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馬克思主義對資產階級關系展開深入和無情的批判,從商品分析入手,開始了人類關于勞動的正確認識。這是社會主義運動的出發點。關于勞動的正確認識,就是對勞動者的肯定和對勞動的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全面闡述了無產階級自我解放的過程,指出,共產主義要在發達的資產階級關系基礎上才能夠實現,無產階段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夠解放自己。馬克思抓住資產階級關系中商品生產這個最主要的內容,發現并說明了商品的價值規律,揭示了勞動對于人類發展的科學意義,樹立了勞動價值觀念。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就是勞動方式和勞動觀念的發展,就是無產階段這群當代最為先進的勞動者消滅資產階級關系,消除資本主義,以及無產階級進行自我否定的過程。社會主義運動最終的落腳點是共產主義,她的根本追求并不是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一百多年過去了,社會主義運動經歷了跌宕起伏,社會生產力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正確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繼續推動社會主義運動向前進,這是新時期勞動階層需要面對并解決的現實問題。
馬克思之所以在商品生產角度說明勞動的意義,是因為他處的歷史階段要求他的主要精力必須放在對資產階級關系的批判上,同時也因為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內容還太少,使馬克思不能在理論上進行更深的概括。偉大的列寧、偉大的毛澤東為全人類提供了現實的這些。社會主義不再僅是思想上的“主義”,世界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狀態,現實的社會主義因素侵入人類社會的肌體,勞動的發展得到新的可能。我們遇見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對于勞動的認識不會僅拘泥在商品生產領域,狹義的資產階級的商品生產勞動只是基礎,廣義的社會主義生產勞動即將引領人類發展。那么勞動是什么呢?勞動是人們生存的基本能力和人類自我改造的根本手段。勞動誘因、勞動過程、勞動結果是勞動含義的幾個主要方面。勞動誘因產生于勞動者本身,外在表現是勞動動機,內涵是意識的隨機變化。勞動過程決定于勞動工具,外在表現是操作程序,內涵是信息交換。勞動結果產生的是信息,有物化形態和知識形態兩種,但都必須附著于特定的自然物之上。是勞動創造了人類,發展了不同人群,勞動的強者會帶領人類發展,喪失勞動的人群必將走向自身的滅亡。社會主義生產勞動與資產階級商品生產勞動的本質不同在于,這兩類勞動的價值取向是不同的。資產階級商品生產勞動為的是創造財富,無止境地去創造商品這種物質財富,以至于最后以商品形式對人類發展進行扭曲。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為的是勞動者的自我解放,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勞動的發展伴隨著自然資源和信息的科學運用。馬克思指出,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深層次的意思有兩方面,第一是意識的自我改造,第二是意識能力的更大釋放。社會主義的生產勞動就是要爭取針對每一個勞動者來說,信息交換的范圍更廣大,信息交換的方式更便捷。現代社會生產力催生現代勞動觀念,新的勞動價值觀必將創新出更適應人類發展的勞動方式。
新的勞動概念最大的特點是勞動結果信息化和勞動成果可復制性。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發展趨勢是革命性地調整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不斷創新勞動的組織形態,培養勞動者自覺而科學地運用勞動結果。勞動產品的物化形態和知識形態相對于物質來說都是一種狀態,相對于意識來說都是一種信息。從唯物主義角度看,意識能力隨對物質認識范圍的擴大而變化,隨意識容量的增加而發展。意識能力通過勞動者和勞動組合來表現,意識容量通過勞動個體的素質和勞動群體的集合來表現。社會主義生產勞動就是要根據這些原理進行,這樣先進的人類勞動使人真正的作為物質和意識的范疇同一了起來,從而把人類沖破現有時空發展成為一種可能。勞動成果可復制性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時它也是信息交換范圍擴大的前提和信息交換方式更便捷的最根本方法。在人類生活的地球空間內,目前能夠實現各類勞動成果的可復制性的最先進理念是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這個理念的價值取向是節約能源,不斷提高能源利用的有效性,盡最大可能開展各類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不斷追求物化勞動的科學運用和知識勞動的科學轉化。誠然,這里所敘述的內容決不是超越歷史現實的主觀設計,這樣的勞動概念和勞動特性產生于知識經濟這個新的社會實踐,產生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具有上升趨勢的過程中,產生于社會主義因素在社會斗爭中逐漸變強的形勢下。引領我們的是偉大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斗爭的武器是批判的理論和覺悟的勞動者,努力創造的是在社會主義運動中孕育共產主義的萌芽。
社會主義新勞動方式的構建最為關鍵的是完善和發展勞動生產的循環體系。這個循環體系是一個動態的普遍聯系的系統,本質屬性是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它主要包括以人民民主為基礎的政治系統、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計劃經濟系統和以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為主體的文化教育系統。以人民民主為基礎的政治系統建設是為了克服由于人類個體事實上存在的差異,也即個性化特點造成的所謂不平等,盡最大可能保護和擴大社會意識容量,從而保證勞動發展的可持續性。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計劃經濟系統建設是為了實現信息效能的最大化,降低人類社會的發展成本,為信息交換的范圍更廣大信息交換的方式更便捷創造條件,為勞動的發展奠定基礎。以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文化教育系統建設是為了勞動者的自我改造和永續發展。這三個系統不是孤立的或各自有規律的存在,它們是同一的循環體系,是三位一體的構造,是一個運行主體的三個主要機制。新的勞動方式的構建只有依靠無產階段這群當代最為先進的勞動者自己來完成,它的構建過程就是無產階級消滅階級這種歷史現象在人類社會存在的過程,同時也是無產階級自我否定的過程,最終結果是人類社會只存在各具個性化的勞動者。當前,這支力量開始越來越強大起來。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從相同方向帶動了資產階級關系的發達,也就是無產階級隊伍的擴大;第二,列寧和毛澤東主席引領創建的蘇聯和社會主義新中國以及曾經存在和現在依然存在的十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勞動者的部分改造,有些資本主義國家內由于受國際社會主義因素的影響也實現了勞動者的部分改造。是的,二十一世紀新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高潮變為了可能。
資產階級關系是對勞動的反動,資本主義思想已經嚴重地阻礙了勞動的發展。資產階級關系雖然經歷了自由競爭、資本壟斷、金融帝國等階級,但是,不管其剝削手段如何花樣翻新,在理論包裝上如何虛偽狡詐,商品生產的本質和剩余價值的存在卻萬變不離其宗。資產階級關系對勞動的反動體現在兩個領域。第一,政治經濟方面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制度設計。私有制以及其延伸出來的一切,流露出資產階級對意識的認識是悲觀的,對物質的認識是狹隘的。他們看問題從人性出發,跳不出善惡的唯心圈子,以悲觀的態度想象人類的發展,以物質的占有填充私心的空虛進而設計人生。在私有制主導下,勞動者的地位被嚴重扭曲,剝削者的自我發展能力逐步褪化,至止滅亡。私有制的制度設計客觀破壞著社會意識的容量,不斷壓縮信息交換的范圍。私有制迫使勞動的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導致人類群體有奴化趨勢。剝削者在壓制勞動者的殘酷程度增加時,迫使勞動者對他們實施最后一擊,也加速了剝削者自身的衰亡。第二,意識形態方面,以商品生產為基礎的資產階級關系浸染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知識的產權化和文化教育的產業化是對信息交換范圍擴大和信息交換便捷的反動。知識是人類普遍勞動的積累,任何知識都是勞動過程中信息交換的產物,知識的產生帶有勞動個性化的偶然性,是個概率問題,而不是天才的篩選。知識產權化是對勞動的不公平和對信息交換的人為阻滯。文化教育是勞動進行自我改造的基本手段,也是勞動創新發展的前提條件和現代信息交換的便捷途徑以及知識產品按需分配的現實方式。文化教育產業化是對勞動在意識領域的最大不平等,這將給勞動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影響,是對勞動進行奴化的前奏。一步一步,通過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反動改造和政治經濟方面的商品化設計,人本身也會變為人與人之間特殊的商品。
科學社會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勞動,消滅資產階級關系,消除資本主義,在社會發展中實現無產階級的自我否定,促進自然環境和人類發展的協調統一。社會主義運動是社會主義因素浸入人類社會肌體,在斗爭中逐步引導世界發展,促使人類社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最具體的因素是勞動者,他們以樂觀的態度看待勞動和人類本身,勇于實踐,善于思考,生活充實,富有革命精神。社會主義最抽象的因素是公有制。她在語言上由“私有財產神圣而不可侵犯”轉變為了“一切物質財富歸社會所有”, 作為一個制度,只是在特定物質基礎和具體社會現象上抽象而來指導現實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的意識形態。
人對物的相對控制正朝著無限的方向發展,而人對物的有限運用和消耗卻是絕對的。私有制要用絕對的方法規定人對物的相對控制,以無限的方向指導人對物的有限運用和消耗。在人與自然失去平衡以后,必然導致資源的無謂浪費和人對自然的毀滅性破壞。公有制以抽象的形式肯定了人對物的相對控制、以信息交換形式擴大人對物的有限運用和消耗,革命性的調整人與物的關系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對物的占有是抽象的、相對的,人對物的運用和消耗是具體的、絕對的。私有制以法律的形式扭曲了人與物的關系,用具體的商品形式的物來支配人與人的關系,從而導致具體人群對社會關系的分裂和破壞。在意識形態上,以抽象的扭曲欲望來引導人對物的無限消耗,進而破壞人類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公有制用抽象的物動態的相對的來協調人與人的關系,以物對人類全面自由發展的支撐作用來肯定人的本能,以信息化的物的有效利用和量的逐步擴大和擴展來保障人類社會有序的向時空進展。公有制的實現必須與人類群體的活動范圍以及社會的發展程度結合起來,以協調物質關系為主要方面,借此全面指導社會生產的組織方式,并在人類思想的自我解放中體現。是在一定的人群中,是在特定的地域內,是在社會主義的國家基礎上,還是在全世界范圍來實現,這要看社會內容、結構的聯系情況。人類社會發展到時至今日,各種關系復雜而充滿變化,人類群體在思想和行動上正朝著少數人、大集體、國家社會、全世界的方向發展,人類的生產活動也在向保護地球自然、開發時空資源這個整體目標邁進,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只有在這樣的社會發展中不斷揚棄進而得到完善。可以說,公有制的實現是新型社會化大生產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科學社會主義在人類社會的漸進深入就是公有制對私有制的否定過程。主要表現在兩個內容上:一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建立使公有制的社會形式不斷得到鞏固和確認。公有制在政權上的體現是人民獲得自我解放的條件之一,公有制在生產生活中的實現是人類通往共產主義的必由之路。人民民主在整個人類社會范圍內通過斗爭由弱到強、由少到多的量的積累和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內部對公有制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這兩個方面既有不同的內涵和規律,又存在融通,相互促進。公有制政權在不同范圍內的建立是復雜而又存在多種變化的,她的建立總會與一定的歷史條件和所處的客觀環境相結合,從而呈現出社會發展的多樣性。不過,公有制政權建立的主要動因只是階級斗爭及其附帶的文化革命,不同的歷史時期,在形式表現上側重會不一樣罷了。社會主義國家對于公有制表述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是一個最能體現理論創新的過程,社會主義法律這把利劍終會在烈火中走出資產階級法權和腐朽法學的桎梏。公有制法律是與公有制的生產方式和生產組織模式相對應的,這些意志是通過對各種社會生產總結后而形成的抽象,是在理論拔高以后對社會生產的指導。科學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公有制,不是其它社會主義的公有制,也不是共產主義的公有制。嚴格地說,這個公有制既不單單是集體所有或全民所有,當然也不單單是國家所有。在法律表述上要確定一切物質財富歸人民所有,這個“人民”是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所指的人民,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內涵發展到哪一步,“人民”的定義就發展到哪一步。人民民主專政不存在了,這項制度也就不存在了,社會主義社會創造的資源也就成了無主的財產。從而,在法理上來反對資本主義在經濟領域的復辟,同時為人類社會向共產主義方向前進敞開道德的大門。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時,要強調個人對社會資源的擁有和依賴,保障和創造個人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再生產的權利和條件。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初期,逐步強化商品生產中除去社會積累而采取按勞取酬方式的可行性與準確性;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后期,積極探索為消除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差別而必須按需分配的社會規律。社會主義社會也是有矛盾的,初期,仍然是社會化大生產與簡單勞動資源配置之間的矛盾,后期是勞動個性化與智能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的性質和表現我們以后再分析。
桎會主義二是公有制在生產生活領域對物以商品形式存在的一個逐漸的量的否定,這個過程也正是公有經濟對私有制經濟的逐漸淘汰和否定過程。這個時間內,突進與漸進交織,競爭與戰勝共存。新生事物往往在壓迫中摸索,在實驗中進前,甚至處于烈火中而重生。舊的商品經濟也許有時暫時不同程度的支持了生產力,不過一旦私有化擴大,舊制度的破壞性馬上出現。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主要表現在公有經濟的生產組織模式和生產運作方式上。宏觀上,分為兩個管理階段。前期是低級的中央計劃經濟管理階段,強調勞動過程的一般性。后期是高級的社會計劃經濟管理階段,強調勞動過程的個性化。勞動組合上,我們保留的素材有集體經濟、全民所有制經濟、與全民所有內涵稍有區別的國有經濟、集體農莊、人民公社、全民企業、國有企業、公益事業等,還有些有待發掘的形式。在整體經濟的運作上,早已實踐了計劃、市場、國家干預、統籌兼顧等手段。總之,社會主義的生產生活是到了應該走向成熟的時候了。每一種公有制經濟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手段都有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特定的社會意義,這里不再一一論述。公有制經濟也具有由低級向高級前進的規律,由局限到自由的揚棄經歷,由局部到整體的滲透過程。現在,以知識經濟為代表的新產業革命給更高階段公有制經濟的完善和發展帶來了機遇和必要的物質條件。這場由信息知識帶來的新的產業革命必將會體現出更新的社會分工規律,發展出全新的生產組織模式。由此會產生許多新的社會現象,帶來不同的人文觀念。隨著人類更多個體在各個領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以后,一些共產主義的因素便會踏至而來。馬克思把商品經濟分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現在,能不能在某些產品領域或者一定的集體、公有經濟范圍內把這些過渡為生產、調配、消費等環節,逐漸消除商品生產因素;能不能采取計劃手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逐漸消彌產業化結構的界限,使生產組合平穩化,使勞動者在信息交換中遷徒自由化。這都要求勞動者不斷深入思考著。特別是在農業、工業、其他產業在社會生產中的功能和作用發生了質的變化以后,我們還能指望各個產業在整體經濟中平等競爭嗎?當今世界,形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私有制在帝國主義階段醞釀的矛盾若隱若現,公有制經濟與私有經濟的斗爭更加殘酷。國民經濟的每一點調整都讓人感覺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形勢卻不容我們左右顧盼,時代呼喚著像毛主席一樣的理性和激情。國有經濟作為一種公有制經濟的強制改造和國際經濟斗爭的手段,會在特定時候顯現出它所特有的有效性。不過,國有經濟走過一定的歷史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物資和完善的管理方法以后,最終要落腳在更高的人民所有制上,以此適應人民民主專政的自然消亡,而后走向大同。科學社會主義在歷史前期,更多的是混合經濟,包括公有制內的混合經濟和與私有制的斗爭,這一點我們必須得正視。
公有制對私有制的否定在人的精神境界上是奉獻對私心的泯滅。人們對公有的認可首先是對自身勞動和他人勞動價值的肯定,人們對公有的認識同時伴隨了人類從商品勞動到自由勞動的覺悟。勞動者最愛勞動,私有者喜歡寄生。但是精神境界的“公”“私”之爭卻不象社會階級那樣一一對照,經緯分明,這更多的是受著社會實踐的引導和人類思想發展的影響,需要在生產、文化教育領域進行革命的進一步透徹和深入。公有制鼓勵和引導人們互助協作,奉獻共享,私有制迫使著人與人之間相互傾軋,獨占浪費。勞動者為生存和發展進行著不同選擇、各種方式的勞動,私有者因為占有而想當然的無節制的享受。人對于個體所具有的糟粕思想在勞動實踐中有一個自我批判自我改造的過程。在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實踐中,自由勞動的結果信息化以后,具有了可復制性,勞動者追求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努力釋放更大意識能力,這使勞動者的奉獻成為了必然。人類的精神境界有一個從小我到社會,由社會再到自我的回歸歷程。這個歷程同時也完成了由具體的人到抽象人的重生。人類精神的自由發展正是在脫離了對物質的低級占有,達到了對物的自然運用之后而獲得了自我解放。從此,人類的行動自由體現在了人類個體的自由勞動和體育鍛煉中,人類的思想自由體現在了對生產實踐的思索和對生活的無限遐想上,或許,我們的自由將能穿越時空。人們通過公有制條件下的自由勞動,通過奉獻,彼此得到了個體和群體的認同。盡管在個性、技術特點上存在差別,但人類在心靈與行動上必將走進無限的博愛。那時,共產主義將在全世界同時實現。
如今的中國,歷史的發展處在了新的十字路口。是被動地接受新自由主義的驅駛,還是堅定不移地貫徹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每一個社會主義的勞動者必須進行認真的思考了。許多具體的發展問題,相信會在不斷前進的群眾文化運動中慢慢找到科學的答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