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化之兩周
所謂兩周是一破一立:破: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獨立運動;立:獨立建國—文化運動——改革開放。從綜合經濟基礎規律和需求層次規律來說,就是生存挑戰、意識革新、文明創生三個階段?! ?/p>
洋務運動首先是對殖民體系的條件反射,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個過程因為一個切近的應照而不斷加強,即西化嫁接的日本的挑戰,從甲午海戰、戊戌變法、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但歸之為中日世仇未免狹隘,應該說是西方殖民體系的東方化及反動。譬如日本用結合中國字及西文創造性的轉化為詞,我們現代漢語所用的詞匯很多由日本轉譯過來,甚至馬克思的學說還是通過國共合作來得以推廣,梁啟超、孫中山、李大釗等人都曾以日本為橋梁連接東西?! ?/p>
之后所謂二次大戰就東方而言,則是西方軍閥混戰的東方整合。我們考慮到蘇聯崛起及國共合作北伐對西方殖民勢力的清剿(想想那張“百獸圖”),所謂蔣宋聯姻其實是舍蘇(經國)就美(美齡)的國際變局的內化。其子的回歸是個象征性的事件,即國共合作、也即美蘇合作反法西斯的結果。然而事情并非是意識形態那樣二分法,即美蘇都極力促成國共的劃江而治,而這正是美、蘇經柏林墻瓜分歐洲的亞洲版本。
于是獨立建國與改革開放就不只是向蘇還是向美的問題,當毛澤東喊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時候,還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抗美援朝自然是抗擊海上霸權,中蘇交惡又何嘗不是反抗陸上霸權,為其如此才可謂獨立建國。反而言之,在蘇聯專家撤離之后畢竟已經有了“一五”和工業化的藍圖,而工業化基礎的鍛造則是抗美援朝的雙重結果:一方面贏得了蘇援專家,另一方面也使得歐美留學生的回歸成為可能。
可以說五十年代是蘇美模式、六十年代是毛周模式、七十年代是美蘇模式,蘇聯模式和文革的衰竭始于林彪的北逃和尼克松的東來。經過蘇美毛周的種種博弈、實驗,于是創生了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模型,即完成鄧陳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宏觀調控?! ?/p>
當前則處于再平衡的階段,即由海洋化向海陸沖積期的回歸,上海合作組織的中心不是太平洋而是中亞,所謂古絲綢之路的復興。金磚五國是南南合作的核心,是能否從20國集團“重返”聯合國的關鍵環節。從國內來說,深圳-上海—天津——重慶則是中國城鄉連動、東西南北全面可協調發展的中間環節。中國的就是世界的,重慶模式作為中國模式的縮影,隨著中華文明的復興將成為全球現代化的樣板。(就社會結構,資源稟賦及歷史延續來說無不如此)
(日媒提到,以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耗只需一個地球,以美國標準“普世”則需六個地球,這也是美圓危機和霉菌混戰的深層經濟基礎)
中國能源消耗不會威脅世界 人均能耗是美國1/10
2005-05-17 03:25 新聞晨報 記者李耀宗實習生趙麗萍
晨報訊在昨日開幕的由復旦大學主辦“經濟全球化與亞洲選擇”上海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指出,中國的能源消耗不是對世界的威脅。與會專家表示,如何節油比解決石油的供應問題更重要。
徐匡迪表示,中國的石油消耗量雖然居世界第二,但中國占世界23%的人口,人均能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只相當于美國的十分之一。因此,中國的能源消耗不是對世界的威脅。對于能源問題的解決,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如何節省用油比開采更多的石油更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則表示,提高替代燃料和再生能源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建立新型消費模式,節約優先是中國油氣戰略的當務之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