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思維的品質
一般而言,戰略思維包含如下的思維取向,這并非戰略思維者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戰略的本質所決定的。
1.前瞻。戰略思維的前瞻取向主要包含著如下內容:第一,“方向”意識或“目標”意識。戰略是朝著目標前進的行動,一旦目標模糊不清、定位不準或因實現過程遭遇挫折而輕易放棄或改變目標,往往意味著戰略的失敗。第二,“預”的意識。戰略是面向未來的行動,而任何行動都需要時間準備,距離未來愈遠,行動愈艱巨,所需準備愈要充分。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危機處理,堅持“預”字優先,可化被動為主動,化有形于無形。第三,“落差意識”。未來是一種高度不確定性的存在,任何情況都有發生的可能,要考慮到多種不同的結局,做最壞的打算,爭取最好的結果。
2.務實。戰略思維的務實取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能力”意識。戰略目標與戰略能力是辯證的關系。戰略目標的選擇和配置必須慮及現實和可能的戰略能力,戰略能力必須按照戰略目標的要求進行建設和發展,以使二者相平衡;當戰略目標超過戰略能力的支撐時,則要么調整戰略能力(包括增強或合理分配使用方向);要么調整戰略目標(降低目標或分解目標)。二是“對應”意識或“問題”意識。戰略是問題的發現和解決,戰略目標和行動都要有問題的針對性,切不可流于空洞的玄想。
需要強調的是,戰略思維的務實取向不是簡單的從現實提供的條件出發,而是要“在現實中透視歷史,在歷史中把握現實”,從具有“歷史合理性”的現實因素出發。總之,對“實際”的理解要堅持歷史辯證法,否則會陷入實用主義。回顧中國近代歷史,“維新運動”的領袖們只是看到簡單的現實,卻看不到現實中的歷史,也就無力把中國歷史發展所提供的條件轉化為手中的戰略能力,把變革之夢冀望于一個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以致“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3.整體。戰略是“歷史合力”作用下的行動,要求堅持戰略思維的整體取向。其中,特別要注意:第一,“大局”意識。鄧小平同志指出并強調:“要提倡顧全大局,有些事從局部看可行,從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從局部看不可行,從大局看可行。歸跟到底,要顧全大局。”第二,“統籌”意識。全局固然高于局部,但不可離開局部,要善于調動一切局部的積極性服務和支持全局。第三,“系統”意識。戰略思維要涵蓋達成戰略任務所必需的所有要素,要把諸多要素整合在一起納入戰略思維的視野;而系統思想作為一種從整體上解決復雜系統問題的科學方法,顯示出了傳統方法不能與之相比的優越性,特別適用于戰略思維。
4.主動或控制。戰略不是普通的行動,是定向行動,要引導行動朝著最有利于戰略締造者的方向前進。所以,既不可以坐以待變,以不變應萬變;也不可以消極應變,被動應變,而必須采取積極主動的行動,化解矛盾,引導歷史。戰略思維的主動取向包括兩種情形:一是面對危機,要化被動為主動;二是面對順境,要主動發現問題,不為“風平浪靜”所迷惑,更不可掩蓋問題而沉迷于“好大喜功”。回顧蘇聯解體,無論原因多少,無非是“問題”類和“戰略”類。相比較,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要在“戰略”中尋找,在“人”中尋找。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國家順利發展、繁榮昌盛之時,不能自我迷失;在面臨危機之時,要沉著冷靜;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要審時度勢,制定合適的國家戰略。總之,最大的危險不在于問題,而在于怎么對待問題。
5.創造或創新。歷史不會提供完全相同的素材、環境并讓完全相同的人去制定戰略,戰略思維貴在創造,戰略思維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以及戰略思維的創造性的重要意義不斷地被歷史所證明著。戰略思維的創造性包含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面:開放思維和創新思維。開放是實現創新的前提,創新是開放的目的;沒有思想的開放,就沒有思想的創新;沒有創新的思想,思想的開放就失去了價值。
6.自然。戰略是大眾的行動,大眾的行動離不開宣傳,因此要重視戰略思維的語言取向。戰略思維的語言取向重在自然,所謂自然即返璞歸真:第一,要準確地傳遞戰略思想所包含的信息;第二,要簡潔無華,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傳遞戰略思想所包含的最有效信息;第三,藝術地傳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