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力來看中國人應該有的國際風貌
在國民經濟統計的數據上分析,2004年至2010年的發展階段中,中國GDP依然持續高速增長,而在增長構成中,農業、工業、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已發生深刻變化。數據表明,2004年是標志性的一年,工業經濟增長所占比重下降到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一半以下,第三產業開始與工業經濟一起共同支撐國民經濟主要構成。
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現價總量為159878億元,比年快報核算數增多2.3萬億元,增加了16.8%。 三產比重提高8.8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0956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3.1%;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3904億元,占GDP的比重由52.9%降至46.2%,降低6.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為65018億元,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提高8.8個百分點。
初步核算,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397983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497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186481億元,增長12.2%;第三產業增加值171005億元,增長9.5%。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6.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0%。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曾經指出,“一個工業民族,當它一般地達到它的歷史高峰的時候,也就達到它的生產高峰。實際上,一個民族的工業高峰是在它還不是以既得利益為要務,而是以爭取利益為要務的時候。”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縱觀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猶如井噴一樣,在較短的歷史時期內,完成了工業化進程,成為了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中國制造”不僅改變了中國,也確確實實地影響到了世界發展。一個工業民族,形象鮮明地站在歷史的道路中央。
毛澤東在《紀念 孫中山 先生》(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二日 )中說:“事物總是發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四十五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這樣。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則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
國民們本來不敢妄斷當年毛主席的豪言,但從國力分析的現實來看,與毛主席深遂的預期不差二三。也許我們沒有氣魄,把二千零一年推到了二千零四年。工業生產是資本經濟發展的土壤和基礎。一個工業民族建立了六年世界工廠,我們對人類的貢獻有多少,究竟又應該引領和融合人類向哪個方向進發?中國人依然不懈地在實踐中尋找,尋找“事物總是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必須堅持的真理。但我們行動中的目標在哪里呢?準確地說,就在于偉大領導人的號召!
毛澤東在《紀念 孫中山 先生》(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二日 )中接著進而說:“但是要謙虛。不但現在應當這樣,四十五年之后也應當這樣,永遠應當這樣。中國人在國際交往方面,應當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消滅大國主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