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航天工業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技術突破,于9月29日21時16分“天宮一號”成功發射成為現實,天宮的上天標志著我國航天工業進入太空空間站階段,真正成為既俄羅斯、美國之后第三個具有空間站技術的國家,實現了航天領域的技術追趕。在為我國的航天技術發展歡喜鼓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思航天工業所取得的成就,和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一、航天技術的一脈相承
航天工業,是中華民族攀登現代科技高峰新的標志性工程,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為此,其能夠在歷史的進程中,閃現出其特有的光芒。
我國的航天工業起航于50年代。1956年2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3月14日,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中央軍委會議,決定按照錢學森的建議,由他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五院宣告成立,之后,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581”任務。1958年4月,開始興建我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從此新中國導彈、航天事業寫入了歷史篇章。
從60年代至今記載著運載火箭研發的歷程。實現航天的夢想火箭是建設發展的基礎,為此,老一輩科學家勵精圖治,確保了我國火箭技術的自主研發。1961年6月3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星際航行座談會》。此后錢學森在《星際航行概論》一書中提出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設想,確立了星際航行的長遠規劃。隨著1970年4月24日,研制成功一種三組火箭作為運載工具的“長征”一號載著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中國人實現了對太空的第一步探索。隨后由于載重要求的提高和運載需要更遠更高的標準的要求,進入80年代,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了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提出了研制“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即“長征”二號E)的方案,即芯級采用二級火箭,在“長征”二號C的基礎上捆綁四個液體助推器,大大提高了運載能力。之后的“長征”三號火箭的問世更增加了我國的火箭運載能力,給后續的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90年代開啟的載人航天夢想。由于“長二捆”這種技術的成熟,為我國載人航天提供了可能。為此, 1992年9月21日 ,江澤民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做出了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在這次會議上,江總書記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中國載人航天由此又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被定名為“神舟”號,代號為“921”工程。從而也劃定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是航天員上天。“神五”標志著第一步任務已經完成。 第二步要實現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此后完成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并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神六”和“神七”完成了前一部分的任務。 “天宮一號” 目標飛行器的發射及“神八”、“神九”、“神十”,進行對接是第二步,而后續任務是第三步,也就是建立永久性空間試驗室正在按計劃進行。完成了三次對接,就完成第二步整個戰略目標。 后面進入第三步,也就是建立我國自己的空間站。
從以上可以看出我國的航天工業是在60年的建國歷程中,跟隨著祖國一起成長壯大的,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跨越式轉變。
二、航天空域里的搏殺
進入20世紀,外層空間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基于率先建立天上軍事優勢的認識和考慮,美國和前蘇聯間的軍事競賽早已從空中、陸地和海洋引向外層空間,同時也帶動了其他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
前蘇聯尤其重視空間的軍事潛力,而且寧可將國民的生活維持在低水平上,節衣縮食,而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放到航天事業。前蘇聯在航天活動方面的經費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4%-6%。其中航天軍事預算高出美國45%。80年代以來,前蘇聯平均每年大約向天上發射100顆衛星,其中75%用于軍事。其數量是美國的4倍。前蘇聯在任何時候都保持有70~110個航天器在天上運行。自1971年以來,一直在近地軌道上保持有一艘航天站在連續飛行,在前蘇聯長達30多年的航天活動中,軍事衛星計劃的發展始終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優待和資金保證,一路綠燈,暢行無阻。軍事空間的四大支柱(照相偵察衛星、海洋監視衛星、電子偵察衛星和導彈預警衛星)早已自成系列,性能不斷完善,功能日趨齊全,堪與美國的空間監測系統比高低。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航天工業從而陷入了停滯,并且在動亂的年代,很多科學家不得已走出了賴以生存的國門,踏上了星條國家拿到了綠卡。而隨著普京的上臺,從新整合軍事工業,航天工業也重新步入了新的起航點,正在進行恢復,試圖在這一重大領域從新找回蘇聯的風采,重起昨日的輝煌。
美國自1958年以來,在航天領域美國把大約1/3的經費用于發展軍用空間系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3月23日里根總統的“星球大戰”戰略,其中明確了在空間或地面部置以定向能武器為主,包括攻擊衛星和截擊導彈在內的新型反彈道導彈系統,以便在空中攔截和摧毀來襲的彈頭。并于1985年在國防部內設立了統一的航天司令部,總部設在科羅拉多-斯普林斯,直轄于參謀長聯席會議,成為美國第七個大司令部。它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協調美國所有空間軍事系統的活動,指揮研制空間武器,統一安排航天任務,控制航天飛機的飛行,進行戰略導彈預警、指揮太空作戰。也因此,引誘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達到白熱化,從而拖垮了蘇聯的經濟,顛覆了蘇聯的政權,之后又通過各種手段,收買了蘇聯的科學家,進一步壯大了本國的航天工業科技實力。通過經濟上的顛覆,也實現了俄羅斯空間站的資源共享,索取了科研果實。而當前美國并不滿足于其繁星點點的各類衛星,其正在建立航天軍,目前已擁有一個航天師,培訓軍人航天員27人,將不斷的提高其在航天領域的霸主地位。
而面對著強大的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工業,中國也只能算是后起之秀,在這個領域上能夠分一杯羹的角色,然而,即使是這樣一種不被人注目的角色也避免不了美帝的絞殺。記得戴旭上校的C型包圍一書里記述過1992年中國航天工業幫助美國發射商業衛星的事件,而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就是升空后完美的爆炸,中國的航天工業損失的是信譽,是技術的不過關,而美帝得到的是遲滯中國航天戰略的外向型走勢,同時得到了不小數目的理賠金。這樣的戰略部署,也只是其中的一步,再看看現在美帝媒體中對“天宮”出行的詆毀,以及對中國航天技術的質疑,這就是在心里上打擊我國的自主航天工業的發展,讓我們失去外空這塊戰斗堡壘。而當下我國航天工業只能以嚴禁的作風,雄厚的實力證明自己的存在,而相對于其他的戰略行業,其不愧為一個領航者。
三、航天思維應該引向深入
航天工業是國家戰略的至高點,其奠定了國家形象,弘揚了民族精神,促進了科技發展,然而,國家的戰略不僅此一項,更有廣闊的領域需要關注,甚至有的領域是決定國家命運的保證,翻開歷史,前蘇聯的縮影應該還能映入大家的眼簾,而前蘇聯的教訓我們應該引以為戒,金融、糧食、核電、航空、高鐵等戰略產業能否走向航天的發展路徑呢?不應該只是期待。
1、政策支撐是關鍵。從航天的發展脈絡來看,其真可謂是國家工業中的寵兒,各個時代的領導人都極為重視,毛澤東提出了“中國也要搞自己的人造衛星”,江主席提出了要實現中國人載人航天的夢想,而當前的政治局更是全力支撐,其中,從神五到神七,再到今天發射的天宮一號,政治局的九人常委兩地關注,都在聽取指揮中心和航天員的報告,也正因為如此,成就了中國的航天夢。而其他的戰略行業是不是也應該進入政治局,成為關注的焦點呢?我們國家歷來是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的,而金融方面的人民幣的貨幣發行(通脹亡國)、糧食方面的轉基因食品和食品安全(無糧內亂)、核電方面的技術研發(核爆炸隱憂)、航空工業的指控能力(空域發展)、高鐵方面的運載能力(機動能力)等,這里的哪一項不是國家的戰略行業,是不是同樣應該得到國家政治局的高度重視,給予力量支持。
2、自主科研是保證。我國的航天工業的啟航,源自于老一輩革命家的自力更生。此間,除了1956年前蘇聯送予中國政府2枚p-1地地導彈進行研發外,其運載火箭和衛星都屬于自主研發,雖然經歷過火箭爆炸,飛行器沒有送到預定航線,但畢竟我國的航天工業在挫折中依然前行,而且在既定的目標前,一步比一步踏的結實。再看看我舉得其他幾個戰略行業的發展:金融行業是全盤西化的金融理念,而且眾多金融行業的掌權者都是源自于西方的金融博士,并且有很多的金融改革都依托于美國的策劃公司(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網上查找一下中國兩桶油的股改,和中國四大銀行業04年如何剝離壞賬的,再有我國的房地產碧桂園是怎么解決資金問題的);糧食行業是從自主保障到今年的大量進口,我只能說糧食是國家的命根子,讓別人決定糧食,別人就要決定你的命運(今年從美國進口大豆500萬噸以上、玉米達到60萬噸以上就是佐證),再看看當前各地熱議的轉基因的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真是遍布天下;核電行業是引進的美國第三代核電機組,當前的中國第四代核電機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取代它;航空工業是通過波音707和麥道的組合,扼殺了我國大飛機“運十”十年的發展機遇,雖然當前出來了大飛機C919,但其戰略意義已經損失大半;高鐵行業是外來勢力加豆腐渣工程,原本本國研制的“中華之星”動車在中國安全試行近5萬小時,可其卻被日本動車無形殺死,當前出現的動車事故,是問哪一個不是日本產的!如果我們連自己都不相信,會相信美帝幫助我們發展,是不是在說笑呢!
3、人才接續是基礎。我國的航天工業發展得益于人才的有序發展。建國初期的錢學森,想盡了各種辦法,才回到了祖國,奠定了“兩彈一星”的基礎,而其身后培養起來的眾多彈道導彈和航天專家才實現了今日的航天夢。而舉例的其他幾個行業靠的是什么呢?純粹的拿來主義,美帝送回來的金融人才到我國發號施令,培養的糧食(轉基因)專家不經過國家鑒定可以直接得到許可證,還有人家送來的核電機組、大飛機、先進動車,就更不用勞煩我國的人才費心費力了,拿來就能用還需要自主研發什么呢?再看我國的教育體制,現在都在認為外國回來的是一流人才,國家名校培養出來的是二流人才,就更不用提土生土長的了,為此,嫁接來的人才比比皆是,然而,他們會帶給中國什么,當下和即將演化的現實想必就是最好的見證。而什么時候才能出現我國的蘭德公司、高盛集團,讓我們期待著這樣的頭腦公司來制定國家戰略,建議保護國家的戰略行業呢!期待!
戰爭隨時都在發生,而戰略行業也不僅僅是航天工業,它只是至高點,國家的發展同樣還需要有其他戰略行業發展的戰爭縱深,如果只抓住了點,放棄了面,可想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支撐不了太久,蘇聯的實例就在眼前。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