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為什么高?消費的人多了,生產的人少了。
望天下雨
物價為什么高,專家們說了很多很多,引經據典,轉彎抹角,遮遮掩掩,圖文并茂,以往說了不計其數,今年又緊鑼密鼓絮絮叨叨說了一年了,老百姓還是不知所云,反正物價一直都在“結構性上漲”、“合理性上漲”。“CPI”居高不下,早就過了警戒線。
其實,物價高了,實質就是東西少了供不應求了。讀者請看:吃飯的人多了,種糧的人少了,吃肉的人多了,養豬的人少了,吃菜的人多了,種菜的人少了,吃魚的人多了,喂魚的人少了……,一句話,消費的人包括倒買倒賣的人多了,生產的人少了。原來十億之眾的神州,八億人搞飯吃,現在十三億人口,多少人在搞飯吃呢,準確數據筆者沒有查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沒有八億人搞飯吃了,這不太簡單了嘛,需要多了,供應少了,物稀為貴。一個字,漲。
那么,養豬、喂魚、種菜、種糧的人娜去了呢,賣豬、賣魚、賣菜、賣糧去了,為什么呢?
第一,被城市化了,“無地可種”。
地上不種糧食種樓房,不種菜種高爾夫球場,沒有地方種糧喂豬了,于是就去倒買倒賣,叫做貿易、流通,經濟搞活。老百姓需要填肚子的東西,雞鴨魚肉,油鹽醬醋,從甲地往乙地倒,一倒,四元錢一斤的豌豆由四元變成了五元,乙地再往丙地一倒,五元變成了六元或七元,丙地再往丁地倒,其他產品以此類推,何愁物價不節節攀升呢。
第二,“實業難富”,轉業經商。
不僅搞農業難以致富,搞其他實業的,也沒有經商做生意富得快,都想早富、快富、暴富,所以大量的人搞流通,有地種的,也從稻田里爬上岸,有工做的甚至技術工人,也棄工經商,幾年下來,富的真不少,只要一富,就光榮,就披紅戴花,就政協委員、就人大代表,這又是一種示范和引導,于是,農民為了致富,背井離鄉,出門打工、經商。工人為了致富而下崗做生意。
本來土地由于自然的和人為的因素在不斷減少,有限的土地還種了房子和其他,剩下的能種的地也沒能種好,產量自然減少,種糧的人變成了吃飯的人,養豬的人變成了吃肉的人,兩頭減少(地在減少,種地的人在減少),兩頭增加(城市人口在自然增加,農村人口再城市化增加),總產量在減少,總需量在增加,給搞流通的即倒買倒賣者或者說“貿易精英”創造了空前未有的漲價、發財良機。
舉目一望,樣樣都是。物質總量沒有增加,還個個環節都要發展、賺錢、贏利,贏誰的利呢,上游贏下游的利,麥當勞不是也因為上游原材料原因就全面提高銷售價鉻嗎,這樣擊鼓傳花,最終,贏終端消費者的利。
一個難以拒絕的連鎖反應是:真貨少了,假貨比真貨還多。
另一個難以拒絕的連鎖反應是:農業產品漲價,工業產品也漲價。
中國的經濟史,基本是重農抑商史,重農抑商被批判,搞實業的人不光榮了,說是意識僵化,是封建的落后的理論。不能用了。
現在,問題擺在那里呀,還是老祖宗的辦法,鼓勵堅持實業,鼓勵堅持耕種,鼓勵誠實勞動,充分發揮現有土地的作用,充分發揮現有設備的作用,充分發揮現代科學技術的作用,發展工業、農業,抑制倒買倒賣,讓倒買倒賣的這個群體的平均收入不能高于搞實業的這個群體的人的收入,(金融當然很有意義,沒人否認,銀行、保險靠買錢賣錢,一個經理年薪六千余萬元,這讓百姓怎么理解?過去銀行職員的收入與工農一樣,難道國民經濟沒有發展?)讓搞實業的這個群體的人不能富在倒買倒賣這個群體的人的后面,要用政策平衡實業與流通之間的利益關系,如果不從根本上抓,放任你賺我的錢,我賺他的錢,“見錢不見物”、“全民經商”的局面繼續下去,物資不能豐富起來,物價是降不下來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