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誅殺少正卯?匯集觀點,請智者自辯
羅 寧
自天安門廣場樹立起孔子塑像之后,圍繞著孔子及其思想、學說的爭論,普遍、持續、激烈。為了參與討論,我連續發表文章,不斷從不同的角度闡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主張。
對于我發表的文章,大多數網民在閱讀后,沒有跟帖發表見解。在少量的網民跟帖中,支持者有限,反對者則氣勢洶洶,破口辱罵者亦不乏其人。更有網民,并不與我討論問題,只是反復以孔子誅殺少正卯為依據,證明自己反對孔子的正確,證明孔子確實罪大惡極,并義正詞嚴的對我進行質問。
為此,我感到有必要涉獵孔子誅殺少正卯的問題。于是,我再次在互聯網上對有關少正卯的資料進行了搜索。
如同所有曾經搜索過少正卯資料的網民一樣,我亦驚異于搜索到的質疑孔子殺過少正卯的資料,竟然比肯定孔子殺過少正卯的資料更多。
從互聯網中所搜索到的資料表明,自南宋的朱熹開始,直到當今,對于孔子是否誅殺了少正卯的問題,人們見仁見智,觀點一直是截然對立的。并且,基于肯定或者否定的立場,各種進行正反論證的精辟、精彩文章,也早已經汗牛充棟。
因此,在搜索到并閱讀了諸多高論之后,我確不愿意再做狗尾續貂之事,也不想在難以做出判斷的情況下參與討論。
然而,一些網民依據自己所認定的孔子殺過少正卯的論斷,卻不斷的嚴詞質問于我,并步步緊逼,如我不回應,則只能認為我心虛理虧。
所以,無奈之下,我只得在廣泛搜索的基礎上,不做評論,只匯集、列舉有限的相關資料、觀點,以請智者自識、自辯。
由于憂慮因為我的匯集、列舉,會致使提出質疑觀點的人士,享受到部分反孔者正在賦予我的粗暴對待,所以,請恕我在此不注明有關資料來源的個人信息。如有疑問者,可自己在互聯網中搜索。
肯定孔子殺少正卯的資料如下:
孔子殺少正卯的記載,最早見于《荀子。宥坐》,其文云: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汝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得免于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
《荀子》的記載可謂有聲有色,頗為生動,且是關于此事最早的材料,故司馬遷作《史記。孔子世家》便沿用此說,只是時間說得更為具體: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于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
孔子殺少正卯的事情最早記載在了《荀子》中。 司馬遷著《史記·孔子世家》時,沿用了這種說法。兩者的記載基本一致:魯定公十四年,孔子56歲時,當了魯國的攝相。七天后,就誅殺了魯國大夫、亂政者少正卯。這種說法影響很大,至今仍有人采用。
王充的《論衡》,務在求實。他又補充了一些有關的史事,當也有所依據。《論衡》說:“少正卯在魯,與孔子并。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看來,孔子與少正卯在魯國勢不兩立,當孔子“由大司寇攝相事”之后,少正卯之被誅是勢所必然的了。
質疑孔子殺少正卯的觀點如下:
孔子是主張“仁”的,“仁”是他整個學說的核心。并且,他明確闡述過“仁” 的含義是“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可見孔子是反對為政殺人的,怎么會掌權僅7 天就開殺戒呢?
如果孔子真的殺了少正卯,這無論如何都是孔子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情,但是為什么“少正卯之事,《論語》所不載,子思孟子所不言”呢?人們知道,《論語》是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集成的一部專門輯錄孔子及門人言行的書,對孔子的這件大事為什么只字不提?而子思是孔子之孫,孟子又是受業于子思的弟子,他們距孔子自然比荀子近,但是他們的著作《中庸》、《孟子》卻都沒有涉及此事,反而是距孔子少說也有250 年的荀子首次披露了孔子誅少正卯的整個事件,荀子的根據又是什么?
成書早于《荀子》的《左傳》、《國語》、《論語》、《孟子》等,都沒有提到孔子誅殺少正卯的事。而且,《左傳》、《國語》往往對孔子有所誣蔑,也不提此事,可見歷史上沒有孔子誅殺少正卯的事發生。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殺一個大夫,都是一件很大的難事,何況一個以大夫的身份去殺掉另一個大夫,并且,在上任才七天,就殺掉另一個大夫,這是不可能的。
據記載,魯定公十年(前500 年),齊侯與魯侯會于夾谷,當使上卿相禮,其時孔子正作司寇,魯公因其知禮,故使他越次而使之,“謂之攝相”,這里的攝相乃是相禮,孔子雖為司寇,卻在季孫氏諸人之下,根本沒有誅殺大夫之權,怎么可能殺掉”魯之聞人“少正卯呢?
《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衛靈公“三十八年,孔子來,祿如魯”,可見此時孔子已去魯至衛,但俸祿卻同在魯時一樣。衛靈公三十八年就是魯定公十三年(前497 年),魯定公十三年孔子已經離開了魯國。怎么會在第二年又去誅殺亂政的少正卯呢?
《史記》所述孔子誅少正卯的時間,也與其他記載有著明顯的矛盾。《史記·衛世家》云:衛靈公“三十八年,孔子來,祿之如魯”。可見這一年,孔子去魯至衛,其祿與在魯時一樣。衛靈公三十八年,為西元前497年,當魯定公十三年。而《孔子世家》卻說魯“定公十四年”,孔子“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既然孔子在魯定公十三年已經離開魯國,并在衛拿到與魯一樣的俸祿,何能在下一年又回到魯去“攝相”而誅少正卯呢?
如果少正卯真有能力讓孔門除顏回之外的所有學生都“背叛”孔子,則其智慧、道德必粲然可觀,孔子誅之,其弟子將如何看待孔子之為人?僅靠幾句莫名其妙的解釋,能讓學生心服口服?百姓又怎么看待孔子之為政?且孔子平生最惱恨、傷悲的就是為政者誅殺賢者。故此事在情理上可推斷為是極荒謬者。
少正卯在魯國聚徒講學能令“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可見其影響比孔子還大,其生徒比孔丘還多(除原有門人,還有從孔門過來的學生嘛),其思想一定自成體系,然而少正卯之學沒有片言只字留存于世。這不奇怪嗎?
少正卯,相關記載稱其為“亂政大夫”、“魯之聞人”,其社會地位至少不比孔子低,甚至還要高一些。當時魯國實際的執政者為三桓,三桓手下又有許多極有權勢的家臣。由大權旁落之諸侯國君任命的孔子,怎么可能擁有不經任何請示,就隨意誅殺國之世卿或大夫的權力,還公然暴尸三日以制造恐怖氣氛?
在孔子的思想、學說中,絕找不出用殺來解決思想異同的成分。所以,孔子是根本不可能做出誅殺少正卯這樣殘暴的事情。
民以為賢,仲尼始為政七日而誅之,百姓不知是仲尼嫉賢也?嫉賢而惑民,何以為政?”故曰,魯無少正卯而已矣,如有少正卯,仲尼必不殺也。
現在,在互聯網上,只要輸入少正卯這樣三個漢字,點擊搜索,就能立即看到關于孔子是否殺過少正卯的大量資料與針鋒相對的觀點。
孔子是否殺過少正卯并非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這件事影響到對孔子及其思想的評價。肯定孔子誅殺了少正卯的資料與觀點,具有權威性。但是,質疑者們提出的疑問,也很有道理。并且,諸多的疑問尚未得到令人滿意的解釋,從而使得孔子是否殺過少正卯成為一件謎案。
當然,對于發生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一起事件,不論是依據在孔子去世后二百五十年后,春秋戰國時代后期荀子所作的記述,還是按照距今近八百年的南宋朱熹首先質疑之后,紛至沓來的諸多質疑觀點,即使是才高八斗者,人們也難以獲取令眾人皆服的論證結果。
所以,對于孔子是否殺過少正卯的問題,還是不予討論為宜。并且,尤其是不應該認為孔子殺少正卯就是不容置疑的定論,可以當作批判、辱罵孔子的證據;當作制服、戰勝爭論對方的武器,來理直氣壯的頻頻使用。因為,孔子是否殺過少正卯的問題,至今為止,各種觀點仍然莫衷一是。
因此,試圖用沒有定論的謎案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不僅不能制服、戰勝爭論的對方,也會使自己陷入難以自拔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迷途與迷魂陣。
按照當代人“疑罪從無”的法治理念,在爭議很大,諸多關鍵的疑點、疑問又不能否定、不能排除的情況下,判定被告人無罪,或許會更為妥當一些,離真實也應該更近一些。
各位堅定的反孔者,以為然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