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這個詞,在列寧筆下,從來就是和“民族主義”、“社會沙文主義”、“經濟主義”、“工聯主義”、“非無產階級意識”、“傳統村社”、“小私有者”等一起飽受嚴厲批判和清算的貶義詞。在列寧筆下和他那個時代的為無產階級解放而奮斗的革命者心目中,愛國主義代表的是一種十足反動落后的政治思潮,是小資產階級意識的集中反映,列寧在1918年11月德國爆發革命和蘇俄廢除布列斯特和約后,對作為小資產階級情緒的愛國主義作了分析,說:“愛國主義,這正是小私有者的經濟生活條件所造成的一種情感”,而列寧對于小生產者的態度最鮮明地體現在那句廣為人知的“語錄”中,“小生產是經常地、每日每時地、自發地和大批地產生著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他還說,“同無產階級和大資產階級比較,小資產階級是最愛國的。大資產階級比較國際化,小資產階級不太活動,同其他國家很少聯系,也沒有卷入世界商業周轉中”。可見,愛國主義是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產物,是比大資產階級更加反動落后的思想力量,同無產階級沒有任何共同之處。
愛國主義是由于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絕而形成的一種極為深厚的感情。因為彼此隔絕,人們只看見自己的祖國,而不知道還有廣闊的世界,才孕育出這種狹隘古老的感情。在世界資本主義力量聯合起來壓迫無產階級的今天,只有通過無產階級“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才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因此愛國主義作為一種妨礙無產階級聯合和解放的落后意識,必須加以掃除。
一,早在馬克思主義的奠基性著作《共產黨宣言》一書中就開宗明義地宣稱:“還有人責備共產黨人,說他們要取消祖國,取消民族。工人沒有祖國。決不能剝奪他們所沒有的東西……”。既然馬克思不承認工人階級有所謂祖國,那愛國主義自然無從談起。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方面的言論和行動還有好多,后者最顯著的例子莫過于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后馬克思為“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起草的兩個宣言,其中除了籠統地號召各國工人團結起來,反對拿破侖三世的軍事冒險外,作為德意志民族成員的馬克思特別強調最好要讓普魯士在這場“王朝戰爭”中遭到失敗,以粉碎俾斯麥用鐵血“自上而下”統一德意志的圖謀,這樣就可以為“自下而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工人解放運動提供寶貴的機遇。正因為這樣,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同高唱愛國主義,不惜犧牲工人運動與俾斯麥取合作立場的拉薩爾等人進行了不調和的斗爭。
二,列寧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即帝國主義戰爭即將爆發和無產階級革命形勢趨于成熟的歷史性關口,堅持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這一基本立場——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立場,高舉“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和戰爭失敗主義的旗幟,同采取沙文主義和調和主義的第二國際領袖階層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直至最后思想和組織上的決裂和清算,并在此基礎上創建了蘇維埃共和國和共產國際。
在共產國際成立伊始為闡明其性質和任務而發表的《第三國際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中,列寧自豪地宣布:“第三國際承受了第二國際的工作成果,清除了它的機會主義的、社會沙文主義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臟東西,并已開始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列寧選集》第三卷《第三國際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810頁)按這里說的“社會沙文主義”的“臟東西”就是與國際主義對立的“愛國主義”。
在同第二國際決裂的檄文《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中,列寧針對考茨基等國際共運領袖無視國際主義原則,在戰爭問題上向社會沙文主義傾向妥協投降的立場,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什么是國際主義?》)進行了嚴正的批判:“考茨基把以下兩者無原則地‘調和’起來:一方面是社會沙文主義的基本思想——承認在這次戰爭中保衛祖國,另一方面是對左派作外交式的表面的讓步,如在表決軍事撥款時棄權,在口頭上承認自己采取反對派立場等等。……他(即考茨基——按)卻千方百計地替社會沙文主義辯護和粉飾,并象普列漢諾夫一樣,與資產階級同流合污,譏笑一切革命意圖,譏笑一切直接進行革命斗爭的步驟”。“工人階級不進行無情的戰斗,來反對這種叛徒行徑、這種沒有氣節、向機會主義獻媚、從理論上把馬克思主義空前庸俗化的行為,便不能實現它的世界革命的目的”。這里很顯然,列寧把是否堅持國際主義,反對愛國主義提高到對工人階級具有生死存亡意義的世界革命的高度加以著重強調。
針對考茨基、屠拉梯、龍格、蓋德等人主張“保衛祖國”的所謂國際主義,列寧無情地加以駁斥:“從理論上說,這是完全不善于同社會沙文主義區別開來,這是在保衛祖國的問題上十足的糊涂觀念。從政治上說,這是用市儈民族主義偷換國際主義,這是轉到改良主義方面,背棄革命”;“從無產階級觀點看來,承認‘保衛祖國’就是為現在的戰爭辯護,承認它是合理的……承認保衛祖國實際上就是支持帝國主義的強盜資產階級,就是完全叛變社會主義”。
第二國際為愛國主義辯護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同時也屬于自己的民族和祖國,有權利和義務保衛自己的祖國。列寧在這方面旗幟鮮明地亮明了自己徹底國際主義的立場,并由此拉開了他同考茨基等人在民族解放、無產階級專政、世界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論戰的帷幕,近代國際共運上雙蜂對峙、雙水對流的格局從這里掀起,并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未來幾十年人類歷史的走向。
列寧屢次闡明國際主義的意義:“如果威廉統治下的德國人或克列孟梭統治下的法國人說,敵人侵入了我國,我作為一個社會主義者,就有權利和義務保衛祖國,那么這就不是社會主義者的推論,不是國際主義者的推論,而是市儈民族主義的推論。因為在這種推論中,工人反對資本的革命階級斗爭不見了,從世界資產階級和世界無產階級著眼對整個戰爭的估計不見了,就是說,國際主義不見了,剩下的只是偏狹的頑固的民族主義。我國受欺凌了,其他一切我都不管——這就是這種推論的結論,這就是它的市儈民族主義的狹隘性”;“假如一個法國人、德國人或意大利人說:社會主義是反對對民族使用暴力的,因此,敵人侵入我的國家,我就要起來自衛,那就是背叛社會主義和國際主義。因為這種人只看見自己的‘國家’,把‘自己的’……資產階級看得高于一切,而沒有考慮到使戰爭成為帝國主義戰爭、使他的資產階級成為帝國主義掠奪鎖鏈的一環的國際聯系”。“社會主義者、革命的無產者、國際主義的推論則不同:戰爭的性質(反動戰爭或是革命戰爭)不取決于是誰進攻,‘敵人’在誰的國境內,而取決于哪一個階級進行戰爭,這個戰爭是哪一種政治的繼續。如果這個戰爭是反動的帝國主義的戰爭,就是說,是由帝國主義的、強暴的、掠奪的反動資產階級的兩個世界集團進行的戰爭,那么一切資產階級(甚至小國的資產階級)都是掠奪的參加者,而我的任務,革命無產階級的代表的任務,就是準備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因為這是擺脫世界大屠殺的慘禍的唯一出路。我不應該從‘自己’國家的觀點來推論(因為這是民族主義市儈這類可憐的笨蛋的推論,他不知道他是帝國主義資產階級手中的玩具),而應該從我參加準備、宣傳和推進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觀點來推論。這才是國際主義,這才是國際主義者、革命工人、真正的社會主義者的任務。這也就是叛徒考茨基‘忘記了’的常識。……”(《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列寧選集》第三卷668-678頁)。按這里說的“民族主義市儈”就是“愛國主義者”。
三,作為以推翻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為使命的馬克思主義學生,列寧把世界革命作為無產階級戰勝國際資本主義體系,在全世界范圍內確立社會主義體系的決定性環節。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就是作為引爆世界革命(當時列寧以為西歐革命形勢已經成熟)的第一環節而發生的和勝利的,怎樣才能實現世界革命的爆發呢?列寧的武器就是國際主義的路線,通過革命的輸出最終誘發世界資本主義后園——西歐的沖天火光。因此,在列寧那里,國際主義就是世界革命的同義詞,世界革命的路線就是而且只能是國際主義的路線,而“愛國主義”或民族利己主義的路線恰恰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死敵,是國際資產階級欺騙和渙散國際無產階級陣營的有力武器,因此是必須加以無情克服的錯誤思想。他不厭其煩地告戒全黨國際主義的重大意義:“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第一要求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斗爭的利益服從于全世界范圍的無產階級斗爭的利益;第二要求正在戰勝資產階級的民族有能力和決心去為推翻國際資本而承擔最大的民族犧牲”。為此必須時刻警惕“愛國主義”的危害并同其作不調和的殊死博斗:“把無產階級專政由一國的(即存在于一個國家內的,不能決定全世界政治的)專政轉變為國際的(即至少是幾個先進國家的,對全世界政治能夠起一定影響的)專政的任務愈迫切,同最頑固的小資產階級民族偏見這種禍害的斗爭就愈會提到最重要地位。”按這里說的“小資產階級民族偏見”就是“愛國主義”。
正是在世界革命理論的照耀下,列寧不顧第二國際中右各派領袖(如蓋德、考茨基、伯恩施坦、王威爾德、普列漢諾夫、馬爾托夫)等人的阻撓,堅持高舉國際主義的旗幟,痛斥他們的叛賣行為,并進行思想上組織上的決裂;同樣,列寧不顧考茨基、羅森堡等人的大力非議和反對,堅持果斷抓住和利用一戰造成的有利局勢,在帝國主義鏈條的薄弱環節率先發動十月無產階級革命并取得勝利,從根本上說,也是為大戰帶來的革命形勢準備必要的條件,因此列寧才在與經典作家認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形勢有很大差距的條件下發難,而決不是列寧當時就意識到社會主義可以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俄國)直接建成。列寧始終把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成果的最終鞏固寄托在世界革命勝利后的歐洲對俄國援助的設想上的。這一點,斯大林代表黨中央在列寧葬禮上的悼詞明確無誤地闡明了這點:“……列寧從來沒有把蘇維埃共和國看作最終目的。他始終把它看作加強西方和東方各國革命運動的必要環節,看作促進全世界勞動者戰勝資本的必要環節。列寧知道,不僅從國際的觀點來看,而且從保全蘇維埃共和國本身的觀點來看,只有這樣的見解才是正確的……”。因此,世界革命的思想是理解蘇維埃早期歷史和列寧建國初期(直到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會議決定轉向新經濟政策之前)思想的一把鑰匙。
在一系列深刻影響當時和后來歷史的重大事件中,幾乎都能找出受到“世界革命”戰略支配的軌跡。比如:為什么列寧不惜得罪幾乎整個俄羅斯民族甚至險布爾什維克黨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員會于分裂境地而以辭職相威脅堅持簽定對俄國極其不利、駭人聽聞的掠奪性和約——《布列斯特和約》;蘇俄為什么不顧自身力量薄弱和環境險惡,毅然發動和支持位于通向西歐心臟的樞紐位置的德國11月革命和漢堡、慕尼黑等武裝起義和匈牙利、意大利等國蘇維埃運動,而不惜為此冒巴黎和會列強制裁和干涉的危險;在戰后革命浪潮迅速失敗的廢墟上,蘇俄為什么不顧拉狄克等人的堅決反對堅持進軍波蘭,將革命的戰火引向西方;為什么列寧冒著工農聯盟破裂和與社會革命黨從合作走向內戰的危險,堅持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擰緊螺絲釘”,采取“余糧收集制”、“貧民委員會”、“征糧隊”、契卡等非常制度堅持最大限度地剝奪農民和社會各階層?凡此種種似乎各不相關又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都能在“世界革命”這一思想體系和行動綱領中找到符合邏輯的答案,也只有在這一體系中才能得到合乎歷史真相和時代背景的圓滿解釋。答案很顯然:為什么非簽定《布列斯特和約》?列寧為首的主簽派和布哈林等反對派爭論和斗爭的實質是什么?讓我們用列寧自己的話來說明吧:“誰把同德國帝國主義進行的戰爭稱作防御的正義的戰爭,而實際上卻得到英法帝國主義者的支持,并且對人民隱瞞同這些帝國主義簽訂的秘密和約,誰才是背叛社會主義”。“……現在我們策略的基礎,不應當是現在幫助兩個帝國主義中的哪一個較為有利的原則,而應該是這樣的原則,即如何才能更加穩妥可靠地保證社會主義革命在一個國家能夠鞏固起來,至少可以支持到其他國家也起來響應”。
因此,是否堅持國際主義,是否愿意為了這一目標暫時犧牲俄羅斯民族的利益而使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繼續廝殺而互相削弱,從而通過戰爭的繼續促使歐洲革命形勢的進一步成熟和早日到來,并保住新生的灘頭陣地——蘇維埃政權,迎接未來的世界性革命浪潮,這就是列寧和布哈林斗爭的焦點和實質所在。列寧站在“世界革命”的高度,堅持和發揚了國際主義,強調必須為即將到來的世界革命作出必要的妥協和犧牲;而布哈林及社會革命黨成員卻不懂得這個道理,一味強調俄羅斯利益和榮譽的不可侵犯,認為這種犧牲過于昂貴因此不值得付出,這就淪為列寧再三痛斥的“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毒素的俘虜。顯然,這是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之爭。可是有些歷史學家對和約得失的評價往往離開這個世界革命的歷史背景,陷于就和約本身談和約,把和約之爭理解為一般的外交和軍事危機處理方面的策略之爭,并在此基礎上討論其得失,因此不可能得出客觀公正的結論。
四,一些人理解“國際主義”就是無私的幫助其他國家的革命,是同志加兄弟的形式。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國際主義不是大家相互幫忙,不是助人為樂這么簡單的問題,這不是“國際主義”,而只能叫“國際道義”。我所理解的國際主義是一種“世界革命”的觀念,具體的說就是以解放全世界無產階級為革命目標,把在各個民族和國家進行的無產階級革命和世界革命聯系起來,把本民族和本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看作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與世界革命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世界革命是整體,本民族和本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是一個局部,局部服從整體,本民族和本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要服從世界革命的整體需要,要能夠為世界革命做出必要的犧牲。
國際主義的本質就是階級利益至上,而不是民族利益、國家利益至上。因為按照馬列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民族矛盾本質上是階級矛盾,而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因此民族主義只是一種政治情緒;而愛國主義如果脫離了對政府的支持也就和民族主義一樣,只是一種對“故土和同胞”的感情了。所以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都不可能凌駕于階級利益之上,也不可能作為一種系統化的政治主張和理論與那些“為階級利益服務的政治理論”平起平坐。他們只不過是這些政治理論的工具、語言。而綜上所述,國際主義并不是馬列主義者臆造出來的,而是與階級斗爭一樣是客觀存在的,并且是伴隨階級斗爭始終的。國際主義因此也不是無產階級的專利,各階級實際上都有自己的“國際主義”。帝國主義的擴張和殖民地國家的所謂賣國行為就是資產階級國際主義的表現,以超越主權的方式推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以犧牲民族利益鞏固國內資產階級統治,這就是資產階級利益至上的國際主義。而馬列主義堅持的國際主義,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是無產階級利益之上,這是它與資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本質區別。而在形式上,馬列主義把國際主義作為基本原則,就是要把以往剝削階級自發的國際主義變成無產階級自覺的國際主義,使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更主動、更自覺、更有組織性、更有紀律的團結起來,在保證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前提下,盡量減小各國無產階級的損失和犧牲,減少社會主義國家間的摩擦和內耗。
為什么要把這樣一個“國際主義”作為馬列主義的基本原則呢?因為無產階級革命本身就是一場世界革命,它所面對的帝國主義的鎮壓是聯合的世界性鎮壓。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國家已經聯合在了一起,全球化進程在不斷發展。當無產階級起來進行革命的時候,他們所面臨的已經不是過去資產階級革命所面臨的情況了,已經不是面臨本國統治階級鎮壓和周邊其他一些舊制度國家的干涉了。他們要面臨的是整個世界帝國主義的鎮壓,甚至是世界上最發達帝國主義國家的直接軍事威脅和打擊。比如協約國可以跨過整個歐洲打擊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美國的航國母艦可以開到中國的臺灣海峽,美國也可以糾集幾十個國家在朝鮮打一仗。這就說明帝國主義對社會主義的鎮壓是團結起來的,那么社會主義要反對這種鎮壓還能有什么辦法呢?只能是團結起來!各自為戰、單打獨斗、一盤散沙那結果只能是被各個擊破!
因此世界各國共產黨人和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是必須的,不是可以討論、可以選擇的問題,是馬列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如果拋棄了這個原則,就等于徹底葬送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就沒有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可能性了。
那么,這種聯合通過什么方式來實現呢?“同志加兄弟”可以嗎?“同志加兄弟”這個詞聽起來很好,兄弟情同手足,但是親兄弟還打明算賬,兄弟之間也會分家另過,禍起蕭墻的事情難道還少嗎?“同志加兄弟”的社會主義陣營最后還是會分裂、瓦解的。所以僅把這種聯合停留在同志加兄弟的美好幻想中,是不現實的。各國共產黨之間平等相待是應當的,但既然要聯合就要有統一的領導,沒有統一的領導就不叫聯合,而是松散的在一起。為了實現統一領導的真正聯合,我提出必須要建立一個世界共產黨,這個世界共產黨必須有統一的領導權,各國共產黨作為它的支部,必須服從它的領導,各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人員的任免也應該報世界共產黨中央批準。這個世界共產黨中央的地位、權力和作用也就相當于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中的地位、權力和作用;世界各國共產黨是他的支部,各國共產黨下面再有它們的支部(比如省委),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統一的世界共產黨系統。
有人提出建立這樣的世界共產黨是空想,是不現實的。而實際上這種世界共產黨的組織原則也就是各國共產黨曾經的組織原則。按照這個組織原則,曾經建立過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有戰斗力的各國共產黨,那么當然也可以根據這個組織原則建立起世界共產黨。而且共產國際就是按照這一組織原則建立起來的,它就是這樣的世界共產黨,既然共產國際出現過,那就說明這樣的世界共產黨至少是可能產生,而不是一種空想。
認為這是不現實的人,一般都會提出兩點理由:第一就是世界各國有自己的具體情況,世界共產黨的決議無法適應世界各國的實際情況,因此他只能指導世界革命而不能領導世界革命。可是像蘇聯、中國這樣幅員遼闊的大國,國內各地區的情況也不相同,甚至比東歐幾個國家的差距還大,可仍然在統一的布爾什維克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為什么共產國際就不可以一面堅持集中領導,一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置宜呢?要注意組織原則和工作作風是兩回事,我們堅持的是“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的組織原則,而不是一刀切的工作作風。世界共產黨可以在具體工作中認真研究各國的具體革命情況,聽取各國共產黨中央的匯報。并且在特殊情況下,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以適應具體國家的革命需要,例如可以在一個國家設立世界共產黨中央的派出機構領導該國的革命,甚至可以直接授權這個國家的共產黨中央緊急重大問題自行決定處理,事后向世界共產黨中央匯報。第二個反對理由就是,共產國際犯過錯誤為什么還要這樣的領導模式?這種反對意見是非常荒謬的。領導水平和組織形式是兩回事,中共中央在1931年后也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革命斗爭做出過錯誤的指示,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可為什么沒有人因此認為中共中央應該解散呢?應該代之以更能適應地方特點的相互獨立的各地區黨組織呢?可見這個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我們不能因為共產國際犯過錯誤就否定這種世界革命的領導形式。共產國際的經驗教訓倒確實是共產黨人以后成立新的世界共產黨的寶貴財富,需要認真研究、分析、總結。
堅持國際主義就要求在馬列主義者內部,反對民族主義,確切的說不是反對一切民族主義,而是反對“極端民族主義”。那種僅僅對自己的民族抱有感情的民族主義,我們是不反對的,而且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的民族和祖國滿懷感情。但是這種“極端民族主義”又不同于一般的理解,并不是指大國沙文主義或者民族分裂主義等等;而是指在本國無產階級革命中首先或主要強調民族利益,不能服從世界革命的整體需要,拒絕為世界革命做出必要的犧牲。
每個共產黨人都要明確的認識到,國際主義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取得最終勝利的必需武器,舍此無產階級革命就將永遠陷入局部勝利后必然遭受挫折的宿命!
本文應用及參考資料
無產階級專政和國際主義(來源網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