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國學者夏商先生曰: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那里去?在每個人的生命旅程中,都會面對這樣的靈魂追問。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宇宙自然大道永恒不變,變化的僅僅只是事物的表象與存在形式。在無限浩渺的宇宙自然時空中,人類只是太陽星系地球環境演化過程里的一種生命表現。而人之所以為人,人類能夠從野獸動物界進化出來,也不僅僅只是因為人類有高于普通動物的勞動工具制造與使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人類有著普通動物所欠缺的公共群體意識和高尚的道德感。對人與人、人與物和人與大自然的主客觀關系辨知,是人性進化的智慧靈感之源。而所謂人性的困惑、迷茫與墮落,也便往往是出現在以上三大主客觀關系認知的錯亂。
話說在所謂的市場經濟全球一體化時代,人類所遭遇的金融經濟危機、環境生態危機和精神信仰危機,特別是由此而導致的高物價、
我們不妨先來看一條相關時訊,然后再繼續討論。
【1】黨報批郭敬明式文藝誤導青少年向財富及奢侈跪拜
據人民日報2011年02月25日報道,這些年來,中國的文化工業日漸成熟,不斷出現“適銷對路”的新產品,郭敬明的青春文學就是其中一種。“少年新文藝,青春最小說”是郭敬明主辦《最小說》的招牌,經常出現在刊物封面上。郭敬明號稱青春文學的“掌門”,連載其青春文學的《最小說》以每期超過50萬冊的發行量成為文學市場的寵兒。郭敬明的“少年新文藝”這樣火爆暢銷,它到底是什么樣的文藝,訴諸什么樣的少年,于他們有益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回答郭敬明的“少年新文藝”到底新在何處。答案首先是其不再具備獨創性,其接受者也不再要求獨創性。大家知道,郭敬明的小說《夢里花落知多少》、《夏至未至》、《幻城》、《悲傷逆流成河》都被指認抄襲,但這并未影響廣大“粉絲”對他的追捧。長久以來,獨創性被認為是文學創作的必備品質,抄襲剽竊不但不算真正的創作,而且還是十分可恥的事,但郭敬明和他的“粉絲”卻不以為恥,原因何在呢?根本的原因在于,與獨創性的文學創作相比,郭敬明的這種“新文藝”具有新的社會功能。郭敬明的“新文藝”拒絕文學的獨創性,即拒絕探求更合理的未來,為既定社會秩序再生產服務,其發揮社會功能的關鍵是生產合格的個人主體。實際上,單靠郭敬明并不足以生產出這樣的個人主體,那得靠當今龐大的文化工業才行。郭敬明身兼作家、出版商和當紅藝人多重身份,說明他正竭盡全力參與到文化工業當中去。這樣看來,郭敬明的“新文藝”和網絡游戲、流行歌曲、影視娛樂、八卦新聞、時尚雜志、商業廣告沒有什么區別,都是文化工業的組成部分,共同參與生產當今所需要的合格的個人主體。明了這些以后,就不難探究郭敬明的“少年新文藝”,到底是什么樣的文藝,訴諸什么樣的少年。
郭敬明的“新文藝”為讀者設置了一個明顯的閱讀位置,這個位置就是向財富及奢侈消費跪拜的主體位置,這個位置是閱讀快感的來源。如果讀者在敘述人的引領下落入這個位置,那么這“新文藝”就能發揮塑造合格主體的意識形態功能。不過,這個位置實際上太過明顯,這無論怎么說都是一個缺憾,因為只有把這個位置設計得更加隱蔽自然,才更容易讓人落入其中而不自覺;而這個位置的人為造作一旦被發覺,整個騙局就很容易被看穿。這樣看來,郭敬明的“新文藝”作為意識形態產品并不合格。這也是讀者過了一定年齡、有了一定認識能力就不再喜歡郭敬明的原因。但即使不再喜歡,其曾經產生的意識形態作用還會持續,因為有配套的社會秩序和龐大的文化工業在。隨著市場邏輯和金錢規則的泛化,當今青少年日益被困于給定角色的牢籠。這種“給定”一是來自家庭、學校;二是來自社會秩序。一個社會越是被市場邏輯和金錢法則統治,就越是強調生存競爭和個人功利。少年讀者的這種狀況與郭敬明的流行泛濫相互激發,只要這種狀況不改變,還會有大批郭敬明、李敬明源源不斷地出現。(摘自《當代作家評論》2011年第1期)
【2】網聞博評:市場邏輯和金錢法則的流行泛濫相互激發
強調生存競爭和個人功利的“新文藝”,是向財富及奢侈消費跪拜的文化工業流水線,是市場邏輯和金錢法則與流行泛濫相互激發的惡性循環。顯然,人民日報的這篇文藝批評針對的是“郭敬明現象”,而不是對郭敬明個人創作自由與表達權利的干涉。否則,肯定是會招致“郭敬明粉絲”們和文化“精英”們的群體而攻之。
然而,人類社會的任何文學藝術作品和文化論著,都是一定的文化價值觀與審美觀和社會道德觀的表現。所謂流行文化,也往往反映的是社會主流文化的導向和前奏。如果“一個社會越是被市場邏輯和金錢法則統治”,并通過“文化工業”引導人們“向財富及奢侈消費跪拜”,這自然符合“市場邏輯”的金錢資本家們的文化價值觀,當然更重要的是符合他們自己不斷獲取利潤的需要。但對一個國家民族來說,則無異于是一場推動社會滑向道德墮落深淵的文化災難。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和嚴酷的現實,任何有社會良知和責任感的文化傳媒都應大聲發出吶喊。人民日報的帶頭喝止,更表現出了鐵肩擔道義的中流砥柱本色,定也會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響應。
【3】人與人:公為上還是私為先?
人與人的關系,是一個自我與非我的主客觀辨知,也是一個小我與大我的道德進化與升華的過程。所謂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和集體主義與助人為樂精神等,說到底就是自私自利與公共群體意識的孰輕孰重孰先孰后問題。表現在社會的組織形態和分配制度上,就是私有制和公有制的抉擇。
現在人們所關注的分配不公問題,最基礎的根源,就是私有化和私有制所必然導致的后果。在人類社會幾百萬年的發展歷程中,正是由于人類原始本能的私心貪欲膨脹,最后導致了原始公社時代的公有制最終被瓦解。而自奴隸制社會以來的五六千年間,也正是由于私有制的基本分配制度始終難以改變,所以分配不公的格局便總是在經歷著危機失衡的崩潰與重構。從農業社會到工業信息社會的科技進步,只是在改變著私有制分配不公的形式和表現,并加劇和重演著危機失衡的崩潰與重構的苦難輪回。
因為私有化與私有制打破了人人平等和公平公正的社會道德倫理基礎,所以就必然形成貴族化與貧民化的社會等級格局。在這樣的等級制社會里,所謂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便必然只是空中樓閣的泡影和謊言。所謂的自由民主“普世價值”和“精英”專家們的市場技術數據統計指標,更是人造的虛偽和欺騙。而一旦人的種族和家庭出身,就已經決定了各自不同的社會地位和發展基礎,便也意味著分配不公從這一刻起就相伴終生了。成王敗寇規則下的權力世襲和資本叢林法則下的財力世襲,其實都是分配不公的根源和基礎。至于危機失衡的崩潰與重構,變換著的也只是社會等級格局舞臺上的臉譜。
因此,私有化與私有制,才是所謂分配機制的原始分配。在此原始分配下的所謂二次分配乃至N次分配,僅僅只能起到調節延緩或加劇危機失衡的崩潰與重構周期作用。
故此,分配不公和貧富兩極分化,不是一個科學技術問題,也不是一個經濟學專業技術問題,而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基本的倫理道德問題。歸根結蒂,就是公為上還是私為先?
【4】人與物:以資為本還是以人為本?
所謂人道和人權,最根本的是要回歸和捍衛人性的本義。尊重生命,善待社會,自然是人性光輝的體現。而重物輕人,金錢至上踐踏生命,顯然是人性迷失的表現。為何金錢買不回生命,金錢買不來幸福,就是因為金錢財富不是萬能的,人生的幸福只能孕育在以人為本的道德樂土上。
自私自利的物欲貪婪,在私有化和市場化的資本叢林法則催化加速下,形成了現代拜金主義的金錢拜物教思想,從而把人類社會進一步推向了道德沉淪的谷底。
私有化的重物輕人和以資為本理念,在市場化和和商品化的資本主義社會,更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體現。特別是在私有化的原始分配不公的基礎上,以資本來組織和主導社會的生產和分配,并進而以資本來組織和主導文化市場和政治權力交易,最后實際上是形成了“金主立憲制”的大資本寡頭壟斷和獨裁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再通過所謂的市場經濟全球一體化,事實上形成了世界資本寡頭集團操控的全球“美元帝國”。今天所謂的房奴、米奴菜奴和孩奴,正是世界人民被全球“美元帝國”的資本所奴役的寫照。而現在的全球經濟危機,也便源于此。
就分配不公來看,私有化的原始分配不公是基礎,接下來以資為本的“實體經濟”的勞資分配不公是二次放大,再接下來以資為本的金融貨幣證券期貨的“虛擬經濟”是幾何級數的加速放大。全球性的分配不公和貧富兩極分化的機制原理,核心技術就是私有化市場化的以資為本。至于以資本組織和主導文化市場和政治權力交易的“金主立憲制”的財稅法治與救助調節,也依然僅僅只能起到調節延緩或加劇危機失衡的崩潰與重構周期作用。
故此,分配不公和貧富兩極分化的經濟危機,也并不是一個經濟學專業技術和財稅體制政策問題,而根本上還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基本的倫理道德問題。這就是,以資為本還是以人為本?
【5】人與自然
尊重生命,不光是人人平等,還應有眾生平等的意識。善待社會,也要提升到善待自然善待生態環境的高度。集體主義與大公無私,更要進化到感恩社會回報自然的境界。所謂“天人合一”宇宙大同,最基本的還是大道惟公。
在貴族化與貧民化的等級社會里,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的剝削和壓榨,最后必然導致社會發展失衡的危機。人類自私自利的貪婪索取,必然導致生態環境的危機。所謂的低碳環保生活,僅僅只是人類被大自然教訓后覺醒的開始。當今全球性的危機,需要人類從道德救贖的人性回歸中找到生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