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國的生產力飛速提高,生產效率迅速提高,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造就了我國現在的經濟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二的地位,也造就了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極大地提高了,縮短勞動時間和降低勞動強度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 縮短勞動時間和降低勞動強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是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需要。
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在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人發展了,社會才能發展。社會發展又能反過來促進人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素質全面發展。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主要指人的身體(生理)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全面發展以及各種素質之間的均衡協調發展。人的發展來自學習實踐。人只有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學習新知、積累經驗、增強新本領。才能有更多的時間接受社會實踐的歷練和艱苦環境的考驗。而這就要求縮短勞動時間。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的是每周六天工作制,每天工作8小時。當時,我國企事業單位工作加班加點十分普遍,生產力水平不高,似乎只有靠延長勞動時間來彌補效率的不足。到了1994年3月,我國試行了“隔周五天工作制”。“1995年5月1日起,又實行5天工作制,即職工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40小時。”這一延續到今天的工作制也只有在國企得到嚴格的實施。在我國的服務業、制造業、運輸業、娛樂休閑業12小時工作制、隨意加班、隨意增加工作強度還是很普遍。我們不應該讓“血汗工廠”到處都是,努力避免富士康的N連跳再次出現。人類自工業化起大幅度提高生產率,創造無數奇跡,英美發達國家一些地區實行4小時工作制度。我們也應該努力縮短勞動時間,實現這樣的勞動制度。
二、 縮短勞動時間和降低勞動強度能增加就業,緩解失業。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實行出口創匯導向的外向型經濟增長方式。靠低成本、低技術、低價格、低利潤占領的低端市場,使得我們付出了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代價。2008年的金融危機逼得我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過度依賴出口和引進外資的外需拉動型的增長模式為啟動內需,實現以消費作為主導這樣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大、勞動者購買力有限,我國總需求有限。我們知道W = P ÍTÍN
產量(W)=勞動效率(P)Í勞動時間(T)Í勞動人數(N)
現在,我們的總需求產量(W)有限,而我們的勞動效率(P)大大提高了,所以我們的勞動時間應該降下來、勞動人數就可以增加,就可以緩解就業。
我們由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沒有經歷資本主義社會而飛躍到社會主義社會,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及一國兩制的思想,我們再由社會主義社會過度到目前的半社會主義半資本主義社會。這個社會演化變遷的歷史提示我們,目前的改革我們可以將國民經濟的核心要素都收歸國有、再在中國圈兩個圈(武漢、長沙--兩型社會,兩湖熟,天下足)試行共產主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