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的改變只能循序漸進
羅 寧
幾千年以來,天災人禍、外族入侵、朝代更替、經濟漲落、人口變遷、革命爆發、戰爭動蕩、文明撞擊、文化和融、思想更替、政治運動等重大事變,曾經在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當中,周期性的、走馬燈式的不斷得以發生和演化。然而,不論時間在如何持續,也不論前后相繼的各種重大事變具有著如何強勁的震撼成效,中國社會的生存發展方式及其狀態,中國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結構及其運行,卻始終都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和各種事變的影響而發生過質的改變。因此,相對于中國社會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時間似乎是停滯的,各種重大的事變及其成效,也不過如同吹拂山崗的一場又一場狂風暴雨,在清洗了山崗之后便消失了。
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人類社會成員數千年以來,基于穩定的自然物質環境,生產、生活、生存方式從來不曾發生過根本的改變,從而使得自然形成的,具有著經久不衰的頑強生命活力,并因此而在中國社會很自然的形成了悠久的歷史與傳統。與此同時,在中國社會持續以君權神授為體制合法性來源的君主、皇帝的代代相繼的統治下,中國社會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自然的也相應的不斷得以反復形成、成長、發展、延續和趨于成熟。基于此,中國社會的經濟狀態、社會結構、政治形式、治理方法、法治體系、文明傳承、文化傳統、風俗風格;社會成員的心理素質、意識構成、思想定勢、理性習俗、是非觀念、生存選擇、生活規則,無不深刻的滲透、充滿了由以君權神授體制為載體的君主、皇帝統治所賦予的深刻規范與印記。
雖然,不同 時代的 君主、皇帝統治必然的都會各有特征,但是,“天下之壤,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的實質,卻從來都是一以貫之的。不論當今各方面的社會成員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歷史與傳統有著怎樣的認識與感受,都不能否認這樣的事實:受制于并圍繞著君主、皇帝統治,而相應形成、發展、存續的中國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結構及其運行成效,數千年以來,從來都在直接的服務并體現著君主、皇帝統治的利益與意志。而中國社會在農耕文明居于主導地位的漫長期間內,以君權神授體制為載體的君主、皇帝統治之所以能夠代代相繼的持續存在,則是因為君主、皇帝統治在事實上,是符合生存在中國這塊地域內的人類群體的共同生存發展需要的。
在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每一次在既有的君主、皇帝統治陷于失效狀態之后,隨著社會革命的周期性爆發,中國社會隨之就會重新依據不可替代的共同需要,無可選擇的再次構建一個有效的 全新 君主、皇帝統治,以繼續供給和滿足治理和被統治的需要。不僅如此,即使是外族入主中國社會之后,為有效的治理中國社會,所建立的統治,同樣也只能是符合中國社會共同需要的,以君權神授體制為載體的君主、皇帝統治。所以,在中國社會,君主、皇帝統治之所以能夠持續存在了數千年,正是因為中國社會對君主、皇帝統治的共同需要,不僅是持續存在的,也是不曾變更過的。
近代以來,可以更為有效的解放人類生產力,更為便利人類生存發展,并更具替代、同化實力的強勢西方工業文明,在強行進入中國社會之后,僅僅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間,就徹底的改造了具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農耕文明及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發展方式。同時,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西方思想文化,在同步大量涌入中國社會之后,也很快有效的顛覆了以儒家經典為大成的中國傳統文明,致使有著數千年輝煌歷史的中華文化傳承只得止步于五四新文化運動。但是,具有頑強生命活力的中國社會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雖然在表現形式及其存量方面確實已經發生了眾多快速而巨大的積極改變,卻在主體及實質方面仍然得以在既有社會慣性的強勁支撐、維護下,保持著穩定而有效的狀況。
中國社會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直至當今,都在有效的不斷持續。并且,可以肯定,在可以預期的將來,這種狀態依然還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并且,不論現在和將來的各方面社會成員會做出怎樣的判斷與選擇,也不論過去、當今和將來,包括中國的社會成員在內,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曾經或者可能遇到怎樣的震蕩與改變,只要可供人類生存發展的自然物質環境依然存續,只要人類社會仍然能夠繼續生存發展,只要已經延續了數千年的人類社會基本因素與條件,還沒有發展、成熟到需要發生質變的程度,那么,中國社會在漫長的自然過程中,所發展形成的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自然就會繼續依據既有本質的規定性,繼續依循既有的規律、軌道和方式繼續的自然發展前行。并且,由西方文明繼續大量進入中國社會各個方面,所不斷引發的中國社會改變的量變積累還不能達致可以促成質變的地步;在中國社會自近代以來所發生的不斷脫離傳統文明的歷史發展進程,還沒有達致相應的成熟境界的現實當中;在中國社會對新的質的需要還沒有隨著社會改變積累的增長,成長、發展到必要程度的情況下;在中國社會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所具有的能量及其活力還沒有釋放完全和喪失之前,中國社會既有的質的持續存在及其有效作用,是必定不會發生實質性改變的。
中國社會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是在社會成員不斷維持生存發展的過程中,由各種必然會相應形成的眾多數量、種類繁多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在不斷相互作用的自然混合狀態中,在社會成員之間相應不斷發生、形成普遍關聯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轉換的事實基礎上,持續的、變動不息的自然匯集而成的。所以,中國社會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的形成、成長、發展過程,必然會是循序的、復雜的、緩慢的、周密的、不可逆的。
所以,要期望或者追求中國社會的生存發展方式及其狀態,中國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結構及其運行,發生本質意義上的改變,首先就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與毅力。并且,對于任何改變都必然會不斷發生反復、回歸和倒退的狀況,也應該具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因此,任何指望或相信可以一朝一夕之間,或者在短期內就可以實現改變的愿望和期待,都是一種幻想,都是不切實際的,都是要被現實所粉碎的。
中國社會既有的生存發展方式及其狀態,中國社會既有的經濟、文化、政治結構及其運行成效,是中國社會數千年以來,在自然的狀態中不斷進行自然選擇,并在代代相繼的不斷予以完善、傳承的過程中,所自然形成的事實、傳統與成果。盡管,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們總是會給它賦與不同的形式與形態,但是,在本質的意義上,時代的不同,人們主張的不同,卻從來也沒有導致中國社會既有的生存發展方式及其狀態,發生過任何質的改變。
作為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社會成員,在維持生存發展的全部過程中,代代相繼的不斷進行自然選擇的結果與產物,中國社會既有的生存發展方式與狀態,中國社會既有的經濟、文化、政治結構及其運行成效,不僅是中國社會生存發展的歷史進程所決定的必然,也是中國社會數千年以來,不曾發生過質的改變的生存發展需要的真實體現。所以,它既不是某個皇帝意愿的產物或者某一部分社會成員的選擇結果,也不是某個時代的印記或者某種文化的傳承。所以, 作為在自然生存發展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中國社會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是不會因為一部分人的支持而變得更為強大,也不會因為一部分人的反對而相應發生質的改變。
中國社會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體現和反映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類,基于共同的生存發展需要,而反復、持續做出的選擇。由于人類從來都是只能在自利的狀況維持生存。因此,中國社會之所以會反復、持續的做出同質的選擇,唯一具有說服力的理由則是:至少在當今及將來的一定時期內,這種選擇都是符合中國社會持續生存發展需要的,對中國社會的生存發展是有利的。
當然,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中國社會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也不例外。作為應該具有悠久文明發展歷程的世界性大國,中國社會至今都在諸多的方面落后于發達國家;而國民對于倍受困擾的各種社會弊端的不滿、失望、憤怒,無不都在尖銳、鮮明的證明著中國社會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所具有的種種有害方面的真實存在。
但是,只要中國社會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對于中國社會所具有的利大于所具有的弊,那么,中國社會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就會繼續存在并繼續廣泛、深刻的影響和作用于中國社會的的生存發展。不過,隨著充分、成熟的體現、反映著傳統的農耕文明的中國社會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不能夠適應快速發展的工業文明所引發的社會需要改變,從而日益增多的具有弊大于利的狀況之后,相應的質變就會不可避免的發生和發展。
不過,中國社會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畢竟已經歷經狂風暴雨,持續存在的數千年。其在不斷被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代代相繼的完善發展的過程中,不僅曾經不斷的造福、助益于人類的生存發展,也曾經無數次因為人類當中的強勢群體貪得無厭的致使社會失序,而導致社會動蕩與革命爆發,從而在被人類重構之時,不斷的得以矯正。所以,如果要追求并實現中國社會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發生質變,就決非是一件簡單的、輕而易舉的事。
在中國社會的意識層次、文化結構、經濟狀況,依然具有厚重的農耕文明成份的條件下;在中國社會的工業文明仍然處在成長中的幼年期的情況下;在中國社會自然而穩定的生存發展狀態還可以支撐、維系中國社會的生存發展的現階段,如果不切實際的尋求社會政治結構的質變,那么,中國社會就會犯欲速則不達的錯誤,就會因為超越了社會生存發展的自然規律而再次遭受懲罰。東南亞一些國家長期的陷入劇烈的社會動蕩狀態,國民飽受多種困難,而外界則束手無策,正是在外力的支配、作用下,社會的發展超越了社會對改變的承受力的原因。所以,中國社會不可逆轉的改變,就應當記取以往的教訓和他國的失利經驗,循序漸進的不斷隨著中國社會生存發展需要的改變,而相應的推進和實現符合中國社會所形成的新需要的質的改變。
對于人類社會而言,作為社會結構質變發生的必要前提、條件和基礎,各種相關社會因素的量變,自然是會十分繁多的,而量變積累達致的過程,自然也會是相應漫長的。因此,作為能夠積極主導、控制社會發展與改變進程的社會成員,對于只能取決于社會結構改變狀況的既有的社會生存發展狀態改變,就不能急于求成,只應當循序漸進。否則,就會因為超越了社會發展階段而相應的遭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嚴厲懲罰;同時,對于既有的社會生存發展狀態所呈現出的狀況,與已經發生了改變的社會結構狀況不能相適應的社會現實,則應當相應的積極加以調整、促進和改變,決不能遲疑不決、徘徊不前。否則,在快速發展進步的社會工業文明的激勵、促進下,不斷成長、發生的社會共同需要改變的必然積累,及相關的各種社會矛盾的增長,就不僅會快速增多工業文明與老成的農耕文明之間的沖突,也會因為更多的符合農耕文明基礎上的社會共同需要的社會結構,不能滿足、適應在工業文明快速成長中形成的社會共同需要,而導致社會成員的沖突屢屢增多、增強,從而導致社會陷入混亂、動蕩的困難局面。
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漫長生存發展過程;有著悠久農耕文明發展存續經歷;有著厚重的充滿了農耕文明特質的文化傳承;社會成員普遍有著沉穩、保守、持重的傳統心理素質的古老社會當中,要尋求社會生存發展方式在根本的方面發生改變,除了穩妥的實行循序漸進的方式之外,任何激進、冒進、跨越式的選擇,都是不負責任的,都是一定會導致嚴重損害的,并且,中國社會還會再次在遭受沉重打擊的同時,再次付出慘重的代價。因此,積極的、統籌兼顧的、深謀遠慮的、高瞻遠矚的、未雨綢繆的、前后有序有度的、輕重緩急排列恰當的,對中國社會的既有生存發展狀態進行可行的、成本相對低的積極改變,中國社會的持續、穩定生存發展,才會是可靠的、可持續的和前景光明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