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過程(3)
—— 獻給要消滅資本主義的人們
第二章 資本主義發展時期的劃分
列寧在1893年寫的《論所謂市場問題》一文中簡明扼要的列表說明了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商品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的轉化過程。他用6個生產者組成的村社經濟體系中漸次發生的變化,闡明了自然經濟轉化為資本主義經濟的各個階段。這里假定是簡單再生產,假定社會生產部門分為農業、采掘業和加工業。經濟變化分為6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自然經濟時期。6個生產者把自己的勞動分別投入三個生產部門為自己生產,產品供自己消費。這是純自然經濟時期?! ?/p>
第二個時期,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時期。有一個生產者放棄采掘業生產,并把這部分勞動投在加工業生產中去,形成專業化生產,社會出現了分工。在社會總產品不變的情況下,其他5個生產者就要多生產采掘業產品,少生產加工業產品。為了調劑余缺,必然要進行產品交換。正是產品的這種交換使產品變成了商品,或具有商品的性質。產品生產者因此變成了商品生產者,產品交換形成了市場。由此可見,正是因為社會出現了分工,才使自然經濟轉化為商品經濟。
第三個時期,商品經濟時期。分工繼續發展,有三個生產者專門從事采掘業生產,另外三個生產者專門從事加工業生產,自然他們都沒有放棄農業生產。在這種情況下,分工的擴大引起了市場的擴大。社會有1/3的生產變成了商品生產,有1/3的產品作為商品進入市場。這里有一個顯著的特征是他們用自己的生產資料,自己勞動。他們在市場上買和賣僅僅是為了供自己消費,因而進行的是商品--貨幣--商品的交換過程?! ?/p>
第四個時期,商品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的過渡時期。在第三個時期,獨立生產者都不依賴別的生產者而各自獨立地為市場生產。當然,市場量是他們誰也不知道的。這種共同為市場而勞作的獨立生產者之間的關系就叫做競爭。不言而喻,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和消費(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平衡,只有經過多次波動才能達到。手藝好,善于經營的強的生產者會因這多次的波動而更為強大,弱的,手藝差的生產者則會因為這些波動而垮臺。少數人發財而大多數貧困,--這就是競爭規律的必然結果。結局是,破產的生產者喪失經濟獨立性,只有到他那幸運的對手擴大了的作坊去當雇傭工人。在這個時期不僅產品變成了商品,而且勞動力也變成了商品;在使用別人勞動生產的商品,已不再是商品而是變成了資本,因為這種商品中包含了剩余勞動;商品生產變成了資本主義商品生產;資本生產者之間發生的競爭,使獨立生產者和商品生產者趣于消滅,使小資本者破產,少數人變成大資本家,多數人變成雇傭工人;生產資料市場,生活資料市場不斷擴大,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對立形成了。資本家變成了社會的主人,工人則變成了奴隸。
第五個時期,自由竟爭的資本主義時期。實際上在第四個時期就已經有資本的積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不進行積累就不能存在,競爭迫使每個資本家在破產的威脅下擴大生產。到了第五個時期積累不斷增加。隨著積累的增加,生產的廠房在擴建,生產工具在增加,購買的原料在增加。個別作坊的擴大和生產的積聚必然引起為資本家進行的機器、鐵、煤炭等生產。生產資料的生產增長的最快成了一種必然的規律。生產資料的不斷增長,勞動生產力就不斷提高,社會產品即國民財富就不斷增加。亞斯密看到了這個時期的社會財富的增長,就站在資本家的立場上,提出了自由竟爭的學說。自由竟爭便成了這個時期顯著的特征。在這個時期商品生產者的分化擴展到了農業生產部門。這就產生了一無所有的工人。隨著雇傭工人隊伍的擴大,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變成了這個時期兩大主要階級。在這個時期,一個人數眾多的并且不斷增長的階級,只有為生產資料的占有者工作以掙得工資才能生存,變成了這個時期的主要的生產方式?! ?/p>
第六個時期,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時期。社會分工已經完成,三個生產者分別壟斷了農業,采掘業和加工業的生產。在第五個時期,工業蓬勃發展,生產集中于愈來愈大的企業和過程進行的非常迅速。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壟斷。這種從競爭到壟斷的轉變就是這個時期的主要特征。
以上便是列寧劃分的資本主義發展的6個時期。列寧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以俄國的材料描述了第四個時期即商品經濟向資本主義的過渡時期的特征。馬克思的《資本論》則以英國的材料描述和論證了資本在第五個時期即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或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時期的特征。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描述了第六個時期即帝國主義時期的特征。
待續
勞動者 2010年9月1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