣服以防感冒;天熱了,要減衣服要走陰涼處避免中暑。肉不能生吃,水不能生喝等等。
3,道德文化的拒絕。根據自己所在社會的道德規范、文化習俗和人情世故,為人處事,一定有所為有所不為。
4,法律的拒絕。一個守法的公民當然對違法的事情是必然拒絕的。
5,良心的拒絕。有些事情做不背常識,不反道德,不違法律,但就是良心上過不去。良心是最后的裁判所。一個人是千萬不能做傷天害理違背良心千人罵萬人咒的虧心事的。“良心叫狗吃了”就罵那些昧著良心干壞事的人。
6,愛的拒絕。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手難牽。某男子有地位有錢,某姑娘就是不愛他。茫茫人海,每個人根據愛的感覺和緣分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另一半,對不上的,肯定愛起來不舒服。有情人苦苦追求終能成眷屬。
7,信仰的拒絕。根據宗教教義和教規,出家人以慈悲為懷是萬萬不能,殺生的。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信仰馬克思主義,我們必須堅定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堅決反對在中國實行西方多黨制的圖謀。
8,“公民不服從”式的拒絕。公民不服從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的拒絕方式。它是公開的政治性的非暴力的違反法律而又甘受懲罰的拒絕行為。這是對羅爾斯“公民不服從”定義的概括,但筆者經過思考認為在實踐中“公民不服從”行為并不一定就是違法行為。
通過以上分類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公民不服從與人的拒絕的關系。從人到公民,從人的拒絕到公民的不服從彰顯出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
五,“公民不服從”在中國為什么稀缺
如果按照西方人的定義,在中國尋找“公民不服從”,幾乎沒有!“公民不服從”思想、“公民不服從”精神在中國歷史上和現實中都是很稀缺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
其一,中國封建專制社會長達兩千多年,在幾千年的“臣民社會”中人們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方面的意識淡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只有誠惶誠恐的臣民,而無具有獨立人格和法治精神的公民。如此,何談“公民不服從”!
其二,以“儒家”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使中國社會缺少“公民不服從”存在的土壤。中國文化生命的特質及其發展的限度,在全幅人性的表現上,從知識方面說,它缺少了“知性”這一環,因而不出現邏輯、數學與科學;從客觀實踐方面說,它缺少了“政道”之建立這一環,因而也不出現民主政治,不出現近代化的國家、政治與法律(《中國哲學之特質》牟宗三著,羅義俊編)。可見,沒有近代化的國家、政治與法律,公民不服從就如無根之木,無水之源。
其三,由中國傳統文化和封建思想熏陶的國民性格,正如某位著名學者所說,可以簡化抽象為兩大類:偽君子(秦檜類)和愚忠者(岳飛類)。我們耳熟能詳的在字典里可以讀到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就是良民、臣民、子民、暴民、刁民、難民、草民等等,不一而足。魯迅先生曾批判中國封建社會是一個“吃人”的社會,任何人都無法逃脫吃與被吃的命運,誰還有不服從的道理呢!當然,中國歷史上不乏斗爭意志和反抗精神,但是歷代農民起義都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其四,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成立了。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暴力革命和西方的“公民不服從”、印度拉-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完全不同的。在黑暗的舊中國,要么順從要么反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內憂外患,中國人民面對三座大山(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壓迫決無中間道路可供選擇。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終于結束了中華民族屈辱的歷史。但是,不容否認在國人的意識中,二元思維定勢潛移默化,面對強權和不公正待遇要么忍氣吞聲地服從要么轟轟烈烈地大鬧一場,直至粉身碎骨。所以,人們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不轉變,“公民不服從”意識就很難在人們的心里扎根生長。
其五,在當代中國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難以促生“公民不服從”精神。每個中國孩子從小就被反復告誡:在家里要聽爸媽的話,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長大后工作了要聽領導的話。孩子不服從就要受責備和懲罰,大人不服從就要掉飯碗,領導不服從就要失權力。現實生活使得每一個中國人的“公民不服從”之路顯得很逼仄很難走。
當然,還有一點絕對不能忽視: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日中國,人們的利益訴求日益明顯,利益之爭呈復雜化狀態。如何維護和爭取自己的權益,走“公民不服從”的道路還是另有它途?答案是肯定的。大家都心知肚明中國是一個特殊的關系與背景的社會,中國又是一個金錢和權力崇拜的社會。只要我按照投入與產出的成本效益計算,走哪一條路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明的太耗時耗力,暗的何嘗不是一種坦途呢?從中可知,光明正大的“公民不服從”也許會冒更大的風險。權錢大比天,關系密如網,腐敗面甚廣,背景深又壯,身處此社會生態,“公民不服從”要抗爭,無疑是以卵擊石,自不量力。所以,正當的“公民不服從”在中國稀缺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之,中國人沿著“路徑依賴”,缺乏獨立人格,只有伏伏切切的命,鮮有“公民不服從”的驚天之舉!
六,公民不服從的權利及其表達途徑
“公民不服從”是憲法賦予每一個人的神圣權利。公民不服從權利是一種消極的、非暴力的、可控制的權利。它是公民對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利,它不會傷及無辜,既可以是集體的權利也可以是個人的權利。尊重憲法上的公民不服從權利,為解決社會矛盾提供了一個緩沖的地帶。它有助于國家權力機關調整自己的決策,從而緩和消除社會矛盾。
在此強調公民不服從的權利是很有必要的。現行的社會秩序并非適用于每一個人,也并非為每一個人帶來利益的最大化。現代民主國家除了按照法律所規定的民主原則,少數服從多數之外,憲法還充分保護少數人的基本權利,讓處于邊緣化的公民享有尊嚴,并且能夠生存下去。在憲法和法律實施的過程中,由于司法機器以及其他國家機器失靈,或者由于監督機制不到位,公民的個人權利很可能會受到嚴重損害。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法律賦予公民提出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權利之外,還必須允許他們通過非常態化的渠道表達自己的情緒。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等活動,雖然不能直接解決他們的問題,但是可以發泄他們的情緒,并且向社會展示他們的訴求,從而引起執政者高度注意。所以,這些權利是典型的不服從權利。充分尊重并且保護公民不服從的權利,雖然在局部地區會出現一些混亂現象,但它卻能夠將矛盾化解于日常生活中,從而防止矛盾越積越多,最終釀成大規模的革命性行動。(荊楚網:東湖評論,喬新生《論公民不服從的權利》2008年07月20日)
自從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普法宣傳的開展,公民教育的實施,我們中國人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在黨的領導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依法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已成為黨和人民的共識。這一切都為“公民不服從”思想及其產生的“公民不服從”行為提供了現實的土壤。
那么,廣大人民群眾通過什么途徑表達自己的“公民不服從”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4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由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
所以,根據憲法,我國公民表達“公民不服從”的途徑有以下幾種:
1,通過法定程序進行上訴,通過法院、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政府部門去爭取權利修改錯誤。
2,行使法律上的公民權利,進行結社、示威、游行等活動來表達自己的訴求。
3,違抗不合理的某項法律、政策或行政指令并付出接受懲罰的代價,以喚起其他公民和輿論的關注以及整個社會的正義感。
4,通過網絡、新聞媒體、公共場所等空間揭露社會的陰暗面和不正義現象,提高廣大人民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而推動全社會的公平正義和文明進步。
七,“公民不服從”的現實意義
在當今中國“公民不服從”有何現實意義呢?一句話:公民不服從,官員更守法,政府更合法。
河南沁陽市八位農民發傳單稱村支書有經濟問題。此事引來當地公檢法全力介入,最終,這些農民被掛牌示眾并判刑。該事件曝光后引起中央領導重視,案件又被撤銷了。而地方政府也開始想辦法讓還關在看守所的農民“戴罪”離開,又督促他們領了補償款了事。農民們不答應,希望當地政府認錯,還他們清白。(《新京報》2010年5月13日)
同日,《新京報》也報道:山東濰坊市坊子區法院執行法官陳本濤,在執行案件時向當事人一方索要19000元辦案經費。當事人將整個過程秘密錄像,要求法院退還所謂的辦案經費并索賠5萬元精神損失費。
從這兩件事中,我們看到了中國當下很寶貴的精神——“公民不服從”。他們不愿再做封建社會的臣民,而要做一個享有法律權利和監督政府的公民。作為公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政府的不守法行為的不服從,并敢于揭露抗爭。公民不服從,才能敦促政府守法,才可能引起全社會對法制不健全和權力不受約制現狀的清醒認識,才可能爭取到自身的合法權利,才有望推進我國的法制建設一步步走向完善。
由此,在中國倡導“公民不服從思想”、“公民不服從精神”、“公民不服從言行”,將有助于人民當家作主參政議政權利的實現,有助于政府轉變職能依法行政,有助于遏制官員腐敗廉潔從政,有助于化解干群矛盾從而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穩定和諧。
無可否認,我們國家現在正進入各方面改革向縱深發展的矛盾凸顯期,特別是貧富差距拉大,兩極分化日趨嚴重,自然災害和社會突發事件接二連三,防不勝防。所以,在實施“公民不服從”行動時,我們一定要在法律的范圍內實現公平,伸張正義,堅決反對暴力和恐怖行為。這就要求我們黨和政府承認和維護“公民不服從”的權利,并為全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提供表達“公民不服從”意愿、想法和行為的暢通渠道。面對國民日益高漲的公民權利意識和利益表達,我們的為政者要不壓不堵,積極引導,以開放寬容合作共享的姿態認真對待正當的公民不服從,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八,結語:“公民不服從”彰顯做人的尊嚴
近期,溫家寶總理在接受美國《時代周刊》記者扎卡里亞采訪時再次重申要讓每一個中國人活得幸福而又尊嚴!什么叫有尊嚴地活著,就是面對強權與暴政,不委曲求全茍且偷生,不為私利而喪失做人的氣節;而要敢于進行正當的不服從,敢于捍衛做人的權利與自由!
是的,面對各種不公正和非正義,無論是國際的還是國內的,中國人現在可以理直氣壯地大聲說“不”了,中國人現在可以勇敢地不惟“命”是從了,中國人現在可以自信地依據法律施行正當的“公民不服從”了!來自西方的“公民不服從”思想與當今社會主義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必將產生強大的改變傳統與現實的力量!公民能服從,社會上軌道;公民不服從,世界更美好!
參考文獻:
1,《西方公民不服從的傳統》何懷宏編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年9月第一版。
2,《世界百篇經典雜文》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3,《中國哲學之特質》牟宗三著,羅義俊編)。
4,《新京報》2010年5月13日。
5,《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6,《國際社會科學的百科全書》
7,荊楚網:東湖評論,喬新生《論公民不服從的權利》2008年07月2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