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農:新社會生產力理論與實踐
新社會生產力理論與實踐
摘要:
本文通過對生產力中人、自然等概念進行全面理解和把握,充分展示人的主客體屬性,完整揭示生產力中的主體要素、中介要素、客體要素的內涵。糾正傳統生產力理論中將這三個要素只是以自然物質客體(不包括人這一自然物)為坐標系,簡單概括為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的片面認識。
人做為自然界一員在進行自然物質資料生產的同時,也同樣是被主體人認識和改造的客體對象,從人類誕生之日起,人們除了從事物質資料的社會生產實踐活動,同時也從事著以人為對象物的社會管理實踐活動,在這一領域也對應的構成了主體、中介、客體的三個要素,他們表現為管理者、管理工具、管理對象(被管理者)。
勞動者改造自然屬性對象,生產物質資料,屬于物質屬性的生產力;管理者改造人的社會屬性對象,生產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及其關系,實際上生產的就是社會生產關系,可稱之為“社會生產關系生產力”。二者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社會生產力。
以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力為主的人群構成了經濟基礎主體,以生產社會生產關系的生產力為主的人群構成了上層建筑主體。
人們在生產物質資料和生產關系時所產生的生產力如果是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就是“正生產力”,反之就是“負生產力”。
民主:就是通過程序化的過程選擇“社會生產關系生產力”以智能化的調節生產關系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制度。
關鍵詞:人 自然 主客體 生產力 管理生產力 需要 正負生產力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
生產力定義:
在社會科學領域,傳統上一般定義為:“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獲得生活資料的能力”。
從定義中可以發現三個關鍵詞語,人、自然、獲取生活資料。下面我就論述一下,正是由于長期以來對這三個概念的不完整認識,才使得傳統的生產力理論陷入了困境,并使社會主義理論建設及其實踐運動進入一連串的誤區.
自然的完整認識:
"自然"這個詞原意是指人或物的固有屬性、本質。當代哲學一般從兩個方面去定義自然概念的:一方面把自然等同于客觀世界,等同于物質(其中包括人本身)即所謂廣義的;另一方面又把與人類社會和人工物相對的東西稱作自然,即所謂狹義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中寫道,自然“有二義:廣義的自然是指具有無窮多樣性的一切存在物,它與宇宙物質、存在、客觀實在這些范疇同義的;狹義的自然是指與人類社會相區別的物質世界,或者自然界……。”哲學家一般從這兩重意義上使用自然概念,然而傳統經典作家所處的歐洲更多是在狹義意義上來看待自然的,這在當時的文獻中俯拾皆是.
馬克思也曾經說:“自然界沒有制造出任何機器,沒有制造出機車、鐵路、電報……,他們是人類勞動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76卷下,219頁。)顯然當時歐洲普遍存在的對自然的類似描述是指與人相對的,這個自然是不包括人在內的。于是就造成了部分社會客體對象的缺失,與之相對應部分主體實踐活動就被拋棄在生產力視野之外。這就造成了只有面對純粹物質世界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人們才是生產力的唯一發動者,物質對象世界成了生產力中唯一的勞動對象要素,它們之間的中介只是“鐵器、紡機”等等物質化的勞動工具。從事管理活動中的人,就成了被決定和被豢養的附屬品。
其實,從人類誕生之日起,人類自身和社會群體就如同其他自然物一樣,也是同時被認識和被改造著的對象物,如果類人猿使用工具去狩獵,去謀生。它們同樣會使用工具或者其他行為能力去面對族群,例如為了更好的生存必須在族群中建立等級地位,權力結構,使之能夠發揮更大的生產效力,這在所有動物群落中都可以看到明顯特征。如果說類人猿的生產活動還稱不上“勞動”,仍然屬于一種自然界活動的話,那么,類人猿族群內部的“管理”活動也以一種自然活動的面目出現了。如果“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話,那么,這個勞動就是對自然界和人類族群為對象的全面地勞動,而不是僅僅使用物質工具改造單一的物質世界,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顯然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標志,必定包括以人類為生產對象的管理能力的成熟。人類歷史生產力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勞動和管理”的雙重進步,這樣的描述也是更加真實的貼近歷史事實的!
正是因為人這一自然物被拋棄到生產力的客體對象物之外,才造成人類管理活動的生產力缺位,也使得我們在認識類似國家機器的政治、軍事、警察等等上層建筑部門與生產力的關系問題上出現了簡單化傾向。傳統生產力理論中生產力的概念就僅僅成了經濟學的范疇,使我們在理解和探索社會管理實踐活動中,譬如民主、自由、法制、人權等問題時出現了認識上的困難。
社會生產關系生產力
由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對生產力給于一個完整的還原了。看下面的列表:
主體要素 中介要素 客體要素
勞動者 (工人、雇員等) 勞動工具(例如,鋤頭、紡機等) 勞動對象(自然物質)
管理者 (經理、總統等) 管理工具(例如,武器、監獄等) 管理對象(人的關系)
當一個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時,他的勞動對象是自然物,生產的是物質生活資料,它使用的“鋤頭”就是"勞動工具"。而當他們揭竿起義去改變政權,改變不合理的生產關系時,勞動對象就變成了人,他們手中的鋤頭就成了"管理工具",此時生產的是社會生產關系.以管理者和管理工具生產“生產關系"產品為主體的.共同構成了上層建筑.以勞動者和勞動工具生產自然物質資料為主體的,共同構成了經濟基礎.
"社會生產關系管理生產力" 往往通過分工----即職責安排, 分化----機構和部門,或者社會主體的設置----個人主體、國家主體、類主體等.通過法制或者其他強制手段改變財產關系等等.來達到生產"社會生產關系"的目的.
民主的作用: 我們簡單的拿出最有爭議的民主來進行一番符合新生產力的論述.民主的基本作用就是為了選舉出一個群體的管理者,而這個管理者的職能就是通過對生產關系的改變來促進群體目標的實現.封建社會是通過暴力的行為來推翻統治者來達到改變生產關系的目的,而資本主義的民主就更進了一步,通過程序化的方式來完成管理者的更迭,進而實現智能化的改變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目的.但是這里面還有一個問題,生產關系能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除了變更不合適的管理者外,最重要的是能否科學的認識和把握生產力發展現狀,進行科學的決策和合理的生產關系調整.而不是簡單的換人了事.所以到了社會主義民主,就應該是民主和科學的改變社會生產關系的階段.從這里可以看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具有準確把握生產力發展狀況和高效調節社會生產關系的才具.比如說在國家政權方面跟幾黨制是沒有必然關聯的.
需要和異化:
人類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在需要和滿足需要之間的矛盾中進行的.在社會生產實踐過程中,人們進行生產和管理活動是一回事,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否滿足人類生存和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就是另一回事了.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活動中不但生產出了能夠滿足自身需要的產品,同時由于人類認識及技術水平的局限性,也生產出了人類不需要,甚至妨害人的需要的產品.
比如,工廠生產產品時,卻造成了污染,破壞了原本在滿足著人類生存需要的環境.那么這部分生產就是對人的異化.雖然也是勞動的產品,那么它只能是算作負的生產力.
同樣,管理者在改造社會生產關系時,由于社會科學水平的限制或者方法及控制手段的低下,造成了對生產力的傷害,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倒退.那么,他們生產的" 社會生產關系生產力" 也就是負的生產力.
社會生產力的量化:
一家造紙廠生產了30萬元的產品,滿足了人的部分需要,但同時排出的污水造成了20萬元的損失又妨害了人的需要.那么他的生產力只能按10萬元來計算.如果僅僅從產值上來看生產力是發展了,但實際上造成了退步.我認為GDP的統計應該把負生產力的因素考慮進去.
再比如,前東歐和蘇聯國家在實行改革,調整社會生產關系的過程中,由于沒有科學合理的把握國家現狀,沒有為生產力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生產關系變革環境,結果造成了發展的倒退.這就是負的生產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卻牢牢抓住了社會穩定和適當調整,生產關系的生產效率很高.才使得中國二十多年的發展發生了質的飛躍.當然,我們不否認在改革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
歷史唯物主義中的主客體認識:
生產力是通過社會主體與社會客體的交互作用,即通過社會實踐、生產勞動表現出來的。而社會主體不僅指的個人,同時還包括其他類型:個體主體、群體主體、國家主體、類主體。人類歷史進化的過程,也是人類的個體主體性到類主體不斷生成和完善的過程。主體人本身就是人自身的生產物,也就是說,在生產自然物質的同時,也生產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由此組成的不同類型主體.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明確地指出人是社會的人,人的主體性恰恰是在個體主體、群體主體(例如家庭等組織)、國家主體等不同類型主體中來得到綜合體現的。于是出現了人與人的競爭,群體與群體的競爭,國家與國家的競爭,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而生產力的發展就是一個個體主體和其他類型主體不斷成熟的發展過程,到最后類主體的形成,以類的主體意識出現去共同面對自然界的發展時,人對人才不會是狼,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產生的與自然界的緊張關系才會解決.
社會生產關系生產力就是通過分工、分化調整社會機構和部門的設置,以及財產關系,來達到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目的。
以中國封建縣衙為例。縣太爺即管行政、又管司法、又管刑偵、又管工商稅務等等。到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通過分工和分化的安排,使得部門的設置更好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是資本主義的國家主體并沒有把經濟權利分化出來,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部門,使國有資本同私營企業一樣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中展開競爭,所以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是不完善的,其實封建社會國家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改造直接進入社會主義階段。社會主義國家之間通過鼓勵公有經濟的發展,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最終走向融合與合作。人類面臨的很多困境就將迎刃而解。
結束語:
對社會生產力理論的重新認識和發展對完善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能夠更加清晰的認識政治、經濟學說發展中的很多難題,能夠更加合理的指導中國乃至世界社會主義實踐運動。
原文轉自:光明網論文發表交流中心 2006年1月7日
摘要:
本文通過對生產力中人、自然等概念進行全面理解和把握,充分展示人的主客體屬性,完整揭示生產力中的主體要素、中介要素、客體要素的內涵。糾正傳統生產力理論中將這三個要素只是以自然物質客體(不包括人這一自然物)為坐標系,簡單概括為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的片面認識。
人做為自然界一員在進行自然物質資料生產的同時,也同樣是被主體人認識和改造的客體對象,從人類誕生之日起,人們除了從事物質資料的社會生產實踐活動,同時也從事著以人為對象物的社會管理實踐活動,在這一領域也對應的構成了主體、中介、客體的三個要素,他們表現為管理者、管理工具、管理對象(被管理者)。
勞動者改造自然屬性對象,生產物質資料,屬于物質屬性的生產力;管理者改造人的社會屬性對象,生產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及其關系,實際上生產的就是社會生產關系,可稱之為“社會生產關系生產力”。二者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社會生產力。
以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力為主的人群構成了經濟基礎主體,以生產社會生產關系的生產力為主的人群構成了上層建筑主體。
人們在生產物質資料和生產關系時所產生的生產力如果是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就是“正生產力”,反之就是“負生產力”。
民主:就是通過程序化的過程選擇“社會生產關系生產力”以智能化的調節生產關系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制度。
關鍵詞:人 自然 主客體 生產力 管理生產力 需要 正負生產力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
生產力定義:
在社會科學領域,傳統上一般定義為:“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獲得生活資料的能力”。
從定義中可以發現三個關鍵詞語,人、自然、獲取生活資料。下面我就論述一下,正是由于長期以來對這三個概念的不完整認識,才使得傳統的生產力理論陷入了困境,并使社會主義理論建設及其實踐運動進入一連串的誤區.
自然的完整認識:
"自然"這個詞原意是指人或物的固有屬性、本質。當代哲學一般從兩個方面去定義自然概念的:一方面把自然等同于客觀世界,等同于物質(其中包括人本身)即所謂廣義的;另一方面又把與人類社會和人工物相對的東西稱作自然,即所謂狹義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中寫道,自然“有二義:廣義的自然是指具有無窮多樣性的一切存在物,它與宇宙物質、存在、客觀實在這些范疇同義的;狹義的自然是指與人類社會相區別的物質世界,或者自然界……。”哲學家一般從這兩重意義上使用自然概念,然而傳統經典作家所處的歐洲更多是在狹義意義上來看待自然的,這在當時的文獻中俯拾皆是.
馬克思也曾經說:“自然界沒有制造出任何機器,沒有制造出機車、鐵路、電報……,他們是人類勞動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76卷下,219頁。)顯然當時歐洲普遍存在的對自然的類似描述是指與人相對的,這個自然是不包括人在內的。于是就造成了部分社會客體對象的缺失,與之相對應部分主體實踐活動就被拋棄在生產力視野之外。這就造成了只有面對純粹物質世界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人們才是生產力的唯一發動者,物質對象世界成了生產力中唯一的勞動對象要素,它們之間的中介只是“鐵器、紡機”等等物質化的勞動工具。從事管理活動中的人,就成了被決定和被豢養的附屬品。
其實,從人類誕生之日起,人類自身和社會群體就如同其他自然物一樣,也是同時被認識和被改造著的對象物,如果類人猿使用工具去狩獵,去謀生。它們同樣會使用工具或者其他行為能力去面對族群,例如為了更好的生存必須在族群中建立等級地位,權力結構,使之能夠發揮更大的生產效力,這在所有動物群落中都可以看到明顯特征。如果說類人猿的生產活動還稱不上“勞動”,仍然屬于一種自然界活動的話,那么,類人猿族群內部的“管理”活動也以一種自然活動的面目出現了。如果“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話,那么,這個勞動就是對自然界和人類族群為對象的全面地勞動,而不是僅僅使用物質工具改造單一的物質世界,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顯然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標志,必定包括以人類為生產對象的管理能力的成熟。人類歷史生產力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勞動和管理”的雙重進步,這樣的描述也是更加真實的貼近歷史事實的!
正是因為人這一自然物被拋棄到生產力的客體對象物之外,才造成人類管理活動的生產力缺位,也使得我們在認識類似國家機器的政治、軍事、警察等等上層建筑部門與生產力的關系問題上出現了簡單化傾向。傳統生產力理論中生產力的概念就僅僅成了經濟學的范疇,使我們在理解和探索社會管理實踐活動中,譬如民主、自由、法制、人權等問題時出現了認識上的困難。
社會生產關系生產力
由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對生產力給于一個完整的還原了。看下面的列表:
主體要素 中介要素 客體要素
勞動者 (工人、雇員等) 勞動工具(例如,鋤頭、紡機等) 勞動對象(自然物質)
管理者 (經理、總統等) 管理工具(例如,武器、監獄等) 管理對象(人的關系)
當一個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時,他的勞動對象是自然物,生產的是物質生活資料,它使用的“鋤頭”就是"勞動工具"。而當他們揭竿起義去改變政權,改變不合理的生產關系時,勞動對象就變成了人,他們手中的鋤頭就成了"管理工具",此時生產的是社會生產關系.以管理者和管理工具生產“生產關系"產品為主體的.共同構成了上層建筑.以勞動者和勞動工具生產自然物質資料為主體的,共同構成了經濟基礎.
"社會生產關系管理生產力" 往往通過分工----即職責安排, 分化----機構和部門,或者社會主體的設置----個人主體、國家主體、類主體等.通過法制或者其他強制手段改變財產關系等等.來達到生產"社會生產關系"的目的.
民主的作用: 我們簡單的拿出最有爭議的民主來進行一番符合新生產力的論述.民主的基本作用就是為了選舉出一個群體的管理者,而這個管理者的職能就是通過對生產關系的改變來促進群體目標的實現.封建社會是通過暴力的行為來推翻統治者來達到改變生產關系的目的,而資本主義的民主就更進了一步,通過程序化的方式來完成管理者的更迭,進而實現智能化的改變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目的.但是這里面還有一個問題,生產關系能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除了變更不合適的管理者外,最重要的是能否科學的認識和把握生產力發展現狀,進行科學的決策和合理的生產關系調整.而不是簡單的換人了事.所以到了社會主義民主,就應該是民主和科學的改變社會生產關系的階段.從這里可以看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具有準確把握生產力發展狀況和高效調節社會生產關系的才具.比如說在國家政權方面跟幾黨制是沒有必然關聯的.
需要和異化:
人類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在需要和滿足需要之間的矛盾中進行的.在社會生產實踐過程中,人們進行生產和管理活動是一回事,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否滿足人類生存和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就是另一回事了.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活動中不但生產出了能夠滿足自身需要的產品,同時由于人類認識及技術水平的局限性,也生產出了人類不需要,甚至妨害人的需要的產品.
比如,工廠生產產品時,卻造成了污染,破壞了原本在滿足著人類生存需要的環境.那么這部分生產就是對人的異化.雖然也是勞動的產品,那么它只能是算作負的生產力.
同樣,管理者在改造社會生產關系時,由于社會科學水平的限制或者方法及控制手段的低下,造成了對生產力的傷害,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倒退.那么,他們生產的" 社會生產關系生產力" 也就是負的生產力.
社會生產力的量化:
一家造紙廠生產了30萬元的產品,滿足了人的部分需要,但同時排出的污水造成了20萬元的損失又妨害了人的需要.那么他的生產力只能按10萬元來計算.如果僅僅從產值上來看生產力是發展了,但實際上造成了退步.我認為GDP的統計應該把負生產力的因素考慮進去.
再比如,前東歐和蘇聯國家在實行改革,調整社會生產關系的過程中,由于沒有科學合理的把握國家現狀,沒有為生產力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生產關系變革環境,結果造成了發展的倒退.這就是負的生產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卻牢牢抓住了社會穩定和適當調整,生產關系的生產效率很高.才使得中國二十多年的發展發生了質的飛躍.當然,我們不否認在改革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
歷史唯物主義中的主客體認識:
生產力是通過社會主體與社會客體的交互作用,即通過社會實踐、生產勞動表現出來的。而社會主體不僅指的個人,同時還包括其他類型:個體主體、群體主體、國家主體、類主體。人類歷史進化的過程,也是人類的個體主體性到類主體不斷生成和完善的過程。主體人本身就是人自身的生產物,也就是說,在生產自然物質的同時,也生產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由此組成的不同類型主體.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明確地指出人是社會的人,人的主體性恰恰是在個體主體、群體主體(例如家庭等組織)、國家主體等不同類型主體中來得到綜合體現的。于是出現了人與人的競爭,群體與群體的競爭,國家與國家的競爭,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而生產力的發展就是一個個體主體和其他類型主體不斷成熟的發展過程,到最后類主體的形成,以類的主體意識出現去共同面對自然界的發展時,人對人才不會是狼,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產生的與自然界的緊張關系才會解決.
社會生產關系生產力就是通過分工、分化調整社會機構和部門的設置,以及財產關系,來達到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目的。
以中國封建縣衙為例。縣太爺即管行政、又管司法、又管刑偵、又管工商稅務等等。到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通過分工和分化的安排,使得部門的設置更好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是資本主義的國家主體并沒有把經濟權利分化出來,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部門,使國有資本同私營企業一樣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中展開競爭,所以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是不完善的,其實封建社會國家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改造直接進入社會主義階段。社會主義國家之間通過鼓勵公有經濟的發展,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最終走向融合與合作。人類面臨的很多困境就將迎刃而解。
結束語:
對社會生產力理論的重新認識和發展對完善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能夠更加清晰的認識政治、經濟學說發展中的很多難題,能夠更加合理的指導中國乃至世界社會主義實踐運動。
原文轉自:光明網論文發表交流中心 2006年1月7日
鏈接地址: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7354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