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說也比不說強
——亂讀隨抄之十八
馬望野
=========================
節前年后,好不容易在大雅之堂讀到一些文字,百感交集,腦子里仿佛是一半冰層一半炭火;一半無奈一半嘆息;一半悲哀一半期待。。。。。。實在莫可名狀。那咱們就先看看引起在下的思緒和情緒的波動和顫動的因子吧!——
(其一)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共29年。這是一段波瀾壯闊而又曲折復雜的歷史,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多年來,境內外出版和發表了大量關于這段歷史的專著和文章。大部分是好的或者基本上是好的,符合或者基本符合歷史的真實,對于人們有教育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專著和文章,否定和丑化黨的歷史,否定和丑化黨的領袖人物,刻意渲染和夸大黨的缺點和錯誤,把黨的歷史說得一團漆黑。他們使用造謠誹謗、無中生有、斷章取義、以偏概全、顛倒是非等種種手段,欺騙那些善良的不了解情況的人們,在群眾中間散布對中國共產黨的不信任感,以達到他們別有用心的目的。”
(《人民日報》2011/01/14 逄先知:《一部重要的黨史著作——讀〈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
(其二)
“新中國最初29年歷史的主題和主線是什么?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著手建設一個新社會和新國家。黨在這個時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歷史從來是復雜的,在充滿矛盾中行進。抓住了這個主題和主線,人們對原來看起來頭緒紛繁的事情就能有一個完整的了解,做到一目了然,對這個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和發生的曲折也能作出中肯而恰當的分析;要是看不清或者離開了這個主題和主線,就會失去中心,只看到一個個孤立事件的堆積,或者仿佛列舉了一些事實,實際上卻得出以偏概全的完全錯誤的結論來。”
“令人擔憂的是:現在有一些書刊似乎只津津樂道這段歷史中的消極方面,仿佛那些年只充滿一片黑暗,而對當年舉國上下熱氣騰騰地建設新社會和新國家那些激動人心的往事卻抱著奇怪的冷漠態度,以為那都是‘老一套’,不值得再多說。有的人還把一些道聽途說乃至任意編造的‘故事’當作信史,加以渲染。它留給人一種印象:共產黨在這段時期內所做的,無非只是一個運動接著一個運動,整了一批人又整了一批人,別的就沒有做什么好事。這種誤導積以時日可能造成的惡果,從蘇聯、東歐劇變的歷史悲劇中已可以看到不少驚心動魄的事例,值得深思。還有一些作者出于好心,要宣傳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績,常常拿改革開放以前物質條件的貧窮作為反襯,有點像‘憶苦思甜’的樣子。但它‘憶’的是新中國早年的‘苦’,看不到像老舍《龍須溝》等作品中描寫的新中國的‘甜’。這種對比方法拋開當時的歷史條件,不作具體分析,很難說是科學的態度。有如一個原來貧困的家庭節衣縮食、艱苦奮斗,終于逐步富裕起來,子弟們能不能因為今天的富足而嘲笑父兄當年的‘寒酸相’?那能說是‘實事求是’嗎?”
(《人民日報》2011/01/17 金沖及:《全國黨史工作會議和〈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的出版》)
以上所引話語,盡管說得還不夠尖銳,不夠深刻,但是,近三十多年來卻很少在主流媒體和學術權威的篇什中見到,而在非主流網站和普通百姓的議論里倒很容易聽到;尤其是諸多革命閱歷豐富的老同志,他們在戰友、知己、熟人、親屬中間經常表露的并不很少。一些頭腦清醒,深明大義的年輕人,對此也不斷有了深入的研討。如果要較真,那是有據可查、有人可證的。其時,有些報刊和人士對這個問題的三緘其口*,也許是韜光養晦**,審時度勢,盤馬彎弓箭不發;或許是因為對事物和態勢還沒看得清楚、明白;抑或是缺乏反潮流的勇氣和強有力的支持;甚至于是被歪風邪氣所裹脅而隨了大溜兒?不過,現在終于說出來了,雖然時間是太遲了一些。但是畢竟也比不說強。因為承認了客觀存在,直面了現實矛盾,就可能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和偏向的糾正啊!
據說,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說過:“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轉引自《人民日報》2011/01/17 桑林峰:《“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
對頭嘛!就是應該把歷史搞清楚。
約略回顧一下,關于歷史科學的論述,毛澤東同志還是有過很多的經典話語——
如:“階級斗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這個觀點解釋歷史的就叫做歷史的唯物主義,站在這個觀點的反面的是歷史的唯心主義。”(《毛澤東選集·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四卷第1487頁)
如:“《國際歌》詞和列寧的文章,全部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那里邊講的是,奴隸們起來為真理而斗爭,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自己救自己,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群眾。在廬山會議時,我寫了一個七百字的文件,就提出是英雄創造歷史,還是奴隸們創造歷史這個問題。”(《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在外地巡視期間同沿途各地負責人談話記要》[一九七一年八月——九月]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第十三冊第248頁)
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選集·論聯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三卷第1031頁)
如:“一切革命的歷史都證明,并不是先有充分發展的新生產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產關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輿論,進行革命,奪取政權,才有可能消滅舊的生產關系。消滅了舊的生產關系,確立了新的生產關系,這樣就為新的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毛澤東文集·
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節選]》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零年二月] 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八卷第132頁)
圣哉,先哲的箴言!這些任誰都能明白的大實話,太值得我們去深思,細想,琢磨,考慮了,特別是現在、而今、當前、眼皮子下。。。。。。
(注*)[三緘其口] 緘,封。嘴上加了三道封條。形容說話極為謹慎。漢·劉向《說苑·敬慎》:“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宋·尤袤《全唐詩話·姚崇》:“欽之伊何?三命而走;謹之伊何?三緘其口”(《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第1版)
(注**)[韜光養晦] 韜:本為劍套,比喻隱藏。光:光芒,鋒芒。晦:昏暗,不清晰。養晦:暫且隱退之意。比喻暫且隱藏自己的鋒芒或才能,不使表現出來。南朝·梁·蕭統《靖節先生傳序》:“圣人韜光,賢人遁世。”《宋史·邢恕傳》:“公著薦于朝,得崇文院校書;王安石亦愛之。因賓客喻意,使養晦以待用,恕不能從。”清·鄭觀應《盛世危言·自序》:“自顧年老長庸,粗知《易》理,亦急擬獨善潛修,韜光養晦。”(劉萬國、侯文富主編;《中華成語辭海》[修訂版]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下卷第1054頁)
(2011/02/17,辛卯元宵之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