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先生是中國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杰出輝煌的一生,獻給了他深深愛著的祖國和人民.中國人民將永遠緬懷他,20世紀中國的偉人.
錢學森先生1936年在美國取得多項碩士博士學位后,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的研究,28歲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應該說,是一位國際級的科學家.12年后,即1950年,他聽說新中國成立,就積極要求回國,經過5年時間的努力,于1955年才沖破重重艱難險阻回到祖國,那一年,他44歲.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人之常情.照理,錢學森先生那時已經在美國學習工作了20多年,生活優越,事業如日中天,,完全應該在事業的道路上繼續發展.以當時美國的條件和他自身的水平能力,摘取諾貝爾獎都有可能,可以說,前途無量.盡管當局勸阻挽留,他還是離開了美國,這應了中國一句老話,叫"人各有志".
當今社會,中國的人才是都向國外流,這是不爭的事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留在國外的高端人才超過100萬.在錢學森先生回國的1955年,中國是個什么情況?"一窮二白"是非常恰當的比喻,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應該說,國內的生活條件科研條件,無論那方面都比過去好.雖然我不同意是因為什么什么造成現在的條件會這樣好,時光的流逝,時代的發展,今天的社會物質條件肯定應該比當年好,有人硬要為自己臉上貼金,只能說明他臉皮厚,不能說明其他任何問題.但不管怎樣,物質條件比1955年好卻是事實,那么,在物質條件大大改善的今天,為什么那么多高端人才還要往外跑,他們腦子都進水了?在物質條件差的情況下,錢學森先生等一大批科學家沖破艱難險阻要回國,現在物質條件好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卻在為他國效勞,不合情理啊.
問題是,如果錢學森先生是處于當今社會,還是28歲的青年,在美國獲得多項碩士博士學位,他會選擇回國嗎?我看未必.原因是什么?我試著揣摩,可能有以下兩點:一是時代不同,價值觀不同.眾所周知,錢學森先生那時回國,是因為愛國.但是,他卻沒有到臺灣.大家應該知道,那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沒有加入聯合國,在國際上主要是被社會主義國家承認,當時在國際上的合法政府是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因此我們就可以說,錢學森先生愛國愛的是社會主義新中國,他向往的是社會主義,這一點,在邏輯推理上應該是完全成立的.如果單純講愛國,他實際應該選擇去臺灣,就象當年乃至今天,臺灣的學者學成仍然回臺灣一樣.因此,志不同,選擇必然不同.按照錢學森先生的"志",在當今社會,如果他還是28歲的青年的話,他未必會回到大陸的中國.因為他逝世前有這么一句話:中國如果丟掉了毛澤東思想,丟掉了社會主義的公有制,就要完蛋.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知道錢學森先生的"志"是什么?一個世界級的科學家,說的可不是什么"摸著石頭"的話,肯定是經過科學思維得出的結論.在當今社會主義為名,資本主義為實的中國,我看錢學森未必會回來.二是在目前強調接軌普世價值年代,留在"先進之邦"(所謂的經濟學家張五常的語言)的美國,比回國更好,因為你中國還要和美國接軌,回國不是多此一舉嗎?回國可以,是傳授"先進之邦"的經驗.何況現在普世了,在哪里不一樣?回國是為了世界,在美國也是為了世界,而且美國的方方面面都比國內好,為什么要選擇回國.我想,這也是目前超過100萬的海外人才的基本想法.錢學森先生如果生在當今社會,因為國內到處宣傳接軌普世價值,我想,他也會與100萬海外人才的選擇一樣.
提出 "如果錢學森先生是處于當今社會,還會回國嗎?"的問題只是一個假設.假設畢竟是假設,時光不會倒流,.假設的目的是想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中國有句俗話:"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丑",錢學森當時回國確實是這樣,而如今,中國富裕了,條件好了,為什么100萬高端人才還滯留他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不知道我們黨和政府的高官們是否知道個中的真正原因,還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或者在大喊"人才重要"的同時,壓根就沒把人才當回事,認認真真地研究過如何才能吸引人才的問題.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