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論不是馬克思主義
曾飛
一個不會反思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注定要滅亡的民族。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就在于能夠通過反思不斷變易,改善自己的文化。
官方媒體這樣推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論:“科學技術從‘間接的生產力’到‘直接的生產力’到‘第一生產力’說明社會生產力內涵的深刻變化。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論問題。它揭示了近現代人類社會所以發生如此迅速和巨大變化的根本原因。作為無產階級的政黨,一定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但要認識到生產力的關鍵作用,還要認識到在現在的世界,什么是‘先進’的生產力。在馬克思的時代,先進的生產力反映在傳統的工業產業上,如鋼鐵、鐵路……而在今天,先進的生產力是指以高科技如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現在關注發展生產力,不只是一般的生產力,特別要關注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的發展。 ”(新華網,《怎樣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
同時還宣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堅持和發展馬克思關于生產力的理論,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論斷。這個精辟論斷揭示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科學技術發展指明了方向。”(同上)
但是人們要問,馬克思關于生產力的理論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或者“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樣的論斷嗎?
顯然沒有。能夠找到的只言片語主要就是:
這些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1卷第94頁)
……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67年7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4頁)
……一種不費資本分文的生產力,是科學力量。(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1卷第168頁)
……在這些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1卷第94頁)
……科學在直接生產上的應用本身就成為對科學具有決定性的和推動作用的著眼點。(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1卷第四頁。 )
這些論述無非是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技術的因素。而“具有決定性的和推動作用”,則是“科學在直接生產上的應用本身”對科學“具有決定性的和推動作用”,而不是相反。
顯然,“堅持和發展馬克思關于生產力的理論”的說法缺乏可靠的根據。
而這背后鮮為人知的事實卻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個論斷直接來自西方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二代理論家,德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1929—)的著作。是從西方引進的理論,地道的舶來品。
“哈貝馬斯認為,晚期資本主義具有不同于自由資本主義的兩大新特征。一是國家政權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干預;二是科學與技術的密切結合,并日益成為第一生產力進而統治整個社會和人類。正是這兩個新趨向給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帶來了許多新變化,對馬克思主義產生了許多直接影響,使馬克思主義的許多基本原理‘過時’了。”(和訊博客:《哈貝馬斯》)
“哈貝馬斯認為,科學技術歷來對社會生產力有著影響、制約和推動作用,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歷史發展到今天,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科學技術滲透到了每一個生產環節,它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生產力中起主導、決定作用的因素,它作為第一位生產力的作用已經明顯地凸現出來。首先,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已完全依靠科學技術去武裝。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對于科學技術的依賴已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只有掌握了科學技術的勞動者,才能成為生產力發展中最積極最活躍的能動因素。其次,勞動工具成了科學技術的主要凝結者。現代科學技術向勞動工具的滲透,不僅提高了現有勞動工具的效率,而且涌現了許多新的先進的生產工具,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最后,勞動對象也已主要靠科學技術去開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開發勞動對象起著重要作用,使人們不斷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科學技術促成新的資源和勞動對象的發展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總之,現實生產力的發展,在于生產要素的提高,而生產要素的提高,于生產力主要內在源泉和動力——科學的推動。”(同上)
“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論‘已經無效’。由于科學技術成了主要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因素已不再是勞動者的勞動技術和勞動強度,而是科學技術的應用和革新。因而剩余價值的源泉已不再是工人階級的勞動,而是科學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了。‘科學技術的進步業已成了一個獨立的剩余價值的來源,它同馬克思主義原先只知道考察的那一種剩余價值的來源是沒有關系的,直接從事生產的勞動者越來越變得不重要了’。”(同上)
哈貝馬斯為什么要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呢?當然不是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而是要宣布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已經無效,資本主義的財富來自科技,不來自勞動剩余價值的剝奪,從而財富具有了充分的合理性,而絲毫沒有血腥味。宣布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過時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的科學論斷已經過時了。他寫道:“工人,作為直接生產者的勞動力越來越失去其作用與意義”,“無產階級無論在客觀上或主觀上都不再是無產階級了。今天,就連在工人階級最先進階層中也發現不了階級意識,尤其是革命意識。任何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在此條件下已失去它的對象。”
正因為如此,共產黨也就不再是無產階級的政黨了,資本家自然可以入黨,甚至成為領導力量。共產黨也就名正言順地代表先進生產力,竭盡全力追求GDP,以確保資本增殖的最大化。這一切行為自然也就有了理論上的根據。
勞動大眾和中國有良知的學者了解了這些真相,就能夠明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論不是馬克思主義,也經不起實踐的考驗,人們無需迷信它。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被中國人民所接受,就是因為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能夠引領勞動大眾戰勝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而成為社會的主人,不再受國際和國內壟斷資本的盤剝而日益貧窮化。
馬克思主義理論并非沒有缺陷,但它的基本理論構架是正確的:其一,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宗旨:為無產者和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其二,馬克思主義的最終目標:一個以各個人自由發展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其三,馬克思主義實現目標的的手段:從“階級斗爭”和“奪取政權”開始,依靠無產階級專政剝奪剝奪者。其四,馬克思主義實現目標的政治環境:“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需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其根本缺陷則來自理性思維的固有弊端,企圖用還原論來得出整體屬性,因而產生不可避免的理論錯誤。而最嚴重的錯誤則是基本上套用了本質上是詭辯論的黑格爾辯證法,從而導致了理論上的許多嚴重缺陷,使得一些結論與方法經不起實踐的考驗,甚至導致了社會主義運動的嚴重挫折。
筆者在《從辯證唯物主義回歸到馬克思的人本主義》一文中已經指出:“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正式把人的自由發展作為未來社會的根本特征:‘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因而,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認為: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個以各個人自由發展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91頁)必須充分注意到,馬克思所說的:‘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無產階級政黨的最近目的一樣的: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階級斗爭僅僅是一種手段,奪取政權僅僅是‘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其最終目標,馬克思說得很明白:‘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也就是全人類的自由解放。因而,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與核心,是以人為核心,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以全人類的自由解放為歸宿的人本主義理論。而不是階級斗爭學說。總之,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而人文精神,正是中華文明的根本傳統。因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一個基本點:回歸并發揚中華文明的人文傳統。”
而哈貝馬斯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論把科學技術抬高到“統治整個社會和人類”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用以替代“神”的統治地位。這與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核心,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以全人類的自由解放為歸宿的人本主義觀點背道而馳。其實質就是朱熹理學和西方理性主義的一種現代版本。其手法與朱熹理學用“天理”來“統治整個社會和人類”,西方的理性主義用“科學真理”來“統治整個社會和人類”是本質同構的。都是一種否定以人為本,否定“人本”思想,堅持“神本”、“官本”、“金本”、“物本”等非人本思想,為壟斷資本掠奪勞動剩余價值辯護,麻醉勞動大眾的精神鴉片。
總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論維護壟斷資本的根本利益,違背馬克思主義一切從人出發,以人為歸宿的根本宗旨。它根本就不是馬克思主義,更不會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這樣的錯誤理論必須拋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原理應該是:人是主要生產力,而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并且注意防止它的消極作用。但決不能讓“科學技術”代替“神”來統治人類。要讓人類控制科學技術,而不能讓科學技術控制人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