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公無私之來源與現狀:
【解釋】:指辦事公正,沒有私心。現多指從集體利益出發,毫無個人打算。
【語出】:《漢書·賈誼傳》:“為人臣者;主而忘身;國而忘家;公而忘私。”清·龔自珍《龔定庵集·論私》:“且今之大公無私者;有楊;墨之賢耶?”
【成語故事】: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叫解狐去,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平公驚奇地又問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么還要推薦他呢!”祁黃羊說:“你只問我什么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并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在朝廷里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么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閑話嗎?”祁黃羊說:“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并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贊祁黃羊。孔子說:“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當今常用人員】:各級政府官員、公務員。
【事與愿違的現象】:假公濟私、公權私用、公車私用、以權(公)謀私泛濫。
二、大公無私之口號澄清依據:
1、從字的構成來分析
“公”字中的底部有“厶”(私的古字)、“私”字的右邊有“厶”,公私兩個字都含有“厶”字。文字構成上表明:公中有私(公中有厶字)、私中有公(公中的厶字),公私其實就是厶字不同變化的結果,二者相互依存、彼此轉換。無私(厶)就沒有公、有公必有私(厶)。
2、從辯證法的角度來分析
從伏羲氏創建陰陽學說及當今辯證法的角度來看,公是陽、私是陰,公與私的關系就是陰與陽的辯證關系,由此可得出公中有私、私中有公,二者相互依存、彼此可以轉換,只要公存在一天、私就不可能消失。
絕對無私的公(公極了)可能就是私,所以才有假公濟私的人。假公濟私和以權(公)謀私的人常常就是一副大公無私、公正無私、鐵面無私的嘴臉。
有私的公才是真公,所以真誠的人為了事業與理想可以做到 “公而忘私”(暫時忘私而不是無私)、“舍己(私)為公”(舍是為了今后的得)、“公私兼顧”(在不影響公的前提下適當滿足私欲的表現)。這才符合辯證法,符合人性的要求。
三、澄清結論:
“大公無私”這一中國式標語口號,不符合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文字構成與易學思想)、不符合辯證法、不符合人性特征。這種說教式口號混淆了人們的思想,搞亂了人們的價值觀。
“大公無私”這一中國式標語口號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并讓位于“公而忘私”、“舍己(私)為公”、“公私兼顧”等科學提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