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齡:從假如這次朝鮮還擊論及朝鮮戰爭的“第一槍”時性
一、笑看韓國軍演,朝鮮以靜制動不開“第一槍”
韓國在延坪島實彈演習向朝鮮發起軍事挑釁,企圖挑逗朝鮮還擊從而發起新的朝鮮戰爭。可是,朝鮮沒有就范。陰謀沒有得逞的韓國再次將軍演升起,目的還是想激怒朝鮮。它使的是古時攻擊者對固守者的激將法或謂之罵陣法。
然而,前次“動如猛虎”果斷還擊了韓國挑釁的朝鮮,此番卻“靜若處子”了。它用的是“以靜制動”之法。不戰而屈人之兵,不聲不響便把韓國逼到了墻角:
“據韓聯社21日報道,韓國反對黨和市民團體的聯合聲明要求韓朝政府中斷一切軍事行動,以免在朝鮮半島再起武力沖突,并為消除朝鮮半島的軍事危機立即進行對話。
聲明還指出,朝鮮對延坪島射擊訓練未進行反擊,并同意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重返朝鮮,將核燃料棒出售并運到第三國,這是雙方啟動對話的積極信號。
聲明強烈譴責李明博政府不顧民眾和國際社會的擔憂,而且不顧可能會發生的軍事沖突,卻堅持進行炮擊訓練,完全置韓國國民的生命和安全于不顧,任何理由和借口都不能為這種態度開脫。”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這就是朝鮮“以靜制動”法收到的效果。李明博的雄心再大武力再強后臺再硬,你能抵得住全國人民的反對嗎!如果繼續一意孤行,很有可能屁股下的虎皮交椅就保不住了。
面對國內日益高漲的反對軍演的呼聲,李明博說,國民輿論的分裂會引發朝鮮進一步“挑釁”,因此全體國民現在應該團結一致。
誰會相信他這樣的混話?韓國人民心中有數,正是他李明博一次一次又一次“進一步”的向朝鮮發起了挑釁。
所謂的朝鮮“挑釁”,其實僅限于挑起“韓國輿論的分裂”而已。它的軍事作為無論是“動”還是“靜”,都是為了自保,以求得生存,絕無覬覦韓國之意。
二、假如朝鮮還擊而引發全面戰爭,應是韓國開的“第一槍”
現在,我們假設朝鮮對于韓國的挑釁給予還擊。這就是韓國希望得到的,因為它就可以用“朝鮮開的第一槍”向朝鮮發起“名正言順”的攻擊。于是新的朝韓戰爭正式開始。于是韓鮮半島上又是硝煙滾滾、戰火熊熊、尸橫遍野、血肉橫飛……
誰來承擔這場戰爭的責任?韓國方面肯定會“理直氣壯”地說,是朝鮮開第一槍發起了對韓國的侵略戰爭。
毫無疑問,親美派(包括我國的親美派)肯定會站在韓國的立場上,“義正辭嚴”地譴責朝鮮“開第一槍”侵略韓國,并大罵特罵朝鮮的“邪惡、暴虐和無道”。
究竟是誰邪惡?稍有正義感的人不看便知。以朝鮮的區區之力,面對著世界霸主美國和韓國結成的同盟,旁邊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日本在,它有可能會想打這樣的戰爭嗎?絕對不會的!戰爭的罪魁禍首只能是韓國(包括美國)而不可能是朝鮮!韓國針對朝鮮的武裝挑釁就是開的第一槍!
當然,最有發言權的還是韓國人民。上述聯合聲明中的“任何理由和借口都不能為這種態度開脫”的嚴厲措辭把這個問題的本質說得一清二楚。韓國人民深知,韓國政府的軍事挑釁其實就是戰爭的導火索。一旦由此引爆了戰爭,毫無疑問,罪魁禍首就是李明博!他們已經嚴辭警告李明博了,任你找出什么理由和借口,也別想開脫挑起戰爭的罪責。
三、朝鮮戰爭,理論探討上的韓國三個“第一槍”
下面我們再回溯到上世紀50年代的那場朝鮮戰爭。戰爭之前的朝鮮半島情況是:
日本投降后,美蘇分別托管朝鮮的南北方。 1947年10月17日 ,蘇聯向聯合國提交兩項議案:一是請朝鮮南北方的代表都到聯合國來討論建立統一的朝鮮的問題;二是約定美蘇自1948年初同時從朝鮮撤軍。這兩項議案全都被美國否決。
金日成建議召開南北朝鮮所有民主政黨和社會團體代表參加的聯席會議,作為建立統一朝鮮的措施之一。1948年會議召開,南北朝鮮共56個政黨的454人參加了會議,其中240名代表來自南方。會議通過決議反對南朝鮮單獨進行選舉,并表示不承認這種選舉產生的政府。但是1948年7月,南方還是在美國的操縱下進行了沒有北方人參與的選舉,成立了大韓民國。韓國成立一個多月以后,北方也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上面是在網上轉來的資料。真實性待考。但蘇聯沒有在朝鮮駐軍也沒有出兵參與朝鮮戰爭肯定是事實。而美國沒有撤軍并直接參與朝鮮戰爭并一直駐軍到現在肯定也是事實。
這說明蘇聯希望南北朝鮮統一、無意插手南北朝鮮內部事務的態度是真實的。那么,美國迫不及待地在南朝鮮扶殖成立傀壘政府并堅持在南朝鮮駐軍又表明了什么呢?狼子野心路人皆知:除了企圖憑借武力吞并朝鮮控制整個朝鮮半島,不可能再找到其他合理的解釋!
以美國所居的世界霸主地位,它根本就不允許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后來的事實也充份證明了這一點。它不允許蘇聯的存在,不允許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不允許古巴的存在,也不允許中國的存在!自然也不會允許一個社會主義的朝鮮存在。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認為,美國在南朝鮮的駐軍,其實就是埋在朝鮮半島上的一顆定時炸彈,無論朝鮮是否踩踏,到時候它總會要爆炸的。因此,從理論上分皙,朝鮮戰爭的“第一槍”,只能是美國操縱的韓國而不可能是朝鮮。
持朝鮮“開第一槍”的人卻有另一套理論,他們的理論依據是朝鮮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的節節勝利和韓國軍隊的節節敗退。他們認為,凡是發起戰爭者,事前必定會作好充份的準備,絕對不會打無準備之仗。若是韓國蓄謀挑起戰爭,當然也不會例外的。所以,戰爭開始時的勝利,理所當然地應該屬于作好了準備的韓國!可是,事實卻正好相反,不到兩個月時間,朝鮮人民軍便進軍到了釜山。
因此,韓國的節節敗退也就證明了它并沒有作好充份的戰爭準備。因此,也就可以證明它不會開第一槍!反之,朝鮮的節節勝利也就證明了它作好了充份的戰爭準備,也就可以證明是它開的第一槍。
這種推理不但十分荒唐也十分可笑。戰爭是一種十分復雜的游戲也是一門十分復雜的藝術。在朝鮮南北雙方的這場戰爭較量中,以推理的方法,至少可以找出三個理由說明是韓國開的“第一槍”
一是采用“誘敵深入”之計開的“第一槍”
誘敵深入是一種較常用的戰法。韓國的節節敗退不是也可以解釋為是美韓的誘敵深入之計嗎?如果沒有中國出兵援助,他們的此計豈不是就大獲全勝了。若是此舉成功,慶功會上的勝利者,津津樂道的恐怕就不會在意誰開的第一槍,而是大肆吹噓他們的用兵如神了。
二是輕舉妄動開的“第一槍”
古往今來,好戰份子的輕舉妄動不是沒有先例。日本偷襲珍珠就是一個最現實的例子,竟然敢在美國這個太歲頭上動土。日本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膽,就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過低地估計了美國而造成的輕舉妄動。
當時的韓國有著天下第一霸主美國的駐軍支持,輕視朝鮮而傲視自己是很自然的事。因此,韓國完全有可能作出這種輕舉妄動的決策,向朝鮮開第一槍!
今年11月23日韓國在延平島軍演遭到朝鮮炮擊就是這種輕舉妄動的現實表現,結果,只好打掉牙齒往口里吞,受了一場啞子吃黃連的窩囊氣!
三是氣焰囂張的軍事挑釁激怒朝方引發戰爭而沒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可以推卸責任的“第一槍”,前面已作論述,不再贅述。
四、事實真相,朝鮮戰爭是韓國開的“第一槍”
大眾論壇上有一篇“:mg ”網友寫的《三談朝鮮戰爭——究竟是誰先發起了戰爭》,搜集了很多翔實的資料,無可辯駁地論證了是韓國發起的朝鮮戰爭,很值得一讀。為使更多的網友看清朝鮮戰爭的真相,現將全文附后并另外轉發。
因“:mg ”網友的論證非常全面。所以本人不想再發多言。只取其中的幾個資料,就誰開“第一槍”的問題,作個簡短的說明。
1、 朝鮮越過三八線向南推進的時間是 1950年6月25日 4時。
2、《芝加哥論壇報》(美聯社漢城 6月26日 電)于26日頭版刊登了一則報道: 在三八線以北5英里處的一座城市被南朝鮮軍隊占領。 1950年6月25日 1時35分平壤廣播的一則消息則稱:南朝鮮拒絕了北朝鮮和平統一的每一項建議,派遣一支部隊越過海州地段的三八線。
如果平壤廣播的消息屬實,則韓國越過三八線向海州推進的時間最遲也應該是在25日1時35分之前的事。而朝方則是在此后的4時發起向韓國的進攻。毫無疑問,“第一槍”就是韓國開的了。
韓國攻占海州是客觀事實。6月26日的 《泰晤士報》、《曼切斯特衛報》、《每日電訊報 》、《每日先驅報》、 《芝加哥論壇報》等都報道了南朝鮮軍隊占領海州的消息。其中,《紐約時報》報道是直接來自于“南朝鮮國家新聞局”。
韓國攻占海州的時間只能在朝鮮向三八線發起攻擊以前。有說是在此后韓國發起的反攻占領的,此說不能成立。因為當朝鮮向三八線以南發起攻擊后,韓國守軍立即處于敗逃之中,連據守都無能力,不可能具有反攻并奪取海州的能力。如果韓國有此能力,那么,朝鮮便沒有向南挺進的能力。可見,韓國占領海州只牟是在朝鮮向南發起進攻以前,只能是打了朝鮮一個措手不及的突然襲擊。
再說,朝鮮無權指揮韓國的軍隊,它不可能在25日1時35分就預報出韓國軍隊在此時間以后組織的軍事行動。如果說朝鮮當時是故意編造謊言推卸發起戰爭責任而陷韓國于不義,那么,韓國為什么在以后要用實際行動使朝鮮的謊言變成真的呢!
況且,作為朝鮮七大人口中心的工業、商業和軍事重地南大門,朝鮮方面要編造一個被侵占的謊言也不是好編的。
由此可以說明,韓國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推卸掉發起朝鮮戰爭的“第一槍”!
###################################
附:究竟是誰先發起的朝鮮戰爭(轉帖)
原題為《三談朝鮮戰爭——究竟是誰先發起了戰爭》
來自:大眾論壇-大眾社區 作者:mg 發表于:2002-6-15 19:12
前言
一般來說,在戰爭結束后,戰勝國往往要追究戰爭發動者的戰爭罪責的。如果先發起 戰爭的一方獲得了勝利,也很難將之繩之以法,所以斯大林曾經說過一句話,勝利者是不受責備的。但是如果是戰敗國先發動了戰爭,那就象二戰以二戰以前的歷史一 樣,要嚴懲戰敗國的戰爭責任,嚴懲戰爭罪犯,還要割地賠款(對于明明是受侵略的 弱國,只要是戰敗的一方,在上一個半世紀以前都要承受列強強加于他們身上這種災難的)。
可是,戰爭既然是一方鐵定要打,那么該方總能制造出戰爭的導火線來,尤其是國內 爆發的戰爭,更是如此。戰爭爆發的形式是多樣的,有的是乙國(方)在甲國(方)的強大戰爭恫嚇壓力下,為爭取戰爭初期的主動權,采取先發制人的辦法;有的則是 甲國為制造一個侵略乙國的借口,故意裝扮成受害者。以前我曾舉過一個納粹德國侵略波蘭的例子,他們從自己監獄里找出十幾個罪犯,讓罪犯穿上波蘭軍隊的服裝,然后把罪犯帶到德國與波蘭的邊界打死,制造了波軍進入德國領土所謂“罪證”,然后大舉向波蘭入侵
一般來說,在戰爭結束后,戰勝國往往要追究戰爭發動者的戰爭罪責的。如果先發起 戰爭的一方獲得了勝利,也很難將之繩之以法,所以斯大林曾經說過一句話,勝利者是不受責備的。但是如果是戰敗國先發動了戰爭,那就象二戰以二戰以前的歷史一 樣,要嚴懲戰敗國的戰爭責任,嚴懲戰爭罪犯,還要割地賠款(對于明明是受侵略的 弱國,只要是戰敗的一方,在上一個半世紀以前都要承受列強強加于他們身上這種災 難的)。
可是,戰爭既然是一方鐵定要打,那么該方總能制造出戰爭的導火線來,尤其是國內 爆發的戰爭,更是如此。戰爭爆發的形式是多樣的,有的是乙國(方)在甲國(方)的強大戰爭恫嚇壓力下,為爭取戰爭初期的主動權,采取先發制人的辦法;有的則是 甲國為制造一個侵略乙國的借口,故意裝扮成受害者。以前我曾舉過一個納粹德國侵 略波蘭的例子,他們從自己監獄里找出十幾個罪犯,讓罪犯穿上波蘭軍隊的服裝,然 后把罪犯帶到德國與波蘭的邊界打死,制造了波軍進入德國領土所謂“罪證”,然后 大舉向波蘭入侵。
尤其是在雙方都處在高度緊張的戰爭氣氛下,哪一方都可能因為一點點不慎都會引起 “擦槍走火”,擦槍走火如果處置得不冷靜,必然要引發戰爭行為。
所以,有時討論是誰先打響了第一槍的問題,是比較復雜的。尤其是對于一個已經遠 離我們半個世紀的歷史事件,當事人有的已經離開這個世界,有的因為年事已高而離 開了社會生活,后人是根據文獻記載或學者的解釋來了解當時的情況的。然而,有些 國家的文獻,往往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對于事件只記載有利于自己一方或將事件 本身修改成有利于自己的記錄,有些學者是帶著歷史的偏見只擷取自己能夠接受的東 西,經過他們的再加工,歷史在他們的筆下就完全或部分地改變了原貌。這對于年輕 人在接受歷史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負面影響。
對于我國來說,對待戰爭的態度是極其嚴肅的。我軍是執行黨和國家政策的武裝力 量,是中國人民的軍隊,我軍始終遵守的原則是“自衛原則”,自衛原則具體就是毛 澤東同志提出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除此之外,還要遵 守“有理(打的有道理,能被世人理解)、有利(不打則已,打則必勝)、有節(當 打則打,當停則停,有節制,一切配合黨和國家的政治大局)”。當年打那場朝鮮戰 爭,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我們是義軍,是義舉
但是,既然具體涉及到了朝鮮戰爭,談到了誰先入侵誰的問題,究竟是朝鮮先侵略了 南方,還是南方先侵略了北方,我們還是看看歷史的記載吧。為了讓那些專門相信西 方記載而不相信我們自己記載的人來客觀地認識這個問題,我們就引用西方報刊的文章來說明這個問題吧
朝鮮半島局勢決定了亞洲是否穩定。北朝鮮剛剛同意 坐到四方談判 的會議桌,南韓出現了金融危機,使朝鮮半島的和平 又出現了陰影 1950年6月25日,三八線上爆發了戰爭,是誰先打過了此線?真的是北朝鮮嗎?
一、 三八線的由來及戰前緊張狀況
1945年8月,當節節取勝的蘇聯軍隊席卷朝鮮半島時, 蘇聯突然同意 了美國的一項 建議:蘇軍接受三八線以北的日軍投 降,而美軍則接受 三八線以南的日軍的投降。這樣,就確定了以三八線 為界將朝鮮分為 兩個占領區的狀況,一直至今。
1947年9月,美國不顧蘇聯的反對將朝鮮問題提交聯合 國大會, 1948年5月,南韓進行了選舉,由李承晚任總統的大韓 民國于1948年8月 在三八線以南成立。同年9月,北朝鮮建國。 “奇怪的是,好戰的談論幾乎總是出自南朝鮮的領導 人。” (《紐約 時報》 1950年6月26日 )。1950年5月,南朝鮮 進行了新的 一輪大選。“ 李承晚 博士的黨只保住了210個席位中的 22席”。 1950年6月7日 ,北朝鮮領導人向南北朝鮮人民發出呼 吁,要求在 8月5日 至8日在全朝鮮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并且號召 為此目的于 6月15日 至17日在海州(北朝鮮的邊界城市)召開協商會議。北朝鮮的這些建議反而 在南朝鮮內部造成了 緊張氣氛,而邊界地區則更為敏感。 6月11日 北朝鮮三 名代表越過三八線, 打算向南朝鮮各政黨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國家的呼吁 書,被南朝鮮逮捕, 加劇了緊張局勢。
二、有關韓軍占領海州的報道
1950年6月25日 ,爆發了朝鮮戰爭。現在看一下發表在 6月26日 的 《泰晤士報》、《曼切斯特衛報》、《每日電訊報 》、《每日先驅報》、 《芝加哥論壇報》等等有關戰爭的報道:
〖1〗《曼切斯特衛報》:“美國官員證實南朝鮮軍隊已經占領了位于北朝鮮 境內5 英里處靠近西海岸的海州。”
〖2〗《每日先驅報》:美國軍事觀察員說,南朝鮮軍 隊在西海岸附近進行了一 次成功的救援反攻,進入北朝鮮領土5英里,奪取了海 州城。
〖3〗《新聞記事報》:“南朝鮮政府聲稱在邊界的某 個地點進行了反攻并占領了位于北朝鮮境內5英里處的工業城市海州。”
〖4〗《每日快報》(漢城, 6月26日 上午):“由美 國訓練的南朝鮮 軍隊于昨夜反攻,奪取了北朝鮮內5英里的一座城市 。”
〖5〗《紐約先驅論壇報》(合眾社漢城 6月26日 ): “精選的南朝鮮部隊越過作為邊界的三八線,占領了正好位于該線以北的 工業城市海州。韓國軍隊繳獲了大批裝備,包括10輛卡車和大約100挺 機槍。”
〖6〗《紐約時報》(漢城, 6月26日 電):“據南朝 鮮國家新聞局稱, 南朝鮮軍隊 今晨向北推進,占領了位于邊界以北一英 里處的黃海道 首府海州,繳獲10門高射炮和10輛卡車。”
〖7〗《芝加哥論壇報》(美聯社漢城 6月26日 電): 此報于頭版刊登了 一則報道:在三八線以北5英里處的一座城市被南朝鮮 軍隊占領。 1950年6月25日 1時35分平壤廣播的一則消息則稱:南朝鮮拒絕了北朝鮮 和平統一的每一項建議,派遣一支部隊越過海州地段 的三八線。
【海州,北朝鮮第7大人口中心,離平壤65英里。是公 路、鐵路北上 必經之路。是平壤的南大門。是重要港口城市與工 業、商業城市。具有 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奇怪的是,兩本關于朝鮮戰爭的美國官方出版物:羅 依。E。阿普爾曼 (ROY E。APPLEMAN)的 《南至洛東江,北到鴨綠江》(1961年)和羅伯特。K 。索耶 (MAJOR ROBERT SAWYER)的 《軍事顧問在韓國,和平與戰爭時期的駐韓國軍事顧 問團》(1962年)都 沒有提及南朝鮮軍隊于6月25日占領海州的事。
但是,英國廣播公司監聽部出版的1950年7月4日《世 界廣播摘要》第5 部分《遠東 新聞》披露了下述重要新聞: “6月26日上午8時的局勢公報說,甕津地區的南朝鮮 軍隊進入了海州。” 這則新聞是美國外國廣播新聞處監聽的,因此可以北 看作是美國的 官方新聞。
格倫·D·佩奇教授在他的 《朝鮮決議(1950年6月24日至30日)》中寫道:“美 國軍事顧問證實 白寅樺(Paik In Yup)準將手下的大韓民國第一師的部隊 占領了黃海道首府海州” 而阿普爾曼說,白寅樺指揮的大韓民國首都步兵師第 17團部署在翁 津 半島。他在書中些道:“北朝鮮于凌晨4時開始用重炮 和迫擊炮以及 小型武器的 火力,向西海岸翁津半島發動攻擊。。 。。半小時后,從 三八線那面發起了沒有炮 火支持的地面進攻。白寅樺 指揮的大韓民國 第17團的一個營的陣地受到了襲擊。白天還沒有過去,早先制定的撤退大韓民國第17團的 計劃便付諸實施了。 兩艘從仁川駛出的運輸登陸艇開到了早就停泊在附近 的登陸艦那里,一起 在6月26日,星期一, 將白寅樺和該營的大部分(總共 1,750人)全部 撤走。“(P。22)
從該書,我們發現白寅樺指揮的大 韓民國第一師 于1950年6月分別部署在以下地 區:(1)開城以北; (2)開城以西 大約20英里處的延安;(3)開城以東15英 里,位于臨 津江以北的 高浪浦;和(4)漢城以北數英里處的水色(司令部 )。
《紐約先驅論壇報》1950年6月27日:“即使一支比較 原始的軍隊 也需集結,所以 準備這次入侵必定會涉及到許多人。 那么,怎么會 發生這樣的事:我們的南朝鮮朋 友竟然在北朝鮮沒有 一個在入侵 之前向他們,因而也是向我們,發出警報的人。”
1950年6月在東京作為麥克阿瑟將軍的客人呆在司令部 的約翰·岡瑟 (JOHN GUNTHER), 曾于 6月25日 聽到麥克阿瑟參謀部的一位要員說,“好 戲剛剛開始。 南朝鮮進攻了北朝鮮。”(約翰。岡瑟《麥克阿瑟之 迷》,150頁)。
三、麥克阿瑟自相矛盾的兩種說法
1950年7月8日 麥克阿瑟將軍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聯合 司令部司令, 這個指揮部是根 據安理會 7月7日 的決議成立的。 7月14 日,他通過 美國政府向安理會遞交了一份關 于 1950年6月25日 以來 朝鮮軍事形勢 的報告,報告說:“ 1950年6月25日 ,星期日, 朝鮮時 間凌晨4時,北 朝鮮軍隊向南朝鮮發動了純粹的無端入侵。 。。。。韓國軍 隊在整個三八線都 部署在縱深地帶,在任何地點均無兵力集結;。。 。”
而麥克阿瑟將軍 1951年5月5日 在參議院聯合委員會的 聽證會上,則強調 “南朝鮮人 的后勤力量部署差的出奇,他們將供應和 裝備碓存在靠近 三八線的地方。他們在縱 深地帶沒有建立任何基地 。” (《遠東的軍事形勢》,第一部分,231頁)。
很顯然,麥克阿瑟的第二個聲明實際上否定了他 1950 年7月14 日就朝鮮 戰爭開始以來的軍事形勢向安理會提出的第一個聲 明。 由于他在出席聽證會時,已被免去了統帥職務,沒有 什么既得利益 要他去隱瞞任何事實。因此,第二個聲明的可信度要大于前一個。 原麥克阿瑟的情報部主任威洛比將軍(GENERAL WILLOUGHBY) 和約 翰。錢伯林(JOHN CHAMBERLIN)在他們的 《麥克阿瑟》(1941年至1951年)一書 中說1950年6月 “(李)承晚軍隊的相當大一部分已進入三八線沿線 陣地。”(334
頁)。
關于北朝鮮進攻南朝鮮的最初指控,是由美國政府傳 給聯合國秘書長 的,美國政府在早些時候收到了駐漢城美國大使穆西 奧(MUCCIO) 的一份海底電報。英國代表6 月25日在安理會會議上的 發言,說明他 不能十分肯定朝鮮戰爭是如何開始的:“在 進一步討 論前,在我看來, 似乎頭等重要的是盡快得到我們所能取得的盡可能充 分的事實說明。”
1950年6月26日 《紐約先驅報》報道了英國的立場:“' 在目前',外交部 說,'我們 照美國的立場行事'。” 聯合國現場觀察員的報告(《聯合國文件》,S/151 8)被 認為是 有關朝鮮戰爭起源的基本文件。當時的聯合國安理會 主席B。N。勞爵士 (SIR B。N。RAU)于 1950年6月30日 發表評論 說:“我認為 這個報告很重要,因為 它正與我可以稱之為安理會就 此事所采取的 行動的基礎有關。”聯合國朝鮮委員會 在他們于 1950 年9月4 日向安理會 提出的年度報告(《聯合國文件》,A/1350)中 稱, 聯合國現場 觀察員的報告是“在 1950年6月24日 即北方入侵前完成 的。”可是 該 委員會本身在 1950年6月26日 前卻沒有看到此報告,而 且在 1950年6月26日 即在 安理會 1950年6月25日 通過遣責北朝鮮發動武裝進 攻之后,也 只能將該報告作一 “簡要說明”。這個報告于 1950年6 月29 日提交 聯合國朝鮮委員會作進一步審議。 這個有關朝鮮戰爭 起源的所謂基本 文件在沒有充分的和令人信服的理由的情況下被 不適 當地延誤了, 直到 1950年6月29日 才送到聯合國秘書處。不僅起草這 個文件 的 時間是可疑的,而且其內容在重大問題上與麥克阿瑟 將軍于 1951年5月5日 在美 國參議院聯合委員會上發表的證詞 也是矛盾的。 事實上,聯合國觀察員在 6月23日 已 離開三八線回去 了。
四、戰爭爆發的時間
由于世界各地在1950年6月25至26日的報道基本上是即 時、記事 報道,因此可信度要高于以后當事者的回憶錄等等。 總結、研究 一下各西方報刊有關朝鮮爆發戰爭的 報道,會發現這 樣一些事實:
〖1〗北朝鮮軍隊于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凌晨4時 許發動進攻。位于 三八線以 南的翁津地區的開城于朝鮮時間上午9時到9 時半落入北朝鮮軍隊手中。 北朝鮮軍隊 全線壓過三八線,南朝鮮軍隊敗退。
〖2〗至少從1950年6月25日上午9時起(根據6月25日上 午9時從漢城廣播的 美國官 方公報中關于翁津地區的南朝鮮軍隊進入三八 線以北5英里處的 海州的消息)到6月 26日某個時間止,三八線以北5英 里處,北朝鮮的 戰略重鎮海州由南朝鮮軍隊(白寅 樺指揮的大韓民國 第一師,駐扎在三八 線以南開城一帶的軍隊)所占領。 如果是真 如南朝鮮6月25、26日廣播所稱,是“反攻” 到海州,那么,就出現 這樣的問題:
(1)是如何在全面敗退的過程中,集結 起如此強大的部隊 來反攻?【阿爾普爾在他的《南至洛東江,北到鴨綠 江》(1961年)22頁 中寫道:“在開城和延安的韓國第 12團(第一步兵 師)的大部分軍隊 都被打死或俘虜了。該團只有兩個連得以逃脫,于第 二天 向師部報到。”】(2)如何在不與節節取勝的北朝鮮 軍隊交鋒,在戰場 上敗退的 同一支部隊,在不晚于北朝鮮拿下三八線南部開城的 同時,“反攻” 下海州?而海州此時離前線(開城)近10英里之遠。 因此,只有一種可能:在 1950 年6月25 日凌晨4時以 前,(即北朝鮮進攻南朝鮮以前) 白寅樺指揮的 大韓民國第 一師,駐扎在三八線以南開城一帶的軍隊 越過三八線對北朝鮮 發動了閃電式攻擊。 并在9時以前(或更早),攻下了 三八線以北5英里處的要地-- 海州城,一直占領 該城呆到26日的某個時間。這也說 明平壤 1950年6月25日 凌晨1時 35分在廣播中聲稱 南朝鮮軍隊向海州進攻有一定的可 信度。 包括英國在職將軍馬丁中將(GENERAL H·G·MARTIN)在內的切塞姆 大廈研究組(即英國非官方的皇家國際事務研究 所, 因其辦公地點在 切塞姆大廈【CHATHAM HOUSE】而得名)于1950年8 月的研究 報告中 指出:“到現在仍然找不到為駁斥共產黨的指責-- 北朝鮮人是在 反對侵略,保衛自己--所必需的材料。”(《冷戰 中的防御問題》,110頁)。
五、大國操縱下的聯合國
1950年6月25日 的安理會會議上,安理會主席B。N。勞邀請大韓民國政府 的代表坐到理事會桌旁,應美國代表的要求提出一份聲明。可是安理會沒有向北朝鮮提供這種機會。對于蘇聯在的聯合國的態度,幾十年來西方的說法是:在朝鮮問題上, 蘇聯投了棄權票(從而間接表明蘇聯暗中支持北朝鮮 先發動進攻而理虧)。 事實上,在1950年一月份,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 未能與美、英等國達成妥協,蘇聯代表從 1950年1月13 日至 1950年7月31日 抵制安理會的一切會議。這樣,由于蘇聯代表的缺席,提供了擺脫蘇聯否決的機會。而英美將蘇聯代表就中國代表權問題而 “缺席”解釋為蘇聯的棄權。但是,對這一種解釋一直存在爭論(參見 LEO GROSS在1951 年 2月號《耶魯法學雜志》上的文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