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又心:虎媽媽風暴引發中美教育模式思考
中美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價值觀念有很大的不同,長期以來這種差異在人們頭腦之中就已經存在。但是,最近一本書卻又引起了關于在孩子教育中的父母責任的世界性激烈爭論。
今年年初,一位美籍華裔母親出版了一本談論如何管教子女的書,不僅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成為暢銷書,而且在全球掀起了一場大風暴。這本書就是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華裔教授蔡美兒(Amy Chua)的新書《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中文意思是“虎媽媽的戰歌”)。蔡美兒在美國和中國同時出版了中英文兩個版本,中文版的書名是《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院教授的育兒經》。此書的英文版出版后,美國報紙、電視臺、電臺、網站等眾多媒體紛紛進行報道和評論,并刊登或播放了讀者對這本書的激烈辯論?! ?/p>
這本書之所以在美國掀起軒然大波,原因之一是蔡美兒把她自己管教子女的方法稱為“中式”育兒法,這不僅引起了美國人對華裔學生可能“擠滿”美國名校的恐慌,更引發了美國人對中國教育水準可能迅速趕超美國的恐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訪問時表示,中國在教育領域的表現勝過美國,要改變美國學生在數學和科學領域落后的現狀。他強調家長應大力配合,督促子女的學習。奧巴馬還稱美國的未來已處在危急關頭,提出應延長學生在校時間,未來美國經濟及就業將取決于當下的教育狀況?! ?/p>
“虎媽媽風暴”在全球范圍內引發這樣一種思考:什么樣的媽媽才是真正的好媽媽?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下一代?看看人們對《華爾街日報》在其中英文網站上刊登了該書的節選時的爭論就能說明中西教育模式的差異?!度A爾街日報》做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為什么中國媽媽比美國媽媽好?》,結果在短短的時間里,英文節選就有一百多萬個點擊,文后的評論迄今則有7600多條,據作者說,她本人還接到了無數信件和郵件,有驚訝,有憤怒,有支持,有謾罵,有同情,有指控,甚至還有死亡威脅?! ?/p>
蔡美兒管教子女的方法,即使在現代中國母親中,都被視為相對比較嚴厲的,例如,她為兩個未成年女兒規定的“禁止參與的活動清單”包括:在外過夜、與同伴玩樂、參加學校戲劇表演、看電視、玩電腦游戲、自己選擇課外活動、分數低于A等等。蔡美兒把這種育兒經稱為是“中式”的,以與她所說的“西式”的育兒經作為對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蔡美兒如此定義在管教子女方面的中西之別:西方父母希望尊重他們子女的個性和選擇,中國父母則更習慣于把自己的偏好強加于子女;中國文化還要求完全尊重父母——她回憶了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父母之訓:當父母批評你時,永遠不要頂嘴?! ?/p>
如此嚴厲的父道尊嚴或母道尊嚴,自然引起了價值觀截然相反的現代西方人的強烈反應,他們似乎發現了一塊古怪、恐怖的新大陸。例如,在華爾街日報刊登的這本書節選之后的評論中,有一位美國讀者這樣寫道:“我讀后真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趣的是,蔡美兒的為人父母之經,在中國文化的大本營——中國內地,不僅遭到了那些討厭父母嚴管苛教的年輕人的嘲弄,甚至也不被許多中國父母所接受。在新浪微博上,對于蔡美兒,雖然不乏同情者,但批評者遠遠超過支持者。令許多中國父母或海外華人父母感到氣憤的是,父母是移民美國的菲律賓華人、自己則是出生在美國的第二代“香蕉”——蔡美兒,早已不能代表中國文化了,如今她把自己“控制狂”式的管教方法硬說成“中式”管教法,只會引起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誤解,讓中國文化背上一個本不應背的黑鍋。
這些海內外華人的批評確實是有道理的。且不說海外華人家庭,即使是現代中國內地家庭,像蔡美兒如此嚴格管教子女的父母雖然大有人在,但他們至少不會像蔡美兒那樣自豪地對外大聲宣揚,更別說出書宣傳了,對于一胎化政策下出現的一代獨生子女來說,不少家庭的情況也許截然相反:不是父母們對子女說一不二,而是“小皇帝”們讓父母摘星取月。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說,蔡美兒的育兒經就與中國文化無關,比較準確地說,蔡美兒自以為是“中式”的那些為人父母之道,其實是早已在中國內地逐漸式微的儒家文化的殘留,這些古老的中國父道、母道、孝道,在歷經五四時期的“打倒孔家店”、新中國的“移風易俗”、“破四舊”、“批林批孔”等歷次運動之后,至少在公開場合或主流傳媒中早已名聲不佳,但仍然殘留在中國內地城鄉的許多家庭中,并完好地保存在1949年前離開中國大陸的海外華人家庭中。而蔡美兒及其父母,恰恰就是這類完全與中國近現代批孔運動完全絕緣的海外華人?! ?/p>
那么,我們能不能因此就說“現代中國內地父母的育兒經與蔡式管教法截然相反”呢?似乎又不盡然。盡管現代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了“獨一代”的出現,盡管現代中國內地母親本意不想成為“虎媽媽”,但嚴峻的社會競爭現實和子女一路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殘酷的學習、就業壓力,卻迫使不少本屬慈母的中國內地母親,不得已地成為“控制狂”式的悍母,把自己唯一的孩子“圈養”起來?! ?/p>
中美教育的區別在于對孩子的教育是“放養”還是“圈養”?前者承認子女有自我選擇專業、職業、業余愛好等方面的自由,父母順勢而為,而且鼓勵子女參與各類課外活動;后者則不承認子女有這些自由,不僅把父母自己的意志、興趣、愛好強加給子女,把子女視為實現自己理想、目標的工具,而且過分偏重學業和分數,子女放學后則把子女圈在家里寫作業或從事父母選定的技能練習(如練習彈鋼琴),禁止或限制子女參加課外的社交活動?!胺硼B”派認為,應該用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的方式,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讓孩子自愿去效法,從而自己培育出上進心。顯然,這個方法至少應有兩個前提:一是父母自己就是一個所謂的“成功人士”;二是孩子愿意效法。那么如果出現父母事業不成功或者孩子不愿接受效法怎么辦。對海內外不少華人家長來說,他們管教子女的“嚴”,似乎基本上局限于課堂學習、家庭作業以及各類課外補習班,總之是學業和技能的學習,而不包括社交活動、體育活動和各種游戲活動,這導致海內外許多華人孩子出現了一種特有的高分低能現象:即智商高但情商低、學習能力強但社交能力差、學歷學分高但職業升遷慢。當然,“放養”與“圈養”兩種方法,各有成功和失敗的例子?!胺硼B”出來的,有“龍”,也有“鼠”;“圈養”出來,有“虎”,也有“貓”。但有一個區別:即使是“放養”出來的“鼠”也不怕“圈養”出來的“貓”,而“圈養”出來的“虎”,也往往沒有野性,往往等著“圈養人”拋過來的肉塊,而不會自己捕食獵物,更談不上是“放養”出來的“龍”的對手了。更重要的是:“圈養”出來的“虎”雖然塊頭不小,也許走出“圈”后,也能在工作和事業中占據高位,領取高薪,甚至取得“成功”,但他們心里并不幸福,對童年時期失去的自由、幸福、童趣耿耿于懷,甚至對事無巨細嚴格管教的“圈養人”心懷怨恨。
顯然,這個爭論不會得出一個共同認可的結論。其實各國文化不是僵死的、固定的,教育文化也不例外,它是流動的、互融的,如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對于每個體教育參與者則更有意義?! ?/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