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民終生學英語何時了?
一、只有取消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職稱英語考試或者將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分數、職稱英語考試作為參考分,才能避免英語考試對中國大學生和科技人員創新能力的扼殺
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蔡尚偉說:“我做中國文化產業和傳播研究,按照規定報考我的專業英文要65分,而報考工科和醫科只需要40分。我有兩個學生,考了6年都沒有考上,就是因為英文不過關。”
蔡尚偉認為,國家教育部規定英語成績最低標準是不合理的研究生招生規則之一。往往能成為博士的,并非專業功底最強,而是英文功底夠好。因此,他希望能多結識專業性人才,在體制外互為師生。
2009年10月,澳大利亞四所私立職業學校破產倒閉,致使兩千多名外國留學生失學,其中近半數是中國留學生。在要求澳方妥善安置失學留學生的同時,也需要反思一個問題,即中國年輕人為何如此熱衷于出國留學,以至于饑不擇食地選擇澳大利亞的一些不入流的私立職業學校——野雞大學?資料顯示,目前出國留學的年輕人當中,80%以上選擇的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度。
家長們之所以盲目地把孩子們送到海外學習,完全是“英語應試綜合癥”在作祟。中國人的“英語應試綜合癥”已經深入骨髓,乃至到了舉國發狂的地步。
在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里,即使勉強維持生計的家庭,最少也要給孩子報上一個英語輔導班,有條件的家庭則全力聘請外教。至于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英語學習班,更是門庭若市、如火如荼。據悉,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英語教育市場,年利潤高達上百億美元,其中大部分被耍嘴皮子的海外英語教育機構賺去!
現行的教育體制和評價機制難辭其咎。大學尤其是中小學普遍開設外語課固無不可,但僅設英語課并且對之如此重視則舉世未聞。評定技術職稱,英語能否過關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就連中醫醫師資格考試也莫能外,可謂滑天下之大稽。
2006年北京市人事局要求,本市用人單位引進的非北京生源畢業生,英語必須達到國家四級以上或四級成績達到425分以上。英語專業畢業生必須達到專業四級,藝術體育院校要達到本學校的英語合格成績。(《華夏時報》2006年3月1日)
大學里是英語應試綜合癥的重災區,如清華大學教授、藝術家陳丹青先生已經四年沒招到研究生,全因為有藝術天賦、專業成績又好的考生,英語差一點,根本進不了錄取線。沒有想到,如今北京竟然把留京指標與英語掛起鉤來,英語四級成績不達標的,不能獲得留京、進京指標。古今中外,沒有哪門子語言被抬得像英語這樣“崇高”,也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流行“應試英語”。
盲目的英語應試綜合癥,不但已經成為中國人精神和物質的負擔,而且使我們的母語受到了不應有的冷落,不少人放松了對漢語的學習。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有極為深厚的語言資源和人文傳統,學習英語當然可以,但決不能盲目迷信以為英語萬能。政策制定者更不能把英語作為衡量所有人才的硬性標準,否則就是一種無理逼迫。
如今的后非典年月里,一種流行病迅速蔓延,曰外語應試癥。干什么都要考英語。而且很多一輩子用不著英語的行當,也要考英語,而且成了不可逾越的鴻溝。聽藝術家陳丹青先生說,他已經四年沒招研究生了,全因為極其沒用的英語。有藝術天賦專業成績又好的考生,英語差一分,根本進不了錄取線。而英語成績合格的考生,陳先生又認為不行。陳先生痛切地喊:藝術家絕不是這樣考出來的。
一位在美國任教的朋友說,中國博士生入學考試的英語題,極其難,難度已超過美國。最荒唐的是,一位外國人士跑到北京一所重點中學問老師:我的孩子英語為什么考試不及格。外國人士不解:英語是我孩子的母語呀!咱們的英語考試能把母語是英語的中學生考死,滑世界之大稽,千古奇冤啊!老外永遠也不會明白,中國學校根本不教授英國語言,只向學生灌輸中國式應試英語。學英語不是為了交流用的,99%以上的中國人學英語是為了考英語。中國已經形成GDP年營業額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的應試英語產業。
就職于瑞士國家經濟事務秘書處,在華五年有余的經濟促進專員托馬斯·霍倫斯泰因笑談,“全世界三千萬老外學中文,全中國三萬萬華人啃英語。”他堅信,未來講英語的中國人超過英語母語者的數目已經赫然在望。
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說:“人不能站在語言之外看世界。”作為中國人,自然也不能站在漢語之外看世界。事實上,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漢語,也不能充分地了解世界。反對學英語大可不必,但“英語應試”和“全民學英語”可以休矣!更希望的是,每個中國人都能以漢語為榮,說漢語,寫漢字,給自己的母語一點尊嚴。
學習母語不僅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責任和義務。保護法語、拒斥英語是法國的一項重要國策,俄羅斯也把保護俄語納入國家安全戰略。雖然大多數日本人甚至日本知識分子英語磕磕巴巴,但并不妨礙日本成為強國,因為日本重在培養翻譯精英借以熟知世界,而不是傾國之力推動全民學英語。印度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不少印度人也把熟悉英語視為本國優勢,但卻有評論家諷刺說:到底是印度人的印度在崛起,還是英國人的印度在崛起?以上這些,對中國人而言都是有益的驚醒和啟迪。
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在政策上確立一種導向,引導大家重視英語,用意當然不錯。但是,擴大開放、學習外國優秀文化成果,不一定要像我們這樣搞“英語應試”。日本歷來善學外國之長,且以貿易立國,但人家從來沒有像我們這樣把英語抬高到如此地位,會說英語的日本人并不太多,甚至連一些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不懂英語。相反,在菲律賓和斯里蘭卡,那里會說英語的人很多,但這兩個國家學習外國的成就卻遠不如日本。這說明,英語并沒有我們想像的那么重要。
2008年日本人又在物理、化學研究領域有4人得了諾貝爾獎,至今有16位日本科學家得了諾貝爾獎,而且多數為日本國內科學家。你問日本科學家屢屢得諾貝爾獎問題,他們會微笑著說:不好回答,可能因為日本人比較內向,比較適合做研究,手比較巧等,不會說出豪言壯語。最近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京都產業大學教授益川敏英(68歲)竟然說自己不喜歡英語,也沒有護照,不想去領獎。這說明什么?說明他們科學家長期默默做研究工作,不愿意張揚和宣傳。在日本學習生活多年的人最值得記憶的就是長年如一日燈火通明的研究室的夜晚,快到年終和放假,日本教授、學者經常是通宵達旦地默默工作,而不是考核、總結與表彰大會。那些教學、科研單位的領導人并不是十分張揚和武斷的人,都是比較沉穩、憨厚、謙讓、理性、尊重大家意愿和贏得大家信任的人。
外國學者與科學考察團驚奇地發現日本大學和研究所共同的特點是非常尊重科技教育界元老和專家,歷代著名科學家、研究所長、研究室老專家的肖像掛在研究所(室)內或走廊,從明治維新(1867年)時代開始一代接一代世代相承。這樣氛圍中的科學研究非常扎實,尤其在基礎研究方面世代相承、非常扎實,可以說這是日本幾十年,乃至上百年始終如一不懈努力和實踐的結果,他們如同農民一輩子承包同樣土地,不見異思遷,不投機取巧,不會在研究領域不斷跳板,或被迫改換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一輩子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自己的研究領域與課題,可以說現在已經進入收獲的時節。在鄰國盛行聘任制的時候,作者恰好在日本問起此事,已經是校長、院長的指導教官回答說在新設單位和崗位中實行,說任何一項改革不能破壞科學家的情趣和環境。日本教授輪流擔任學校的各種職務,會議也不少,但屬于教授治校,累也無怨言。相比之下,值得借鑒的是沒有各種上級部門和本單位行政部門組織的總結、表彰、考核、考試、評比、評聘、學習、會議等干擾和折騰科學家的活動。
科學家出成果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尊重科學家的情感,保障研究經費、時間和空間。科學家經常處在不愉快甚至惡劣的研究環境中,是不會有什么研究業績和發明創造。基本能自己計劃和支配自己的工作,研究時間和空間、經費基本得以保障,長此以往,不出成績才奇怪。科學家不僅不受來自各方面的干擾,還要有科研環境中的誠信保障。樹立良好的學風,勤奮研究,有成就的科學家得到全社會的尊重,而不是受到猜忌和指責,在這樣的學術環境中,每個教授、學者一生就有可能在一級學術刊物上發表30到50篇的研究論文或報告,在這些科研成果當中出現諾貝爾獎的概率已經提高幾十、上百倍。德高望重、確有成就的科學家走上領導崗位,得到社會尊重,能帶動和領軍科研教學,而不是其他因素,這是取得研究成果的最好保障,世界上最優質的“富士”蘋果、“越光”水稻品種,就是這些世代相承的科學家培育出來的,諾貝爾獎是這樣獲得的,是那些默默無聞地做一輩子研究工作、甘于辛勤奉獻的寂寞人獲得的。祥見《日本人為什么屢獲諾貝爾獎?》http://hi.baidu.com/india168/blog/item/14ad841867d802b24bedbc3a.html。。
我們不反對學外語,但是應該堅決反對“應試英語”。而對母語的學習,不但要放在首位,不但要有嚴格的要求和考核,而且要活到老,學到老。因為正如詩人余光中所說:“英文充其量是我們了解世界的一種工具而已,而漢語才是我們真正的根。”
鑒于英語翻譯機的問世,以及互聯網免費翻譯的問世,不考英語更有利于本專業學術研究的深入,袁隆平不是外語專家,但是并不影響他成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作為提高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我建議中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科技部徹底取消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職稱英語考試,或者將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職稱英語考試分數定為錄取參考分數。
二、全民學英語時代該終結了——人民網
在2011年的全國兩會上,英語職稱考試又成為眾多人大代表議論的話題。“害苦了那么多人的職稱英語考試,怎么還不取消?”全國人大代表田儒斌在2011年3月7日下午湖南團小組討論上一發言,立即得到了代表們的強烈贊同。
為什么全國人民學英語?幾十年來,有一種聲音在說,我們應該與國際接軌,應該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不學習英語就無從談起。如果說這話放在八十年代之前,多多少少還能說得過去,那時,沒有電腦,沒有可以利用的中英文轉換方式,我們只有學習英語別無選擇。然而,到了現在的互聯網時代,不僅是成年人,連上小學的孩子都可以學會利用電腦把英文翻譯成中文或把中文翻譯成英文的方法,害怕看不懂英文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所以,我們仍然固守成規發動全民學英語,就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
當然,在當前的國際一體化進程中,學習英語也不見得是壞事,但是,我們完全可以讓那些真正需要出國的,需要與外國人長期打交道的,那些離了外國人無法生活的,他們愿學就讓他們進入學外語的大學里深造就是了,何必為了少數人要大多數人都要白白浪費半生的精力呢?
正如人大代表們所言,一些外國人明明會講中文,但到中國來就講英文,因為語言也代表了一種國家地位和尊嚴。“現在國家發展開放了,應該講究一點與時俱進,外國人都學中文了,為什么全國人民從幼兒園到博士都必須學英語、考英語?”
愿決策們聽一聽人大代表們的聲音,把英語從中國的教育中一下子勾銷不太現實,但至少,全民學英語的時代應該終結了。(據人民網)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