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公天下”,還是“家天下”? 不知道啥時候,“人”走到一起來了!也許是抵御外部要比單個的“人”強,所以開始“群居”了,這個屬性動物界也有。如果都是“獨行、獨居”也就用不到“道德”與“文化”什么了。既然“群居”,那就首先服從“公天下”理念;既然“群居”,那就有分工的需要;既然“群居”,那就有“善”與“惡”的道德之分;既然“群居”,那就有對后代道德教化過程。那個時候恁要“家天下”,那么恁走就是了。走了再聚,還是需要這套規則,部落也就產生了。物質的匱乏,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個“需”是生存之必須。那么在“公天下”的旗幟下,許多概念開始誕生。 “仁”,無善則不“仁”。“與人為善”是這個群居部落,能夠內斂基本要素。否則那也就“四分五裂”了,分也好裂也罷,還是一句話,這個世界很大,恁走就是了…… “義”,救人如救己。在受外部威脅時,總要有為了維護群體利益抗擊威脅的“義舉”行為,也是必須提倡與感恩的。“不義之舉”受到排斥,是“群居”之需要…… “禮”,是群居分工合作的“秩序”。群體越大協同合作變得復雜,部落首領產生也必須要有共識與認同的。分工合作,統一協調,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開始是個松散集體,之后走向部落、氏族乃至國家…… “智”,是“人”區別動物的分水嶺。“智”包括物質多少與群體有序兩方面,這就是之后社會發展兩個基本點,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信”,是對群體中任何“人”社會交往的檢驗標準與衡量尺度。是最終表達出來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人”無信不立! 那么在母系制社會中,這五條也已經形成。這是母親們傳遞給孩子們的一種求生本領,也成為這個時期“人”的基本素養與本能。這是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否則也不能在一個氏族社會生存。“敬畏天”作為道德傳承的約束力!母系制特色就是“不知其父,只認其母”。性活動支配權在女性,人的延續責任在母親,權利與義務是對等,是個“物盡天澤”的時代,自然選擇也。 到了父系氏族和國家產生前,那是在“公天下”的“仁、義、禮、智、信”的道德發展的繁榮和鼎盛時期。在這個時代里一個才華橫溢的男人(伏羲氏)代表出現了!當然還有別的男人,但由于“久遠”都忘卻了,唯有他留下傳說,也許是他最有出息!他觀天文,察時變,演八卦,創歷法,在那個懵懂的年代,伏羲氏“一畫開天”,引導大家主動認識天地萬物,教人按照“天人合一”的自然規律去辦事,引導當時的人們進行男聘女嫁,創立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婚姻制度,父系氏族社會也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這在當時社會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這是個“既有家,又是公天下”的時代。這里不僅有“人種”的繼承與延續,而且也認定“人之根(祖宗)”。人們意識到,“我從哪里來?來到人間能干什么?將來又要到哪里去?”,一句話:“人”懂得了“文明”。然而,有了文明,不文明也就伴隨而來。何謂不文明呢?“仁、義、禮、智、信”只約束別人,不約束自己;“衣食住行”利“己”不利“他”。所以,“祭祀制度”產生就是教化人的,即后來的人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敬畏思想,是祭祀制度的基礎,生存要懂得感恩。“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否則將“天誅地滅”等等。 父系制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向外部擴張也不可避免,到了神農氏時期,農耕時代的到來,由土地兼并帶來的部落戰爭也隨即而來。而平息部落戰爭最有出息的男人,那就是黃帝。既延續了炎黃子孫,又創立了華夏古國,此時社會生機一片。一個進步的社會,無論財富多少然基本特征就是需要有序的。 國家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政權也誕生了,在政權的作用下,催生了農田制度、行為制度,出現了軍隊、鑄造、服裝、數學、天文、歷法、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這使得人們告別了蠻荒的年代,人類真正的邁入了文明社會,人們在尊稱“伏羲、神農、黃帝”的“三黃”之中,黃帝最棒!同時迎來了一個“三黃五帝”的“大同時代”。 雖然由“權利”派生出一些不良成分,但社會主流還是結成以“孝、誠、忠、信、敬、恭、寬、敏、惠、勤、恒、智、儉、謙、恕、廉、勇、和”的人倫傳統美德洪流。如:“堯天舜日”,說的就是清平社會的典范與楷模,直到今天依然被人們欣欣向往。 奴隸社會的出現,開啟了中國“家天下”的帝國之門。私有制使權力有了另一負面功能,合法或者不合法的占有社會大量的財富。比如,啥叫“萬戶侯”?就是一個以統治數量等級制度。國家雖有法律(也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執法犯法,罪加一等”等等),但天平已逐漸傾斜。然“天子好德”,可帶來“小康之治”;而“天子無德”、“助紂為孽”,那么就得“改朝換代”了。但天子的“好德”是不對壓迫階級的“奴隸們”而言的,這一點必須牢記,而且根本區別于“大同時代”僅僅少量部落戰爭的奴隸,奴隸制社會的奴隸那可是一個廣大的群體。到了春秋末期,奴隸起義已經存在。所以不存在“小康之治”了,如“盜跖起義”,自然不是“小康”生活下的起義了。從漢墓出土的《盜跖》篇說的故事也很有點意思的,這個盜趾懂得不少哈! 然而,歷史詭異的是,“公天下”的美譽怎么就落到了“孔子”頭上了?從“黃帝最棒”到“堯天舜日”,怎么就道德完整體系的成熟期給予了孔子?孔子時代可是“禮崩樂壞”的年代。一句“子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騙過多少人?這歷史怎么顛倒才是個好?“家天下”?那問問洛克菲勒家族,這資產啥時才能有個夠呢? |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