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存在唯心的觀念就存在階級!
如果能明白“利益”是怎樣表現為“觀念”的,就容易看清楚貧富差距的根源。城市人、農民;干部、工人;事業單位,企業;國營,私營個體等只是“利益”在“觀念”的表現形式,觀念的主體是“致富光榮,貧窮無能”。這就自然的產生了社會在“致富”關系上被植入了“不擇手段”的罪惡意識并成為主導于人的活動,相互惡化著。
“民主”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基本政治制度的體制即“政體”。在這里,對“民主” 的完整表述應為:社會各階層各黨派的權力民體(公民)實行以利益或經濟實力為核心的民權體現的政治主張或“主意”。這就是所謂的“民主”,簡稱為“民主”。
這種“民主”政體,在美國表現得最為充分。在美國,主要是以兩大利益政黨以“大選”的方式,或“一人一票”產生的結果實現輪流執政,其“民主”的本質是以各自的經濟實力為體現的。
社會主義“民主”也是一種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體制”或“政體”。但與資本主義“民主”本質上不同。社會主義民主的全體“公民”不是以社會利益的各階層劃分的,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中,沒有“各階層”的劃分,“公民”應當是“不同勞動分工”的社會全體“成員”。這是“民”所體現的根本不同,或者叫“不同階級意識的‘民’”。
所以社會主義民主政體為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就不須要各黨派為形式的各利益集團以“分利”為目的的“搖號”式的選舉。社會主義政治是社會全體成員的政治,成員之間應當沒有根本的利益“勾當”。社會成員之間只存在共同的利益,是通過“表決”形式實現全體成員的某種政治主張。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民主從分散的到集中的民主政治路線,即社會主義民主集中制的這一唯一的政治政體形式。
“民主”是階級對抗的一種形式。
當任何一種社會形態,生產關系中發生出的那些生產力因素不相適應的沖突時,對抗的形式就是以“民主”的呼聲,要求變革。地主階級對奴隸階級是這樣,資產階級對地主階級也是這樣。換句話說,“民主”是社會變革的需要。
有的人說,孔子有一些“民主”的思想,但孔子是為了“克己復禮”的變革需要。所以孔子的“民主”在社會變革的客觀規定中是反動的“民主”。
資本主義“民主”也同樣是這樣。為了維護資產階級少數人利益的“民主”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反動”。
“民主”自身并非總是表現出“積極”的某種客觀變革的愿望。因為“民主”是人們的觀念意識的“載體”,并非總是代表著“對抗”的另一方力量。這時候,“民主”往往又是以“政體”的面目出現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