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本思想與以人為本理念關系探微
(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董永亮 易珺 )
【摘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一個國家真正有力量的決定性因素。在中國哲學史上,民為邦本、民貴君輕傳統民本思想源遠流長,根深葉茂,曾經是古代中國治國理政的特色理念和人文精神,勃發奔涌出璀璨的光輝。以
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中國共產黨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本文對傳統民本思想與以人為本理念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 傳統民本思想;以人為本理念;關系
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著這個民族對生命和世界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沉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①]它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一個國家真正有力量的決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響一個國家的進程,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創新引領各方面創新。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②] 2004年3月5日,胡錦濤在出席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西藏代表團審議時,把“以人為本”明確納入“科學發展觀”的定義中,使科學發展觀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的概念更加完整[③]。在中國哲學史上,民為邦本、民貴君輕傳統民本思想源遠流長,根深葉茂,曾經是古代中國治國理政的特色理念和人文精神,勃發奔涌出璀璨的光輝,并揮就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上極為濃墨重彩的一筆。筆者以為,將傳統民本思想與以人為本理念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研究。對于我們今天更好地整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同時一以貫之、與時俱進地堅持和豐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具有重要啟迪和借鑒意義。
一、傳統民本思想和以人為本理念的基本內涵
傳統民本思想是中國珍貴歷史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商周之際。[④]在《尚書.盤庚》里就有“重我民”之說。而《尚書.五子之歌》中膾炙人口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尚書·堯典》中蕩氣回腸的“百姓昭蘇,協和萬邦”等更是表現了當時時代對原始民主制政治生活的憧憬、神往和贊美;老子主張,統治者須順乎民意,“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孔子倡導德政,并提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建議,希望統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孟子將傳統民本思想發揮到了極致,并在《孟子.盡心下》中闡述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對傳統民本思想又進行了推而廣之,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后,傳統民本思想的內涵不斷被充實、完善,并逐漸演變成古代中國一種重要的官方意識形態。佛教也宣講“眾生皆苦”,呼吁“普渡眾生”。儒、道、佛等學派對民本的闡述具有相似性,可謂異曲同工。至隋唐以后,民本思想已完全融入到由儒、道、佛等建構筑造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實質上,傳統民本思想是建立在專制主義基礎之上,并圍繞君主和臣民之間的關系展開的理論體系,其基本思路可概括為:立君為民,民為國本,政在養民。這折射凸顯了一種渴求出現“明君”、“賢臣”、“順民”的政治文化氛圍。由于傳統民本思想是中國農業社會的一種政治思想,反對“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仁政”、“王道”學說由此派生出來。[⑤]它創造了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盛世。唐代杜工部有詩為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傳統民本思想孕育了一大批心憂黎民蒼生,關注百姓疾苦的良吏清官、文人墨客、思想大家。如:“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善于樂民”的晏子,鐵面無私廉潔奉公的包青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張載、“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于謙等。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千百年來,他們的人格、名篇一直為后人津津樂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傳統民本思想突出強調“民”對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王朝穩定、鞏固政權、統治社會的重要作用,可被看作是對中國古代政治思維的概括和總稱,是一種基本的為政理念和可貴的治國方略。
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有關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科學原理的深刻認識和創造性運用。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通過將人和動物進行比較,提出了較為系統的有關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即“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⑥]在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強調:“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⑦]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則描繪了人的理想存在狀態,即“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越”[⑧]。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寄予的最高理想和不懈的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致力于人民大眾的解放和幸福。毛澤東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進行了深刻的論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民大眾歷史觀。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⑨];鄧小平提出要將“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⑩]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江澤民作了有關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本質的重要闡釋;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要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1]。以人為本,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貫穿于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并已經成為一種助推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
二、傳統民本思想和以人為本理念的差異研究
傳統民本思想和以人為本理念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理論體系。依筆者看來,兩者主要有如下區別和差異。
第一,兩者目標訴求是有差異的。馬克思主義強調,人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以人為本理念的目標歸宿就是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毛澤東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12]他把“從群眾來,到群眾去”的群眾路線作為我們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鄧小平主張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3]作為判斷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江澤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經典論述,顯現了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黨和國家建設的重要價值取向;胡錦濤則強調“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實現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4]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15]以人為本理念,要求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要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作為一切工作的目標和歸宿。而傳統民本思想卻時常是“嘴尖皮厚腹中空”,華而不實。它專為君主政治而設立,隨君主制度的發展而發展,并逐漸“異化”為一種用民之道、御民之術。誠如北京大學陳志尚教授所指出,傳統民本思想以肯定和維護集權社會統治秩序為前提,目的是鞏固皇權。盡管在個別思想家著作中,也可以找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但始終沒有超出封建意識形態的思想范疇[16]。古之為政,愛民為大。從這意義上講,民本思想是官本位的變種,它體現了樸素的重民主義傾向。古代國家權力的“家天下”屬性及“君”與“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是其存在和發展的歷史依據和動力源泉。如張養浩的散曲“念興衰,苦為懷,唐家才起隋家敗”就表現了民本思想中君權至上的本質。統治階級把傳統民本思想作為全面論證君主制度合理性、對百姓進行道德教化、借以制造遵守秩序的順民、培養忠君思想的愚民之工具和手段,可謂用心良苦。
第二,兩者在價值主體方面存在差異。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人總是具體、現實的人,而不是抽象、虛幻的人。具體的、現實的人總是存在于一定的時空之中,存在于每個時代個人的實際生活過程和活動中。“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17]如果說,“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那么,“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18]以人為本的“人”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全體社會成員,即馬克思所說的“每個人”、“一切人”。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關注和重視全體社會成員即每個人的生存權、發展權以及憲法賦予的其他權益。因此,以人為本的“人”首先應包括受中國法律保護的一切社會成員;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體和核心。[19]這個概念由一個個有血有肉、有差異的個體人組成。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和珍貴資源,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樣的“人”同時又是由具有多種社會關系,從事著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的個體,按一定方式結合而成的社會有機系統。于是,我們可以認為,這個人應是個性和集體的統一。在當代中國,人民的概念涵蓋了“社會主義的勞動者和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以人為本體現了對人的個性的充分張揚,對人的主體意識提升的價值追求和對人的發展所給予的深切人文關懷。傳統民本思想中的“民”,是與“君”、“官”對應的,被理所當然屬于“君”的子民,處于被統治地位,在社會發展中不具有主體性。《孟子·滕文公上》就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治國策略表述;《周禮》將禮儀制度定格在“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規矩繩墨中。統治者害怕“暴”、“刁民”起來造反,但他們也認識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于是出現了柏楊先生在《丑陋的中國人》中所敘述的“手下留情,垂憐小民無依無靠,用御腳亂踩的時候,稍微輕一點,美其名曰行仁政。”傳統民本思想強調“主”由上天來選擇,而不是由民來選擇,人民之主要為民作主,而不是要人民自己作主。相對于以人為本中的人體現了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民本思想中的“民”表達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這注定“人”和“民”不能劃等號。
三、傳統民本思想和以人為本理念的聯系研究
2006年4月21日 ,胡錦濤在耶魯大學發表演講時指出:“現時代中國強調的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社會和諧、和平發展,既有著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又體現了時代發展的進步精神。”以人為本和民本思想具有內在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兩者都包含著豐富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內容,體現和詮釋著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從孔子的“仁者愛人”到《左傳》中“天地之間,唯人為貴”的闡述,折射了對“民”的重視和敬畏;從管仲的“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民貧則難治”,到程頤的“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講述的是一種于治國理政過程中寓政于民、與民同樂的智慧;從張養浩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到鄭燮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閃現的是悲天憫人、寬政于民的思想光輝。即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傳統民本思想特色載體的“俠義”精神,也被文學家金庸先生注解為“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用小說《射雕英雄傳》的原文敘述便是:“英雄者,為當世欽仰,后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的人。”傳統民本思想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中國傳播和被接受的基礎。欲求木之長者,必先固其根本。中國共產黨早在革命戰爭年代就認識到“萬事民為先”的樸素古訓,并善于將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統一起來,把自身建設融入到為民解放和服務中。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從我們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主張用“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工作成敗的衡量標準,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注重制度建黨,到破譯“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密碼,以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重點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至今天黨中央提出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把“以人為本”理念納入黨的主流意識形態,要求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走過了一段很長的路途。民本思想中的人民性、民主性內容被傳承、發揚、成為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一種理論來源和文化底蘊。
第二,以人為本理念堅持和吸收了民本思想治國方略中的優秀、合理成分,開拓了對傳統民本思想超越和升華的更新境界。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試金石。如何對待人,是檢驗一個時代進步與落后的標志。傳統民本思想的一個最高境界就是曾經令無數中國人魂牽夢縈的“清官政治”。清官政治的一個重要進步就是傳達了“廉者,政之本也”的觀點。湖南科技大學尹杰欽教授認為,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就是對中國古代“為政貴民”官德素質思想的揚棄,如把“民為邦本”思想和從統治階級利益出發重視民眾的“為民作主”思想揚棄為從人民利益出發的“為民執政”思想和依靠民眾、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由民作主”思想;把為政富民思想揚棄為“利為民所謀”思想;把清官思維改造成公仆意識;相應地,基于所謂政治施恩讓步的“讓民監督”轉變為“由民監督”思想[20]。武漢大學趙理富教授認為,中國共產黨人把傳統的“畏民觀”升華為一種“愛民論”,提出了“人民上帝說”,從而突破了以君為中心的傳統民本觀的藩籬。同時,把傳統的“聽政于民”發展為黨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由此相應地形成了黨的密切聯系群眾的獨特作風。這實際上超越了“民以君為主”的思想,而把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和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21]總而言之,傳統民本思想已經在批判、糾正中被改造,并融入到今天流行的執政為民論和民主執政說的語境中,成為中國廉政文化建設大課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認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22]傳統民本思想和以人為本理念有著歷史加給他們各自的基本內涵,在目標訴求、價值主體等方面存在差異。但他們都包含著豐富的人民性和民主性精華。以人為本理念通過對傳統民本思想進行揚棄、改造、嫁接、借鑒,實現了對它的超越和升華,從而達到了一種更高的境界,成為科學發展觀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核心。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以來,我們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23]我們要堅持批判繼承吸收和整合包括傳統民本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堅持以人為本理念毫不動搖并不斷充實完善其內涵,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參考文獻
[①]胡錦濤﹒在美國耶魯大學的演講﹝N﹞﹒人民日報,2006—04—22(1)﹒
[②]劉建武主編.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③]劉海,董永亮﹒以人為本和民本思想關系之探析﹝J﹞﹒世紀橋,2010(5)﹒
[④]李慎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大黨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4﹒
[⑤]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364﹒
[⑥]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0﹒
[⑦]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⑧]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4﹒
[⑨]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⑩]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94﹒
[1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1)﹒
[1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1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2﹒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30﹒
[15]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08(24)﹒
[16]陳志尚﹒以人為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范〔J〕﹒中國高等教育,2009﹙2﹚﹒
[1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1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19]李小芹﹒試論“以人為本”與“科學發展”〔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9(5)﹒
[20]尹杰欽﹒領導干部道德素質論——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的一種視角〔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96﹒
[21]趙理富﹒政黨的魂靈——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102﹒
[2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1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