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過程(1)
—— 獻給要消滅資本主義的人們
歷史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它的最高階段帝國主義階段,現在的時代,是帝國主義在全世界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因為中國在解放前資本主義沒有在中國占統治地位,所以中國人民對資本主義缺乏認識,沒有免疫力。改革開放的商品經濟制度,明明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可是人們執拗地認為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好的經濟制度。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此同時充分地表現出了無法改變的社會弊病。巨大的成就,是資本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弊病也是資本發展的必然結果。可見資本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質。有關資本的理論已經到了不得不理解的時候了!為了認識資本的本質,我把1998年的舊文在這里重新發表,獻給要消滅資本主義的人們。為簡便起見我做了適當的修改。
前 言
二十世紀末,震撼全球的經濟危機在中國人羨慕的亞洲“四小龍”發生了,在東南亞發生了,在俄羅斯發生了。人們尋找了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少見到把這個原因歸咎于資本主義制度。其實,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造成的,因此要消除經濟危機唯一的辦法就是消滅資本主義。
自從資本主義在歷史上誕生以來,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有兩個人對資本主義進行了科學系統的研究,一位是亞當·斯密,另一位是馬克思。亞當·斯密的研究成果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馬克思的研究成果是《資本論》。
亞當·斯密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以資產階級的觀點,用資產階級的方法得出的結論是:資產階級把自己的閑置的財富當作資本,投在生產和流通中,利用分工,不僅為自己生產了利潤,而且為社會生產了財富,這些財富應歸資產階級所有、享受和支配。因此,亞當·斯密的著作是資產階級發財致富的科學。
馬克思站在工人階級立場上,以工人階級的眼光,用工人階級的方法得出的結論是:工人階級用自己的剩余勞動無償地為資產階級生產了剩余價值即利潤。資產階級把從工人階級那里無償占有來的財富當作資本在商品經濟環境中發財致富。資產階級這樣做不僅造成了社會生產的經濟危機,而且造成了工人階級的貧困。馬克思證明,資產階級的一切財富——資本是工人階級自己的財產,應歸工人階級所有、享受和支配。因此馬克思的著作是工人階級的圣經。
這樣以來,就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形成了兩面旗幟:一面是亞當·斯密的旗幟,這面旗幟上寫著,資本是資產階級的財富。另一面是馬克思的旗幟,這面旗幟上寫著,資本是工人階級的財產。
400多年以來,資產階級高舉的是亞當·斯密的旗幟,全世界一切大大小小的資本家都集中在這面旗幟之下,一代又一代地為發財致富奔波著戰斗著。150多年來,工人階級高舉的是馬克思的旗幟,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工人不分民族不分膚色都集合在這面旗幟之下,一代一代地為把自己的財產奪回來奔波著奮斗著。
150多年過去了,占世界人口90%以上的工人階級為什么至今還沒有把自己的財產從資產階級手中奪回來?是因為工人階級的力量不強大嗎?工人階級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是因為馬克思的旗幟錯了嗎?既然資本是工人階級自己的財產,工人階級要求把自己的財產從資產階級手中奪回來,為自己所有、為自己享受、為自己支配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由此看來,原因既不是工人階級力量弱,也不是馬克思的旗幟錯了。而是因為強大的工人階級受了資產階級的騙,還沒有認識到資本是工人階級自己的財產,因而也就沒有把馬克思的旗幟堅持到斗爭的勝利。巴黎公社的工人高舉過,列寧領導的俄國工人階級高舉過,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工人階級高舉過,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現在馬克思的旗幟被擱置一旁。
現在,在經濟危機正在破壞國家經濟,正在給工人階級帶來災難的時候,把馬克思的旗幟高舉起來,是工人階級的當務之急。
馬克思的旗幟集中于馬克思的《資本論》、列寧的《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三部著作中。這三部著作向工人階級揭示了從前資本主義經濟到自由竟爭資本主義經濟到帝國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
如果想真正了解馬克思列寧關于從前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自然要通讀幾遍這三部著作。這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專家,對政治經濟學專家是不會有什么困難的,但是對于整天疲于在機器旁勞作的工人階級來說就會有很大的困難,三部書洋洋261萬多字,要讓工人階級讀實在難為工人了,但是馬克思列寧的書卻恰恰是寫給工人階級讀的,是專門為工人階級寫的。因此把馬克斯、恩格斯、列寧的書介紹給工人階級應該是共產黨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的選材原則是:把工人一看就明白,一聽就理解的與工人階級的利害有關的表述,在不損害馬克思列寧的基本原則的條件下,介紹給工人階級。
向工人階級介紹馬克思列寧的著作,是一項很大的任務,決不是一個人力所能及的。我這里只是拋磚引玉,期望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專家門,把你們的體會介紹給中國工人階級。中國工人階級渴望拿起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武器!
人類生產的本質
人和動物一樣依賴無機自然界來生活,而人較之動物越是萬能,那么,人賴以生存的那個無機自然界的范圍也越廣闊。自然界為人的生活準備好了一切精神食糧和物質材料。人的萬能正是表現在把整個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的直接活動的生活資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活活動的材料對象工具而言,——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來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與之形影不離,這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己不可分離,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與自然界的聯系是勞動。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著的潛力發揮出來,并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他自己控制,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
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利用物的機械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屬性以便把這些物當作發揮作用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勞動者直接掌握的東西不是勞動對象,而是勞動資料。這樣自然物本身就成為他的活動的器官,他把這種器官加到他身體的器官上去,不顧圣經的訓誡,延長了他的自然肢體。勞動資料的使用和創造是人類勞動過程獨有的特征。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
勞動過程消失在產品中,它的產品中的使用價值是經過形式變化而適合于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質。勞動與勞動對象結合在一起,勞動物化了,而對象被加工了。在勞動方面曾以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東西,現在在產品方面作為靜的屬性,以存在的方式表現出來,勞動者紡紗,產品是紡成品。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生產勞動的目的是為了消費。
消費作為一種物質消耗的行為。在生產勞動過程中表現為主體的消費和客體的消費。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發揮其能力,也就是在行為中支出和耗費這種能力,這是其一。其二,生產手段的消費,生產資料被使用、被消耗。因此,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生產行為直接就是人的體力腦力即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消費行為,或者說,生產直接就是消費。
生產作為一種物質轉化的行為,在生產勞動中也表現為主體的生產和客體的生產。正如自然界中的要素和化學物質的消費是植物的生產一樣,勞動者吃飯、喝水、穿衣、住房、看病、學習、娛樂等等的消費生產著他的身體,或者說生產著勞動者的勞動能力,這是其一。其二,物質的生產即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生產,自然要消耗已經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因此在生產勞動中,消費行為直接就是人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生產行為,或者說,消費直接就是生產。
由此可見,生產和消費是同一的。生產就是消費,消費就是生產。每一方表現為對方的手段,以對方為媒介,這是作為它們的相互依存表現出來的。這是一個運動,它們通過這個運動彼此發生關系,表現為相互不可分離,但又各自處于對方之外。生產為消費創造了當作外在對象的物質,消費為生產創造了當作內在的對象,當作目的的需要。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生產不僅直接是消費,消費也不僅直接是生產;而且生產不僅是消費的手段,消費不僅是生產的目的,--就是說,每一方都為對方提供對象,生產為消費提供外在的對象,消費為生產提供想象的對象;兩者的每一方不僅直接就是對方,不僅媒介著對方,而且,兩者的每一方當自己實現時也就創造著對方,把自己當作對方創造出來。消費完成生產行為,只是在消費使產品最后完成其為產品的時候,在消費把它消滅,把它的獨立的物體形式毀掉的時候;在消費使得在最初生產行為中發展起來的素質,通過反復的需要達到完美程度的時候。所以,消費不僅是使產品成為產品的最后行為,而且也是使生產者成為生產者的最后行為。另一方面,生產生產出消費,是在生產創造出消費的一定方式的時候,然后是在生產把消費的動力,消費能力本身當作需要創造出來的時候。
在生產過程中,生產是實際的起點,因而也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消費作為必需,作為需要,本身就是生產活動的一個內在要素。但是生產活動是實現的起點,因而也是實現的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是整個過程借以重新進行的行為。個人生產出一個對象,因而消費了它再回到自己身上,然而他是作為生產的個人把自己再生產的個人。所以消費表現為生產的要素。令人痛心的是在商品交換的社會中,生產與消費的這種同一的關系被人為的破壞了。在產品和生產者之間插進了分配。分配借社會規律決定生產者在產品世界中的份額,從而決定生產和消費的關系。
生產勞動過程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是人類永恒的自然條件,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產勞動這個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中所應參加的部分推到別人身上。因此人類勞動的政治經濟學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不勞動者不得食。
自從社會出現分工以來,上述人類自然的勞動生產方式改變了,產品不再是勞動者直接消費的對象,而是變成了通過交換,或者說通過買賣才能消費的商品。產品生產變成了商品生產,自然經濟變成了商品經濟。交換即商品流通不僅成了生產和消費的中間環節,而且成了生產和消費的先決條件;不僅成了生產和消費的調節力量,而且成了生產和消費的統治力量;不僅把勞動者變成了不勞動者的奴隸,而且把勞動者逼上死路;不僅不斷地破壞著生產和消費的條件,而且驚人地浪費著社會勞動生產力。可阻咒的商品交換成了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自從商品轉化成資本以后,資本主義生產就成了社會的統治力量,
待續
勞動者
2010年9月1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