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從《中國天文年歷》上得知,今年清明的準確時間為4月5日11時12分。
眾所周知,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稱為“回歸年”或“太陽年”,其運行軌跡稱“黃道”。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定為一個節氣。清明,就是其中之一。但與其他23個節氣不同的是,清明這個節氣卻成了與春節、元宵節、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同等地位的節日。
據史料記載,清明節大約始于周朝,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清明的得名,不僅緣于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凈,也緣于這一時期的太陽是“清新的太陽”,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作為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同時也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比如,親朋好友聚在一起,進行踏青、拔河、放風箏、蕩秋千、斗雞、打馬球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而燒紙又起源于何時呢?據說蔡倫發明出紙后,造紙成了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蔡倫的嫂子心癢癢的,便逼著丈夫蔡回學造紙。但因發財心切,未等學好就趕回家開起造紙廠。沒有好技術自然造不出好紙,也就賣不出去。兩口子非常焦急,一來二去,蔡回和老婆想出了一條妙計。
夜深人靜,蔡回突然放聲大哭,鄰居聽到急忙趕去,見其跪在棺材前哭得死去活來,便問個究竟。蔡回悲痛地說:“為造紙事妻子和我爭吵了幾句,就上吊了。”“都是這些破紙惹的禍!”這時,蔡回當著眾人一邊燒紙,一邊哭訴。燒著燒著,只聽老婆在棺材里喊道:“把門打開,我回來了!”這一下可把人們嚇呆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最后還是壯著膽子把棺材蓋揭開。只見蔡回老婆坐了起來,油腔滑調地唱起來:“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我把丈夫送給我的錢交給閻王,他就把我放回來了。”蔡回故意說:“可我沒送錢給你呀?”她指著那正在燃著的紙堆說:"那就是你送的錢,人間拿銅當錢,陰間是以紙當錢。"
大家得知燒紙還有如此妙處,都爭相購買。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不幾天工夫,蜂擁而來的顧客就把滿屋的紙全買光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知,至少在漢代以前,人們是不會燒紙的。有了紙以后,這種風俗才漸漸興起。且燒紙的起因皆因一個利字,與當代相符。君不見,時下走在大街上,到處都擺著各色燒紙,及折疊的金元寶,還有印刷精美的各色冥幣,甚至有美元、英鎊和歐元等外幣。據中消協統計,我國每年在清明節期間用于祭祀焚燒的紙張就達千噸以上。估計全國的白色消費高達100多億元,很多商家甚至推出紙扎的iphone之類來吸引顧客,不都是為了利嗎?!
其實,在筆者想來,逢年過節拜祭先祖,無非是祖先的聰明,讓孩子一代一代傳下去,不管到什么地方,什么時候,都不要忘記了自己的根。但越來越追求物質生活的現代人,又有多少會體諒祖宗的苦心。有奶便是娘,哪管“根”何方?不信問問80后,90后們,有多少會知道他未見過面的老爺爺、老奶奶的名字?外居外國的孩子們,甚銷又有多少會知道他的老家是哪里?
所以,從一個清明風俗便能窺見,中國傳統社會是怎樣的一種形態。如果人們真切明白了清明的文化傳統意蘊,大概就不會只將其視作一個花錢大買特買各色祭品的日子,給商家帶來滾滾財源的“清明經濟”也斷不至于如此興旺。我們要做的,是發揚光大清明傳統中有益的,如通過祭奠、感恩、追思的祭祀禮儀所折射出的國人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對人生價值的道德判斷,以及對文化理想的執著追求等。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我們經由祭掃這一形式,既對逝者遙寄出深切的思念,又由此而進行一次莊嚴的心靈對話,滌清我們心靈中的塵埃。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