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又到小年。在臘月23日這天,老家有祭灶、掃塵等習俗。
據坊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神仙,因犯了過錯,被玉皇貶到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既是戴罪履職,只能忠于職守,以圖東山再起。于是乎,便一年到頭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上方,監督著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做好詳細記錄,等到了臘月二十三日晚間回轉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而到了處夕晚上再返回人間,根據玉帝的旨意開始新的一年。
灶王爺上天專門稟報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因此,對鄉親們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不容忽視。所以在祭灶時,無論窮富,都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在民間早就流傳著“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里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謠。
天一擦黑兒,家家戶戶就會放起鞭炮,在鞭炮聲中由男主人把祭品供在灶王像前,點上蠟燭和線香,祈禱跪拜。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這類食品又甜又粘,取意灶君上天后嘴被粘住,免生是非。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式完成后,就將灶君的神像拿下來燒掉,“送神上天”。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再將灶君接回來過年。久而久之流傳下來,就有了“祭灶”的習俗。
祭灶時,人們總是要默默禱告,提出具體要求,有時也免不了訴說自己的心事。唐代曾有《送灶》詩一首,以幽默詼諧的筆調,向灶君訴說對社會不公的不滿。詩中寫道:“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玉帝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
有的農戶則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一起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小年過,春節到。小時候總是盼過年,因為可以穿新衣,吃糖瓜、放鞭炮,可以隨便和小伙伴們玩到很晚而不被責罵,過年前后的一段日子,是窮孩子一年中最快樂的時光。而長大了,工作了,成家了,有子女了,過年時卻會增添一絲憂傷:不只是因為年齡在增長,也會不期然想起評劇《祥林嫂》中的一句唱詞:“窮人過年好比過鬼門關”,自然也對灶君上天的傳說有了新的理解。
在筆者想來,“祭灶(又叫辭灶)”習俗,實有深意。對于平民百姓來說,首先是期盼。小時候就聽爺爺說過,家里如有在外的親人能回家過年,就應趕在辭灶前趕回家中,否則就會被“辭在外頭”,到現在也不明白這四個字的含意,心想大概是盼團圓吧。另一層意思就是勸善,“辭灶”習俗在告訴每一個人,灶君每時每刻都與你同在,不要說臟話做壞事,就是有一星點不好的想法,也瞞不過灶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灌輸到孩子心靈中,長大了就能避免走歪路,奔斜路。
而對于統治者來說,“辭灶”習俗則有對百姓實施“精神控制”之嫌。任何一種權力之所以能長期維系,除了社會的、經濟的物質原因外,還必須要有心理的、意識形態等非物質因素的支持。“君權獨尊”在中國得以長期存在,正得益于“迷信”。在他們嘴上吐出來的,官和民、富和窮都是天生,老百姓只能做“順民”。為此,對老百姓不僅在政治上壓迫,經濟上剝削,還要在精神上控制。“辭灶”習俗,正是在中國哲學、文化中一直占主導地位的“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理論中產生出來的。在官場、民間受到普遍尊崇,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政治以突出其神秘性手段放大其權威性的非凡成功。其實在他們的骨子里,根本不相信神的存在,君不見其表面上滿口道德文章,其實滿肚子男盜女娼,無論哪朝哪代,最爛的是后宮,最壞的是官員。“只準自己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好話說盡,壞事做絕”、“十官九貪”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送走灶王爺,人們就該清掃、洗涮,干干凈凈迎新年了。由此想知,祭灶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在百姓心中有著重要意義,表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眾企盼祥和、平安的心情。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