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服消亡到重豎孔子像談起
江渚漁夫
近日偶翻閱2011年2月24日無錫《江南日報》的介紹中國56個民族風情系列??詈笠黄凇皾h族”,其中介紹漢族服裝時有段文字令人心潮難平,現摘錄如下:
“漢族的服裝比較復雜,從古到今變化很大。漢民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甲申之難(1644年)。1644年清軍入關后,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高度集權政府。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后滿清王朝進行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漢服逐漸消亡。……1683年,清軍入臺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華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后,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唯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改良。今天,越來越多的漢族人民又自豪地穿起了自己的美麗服飾,這場民間自發興起的復興漢民族服飾的運動,通常被稱為‘漢服運動’”。
看到這樣的文字,筆者實在“自豪”不起來,只有感到悲哀。367年前有著幾千年高度文明的漢民族竟被人口不足漢人100分之一的野蠻民族征服,從此不但失去了本民族的服裝,還留了一條丑陋不堪的“豬尾巴”,時間長達267年。虧得滿人文字太落后,否則,可能漢文也會象漢服一樣消亡,后人會說我們現在的文字不是漢文。面對這樣的恥辱,漢民族不去反思,為了商業炒作搞些莫辨真偽的“漢服”何來自豪?除了可以娛樂玩玩或為服裝設計師提供一些借鑒外不知有何現實意義?掀起“漢服運動”是想讓今人也穿上類似古裝戲服嗎?聯想到現在有些地方要學生重讀“三字經”、“弟子規”、“二十四孝傳”;在一些當代“大儒”的鼓吹下在天安門博物館前豎起孔老二塑像,對幾個所謂國學大師的吹捧甚至超過打造利器的科學巨匠錢學森等,大有要回到那個“獨尊儒術”復古的年代,這難道就是所謂“中華民族復興”?
本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穿著舒服方便,服裝也不可能一成不變。不要說“漢服”早就消亡,即便當初沒有被強制易服,到今天恐怕也早就被現代服裝替代了,再說歷史上也曾有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向胡人學習之舉。除了留條豬尾巴丑陋外清軍的旗裝當時就比明軍的寬袖衣衫利索多了,由旗裝演變過來的“旗袍”極符現代審美觀,所以現代漢人并不因其非“漢服”而排斥。故不在于漢人改不改服裝,問題是以這種被奴役的方式強制地易服。滿清強制漢人易服并不是要漢人穿著更方便,而是一種征服的象征,讓漢人從此成為滿清貴族的奴隸。漢人歷史上也有對其他民族的征服,但從不強制其他民族易服,所以當初那個剃發令引起了全國大規模的反抗,可悲的是由于缺乏統一領導,各地自發的反抗被滿清統治者和漢奸各個擊破消滅了,從此漢人從堂堂華夏正統淪為“胡人”奴隸,遭受近300年的恥辱。
我們反思這段沉痛的歷史并不是要去向滿人復仇,而是要反思為什么人口、經濟、技術等綜合國力遠在滿清之上的大明朝會這么容易被征服?
再往上退600多年有著《清明上河圖》,有著三蘇、歐陽修等國學大師,有著國人一向自傲的四大發明中的三席: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技術的宋朝,實力遠在女真、蒙古之上。然北宋以兩個皇帝被女真人掠去而亡,茍且偷安的南宋同樣以皇太后和小皇帝一起被蒙古人掠去而亡,按照“落后就要挨打”的邏輯是無論如何解釋不通的吧!
滿人入主中原后雖然易了漢人的服,但由于文字落后,不得不接受漢文,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漢人的治國方針。200多年下來,當初那些馳騁疆場,所向無敵的八旗勇士不見了,只留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昏庸無能但滿腹經綸的滿員,滿人和漢人終于一起平等地被洋人奴役了(當然這回的對手比自己要強大得多)。
看到這里不要誤以為本文在批判漢文化,我們應當進一步看看兩宋、明朝的治國方針,都是推行重文偃武國策,都是以一向正統的儒家文化為治國之本,先秦的諸子百家早已不見蹤影,即便是儒家也演變成了更加僵化的道學(程朱理學)。伴隨著的科舉制度到了明朝,更是把中國知識分子引導到只知埋頭寫些無用的八股文,所謂“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當歐洲已經經歷文藝復興進入工業革命時代時,我們的儒生還在絞盡腦汁背誦八股文,十年寒窗夢想的是有朝一日金榜題名,于是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官場文化(我們可以從今天的國考熱中看到以前的影子)。有人認為,中國宋代特別是明代以來為什么漢奸那么多,鮮有諸葛亮那種為君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讀書人,實誤于科舉也!科舉使人把功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所以管你什么漢人滿人,只要有官做就行了。故崇禎皇帝在臨難時擊鼓鳴鐘那些飽食皇糧的大臣竟無一人肯共赴死也就不怪了。那個自命清高的復社領袖侯方域不也成了滿清的舉人嗎,飽讀忠君圣賢書的大儒其民族氣節反不如一青樓女子李香君。
人們發現自宋代以來,每當國家有難時,文臣中的投降派、漢奸都為儒生。北宋的張邦昌,南宋的秦檜、賈似道,明末清初的范文程、洪承疇,清末李鴻章等。當然也有象文天祥、史可法那樣的愛國儒生,但這樣的人太少了,所以不能扭轉乾坤。
真是這個儒家文化維護了中國漫長而腐朽的封建社會體制,嚴重地阻礙了中華民族的創新發展。在這種保守、僵化的思想長期熏染下,即便是原來極富進取心的滿人(清開國初期還是很強大的)也漸漸變得腐朽不堪。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絕不是僅僅儒家一家,我們為什么一提繼承傳統就只提儒家?為什么要把“五四”運動就被掃進垃圾堆的孔老二再請出來?
為什么拋棄了儒家文化,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人民就可以戰勝實力遠超過甲午戰爭時日本的美國?
為什么同樣的中國人自從換了治國思想就可以短期內搞出兩彈一星?(滿清所謂康乾盛世200年軍隊裝備沒有一絲進步,以至于1858年俄西伯利亞遠東總督莫里斐耶夫乘汽船到黑龍江畔重鎮愛輝城看到清軍拿著西洋各國早已送進博物館的武器時,發出對這種200年之久都不進步的國家不馬上發動侵略簡直是死不瞑目的感嘆!蔣介石統治中國20多年沒有搞出一件現代化武器。)
為什么以前欺負我們的列強再也不敢小看我們了?幾百年來中華民族(這時我們不必再計較漢人滿人了)何時有過這么揚眉吐氣?
為什么現在不好好總結一下改革30年來我們對毛澤東思想這個強國之本宣傳是加強了還是削弱了?搞些無聊的“漢服運動”、重讀“三字經”、“弟子規”,大講什么“論語”(有人還為此撈個名利雙全),是想把我們的下一代再培養成搖頭晃腦滿嘴“之乎者也”的孔夫子門徒嗎?中國丟了毛澤東思想就像錢老所說的將是一盤散沙,那時中國人可不是被易服,可能漢文都要改了(這可不是危言聳聽,當年日本人占領了東三省、臺灣不就是強行推行日文教材嗎?)。
但愿我們中國人不要老是不長記性,過了幾天好日子就被表面的繁華陶醉,真以為是到了盛世,放著好好的無價之寶不珍惜而要把垃圾當寶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