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以舉國之力新建幾座現代化的城市,晚清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權也能辦到,例如清末香港、廣州、上海、天津由不足萬人的小漁港發展為當時中國最重要的通商口岸,成為中國近代的商業與經濟中心。僅廣州13洋行就富可敵國。據說13洋行的一次失火,被獲燒至熔化的白銀流滿了珠江北岸。清末的中法戰爭,左宗棠收復新疆,也是同樣一個道理:以舉國之力,贏得一兩場對外戰爭,也不是不可能。大肆宣傳國民黨的抗日功績就像中國足球花大價錢雇請外籍教練告訴中國那幫踢足球的龜孫子,足球是應該往門框里踢滴。
2、國民黨的抗日是“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在我的記憶中,中國共產黨在前30年似乎從來沒有宣傳國民黨不抗日,聽到最多的是“消極抗日,積極反共”。這種評價也是極其符合歷史事實。絲毫沒有貶低國民黨。
我認為國民黨的抗日分為3個時期:第一時期是攘外必先安內和不抵抗主義;第二時期是片面抗戰;第三時期是消極抗戰,積極反共
第一時期的攘外必先安內和不抵抗主義,國民黨政府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對日寇采取不抵抗主義的賣國政策,在全國人民要求出兵抗日時,國民黨以“訴諸國際聯盟”來搪塞。國聯是帝國主義控制的工具,它派了李頓調查團來中國,該團的調查報告卻宣稱,“九·一八”事變并非日本侵犯中國,主張在東北設立“滿洲自治”政府,聘請外籍顧問組成“顧問會議”加以管理,意圖瓜分中國。由于帝國主義在華利益的矛盾,國聯也曾作出決議,限日軍于11月16日撤兵,在日本置之不理繼續擴大侵略時,國聯擬案劃錦州為中立區,國民黨政府代表不但接受中立區,還提出天津歸國際共管。在這一時期,國民黨對內部主戰派的態度是“奢談抗日者殺”。在九一八事變,要求東北軍“大家就是挺著死,也不準開槍。挺著死,也是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第二時期的片面抗戰,這個時期總的來說是比較積極的。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在華北發動大規模侵略,國民黨對日態度又有一定轉變,但仍然是猶豫,勉強“應戰”。“八·一三”事變,日本侵略已直接威脅到國民政府的生存,威脅到長江流域英美的利益,在廣大人民的壓力下,國民黨終于跨出了全面抗戰的一大步。同中共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調動精銳主力部隊在淞滬等地組織會戰。“八·一三”事變是國民黨對日態度的一個轉折點。但是,國民黨一面抗戰,一面仍未放棄求和。
第三時期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汪精衛集團公開投敵,蔣介石集團發生動搖:一面抗戰,一面求和。日本對華政策從軍事進攻為主轉變為對國民黨政治誘降為主,同時加強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進攻。在此方針影響下,國民黨內部消極抗日,對日妥協投降的傾向日益明顯,其政策的主導方面也從積極抗日轉為消極抗日。在對內政策方面的重大轉變就是從國共合作、團結抗戰轉向制造磨擦、反共溶共、不斷制造反共高潮。如皖南事變、胡宗南幾十萬大軍圍困陜甘寧,趁共產國際解散之際,計劃兵分9路閃擊延安等等
3、國民黨抗日是為了維護自身小集團統治的需要
國民黨的抗日是被迫的,是為了維護自身小集團統治需要的。對他們而言,抗日是加強自身統治的一種手段,而不是以“將日寇驅逐出中國”為目的。抗日時期國統區的三大慘案均可說明這一點。
1)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后,,蔣介石在長沙召開的重要軍事會議上再一次指示:長沙要實行“焦土抗戰”,如不守,必須徹底破壞,“不資敵用”。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據此于11月10日召開省府會議議決,由長沙警備司令部第二團團長徐昆任放火總指揮,組織放火隊伍,準備放火工具。放火時,以城南天心閣處舉火為號,全城統一行動。 大火發生時,市民從睡夢中驚醒,“面對熊熊烈火,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一些不能行走的傷病員被烈焰吞沒;被大火逼得走投無路的婦幼老弱,或躲進水缸,被活活煮死,或躲入防空洞,被烤焦致死。大火從11月13日凌晨到17日,整整燃燒5天之久。全城街道、建筑90%被毀,直接死于火災的有3000余人。據估計,大火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0多億元,相當于抗戰勝利后的1.7萬億元。大火前長沙30萬人口已疏散90%,長沙全城焚毀殆盡,此30萬人頓成無家可歸的難民。據統計,至12月9日最后一次發放賑濟款,全市登記災民共12.4萬人,其中僅僅黎沌、螽斯港收容的孤兒即達815人。
2)國民黨軍為阻止日軍南下,以水代軍,炸毀鄭州花園口黃河堤,只淹死區區千名日軍,卻淹沒豫、皖、蘇44縣,淹死89萬人,造成大片的黃泛區蔣介石竟批準了掘開黃河大堤。使黃水泛濫以阻止日軍進攻的方案。6月7日,黃河鐵橋被炸毀。6月9日,鄭州北面花園段黃河大堤由人挖、炮轟,打開了寬約兩丈的缺口,一時洪水滔滔涌出,將堤口沖開百余米寬,黃河水洶涌咆哮,向東南泛濫,淹沒了豫、皖。蘇三省四十余縣的1700余萬畝平原耕地,計有90萬人死亡,610多萬人陷人了汪洋之中,由此造成了連年災荒的黃泛區。
3)河南大饑荒發生在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發生大旱災,夏秋兩季大部絕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災。饑荒遍及全省110個縣。據估計,1000萬眾的河南省,有300萬人餓死,另有300萬人西出潼關做流民,沿途餓死、病死、扒火車擠踩摔(天冷手僵從車頂上摔下來)軋而死者無數。 日軍攻克的湯恩伯部倉庫中,僅面粉便存有100萬袋,足夠20萬軍隊一年之用,但國民政府非但不開倉賑災,反而“超額完成征收軍糧任務的河南糧政局長盧郁文,卻受到了蔣介石的記功褒獎。”所以,當湯恩伯部敗走豫西時,5萬多國軍士兵被當地農民繳械解編,甚至有官兵被槍殺、活埋。《劍橋中國史》還記載:“1943年在湖北,一位中國司令官抱怨說:‘鄉民偷偷地穿越戰線,把豬、牛肉、大米和酒送給敵人。鄉民情愿讓敵人統治,卻不想在自己政府下當自由民。——也就是為日軍送糧。
4、抗戰不如參戰,參戰不如觀戰的惡果
進入1944年春夏季之后,世界各反法西斯戰場都在節節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也展開了局部反攻,而國民黨卻在豫湘桂戰役大潰敗。在日軍針對豫湘桂的“一號作戰”中,國民黨軍丟失6000萬人口的廣大區域,丟棄40個師的裝備。1945年,日軍又打通了從河南到廣西邊境和廣州的“大陸交通線”,國民政府甚至準備遷都到偏遠的西昌。
豫湘桂戰役大潰敗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產生不利影響,對美國的對華政策等也產生了嚴重而深遠的影響。在侵華日軍已成強弩之末、中美空軍又完全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國民黨軍竟發生如此慘重的失敗,以致美軍中一些人對國民黨軍的抗戰能力產生懷疑,從而對中國抗戰產生錯誤判斷。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向羅斯福報告說:“如果日軍繼續西進,陳納德的第14航空隊將失去戰斗力,我軍超長距離轟炸機在成都的機場將會丟掉,中國必然垮。”認為“中國所處的嚴重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軍方處置不當和玩忽而造成的。除非中國的一切力量,包括正在對付中共軍隊在內,都用來對日作戰,中國在戰爭結束前是不可能起什么作用的。”甚至不正確地估計日軍很可能長期占領中國,這樣“即使日本在本土戰敗以后仍可繼續在中國與盟軍作戰。這樣可能把戰爭延長好幾年方能把日本打敗”。1945年1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羅斯福要求“俄國在它能力范圍內盡早參加進攻(日本)”,以減輕美國的負擔,于是在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為了使蘇聯盡早出兵打擊中國大陸上的日軍,羅斯福、丘吉爾竟背著中國與斯大林達成一項損害中國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秘密協定:允許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外蒙古)在蘇聯保護下獨立,恢復帝俄時代在中國東北取得的殖民特權,如租借旅順口軍港、中蘇共有東北鐵路主權以及在東北“優先利益”等等。
5、喋血孤城抹不紅國民黨
再來看看喋血孤城,其實也并非像影片宣傳的那樣,常德是一座孤城。常德保衛戰是常德會戰的一部分。常德是湖南西部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附近集結有大量主力部隊。常德會戰簡要地圖,國軍從最開始的部署就是將常德用來固守,以吸引日軍的重兵。而后再以外線的重兵集團對日軍進行圍殲。國民黨軍隊以第六、九戰區為主,第五戰區配合,共調集20余萬兵力進行抵抗。此次會戰的目的:使常德成為第二個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歷時160天左右,蘇德雙方投入戰斗的兵力達200萬以上。西方學者估計軸心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共傷亡85萬人,其中75萬人陣亡或受傷,9.1萬人被俘。而蘇聯方面的估計為消滅軸心國部隊150萬人。無論是哪種估計,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損失了東線兵力1/4的說法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同。
常德保衛戰,在日軍30000優勢兵力進攻下,國民革命軍第57師官兵9000余人孤軍抵抗一十六天。余程萬后率200殘部私自脫離戰場。日軍占領常德幾天后主動撤離,自此常德會戰結束。這樣的戰績硬要說可媲美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臉皮也真夠厚的。
歷史學家黃仁宇的評價余程萬在此次會戰中的功過,說:
“沒有人在處理余程萬的程序中能替蔣介石開脫。歷史家只能指出余程萬給蔣介石極大困難。事實上他已將全師官兵犧牲于常德城內,在作戰效率上講,除了他自身一死之外,已替統帥盡了最大職責,常德能及時收復,主要由于第57師的強韌抵抗,要是蔣介石再懲罰余,以后誰肯替他認真作戰?然則余程萬到底也是放棄守土。一個部隊長有倫理與道義上的威權賦與部下以必死的任務,端在情況變更在更大的范圍內,部隊長本人也應能作必死的表現。余程萬身為師長即未履行這契約,在另外三個師長殉職的情形下,最高統又不能置之不問…… ”。
歡迎訪問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taratsky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