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經濟學之階級性(二)
在人類在歷史長河中,曾涌現出形形色色的經濟學理論。最初,經濟學并不是獨立的學科,經濟理論包含在它所屬的社會思潮體系之中。專門研究經濟學,僅僅是資本主義興起以來才有的現象。伴隨著社會形態、經濟形態發展的要求,產生了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和經濟學理論。從現在看,它們的產生固然是時代的產物,固然可以總結為對經濟規律的研究和總結,但歷史地看,有什么樣的社會斗爭背景,就會有什么樣的經濟學出現。一句話,歷史背景是經濟學的土壤,只有結合歷史背景,才能明白經濟理論的核心所在。
那么,經濟學的核心是什么呢?立場。立場是經濟學的靈魂和生命。表現、支持誰的利益訴求,忽視、抑制誰的利益訴求,是經濟政策的焦點,也不可避免地成為經濟學理論的核心。尤其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急劇復雜化,經濟政策成為每一個國家發展政策的重中之重。而五花八門的經濟政策所依賴的理論基礎就是五光十色的各類經濟學。
下面,我們可以一邊隨著歷史腳步回顧過去,一邊剖析主流經濟學的立場。
財富來源于哪里,它應該如何分配,這是一切經濟學的前提。重商主義,曾流行于西歐300余年,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它的許多觀點都是錯誤的,比如“貴金屬是衡量財富的唯一標準”,“財富來源于流通,必須保持順差”等等。但是,既然許多觀點不對,它又何以流行300多年呢?因為那正是資本主義興起的時代,金錢已經成為無所不能的東西,它能夠買到物質、地位、甚至王座,用今天的話來講是物欲橫流,非金錢不能概括。那個時代,為了金錢,殖民擴張、攻城滅國、奴隸貿易等等手段,都是西歐人津津樂道的話題。統治者為金錢而抓狂,人民為金錢而賣命,他們用血腥和暴力,對非洲、美洲和亞洲進行屠殺,奴役和掠奪。關于這一點,前人已多有論述。資產階級走上有歷史舞臺,追求商業資本增加,追求貨幣積累。為此,要重商,囤積居奇、投機倒把、限制進口、哄抬物價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常見現象,它既是合理的,更是合法的。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完成原始積累的過程,是強盜橫行的時代,而在經濟學中竟然被美稱為重商主義。
到重農主義時期,就有人認為農業是財富的唯一來源。以今天的眼光看,這當然是荒誕的。但重農主義的實質不在重農二字,因為它強調保障財產權和個人經濟自由,持重農主義的觀點的人實際上是地主資產階級。他們有定期討論學術問題的集會,甚至出版了宣揚自己主張的刊物。誰要是認為他們是在屋子里坐而論道,那真是故意閉了眼睛瞎說。
到古典經濟學時期,出現了二種影響至今的理論,可以簡稱為: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勞動價值論者如李嘉圖和馬克思,效用論那個時候還算不上主流,勞動價值論是那個時候的主流。勞動價值論簡單來講就是勞動創造了財富。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之所以承認財富由勞動創造,是和當時工場手工業大發展分不開的。相對封建經濟而言,資本主義在一年中創造的社會財富比過去十年、二十年還要多。勞動創造財富是一個任何人都能看到的顯而易見的過程。馬克思的革命性是將勞動創造價值這一理念運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剩余價值學說:資本家不但剝奪無產階級的剩余價值維持簡單再生產,他用于擴大再生產的資本同樣也是剩余價值的積累,這就說明了社會剝削的無處不在。這種立場當然是站在無產階級一邊。而從李嘉圖到馬歇爾、到凱恩斯再到薩繆爾森,他們雖然承認勞動創造財富,但認為勞動只是生產過程的一個要素,是和生產資料,企業家一樣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因此,這就使問題從“財富如何產生”延伸到了“財富如何分配”。馬克思說各種資本的本源都來自剩余價值,都來自對勞動者的剝削,而后者卻認為資本是“財富的儲蓄”,“生產的要素”,它既然和勞動一起參與了價值的創造,那么就根據它們的邊際產品來分配,也就是說勞動得到工資、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資本得到利息、企業家得到利潤,這才算是天公地道。你看,立場,這就是立場。
同樣的事情卻有不同的立場,這又能說明什么問題呢?利益訴求不同,階級屬性不同。經濟學家的立場來源于他的階級屬性和世界觀,因而使得經濟學本身被打上了鮮明的階級烙印。
同時,我們要明白,經濟學也并不是僅僅對經濟活動進行單純的歸納和總結,有時候是先有經濟學主張或經濟政策,而后才根據經濟主張的需要提供出理論依據來。比如說,從歷史次序上看,凱恩斯經濟理論的產生,就是在先有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經濟干預行為之后才產生的??巳R因在《凱恩斯的革命》就說:“并不是先有理論再有實用政策,而是先有目的在于醫治真正的經濟病癥的實用政策,再由此引伸出他的理論”。也就是說目的決定立場,立場表現為理論。而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主張有什么目的?無非是維持資本的至上的位置罷了。經濟學家,無非是政治奴才罷了。
談到這里,我們有必要的看一下我國建國以來的經濟理論,當代西方經濟學后面再說。客觀地講,毛澤東時代我國并沒有獨立的經濟理論,有的只是對馬克思經濟學說的解釋。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的經濟學家如孫冶方、薛暮橋、于光遠等等,他們是實踐和理論并重,經驗和總結并重的。他們的理論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那就是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究竟怎樣來建設這一主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理論也發生了天翻地履的變化:那就是抱著馬克思主義不放的,慢慢都被邊緣化;西方經濟學在中國開始逐漸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最初是閹割販賣,后來是照搬照抄,現在則是奉為圣經一般了。要搞商品經濟,就說社會主義必然要經過商品經濟階段。要搞市場機制,就說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要搞市場經濟,就說社會主義本來就是市場經濟。經濟學在這里成了一塊橡皮泥。這只有一種解釋:經濟制度正在發生著從量變到質變的變化,而理論界不但早已全盤西化,而且全是政治奴才。
舉個例子吧。中國農業問題的重大癥結在于農業現代化程度過低,這是公認的事實。用西方經濟學的觀點講,農業的問題是農業邊際效益在過去十幾年來呈持續下降的長期趨勢,而農業比較收益下降,導致農村勞動力缺乏和老化,而這則會導致農業生產力進一步下降。這的確是事實。但這樣的問題是怎么產生的呢?則是眾說紛紜。厲以寧就曾以制度經濟學信徒的姿態,認為是產權不清,并提出過一個解決辦法:土地所有權私有化,或者說土地股份制。他甚至實證地用80年代初分田到戶,來說明土地永久承包制能夠極大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但他們絕口不提農民階級過去是怎樣受壓榨的,將來又怎樣避免被壓榨。他們的立場,就是“走資本主義路線的當權派”的立場。我國的糧食價格,為什么長期以來大幅度地低于世界水平?國家人為壓低糧價,農業收益怎么會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低,不正是分田到戶、無法大規模應用現代化科技的惡果嗎?說農業被邊際效益遞減規律所支配的人,是不是忘了這一干規律要起作用還有個前提,“假設技術水平不變”?分田到戶時期,我國的糧食單產確實大有提高,但那與當時化肥正好在全國大規模投入使用等關鍵性的因素,是不是大有關聯呢?農業的問題有很多,但真正站在三農立場上考慮問題的人卻很少。對農業問題,“走資派”們以各種各樣的面目出現: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政府不必也不可能解決這一問題,因為政府干預將導致價格扭曲,使完美的市場機制失去作用;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認為政府應該解決這一問題,但要讓土地流轉起來,以適應市場機制的龐大力量……等等等。他們的立場代表誰的利益?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照我看來,認為政府不必管的自由主義派別,大概忘了我國的農業問題本來就是長期扭曲的:認為政府該管的,不過是本末倒置----因為要求土地流轉的并不是農民自己,而正是那些擁錢億萬的驅動著“市場機制”的龐大力量。歷史地看,失了地的中國農民和在“圈地運動”中失了地的農民,性質是一樣的,他們將別無選擇地加入工人階級的大軍,失去自己曾擁有的生產資料,不管它的邊際收益是多么地低。目前看,農民成為工人好像是一種社會進步,因為有浩如煙海的資料和信條已經給我們灌輸了這個觀念;發達的國家,農民的比例是很低的。但他們又忘了:這些國家的整體科技應用水平比我國早了至少二、三十年,他們在世界分工中地位是用什么維持的,他們也忘記了我國的工業生產已經嚴重過剩,在這種情況下強行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會有什么后果……。他們反對毛主義,但他們又為什么要用“力爭朝夕”的拼命精神急于把中國按他們的意圖改造呢?這好像已經脫離了經濟學的范疇了,可是我在前面就說過,經濟學家是政治奴才。這幫奴才,是唯恐天下不亂啊!
(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