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連貫的,不可能是跳躍式的。一個事件與下一個事件,總是相通的。文革與改革就是這樣。由于人為的干擾,文革與改革成了兩段不相連糸的歷史段落。這對于歷史本身而言,是有害的。我認為,文革是為改革開放所做的必要準備。當然,毛的改革開放,與鄧的改革開放一定是不同風格的。但是改革開放是一定要搞的。
毛澤東發(fā)動文革是經(jīng)過長時間深思熟慮的。從1963年文藝戰(zhàn)線的改革,就已經(jīng)為文革埋下伏筆。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毛澤東將中國向社會主義方向奮力一推,從根子上奠定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基礎。沒有這一推,中國不會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國共產(chǎn)黨都很可能嗚呼了!也許你并不認同社會主義,但這是另一層面的問題,從毛澤東著眼未來,出于對國家負責,對黨負責,對他畢生追求的社會主義事業(yè)負責這個角度看,他的戰(zhàn)略思維,政治韜略是無與倫比的。
毛澤東從來沒想過要閉關鎖國,由于東西方,兩大陣營的激烈對抗,中國被動的受到封鎖,才使中國遲遲沒有開放。另一因素是,毛澤東拒絕向西方列強投降。如果投降了,早就開放了。但那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投降與否無關毛澤東個人得失,而是投降與國與民都是極為有害的。
根據(jù)相關史料顯示,毛澤東明確表露出開放的意愿是在三個世界的格局確立之后。在此之前,經(jīng)過抗美援朝,中蘇論戰(zhàn),中國擺脫了兩個大國的挾制,一躍成為世界一極。或許毛澤東認為,這樣的格局下,才是有利于,有條件改革開放的。因此,在他的晚年,巧妙的展開了“乒乓外交”。最終在書房里召見了美國總統(tǒng)。他所做的是一切,正是為了進一步的改革開放構筑一個寬松的國際環(huán)境。如果沒有這樣的鋪墊,鄧先生訪美的行程,可能要大大的推遲了。
文革分別在政治上,軍事上,經(jīng)濟上,外交上,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做好了準備。可以不夸張的說,沒有文革就沒有改革。或者要推遲很久或者陷于內(nèi)戰(zhàn)。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社會制度問題還不穩(wěn)固。必須通過文革這樣的方式加以解決。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認這一點,沒有文革這十年的強化治理,社會主義制度難以確立。
政治上,文革使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可動搖。封堵了中國走其他道路的可能。至于說今天的中國是不是社會主義,我想說的是,向前一步就是資本主義,可是沒有人敢走。這就是文革的力量。
軍事上,兩彈一星做好了戰(zhàn)略準備。
經(jīng)濟上,通過建國二十多年,舉國之力,節(jié)衣縮食的努力。到文革時,建立起了大而全的工業(yè)基礎,這是改革必需的經(jīng)濟平臺。如果沒有這個平臺,改革只有賣國一條路可走。
外交上,緩和了與西方國家的關糸,為國際合作打開空間。
換言之,以前沒有搞改革開放,是條件不成熟。毛澤東的執(zhí)政風格,與戰(zhàn)爭年代一樣,不做賠本的買賣,不賣國。
如果看毛澤東去世后的一段時間里,華國鋒也是眼光向外的。被人批作“洋躍進”。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也經(jīng)歷了一個準備過程,比如華北大演習,比如試射州際導彈,比如大閱兵,除了樹立個人威望外,也是向外界傳遞一種信息,腰桿子不硬,開放不是找死嗎?我想這個道理他還是懂的。
改革走到今天這個樣子,顯然不是毛澤東所愿看到的。但毛澤東為改革開放所做的歷史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