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國家最高領導人已通過全民普選產生。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競選制、普選制是符合中國國情,并符合現代民主政治潮流的政治制度。
不能對臺灣行使主權的中國,就不可能是強大的中國。
日本亡我之心一直不死,會竭力與美國一道遏制中國。
收復臺灣的戰略不外乎由硬、軟兩個相輔相成的策略所構成。臺灣成為一片焦土也要收回……
中國要有與大國地位相稱的航空母艦群。
中國要充分運用離間計,就像美國離間中國與鄰國的關系一樣,不斷揭露美國稱霸全球、各個擊破的策略。
20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100華誕。讀者可能會問,到那一天,中國會是什么樣子呢?我們在這一章不討論種種的可能性,只假定,中國沿著改革開放的路線,朝向好的方向發展,那時應當是什么樣子呢?我的回答:應當是一個完成了統一大業的并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繁榮強大的中國,簡稱大中國。2049大中國是全體華人中國夢的初步實現。屆時,每一個中國人都在為中國更美好的未來,同時為全人類的更美好未來共同奮斗。
一、2049大中國藍圖
2049大中國,從政治架構上看,國家最高領導人已通過全民普選產生。中國共產黨成為中華各民族的先鋒隊。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其他民主黨派的人士,只要接受共產黨章程(已經過多次修改,尤其是對共產主義作了人本意義的修正),符合入黨條件,隨時可以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無黨派人士與其他黨派人士一樣,只要遵守國家憲法,憑公民資格可以參加國家任何一個級別公職競選(除法律規定國家元首由中國共產黨推選候選人競選產生),從省長到鎮長,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長到鎮人民代表大會主任等職,通過一定的競選機制產生。臺灣、香港、澳門及其他任何行政區域的公民都可以角逐競選最高議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長。
我在本書后面第十三章要論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競選制、普選制是符合中國國情,并符合現代民主政治潮流的政治制度。其制度的特點是簡明、節省、高效、穩定。大一統又不失個性自由。這種制度可確保優秀人才成為國家棟梁,無能之輩無法混跡官場。這種制度可以根絕腐敗,根絕買官賣官。這種制度可確保外國政治勢力無法在國家權力機構安插代理人。這種制度可確保中華民族永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種制度可確保中國對人類作出與其大國地位相適應的貢獻。一句話,這種政治制度將比現行西方政治制度體現出更大的優越性,因為它吸收了西方政治制度的優點,而拋棄了其弱點。這是后話。
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鄧小平都曾對中國實行普選作過預言。
據《新華日報》1945年9月27日報道,毛澤東在回答路透社記者有關未來中國政治架構的提問時說:自由民主中國的各級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是由普遍、平等、無記名的選舉所產生……它將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原則和羅斯福的四大自由。
1987年4月16日,鄧小平在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說:“……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權分立,多黨競選等等。我們并不反對西方國家這樣搞,但是我們中國大陸不搞多黨競選,不搞三權分立、兩院制。我們實行的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這最符合中國實際。如果政策正確,方向正確,這種體制益處很大,很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達,避免很多牽扯。……大陸在下個世紀,經過半個世紀以后可實行普選”。(《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20頁)
鄧小平的上述談話離現在已過去二十多年。我們不必犯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錯誤,認為鄧小平的每一句話都毫無偏差,重要的是要領會鄧小平講話的精神實質。鄧小平上述講話有兩個要點:一是說西方的民主制度適合于西方但不一定適合于中國。他們的多黨競選是歷史的產物,中國共產黨一黨執政,多黨合作,不搞輪流執政也是歷史的產物。這種框架可以改良,但不能根本否定,否則會天下大亂,外國勢力會立即干涉中國內政。至于是三權分立,還是五權分立,是兩院制,還是一院制,都是權力制約方式問題,民意表決方式問題,這不是問題的根本。中國可以而且必須確立權力制衡機制。這一點與維護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并不矛盾。二是中國經過一定時期的過渡也會實行普選。鄧小平說要到2050年以后才會實行普選,那是他基于當時中國的條件所作的判斷。鄧小平沒有預想到他去世后中國的發展速度如此地快,也沒有想到世界的變化如此地快,歷史的車輪正加速行駛,國內、國際的形勢都要求中國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步伐。因此,中國普選的實現必須要比鄧小平預言的要快、要早。普選產生國家最高領導人,可確保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更加符合中華各民族的共同意愿,因而更能體現共產黨執政的合理性、權威性。一個視民眾意愿為自己的意愿、視各民族共同利益為自己的利益,因而能充分調動每一個公民政治熱情的中國共產黨將無敵于天下。
2049大中國的經濟社會狀況又會是怎樣呢?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在加速物本發展的同時,構建人本經濟制度;這一點放在第十一章討論)的深入,社會生產力將每隔幾年上一個臺階。到2049年以前,中國經濟總量將大大超過美國、超過歐盟;人均GDP、GNP超過中等發達國家,中國綜合國力接近或超過美國。普及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實力雄厚,城市居民已占總人口的80%以上;外國投資總量比現在增加,但所占的比重大大低于中國國有資本、私有資本所占的比重;中國公民私有資本比重在50%以上,企業形式多元化,國有資本控股企業普遍實行員工持股,員工普遍持有人力資本股、物力資本股兩種股權(二元股份制)。民間私營的大、中企業受國家法律、政策引導也普遍實行二元股份制。屆時,從企業數量上看,私營小企業與個體戶的數量占絕對多數。社會保持充分就業,失業率在5%以下。國民經濟的命脈掌握在國有控股公司和中國公民控股的股份制公司手中。凡涉及國計民生尤其是金融、稀有礦產資源、農作物(種子)不允許外國資本控制,現已失落控制權的重新奪回。中國不惜代價確保社會的金融安全、食品安全、能源安全。中國創建的人本制度下的人才制度,導致英才輩出,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向中國集聚,中國科技研發能力躍居世界前列,大學、國家科研機構、民間科研機構實行校長、院長負責制,任期目標制,職務 向社會競聘。
2049大中國的文化狀況和國人的精神風貌會是什么樣?中華5000年文明史中的燦爛文化,將得到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人為本與天人合一大放異彩,傳統文化的封建糟粕(主要是等級觀念導致的官本位)被揚棄,西方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張揚個性,敢于冒險、探險、崇尚科學與民主)被充分吸收。在東西方文化交融基礎上的人本文化脫穎而出,成為先進文化,示范文化。人本文化的創生,伴隨著真正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類歷史上將出現比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啟蒙運動時期更為輝煌的思想大解放和人類優秀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民間宗教、以及國家倡導的與時俱進的人本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文化藝術產品為全體中國人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糧,由意識形態危機導致的信念危機、信仰危機被消除,人人精神振奮,意氣風發,為自己的美好未來,為國家的美好未來,為人類的美好未來而工作,而奮斗!
二、收復臺灣戰略
現在讓我們先將2049大中國的夢想放在一邊,考察一下中國大陸的周邊世界。
為了遏制大中國的實現,遏制中國的快速崛起,以美國、日本為首的帝國主義、軍國主義在中國大陸的周邊實施了戰略大包圍、大封鎖。他們試圖假借“中國威脅論”武裝中國周邊國家,真實地威脅中國,千方百計阻止中國收回臺灣,實現中華民族的統一。他們試圖將新中國困死在大陸,出不了大洋,走不到世界舞臺的中心。
新中國建立以來,尤其是鄧小平去世后,美國與日本聯合起來加強對臺海的控制,為兩岸和平統一制造障礙。可以這樣說,臺灣能否收回,決定中國未來的走向和國家命運。不能對臺灣行使主權的中國,就不可能是強大的中國。
臺灣具有什么樣的戰略地位?美國、日本為什么對臺灣垂涎欲滴,舍不得放手?
先看美國的立場和意圖。
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到1972年,20多年美國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地位。1950年入侵朝鮮,武裝介入臺灣海峽,以及軍事保衛臺灣,1961年入侵越南,起初是為了阻擋共產主義陣營的擴展,但后來都無一例外地演變為圍堵中國。
這里有一點需要告訴讀者,挫敗美國實施兩個中國圖謀,成功捍衛臺灣主權的人是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毛澤東。
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鮮戰爭爆發。僅僅數周,北朝鮮軍隊占領了漢城,并繼續向南方挺進,美國當時在戰略上將南朝鮮視為鉗制中國的重要軍事經濟基地。美國卷入朝鮮內戰,是要把南朝鮮從共產黨軍隊迅速勝利之中解救出來。隨著美國的不斷介入,北朝鮮軍隊節節敗退。1950年9月15日,美國第十軍在漢城仁川港登陸。美軍和南朝鮮軍隊開始發動反攻,切斷了數千名北朝鮮軍人的退路,并迫使其余部隊退回到三八線以北。美國麥克阿瑟將軍向北朝鮮發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鮮人民軍立即無條件放下武器,停止戰斗”。(參見馬耀邦著:《美國批判》,當代中國出版社2010年7月版,第3-4頁)
1950年10月1日,南朝鮮軍隊跨過三八線,追擊北朝鮮軍隊。第2天,中國總理周恩來在午夜召見印度大使,強調了當時的嚴峻形勢,并請他向美國當局傳達中國政府的如下意見:“如果美軍入侵北朝鮮的領土,中國將參戰”。不過,周恩來還表示,中國不會干涉南朝鮮進入北朝鮮,因為那是朝鮮內戰。但是,美國杜魯門總統完全無視中國的警告,命令麥克阿瑟越過三八線。當時,杜魯門政府判斷,由于美國的強烈反應,蘇聯和中國不大可能會卷入戰爭。但經過中方與蘇方的緊急磋商,毛澤東動員高層派遣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同上,參見4-5頁)
中國在1950年面臨著嚴峻的經濟和治安形勢,為什么仍毅然介入朝鮮戰爭?
從1960年美國著名親中國記者斯諾對周恩來的一次采訪,可以看出中國參與朝鮮戰爭的動機:
“在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后,杜魯門改變了政策,采取了侵略中國的政策。在出兵朝鮮的同時,美國派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準備軍事占領臺灣。從那時起,美國就開始了對中國的新侵略。”(轉自《美國批判》,第6-7頁)
中國參加朝鮮戰爭有兩個戰略目標:一是保住朝鮮半島不被美國全盤控制,不讓朝鮮成為進軍中國的跳板;二是以在朝鮮戰場上對美國軍隊的成功抗擊,使美國不敢冒然搶占臺灣,保住臺灣仍在中國主權之下。
朝鮮戰爭使得美國在人員傷亡和軍事威望上都遭受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三年激戰以后,美國才很不情愿地同中國簽訂了停戰協定。美軍從中國邊界退回到朝鮮半島三八線以南。中國方面雖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但實現了上述的兩個戰略目標,令美軍膽寒的中國軍隊威望大增。
接下來,中國軍方利用1954年、1958年兩次臺海危機,對蔣介石派兵死守的金門、馬祖等島嶼進行炮轟,時打時停,并不攻占,讓蔣介石部隊繼續留守,造成內戰還沒有結束的樣子,不讓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得逞。同時,蔣介石不甘心做小國之君,不愿意永久失去大陸,他需要駐守金門、馬祖等島嶼以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或跳板。美國方面曾勸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等島嶼,但蔣未同意。這樣看來蔣介石也有愛國的一面。毛澤東也曾利用蔣介石的心理,試圖通過和平談判,解決臺灣問題。關于這一點,可以毛澤東親自起草而由彭德懷署名的《告臺灣同胞書》為證。在1958年的10月6日、10月25日連續兩次公開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告臺灣同胞書》。下面,我們將10月6日的《告臺灣同胞書》摘錄如下:
臺灣、澎湖、金門、馬祖軍民同胞們:
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金門戰斗,屬于懲罰性質。你們的領導者們過去長時期間太猖狂了,命令飛機向大陸亂鉆,遠及云、貴、川、康、青海,發傳單,丟特務,炸福州,擾江浙。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打一些炮,引起你們注意。臺、澎、金、馬是中國領土,這一點你們是同意的,見之于你們領導人的文告,確實不是美國人的領土。臺、澎、金、馬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另一個國家。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也是你們同意的,見之于你們領導人的文告。你們領導人與美國人訂立軍事協定,是片面的,我們不承認,應予廢除。美國人總有一天肯定要拋棄你們的。你們不信嗎?歷史巨人會要出來作證明的。杜勒斯九月三十日的談話,端倪已見。站在你們的地位,能不寒心?歸根結底,美帝國主義是我們的共同敵人。十三萬金門軍民,供應缺乏,饑寒交迫,難為久計。為了人道主義,我已命令福建前線,從十月十六日起,暫以七天為期,停止炮擊,你們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輸送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如有護航,不在此例。你們與我們的戰爭,三十年了,尚未結束,這是不好的。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這一點,周恩來總理在幾年前已經告訴你們了。這是中國內部貴我兩方有關的問題,不是中美兩國有關的問題。美國侵占臺澎和臺灣海峽,這是中美兩方有關的問題,應當由兩國舉行談判解決,目前正在華沙舉行。美國人總是要走的,不走是不行的。早走于美國有利,因為它可以取得主動。遲走不利,因為它老是被動。一個東太平洋國家,為什么跑到西太平洋來了呢?西太平洋是西太平洋人的西太平洋,正如東太平洋是東太平洋人的東太平洋一樣。這一點是常識,美國人應當懂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之間并無戰爭,無所謂停火。無火而談停火,豈非笑話?臺灣的朋友們,我們之間是有戰火的,應當停止,并予熄滅,這就需要談判。當然,再打三十年,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是究竟以早日和平解決較為妥善。何去何從,請你們酌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 彭德懷
一九五八年十月六日上午一時
毛澤東親筆寫下的《告臺灣同胞書》,通過電臺、廣播一日數次播放,既是給普通士兵、民眾聽的,也是給美國人和蔣介石聽的。毛澤東也知道當時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可能性還不大,但和平牌還是要打的,軍事威懾還是要保持的。毛澤東希望先保持臺灣與大陸不統不分的狀態,為國內建設爭取20年或更長時間的和平,等中國強大到一定程度,再與美國攤牌。據有關資料:
在1958年11月的鄭州會議上,毛澤東對中共其他領導人說,同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進行戰爭是不明智的,應該謹慎處理對待美國的問題。不過,中國始終必須積極主動,使美國處于守勢。中國收復沿海島嶼的時機還不成熟,要設法孤立臺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與此同時,在華盛頓,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卻在擔心中國會接管整個亞洲。(《美國批判》,當代中國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頁)
后來,由于美國與蘇聯在全球進行冷戰下的爭霸,暫時減輕了對中國的壓力。而到了上世紀70年代初,中美關系有了一個重大的轉機。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這次訪華,被稱為“破冰之旅”。至此,中美敵對的堅冰有所融化。
在經過二十多年長期對峙、封鎖、互不來往之后,尼克松、基辛格等美國高層人士出于美國的戰略利益,認為有必要讓中國回到國際大家庭之中。因為中國已經是一個擁有占世界人口近 的并擁有核武器的新興國家,不同中國合作,有關世界問題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決,而美國當時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想借中國的幫助讓其體面地脫身。1972年2月28日,《上海聯合公報》發表,這是尼克松訪華的重大成果。在公報中,美國第一次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只有一個中國。公報說:
“美國領導人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臺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毛澤東1976年逝世,在逝世前5年,中國已獲得聯合國合法席位。中國對臺灣的主權已舉世公認。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同時美國政府宣布與臺灣斷交、終止美臺“共同防御條約”、從臺灣撤出美國軍隊。但美國并不打算放棄對臺灣的控制。1月26日卡特總統提出《與臺灣關系法》議案,美國眾參兩院分別于3月28日、29日予以通過。《與臺灣關系法》聲稱:“美國作出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決定是以臺灣的前途將以和平方式決定這種期望為基礎的;凡是企圖以和平方式以外的方式來解決臺灣問題的努力,都將會威脅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全,引起美國的嚴重關注。”并提出要向臺灣提供“防御性武器”,使之“保持抵御會危及臺灣人民的安全或社會、經濟制度的任何的訴諸武力的行為或其他強制形式的能力”。這個法案實際上繼續將臺灣當作受其保護的獨立“國家”,公然違反了中美建交時雙方同意的原則以及美方的承諾,是對中國內政的嚴重干涉。
《與臺灣關系法》讓美國厚著臉皮不停地向臺灣出售所謂“防御性”武器。臺灣幾十年來用于購買美國武器的金錢不少于1萬億美元。這讓美國的軍火商發足了財。這實際上是打著保護臺灣的名義坑害臺灣。臺灣居民2000多萬,購買武器款攤派到每人頭上,就是5萬美元。
美國試圖長期保持臺灣與大陸不統不獨的狀態,讓兩岸不停地爭斗,不停地內耗,并坐收漁翁之利。在經濟上,臺灣主權是美國用來敲詐兩岸的籌碼,在軍事上,臺灣被用來作為美國的“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作為美國鎮守東南亞的基地。
再看日本對臺灣的立場和意圖。
1894年日本發動對華侵略戰爭,稱甲午戰爭。1895年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臺灣及其周圍所屬島嶼割讓給日本。自1895年至1945年,日本實際統治臺灣達半個世紀之久。臺灣氣候宜人,資源豐富,耕地占土地面積四分之一,盛產稻米。日本割據臺灣后,一方面把臺灣作為食品、輕工業品的主要供應地,解決日本國內糧食不足和原料不足的矛盾,一方面把臺灣作為日本工業制成品銷售地。日本從統治臺灣得到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二次大戰后,日本雖喪失了對臺灣的統治權,但在日本人眼中,臺灣仍是關乎日本“生存”和“發展”的戰略要地。臺灣扼日本海上航線之要沖,臺灣海峽是其南下東南亞、進入波斯灣、再進入歐洲的必經航道。現今,日本每年通過臺灣海峽運輸的貨物多達5億噸,其中包括100%的核燃料、99.9%的石油、99.4%的鐵礦石、91.3%的煤、90.6%的小麥等等。在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看來,如果兩岸實現了統一,臺灣海峽就自然成為中國的內海,日本視為生命線的重要航道就被中國控制,日本無論如何不能承受這樣的壓力,會因“受控而不攻自亂”。(參見袁寶成等著:《中國機遇》,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1-252頁)
因此,日本現在一方面不斷增強自身的軍事力量,一方面跟在美國屁股后面,叫嚷“中國威脅”,實際是充當遏制中國的鷹犬。日本亡我之心一直不死,會竭力與美國一道遏制中國。他們希望中國發生內亂、分裂,好讓他們輕而易舉地再次前來掠奪、瓜分。
據中國空軍上校戴旭的研究,以美日為首的帝國主義,正從中國周邊的海洋和陸地兩條戰線實施戰略圍堵。對中國的海上包圍圈以日本為起點,并列的是朝鮮半島,然后就是臺灣,越過臺灣,就是南海(南海周邊的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等國也在美國的慫恿下搶占本屬中國主權范圍的島嶼和油氣資源),南海的背后是澳大利亞。日本、朝鮮半島、南海……是美國為中國準備的第一島鏈。澳大利亞被稱為第二島鏈的起點,再向西就是印度。印度是美國包圍中國海上封鎖的終點,又是陸地包圍圈的起點。印度之后,第二個點是巴基斯坦,再往西第三個點是阿富汗。自中亞向東,就是蒙古。打開世界地圖,就不難發現,中國從海上到陸地,已被美國包圍得嚴嚴實實,只剩下東北亞和俄羅斯接壤的很小部分。如果北朝鮮、俄羅斯有朝一日倒向美國,目前的C形包圍就成了O形包圍。(參見戴旭著《C形包圍》,文匯出版社,2010年版,第4-12頁)
當然,天真樂觀的人也許會想,美國實施的這種包圍不會是真正有用的吧?難道中國的周邊國家是鐵板一塊,中國不會采取反間計,不會爭取中間派和支持者嗎?我的回答是,中國是會采取反制措施。問題是,反制措施有效性取決于中國是否能夠壯大自己。你有足夠的實力,甚至在重要的方面超過了美國,那么跟在美國屁股后面顛的“小國”抑或“大國”就會倒戈,或者保持中立。那樣,所謂C形包圍、O形包圍就不攻自破了。但是,如果中國因為自身的改革搞不好,生產力發展速度緩慢下來,甚至停滯,民族凝聚力喪失,若是這樣,想不被人宰割,會嗎?
美國、日本早就明白握住臺灣對于遏制中國的重要性了。那么我們現在看看,臺灣對于中國自身的重要性。
從我們中國自身來看,無論在地緣上,軍事上,還是在經濟上,臺灣均具有重大的戰略價值。臺灣向西與大陸一衣帶水,隔臺灣海峽相望,向東直接面向廣闊的太平洋,向南與海南島和南沙群島遙相呼應,向北與舟山群島和黃海相望,并且南北連接東南亞和東北亞兩大國際戰略經濟區域。臺灣雄踞西太平洋上中國漫長海疆的正中位置,也即所謂第一島鏈的正中位置,如果臺灣成為中國自身的“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外國列強也好,跟屁蟲也好,還膽敢冒犯中國嗎?此外,臺灣海峽不僅是西太平洋地區一條極為重要的黃金水道,更是中國的海上交通咽喉。中國四大外貿航線中有三條經過這里走向世界;中國16個主要港口的10個在北方,每年要經過臺灣海峽將北方的煤炭、石油等大宗貨物海運至能源缺乏的南方省區,這是陸上運輸和航空運輸無法替代的。臺灣周邊海域油氣資源十分豐富,臺灣列島達3.6萬平方公里,是工農業發達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價值遠遠超過香港。臺灣回歸大陸,必將助推中國龍的騰飛。中國將迅速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
那么如何才能在2049年前收回臺灣呢?這是一個極大的問題,不是本書所能詳細討論的。既然收回臺灣是實現2049大中國的必要前提,為了本章內容的完整,我們還是簡要地討論一下收復臺灣的戰略構想。
嚴格來說,收復臺灣戰略是中國全球戰略的一部分,這就是說并沒有孤立的臺灣戰略。中國的全球戰略我們放在本書的第五部分討論,在這里分析臺灣戰略時,讀者要聯想到中國的全球戰略。
中國的全球戰略與任何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全球戰略不同,中國旨在為實現世界各民族平等發展、共同繁榮的人類大家庭而作出自身的貢獻。中國永不稱霸,永遠不會壓迫、掠奪其他弱小民族和國家。中國為什么永不稱霸,因為霸權主義、帝國主義必遭慘敗,任何霸權、任何帝國用不了多久都會灰飛煙滅。這是被幾千年文明史反復證明,并將在未來不長的時期再次證明。一個強大的中國是任何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克星。
既然中國的抱負與眾不同,那么中國收復臺灣只是為了實現民族統一,為了中國更好地發展,更好地為人類大家庭貢獻自己的文明,而不是心懷鬼胎,雄據臺灣去更方便地欺負周邊國家。試問,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掠奪過周邊小國嗎?中國對外國從來都是獲取少于饋贈,新中國如此,舊中國也如此。這是中國人的秉性、中國文化的基因決定的。在有些外國人眼中,中國人是大傻瓜、好騙、好欺負。是的,中國人對外邦從來都是樂善好施,只圖用良心換取良心,但似乎總是好心不得好報。現在我要說的是,這種視中國人可欺、好騙的歷史很快就會翻過去,因為中國文化歷經兩個世紀血雨腥風的洗禮,在充分吸收西方物本文明的精華之后,將呈現出更加燦爛、更加堅韌、更加包容、更加強大、更有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態,它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本文化、人本文明,是惠及全中國、全人類的嶄新文化、嶄新文明。中國是能飛的龍,而不是不知好歹、鼠目寸光、分不清方向的糊涂蟲。中國在創建新文化、新文明的過程中,將變得更加清醒,更加自信,更加贏得人心。
由上不難推斷,中國收復臺灣的戰略不外乎由硬、軟兩個相輔相成的策略所構成。
其一,加強硬實力建設,使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在20年左右的時間,達到能夠用武力收復臺灣的程度。中國軍事實力的加強,一是在防御方面能做到足以抵擋美國、日本的主動侵略。另一是在進攻方面,要達到在美國干預臺海內戰的前提下,迅速摧毀美軍有生力量,使其不敢再深度介入,并迫使美方退回到中立的立場。而對臺方膽敢抵抗者,不惜代價予以殲滅。臺灣成為一片焦土也要收回,大不了重建。這種志在必得的決心和對臺獨分子的威懾必須向世人宣示。為祖國統一發動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不要懼怕來自任何方面的干涉。中國應傾全國之力加快軍事武裝的更新換代,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加速航空母艦的建造。中國要有與大國地位相稱的航空母艦群,在黃海、東海、南海、臺灣海峽都要有中國的航母,攻守兩用,中國海軍要強大到足以掌握中國海疆的制海權。有人會問,增大的軍費從哪里來?難道偌大的中國不能擁有自己的航母嗎?日本有,印度也有,中國為什么不能有?軍費從哪里來,一是從經濟發展從而不斷增大的稅收中來,一是從政治體制改革中來,從反貪污、受賄、反公款吃喝、浪費中來。中國一年被揮霍在公款吃喝、浪費上的錢就有數千億人民幣,這些浪費的錢有一半用于造航母,一年不會少于10艘(每艘航母約30億美元,200億人民幣)。
中國的政改,要掀起廉政風暴,讓廉政出錢,讓廉政凝聚人心,一舉多得。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與臺灣關系法》不具有國際法效力,它本身是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產物,中國為收復臺灣宣戰之前,應向聯合國提交抗議美國《與臺灣關系法》的提案,通過聯合國宣示主權,譴責美國,要求美國廢除該法。美國廢除不廢除,并不重要,這是中國做到先禮后兵,為行正義之戰向世界制造輿論。同時,國內也要將收復臺灣列入立法程序,用法律界定統一步驟。
其二,加強軟實力建設,重塑中國文化,設計并確立世界一流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讓臺灣民眾心向大陸。這里不討論大陸如何重塑文化,設計并確立一流政治制度等問題。只是簡要說一下借中國文化軟實力來消融兩岸多年來的對立和隔閡。海峽兩岸同祖同宗,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的根,血脈相連,血濃于水。當中國大陸這方進行文化重塑,完成意識形態更新(馬克思主義徹底中國化,揚棄剝奪私有產權的空想共產主義,確立新共產主義)。確立起人類歷史上最先進、最能激發創造性、最能體現民主、人權、最有生命力的人本制度,臺灣民眾自然會心向往之,他們會與大陸同胞共同擁有一個大中國夢,共同建設中國文化,并讓中國文化之光輝傳遍世界。
如果具備了足夠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就不怕“臺獨分子”不就范。極少數“臺獨”分子,即那些只想做小國之君而不顧臺灣民眾前途的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應該讓他們明白,脫離大陸,沒有大陸保護的臺灣,最終不可能真正地獨立,充其量不過是外國列強手中的棋子或工具。臺灣是二十一世紀兵家必爭之地,要想永久地和平與安全,遠離硝煙,只能回歸大陸,大陸是臺灣最好的歸宿。臺灣國民黨上層以及各界民主人士,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不要讓“臺獨”分子壞了大事。美國對臺灣的所謂保護,純粹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切記、切記。
孫子兵法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代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中國從現在起就要重新審視收復臺灣的戰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面對美國、日本發起的對中國大陸的圍堵,中國絲毫不要畏懼,及早擬定切實可行的反制措施。有一點我們要明白,發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暴露了美國物本制度的深度危機,美國正試圖向世界各國(尤其是向中國)轉嫁危機以便積蓄實力進一步遏制中國,搞垮中國。美國挑動中國周邊國家反對中國“威脅”,以收一石二鳥之利:一是為了繼續讓其充當國際憲兵,維護美國的軍事霸權,讓那些小國屈從于他,二是為了大肆出賣軍火,賺這些國家的錢,以彌補美國的虧空。此外,美國目前內部混亂,只得采取以攻為守的策略。中國應當識破美國的奸計,乘美國一時還沒有能力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時機,實施中國富國強兵的戰略。
中國要充分運用離間計,就像美國離間中國與鄰國的關系一樣,不斷揭露美國稱霸全球、各個擊破的策略。美國從外部促成蘇聯的解體,現在又試圖肢解中國,中國真的被肢解,接下來就會對付印度、俄羅斯、日本。因為任何一個試圖崛起、強大的國家都是美國的眼中釘、肉中刺。受金融寡頭和軍工聯合體合力操縱的美國,其夢想是建立消滅各國主權的并由美國支配的全球帝國。美國多行不義必自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隨著美元霸權的衰落,其軍事霸權因失去強有力的經濟支撐無法長久維持。那些跟在美國屁股后面搖旗吶喊,助紂為虐的國家應趁早反省。
我們要通過經濟外交、文化外交讓中國周邊國家在從與中國的交往中得到一定的實惠,但也不能讓利過多,原則是互利共贏。要將亞洲建成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共同體。南朝鮮、北朝鮮、日本、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等亞洲國家在歷史上無一沒有受惠于中國文化。要讓這些國家相信并看到他們會繼續受惠于中國文化。要讓歷史上受過美國侵略、欺負的日本、北朝鮮、越南、菲律賓等國,認清美國的本質,明白為美國作嫁衣、以德抱怨、茍且偷安是不會有什么好結果的。當然,我們對美國也不要事事對抗,處處強硬,我們也要學習他們笑著臉談交易,臺前握手,臺后踢腳。我們的一切重要決策只以維護本國根本利益為準繩,不計較一時的小得失。甚至有時要以小犧牲換取大的利益,即有利于收復臺灣,實現國家統一的大局。總之,要讓中國的周邊國家真正理解中國,讓他們看到中國的誠實、美國的奸滑,看到中國的善、美國的惡。這樣,隨著中國實力的增長,美國實力的衰落,到一定時點中國就可正式實施戰略“反攻”,突破本來就不算牢固的“反華”包圍圈,臺灣在武力威懾與和平攻勢雙重夾擊之下,只有一個理性選擇,回歸大陸。如果這樣,就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好結局。
總之,臺灣戰略的成功實施,需要我們一邊懷揣建設大中國的夢想,加快制度創新,加快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需要我們樹立憂患意識,警鐘長鳴,秣馬厲兵,不存一絲一毫僥幸心理,不要期望天上掉餡餅,不要幻想帝國主義發善心,自動放棄對臺灣的控制。
為與讀者共勉,在本章結尾,讓我們重溫一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起來!
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
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
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
發出最后的吼聲!
起來!
起來!
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前進!
前進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